祖國寶島臺灣四面環海,優美的海岸景觀隨著地理位置的不同,呈現出不同的景色。位於臺北縣萬裡鄉的野柳地質公園便以奇妙的海蝕奇觀名揚世界,非常值得一遊。
野柳為大屯山餘脈伸出海中的岬角,長約1700米。經千百萬年大海波浪的侵蝕、巖石風化及地殼運動等作用,逐漸形成蕈狀石、燭臺石、姜石、壺穴、棋盤石、海蝕洞等各種奇特的地質景觀。
在2000多萬年前,臺灣仍在海裡,由福建一帶衝刷下來的泥沙,一層層地堆積出砂巖層,600萬年前的造山運動把巖層推擠出海面,造成臺灣島,野柳是其中的一部分。造山運動擠壓時,在野柳的兩側推出兩道斷層,斷層帶破碎易受侵蝕,所以兩側凹入成灣,中間突出形成海岬。接下來,在海浪、雨水及風的侵蝕和地殼不斷的抬升下,形成野柳的奇巖怪石。
蕈狀石的演育過程要歷經千百年,一顆顆活像是大香菇的髦狀石,是野柳最引人注目的風景。宣狀石,因外觀像是一柱擎天的巨型香菇,因此又稱為擎柱石,整個野柳公園內有180餘個,完整地記錄了蕈狀石的演育過程。
蕈狀石是野柳最具代表性的地形景觀,尤其是「女王頭」雍容尊貴的形態,早已成為野柳地質公園的象徵。女王頭本身就是一個蕈狀石,形成原因和其他蕈狀石大致相同。由於它的頸子修長、臉部線條優美,神態像極昂首靜坐的尊貴女王,大家才特別稱它為「女王頭」。
女王頭修長的頸子因為長期的風化侵蝕,已經變得十分細弱。根據地質學家考據,女王頭的「年齡」應不到4000歲,但依照目前頸部的風化速度推估大概還可以堅持10到20年,一旦遇上了大地震、大強風,女王頭很可能就會因而斷落,結束一生。
燭臺石的造型在臺灣也是絕無僅有的,燭火其實就是巖層中的一顆球形結核。當海水侵蝕砂巖時,較硬球形結核就突出地面,海浪拍打結核,會繞著結核四周流動,而侵蝕結核周圍的砂巖,向下挖出一圈溝槽。由於結核外圍的一帶環圈比較堅硬,海水依著環圈的形狀向下切割雕出圓錐狀的外形,形成燭臺的部分,一個惟妙惟肖的燭臺石便產生了。
臺北野柳地質公園,是寶島臺灣的璀璨明珠,海內外遊客到此遊覽,無一不嘖嘖稱讚,流連忘返!海蝕奇觀飲譽世界,名不虛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