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女孩:「老中國人」漸逝,臺灣年輕人迷失方向

2020-12-06 臺海網

郝伯村與郝龍斌父子。臺媒資料圖

2020年3月30日,郝柏村病逝,一些臺灣年輕網民在臉書上留下不甚好聽的評語。在臺灣小青年看來,郝柏村太國民黨。外省、高級軍官、不夠具備「進步價值」之素養。一些小青年以當今的「抗中情緒」將國民黨、外省與大陸直接綁在一起,忽視了前人所經歷的時代變局,以自己的歷史觀度這些老人家──最後,下了一個「又一個跟不上時代的老人家」之評價。

在對岸,當大陸年輕人聽見國民黨老一輩「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宣言時,也會打趣「南望王師又一年,王師已經沒有錢」。

認不認「九二共識」

很難設身處地想,老國民黨人在當今情況下究竟有什麼慨嘆,是時勢如此呢、還是有些時不我予?但我想,彼岸的中國夢與老兵們心底的中國夢或許不一樣,至少能慰藉他們「家鄉不再戰爭貧窮,中國人強起來了」之鄉愁。

「堂堂正正的中國國民黨」難再有。

就在郝柏村過世前不久,其子郝龍斌在黨主席之爭上,慘輸給江啟臣。而後一支支麥克風追著江啟臣問,「認不認九二共識?你到底認不認九二共識?」而後江啟臣終於表示了,我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

正值壯年的江啟臣,是國民黨青壯勢力代表,身負「如何拉近年輕世代與國民黨距離」之責,甚至有媒體直接以「江啟臣能否擺脫國民黨親中路線」為題。回首過往,中國國民黨,從主導抗戰、到撤退臺灣,從經濟奇蹟、再到連自身定位都左支右絀,活生生演繹了「才過二十年,卻仿佛一世紀」。

有媒體報導,郝龍斌對親近的人表示,參選國民黨黨主席,是基於自己家族對國民黨的情感。饒是如此,郝龍斌近期在對兩岸關係的看法上,也只能順著民進黨所塑造的政治正確來言說。

老國民黨人逝去、新國民黨人掌權,郝柏村一生經歷戰爭無數,但從未忘記自己是誰、根在何處;新一代國民黨人從小優渥,認為兩岸和平是必然,卻被政治裹挾得不斷自我質疑。

「今天我們在臺灣實現了中國人的夢想!二十世紀的中國人,奮力追求的是,建設富強康樂的新中國,與實踐中山先生『主權在民』的理想…我們願意以建設的經驗,導引中國大陸發展的方向,以進步的成果,協助億萬同胞改善生活福祉。」這是1996年中國國民黨的李登輝先生,所發表的就職演說。

二十多年後,馬英九在鎂光燈下汗流浹背地為自己的兩岸政策辯護,國民黨正在討論如何撕去「中國元素」。

時代演變下有的政治人物守著自己的認知,數十年未變,有的政治人物為了政治生命順應趨勢,更有的政治人物如李登輝,本身就是最頂尖的意識形態主導者。政治就是菁英們的娛樂場,明著演戲、背著玩利,國民黨再左支右絀,它仍是能瓜分利益的政黨機器。

小青年的迷茫

老百姓則不然。

如郝柏村一般的「中國臺灣人」,正逐漸消失在舞臺上,在很快的未來,被外界視為「天然獨」的世代將決定如何在中國崛起的國際局勢下生存。2019年5月20日,蔡英文執政三周年,大陸媒體《每日人物》發表了一篇熱門文章,「康熙停播三年,那些北上的臺灣藝人還好嗎」,內文提及了許多北漂的臺灣藝人。

在三環邊上租了房子、帶著幾件衣服就到北京打拼的《康熙》製作人B2,嘗試在大陸綜藝節目上找哏融入的諧星陳漢典,以及,已經熟練使用大陸用語的藝人趙正平。

他們是這個時代千萬個臺灣青年的縮影。

如同國民黨的沒落,這是時代,亦非特定政黨可以一力操作。

20歲的郝柏村因戰爭離開家鄉、連父母的最後一面也沒有見到;而今22歲的臺灣青年拎著行李箱來到北上廣,與父母用微信語音通電話。他們對臺灣的未來多少有些迷茫,現實不允許「獨」,主觀意識上不願統,他們只能說「不」、卻很難把自己的「要」化為現實。

臺灣從未擺脫「中國」

但是,他們又是能清楚意識現實的。他們明白,老一代戎馬為國的時代已過,而自己已經開始面對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他們或許會笑老一代的「中國情結」是過去式,「我們都是臺灣人」才是現在式。

但是他們明白,臺灣從未擺脫「中國」。無論是經濟上的中國、政治上的中國,還是意識形態上叫人煩躁的中國。(作者:郭雪筠/臺北女孩)

相關焦點

  • 臺北女孩郭雪筠看大陸:對臺灣人有天然好感
    )日前多維雜誌兩岸部主管、《臺北女孩看大陸》暢銷書的作者郭雪筠參加全國臺聯、北京市臺聯共同主辦的臺胞青年大陸創業就業研討會時接受中評社記者的採訪,談及臺胞青年來大陸就業等相關問題,郭雪筠一開始幽默的說道「我來大陸工作沒有遇到什麼困難,就是行測題太恐怖,我不會考而已。」
  • 臺灣女孩看大陸:大陸變化很快 回臺北不習慣
    「大陸朋友:臺灣人是不是井底之蛙啊?我:你才井底之蛙。臺灣朋友:大陸人是不是思想封閉啊?我:你才思想封閉。」從臺灣輔仁大學畢業,2012年到北京大學念研究生,臺北女孩郭雪筠就經常與人進行著這樣的對話。 「問題不靠譜卻很像,真是兩岸同心。」郭雪筠說,「兩岸交流最奇妙的是,我們都希望和對方交流,卻經常只想聽到『自己早知道並且同意』的話。」
  • 【一一】遊臺灣:那一夜,我迷失在臺北圓山
    步入寬敞龐大的一層大廳,映入眼帘的盡皆是裝飾奢華的中國式的雕欄畫棟,滿眼金碧輝煌,讓人目不暇接,恍如誤入帝皇家的龍庭殿堂,做了一回尊貴的朝覲使者。或許還想看看臺北的夜色,或許也有大差不差的心態,我便信馬由韁跨過基隆河,沿河邊的一條道走了下去。臺北的夜晚很美,流經圓山的基隆河很安靜。河岸邊的行人稀少,更沒有車輛經過,一路上只有少許行人和騎著腳踏車的年輕人匆匆而過,在柔和的燈光照耀下,顯得非常寧靜安祥。這裡就是臺北的大佳河濱公園。
  • 後來我們都在漸行漸遠的旅途中迷失了自己
    再次相聚我們都變了,歲月將打磨成了一副成熟穩重的模樣,不再說以前那個毛毛躁躁的女孩了,而我又變了,好像變得對世間的人情世故漠不關心了,好像再也沒有什麼事情可以激起內心的波瀾了,好像也越來越不近人情了。也許我們曾經以為的不會變,只是以為,心裡有個執念可始終無法堅持著那個執念。
  • 漫步臺北,迷失在吃貨天堂的寧夏夜市
    提起臺灣的小吃,就不得不提臺灣的夜市。說起臺灣的夜市,也就不得不提臺北的寧夏夜市。是的,來到臺灣,我們首先是要感受臺灣的溫情,其次就是要漫步臺灣大大小小的夜市。這大小夜市中,我建議還是去一下臺北的寧夏夜市。
  • 記者走訪臺灣:年輕人低薪 臺北只相當於大陸二線城市
    【環球時報赴臺北特派記者馬晴燕】誰將代表國民黨出徵臺灣地區2020年「總統」選舉? 7月5日開始,國民黨將通過「全民調」決定提名人選:是一鳴驚人的高雄市長韓國瑜,是聲勢漸高的鴻海老闆郭臺銘,還是經驗豐富的政壇宿將朱立倫?而更大的懸念是此次選舉結果。明年1月11日的選舉對島內民眾來說,將是又一次重大的政治抉擇。
  • 這些臺北人因拆遷17年無家可歸 40多人過逝「臺灣包袱鋪」
    只因1戶不妥協上百拆遷戶17年無家可歸超40位長者過世臺灣拆遷重建叫都更,也就是「都市更新」。咱們要說的這個事叫永春都更案,位於臺北忠孝東路、松山路口;在2000年提出都更,126戶中有8戶無法整合。到了2014年,為加快進度,實施者森業營造改提變更事業計劃、擬定權利變換計劃案,將全區重建改為重建、整建並行,也獲得臺北市政府核定。
  • 臺北女孩看大陸:多看點好的,自己也會進步
    「大陸朋友:臺灣人是不是井底之蛙啊?我:你才井底之蛙。臺灣朋友:大陸人是不是思想封閉啊?我:你才思想封閉。」從臺灣輔仁大學畢業,2012年到北京大學念研究生,臺北女孩郭雪筠就經常與人進行著這樣的對話。    「問題不靠譜卻很像,真是兩岸同心。」
  • 臺灣哪裡適合年輕人去旅遊?年輕人臺灣旅遊路線攻略
    【導語】:臺灣旅遊逐步走向成熟,不僅行程越來越豐富,主題性越來越強,而且價格越來越平民化,人群也越來越年輕。特別是從今天起,臺灣將開放大陸遊客赴臺個人遊多次籤,再次加強年輕人去臺灣的隨意性。那麼現在就來看看適合年輕人的臺灣旅遊景點/路線推薦吧。
  • 生活壓力大,臺灣年輕人選擇「逃離臺北」過「雙城生活」
    俯瞰臺北市,密密麻麻的住宅中,難有年輕人的容身之所。臺北房價、物價居高不下,同時周邊的新北市、桃園市等地基礎設施建設、交通越來越完善,臺灣年輕人於是「逐房價而居」,選擇在臺北工作,在周邊居住,過著「雙城生活」。  據臺灣房屋智庫統計,臺北市和新北市常住人口連續3年呈負成長,尤其臺北市近兩年每年淨遷出人口數將近2萬人,3年合計淨遷出人口近5萬人,人口流失嚴重。
  • 臺北年輕人周末的一天
    我們在臺北生活了半年,借著對身邊當地年輕人的些微觀察,來說說當地年輕人周末的一天。臺北永康街周末前的出行邀約,臺北年輕人們也會和小夥伴們規劃商量第二天的遊玩計劃,然而社交工具卻不盡相同。與大陸常用的微信和QQ相區別,臺北年輕人們多用line或者Facebook中的iMessage互相聯繫。
  • 臺北女孩看大陸:傾聽和包容足以改變人心
    中新社北京7月3日電 題:臺北女孩看大陸:傾聽和包容足以改變人心  作者 張曉曦  「『大陸人真好玩啊』『原來臺灣人是這樣想的啊』……如果各位看完書後能有這樣的心情,那就太好了。」在這本名為《臺北女孩看大陸》的書的結尾,作者郭雪筠這樣寫道。
  • 臺北女孩談兩岸計程車司機:都愛聊臺灣政治
    【編者按】郭雪筠是一個來自臺北的女孩,成績一般,長相一般,是臺北萬千女孩中最普通的那一種。2012年,她來到北京讀研究生,以「愛臺北」為名在豆瓣連載日記並廣受好評。郭雪筠說,她到大陸後才明白,臺灣、大陸對彼此而言,是有時恨得牙癢卻又須臾離不開的可愛存在。她說:「兩岸年輕人也是很容易變成好友的。」
  • 關鍵時期,臺灣主流政黨和政治人物會迷失方向嗎?
    民進黨執政當局在疫情期間更加肆無忌憚擺出加大兩岸對抗的姿態,大肆煽動「恨陸、反陸、抗陸、仇陸」情緒,「以疾謀獨」,製造新仇舊恨;而臺灣其他某些政黨、政治人物出於種種考慮,或旁觀、或迴避、或模糊,靈魂丟失,方向迷失,真正旗幟鮮明、直面統一問題的屈指可數。
  • 西門町,臺北年輕人的夜天堂
    西門町因為位於臺北城的西門外,因此得名。在日治時代,日本人將臺北分為六十四町,西門町原本還只是一片荒涼的地方,因西門町挨著象徵日本殖民統治的總督府,為了在臺灣設一個歌舞休憩的享樂地方,日本人決定仿效東京淺草區,在此設立休閒商業區。
  • 臺灣寫真:臺北咖啡香
    臺北咖啡「能見度」如此之高,2012年曾被美國媒體評為全球「十大咖啡城」之一。圖為花蓮縣「公主咖啡」店主陳韻庭(右)用自產的咖啡招待訪客。(資料圖片) 中新社記者 畢永光 攝二十世紀初,日本人開始在臺北開咖啡廳。到三四十年代,臺北的本土咖啡廳開始興起,維特、波麗路等咖啡西餐廳當時大名鼎鼎。
  • 生活壓力大 年輕人「逃離臺北」
    林柏堯是一位臺北的上班族,目前一直都在公司附近租房子。他坦言,如果再過兩三年要結婚,他打算到新北市或者到桃園市看看有沒有適合的房子,因為那裡價格更便宜。  年輕人過著「雙城生活」  越來越多像林柏堯這樣的年輕人,因為生活壓力大而搬離臺北市,到新北市、桃園市當「輕移民」。
  • 臺灣寫真:火柴盒上的臺北舊貌
    中新社臺北9月27日電 題:火柴盒上的臺北舊貌  中新社記者 蔣雪林 邢利宇  「給我一張臺北地圖,我能用火柴盒還原出不同時代的臺北舊貌。」臺灣民間收藏家莊永明27日在臺北表示。9月27日下午,「城市縮影——火柴盒」莊永明收藏展在臺北市迪化街迪化207博物館展出。
  • 臺北人留戀的「精神地標」——漫步臺北重慶南路書店街
    朝霞、夕陽、彩虹,都是自然界轉瞬即逝的唯美景色,其美讓人心醉,其逝讓人留戀。其實,社會生活也有很多悄然逝去的美好景觀,其美讓人精神富有,其逝讓人唏噓不已。臺北重慶南路的書店街,就是愛讀書的臺北人記憶裡的「精神地標」。不久前去臺北,第一件事就是專程前往重慶南路逛書店,感受這條書店街的文化氣息。 這裡承載著臺北人百年閱讀記憶。
  • 迷失在福爾摩沙--童趣臺灣八日遊
    >迷失在福爾摩沙——童趣臺灣八日日序參考行程住宿2.3/2.6南京桃園è故宮博物院è購物   101信義商圈、京華城、西門町(臺灣年輕人聚集的地方)、美麗華百貨等3 藥妝   康是美、屈臣氏等4 伴手禮 糖村、梨記、手信等5 景點   臺北市立美術館、陽明山 適合看夜景、貓空坐纜車 品茶、淡水漁人碼頭等臺北餐 食早:酒店內早餐   午:方便遊玩,敬請自理   晚:方便遊玩,敬請自理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