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廢棄礦山到生態「福地」——江西尋烏戰荒記

2020-09-21 江南都市報

贛南大地春去秋來,綠意盎然依舊。

↑遊客在江西省尋烏縣文峰鄉上甲村附近的生態修復區觀光遊玩(7月19日攝)。從前這裡是大面積的廢棄稀土礦山。目前除了恢復植被,當地還搭建了觀景平臺,修復區成為了周邊遊客觀光休閒的好去處。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登上江西尋烏縣文峰鄉上甲村一處觀景臺,放眼望去,湖泊清澈,連綿起伏的青山盡收眼底。很難想像這裡曾是一片廢棄的稀土礦區。

尋烏縣稀土資源富集,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持續30多年的大規模開採,導致當地遺留下大面積的廢棄稀土礦山。

稀土開採最高峰之時,池浸、堆浸和原地浸礦等開採手段輪番上陣。「井要打到十幾米深,才能喝到乾淨水,買菜要到2公裡遠的隔壁村買,連養的蜜蜂都長不大。」上甲村村民鍾世展回憶說,許多村民不得不選擇外出打工,遠走他鄉。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很關鍵。尋烏縣痛定思痛,自2010年開始進行生態修復整治工作。但這條路走得並不輕鬆。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可謂是字字千鈞,字字千金。」尋烏縣山水林田湖辦負責人謝軍感慨,為治理3個主要的廢棄稀土礦片區,尋烏縣已投入約9.55億元。

為了恢復植被,2013年到2017年間,當地進行了大量嘗試,但多以失敗告終。遭遇一次次挫敗後,謝軍等人意識到,生態治理是系統工程,不能將山水分開治理。

為此,尋烏縣成立山水林田湖辦公室,把多個部門分開實施的項目,統一打包推進,探索出南方廢棄稀土礦山治理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的「三同治」模式。

他們又請來科研人員制定方案,選取了50餘種植物進行種植。看到灌木生根發芽,植被一天天多起來,謝軍長舒一口氣。

「廢棄礦山植被覆蓋率已達80%,我們有信心最終戰勝這片荒山。」謝軍說。

經過多年治理,上甲村也重獲新生。

村民謝青山說,小時候屋外就是青山綠水,所以父親給他取名「青山」。但在1995年,因難忍當地生態破壞,他的父親帶著家人搬到縣城居住。如今,老父親又回到村裡養老。

而謝青山申請到10多萬元政府貼息貸款,也回村裡種了30多畝油茶、承包了4畝魚塘。「養魚一年能收入2萬元,油茶前年就開始掛果了,明年就到豐產期了,好日子近在眼前了。」憧憬未來,喜笑顏開的謝青山不忘展示他前不久在微信朋友圈發的一段感言:「今天,這裡治山理水,生態復綠,家鄉面貌煥然一新!」

經過多年探索,尋烏縣逐漸走出了一條「生態+」產業化治理的綠色發展道路,將昔日的「環境痛點」轉化為今日的「生態亮點」和「產業焦點」,一些廢棄的礦山變成工業園區,吸引大量企業入駐。

為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農民增收,尋烏縣利用礦區整治土地種植油茶、竹柏、百香果、獼猴桃等經濟作物2600多畝,達到生態治理與脫貧攻堅的有機統一。

生態好了,蜜源多了,鍾世展又幹回了養蜂的老本行。2017年,他收穫蜂蜜1700餘斤,當年就回了本,並且成功脫貧。現在,蜜蜂越養越多,效益越來越好。

「不吹牛地說,我現在過得是相當舒服。」鍾世展給記者算了一筆收入帳,他在村裡當護林員年收入1萬元,所種的8畝百香果年收益6萬餘元,平日做泥水工一天能賺250元。

身處田園花海,一些遊客通過抖音展示眼前的美景。昔日的廢棄礦山,已然成為旅遊「打卡地」,更成了當地村民脫貧奔小康的生態「福地」。

來源:新華社

編輯:範俊傑

相關焦點

  • 從廢棄礦山到生態「福地」——江西尋烏戰荒記
    很難想像這裡曾是一片廢棄的稀土礦區。尋烏縣稀土資源富集,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持續30多年的大規模開採,導致當地遺留下大面積的廢棄稀土礦山。稀土開採最高峰之時,池浸、堆浸和原地浸礦等開採手段輪番上陣。「井要打到十幾米深,才能喝到乾淨水,買菜要到2公裡遠的隔壁村買,連養的蜜蜂都長不大。」上甲村村民鍾世展回憶說,許多村民不得不選擇外出打工,遠走他鄉。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從廢棄礦山到生態「福地」——江西尋烏戰荒記
    從前這裡是大面積的廢棄稀土礦山。目前除了恢復植被,當地還搭建了觀景平臺,修復區成為了周邊遊客觀光休閒的好去處。 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贛南大地春去秋來,綠意盎然依舊。登上江西尋烏縣文峰鄉上甲村一處觀景臺,放眼望去,湖泊清澈,連綿起伏的青山盡收眼底。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江西:從廢棄礦山到生態「福地」
    登上江西尋烏縣文峰鄉上甲村一處觀景臺,放眼望去,湖泊清澈,連綿起伏的青山盡收眼底。很難想像這裡曾是一片廢棄的稀土礦區。尋烏縣稀土資源富集,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持續30多年的大規模開採,導致當地遺留下大面積的廢棄稀土礦山。
  • 江西贛州廢棄礦山復墾復綠變廢為寶
    贛州廢棄礦山江西在江西贛縣陽埠鄉陽埠村,漫山遍野綠意蔥蘢,一排排果樹茁壯成長。曾是礦老闆的韓先林指著自家300餘畝果園感慨地說:「當年搬山挖礦,如今種樹栽果。去年試掛果收了兩萬斤臍橙柚子,按現在的行情,今年能保本,明年就賺錢啦!」幾年前這裡還是一座溝壑縱橫、巖石裸露的廢棄稀土礦山。
  • 礦山廢棄地生態修復技術措施研究
    文章針對某礦山邊坡現狀,對其穩定性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從工程措施和生態措施兩方面考慮的整體修複方案,進而為礦山邊坡生態修復提供指引和方向。關鍵詞:礦山;廢棄地;生態;修復技術;措施1導言社會發展離不開資源的綜合利用,礦產資源是科技、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 山東臨沂完成135處廢棄礦山生態修復
    「每到夏天,村裡人都會自發輪流看護,就怕孩子們到礦坑裡遊泳。由於植被破壞、山體裸露,從附近經過,山上方向總是能看到塵土飛揚、遮天蔽日的景象。」在臨沂高新區馬廠湖鎮,附近的村民這樣描述兩年前的臥虎山。變化來自2018年8月,一場礦山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和礦地綜合利用的治理行動在臥虎山採石場全面展開。
  • 九龍山礦山生態修復公園:廢棄礦區「蝶變」生態景區
    這個昔日礦渣遍地的黑色廢棄地,如今呈現給世人的是一片迷人的生態美景。「家門口能這麼美,原來做夢也想不到。以前村民大都在煤礦打工或者跑煤炭運輸,礦山關閉後斷了生計,加上環境太差,好多人搬走了。現在都想搬回來,村裡廢棄多年的破舊老宅院,也成了香餑餑。我們村民代表大會定了調,依託景區,全村統一規劃、招商引資,建設綠色生態莊園綜合體,打造村裡的金山銀山。」
  • 從廢棄礦山到宜居之地 龍巖紫金山體育公園的前世今生
    每逢周末,90後龍巖市民劉文華習慣開車載著家人到離城區4公裡外的龍巖紫金山體育公園去遊玩。他告訴記者,「這裡到處是綠地,空氣清新,是我和老婆談戀愛時常來的地方,我們還在此拍過婚紗照呢!」然而,多年前這裡卻是一座廢棄的礦山。
  • 玉山修復礦山生態還原綠水青山
    玉山訊 在玉山縣巖瑞鎮關山橋村雞頭山生態修復現場,放眼望去,苗木林立,鬱鬱蔥蔥。「以前這裡是一片廢棄的石灰石礦,山上光禿禿的,晴天灰塵到處飄。治理以後空氣也好了。」家住附近的趙阿姨對礦山修復帶來的環境變化深有感觸。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的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
  • 劉瑞英實地指導推進德興歷史遺留老窿洞和廢棄礦山治理工作
    中國江西網/上饒頭條客戶端訊 通訊員胡坤明報導:7月31日下午,德興市委書記劉瑞英頂著烈日、冒著酷暑,來到江西金山礦業有限公司的礦山中實地指導推進歷史遺留老窿洞和廢棄礦山治理工作。德興市委常委、統戰部長劉棟義參加活動。
  • 廢棄礦山變身生態「大觀園」
    這裡一改往日廢棄礦山險情重重、亂石坑遍布、一遇大風便塵土飛揚的境況,以花山瑤池運動體驗和野生動物園為主體功能區的各項文體休閒、科普互動等項目,引來遊客無數,呈現出一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大觀園」景象。 「大觀園」裡歡樂多 往日廢棄礦山變身生態「大觀園」,這是安徽省當塗縣交出的答卷。
  • 南部縣召開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工作推進會
    11月24日,南部縣政府李磊副縣長在縣會議中心二會議室組織召開全縣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工作推進會,南部縣級有關部門和鄉鎮參加了會議。南部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通報了南部縣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作情況。南部縣政府副縣長李雷就抓好當前全縣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工作提幾點要求:一是務必提高政治站位,立說立行抓執行。全縣一些企業重開發、輕治理,採集了資源、富了個人、破壞了生態。特別是露天礦山,落後磚瓦廠。有關鄉鎮要全方位開展露天礦山修復工作,並加強對施工作業單位的監管,確保圓滿完成工作任務。二是務必突出重點,善作善成抓推進。
  • 河北邯鄲:廢棄礦山「蝶變」生態氧吧
    近年來,河北省邯鄲市叢臺區深度推進生態環境治理,啟動實施廢棄礦山整治、生態修復和景觀提升工程,打造花田情緣、湖心島、梯田花海、五行花園等各類景觀,改善生態環境,提升空氣品質,讓昔日滿目瘡痍的廢棄礦山變成市民休閒打卡的生態氧吧。
  • 舟山有你 越來越好丨廢棄礦山亦可變成風景
    舟山市國土資源局礦管處的麻季福告訴記者,前些年對慶丰采石場實施了地質環境治理工程,通過削坡加復綠的方法,既消除了邊坡地質災害隱患,保證了邊坡穩定,又改善了視覺效果,礦山生態環境得到恢復。更為可喜的是,由開採形成的宕底廢棄地通過平整治理,新增了3萬多平方米的建設用地,為海島地區提供了寶貴的建設用地指標。
  • 海墾旅遊集團生態修復廢棄礦山 打造文旅農融合景區
    ),在海南農墾旅遊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墾旅遊集團)的建設下,一段關於廢棄礦山「涅槃重生」的故事正在上演。這片綠意之外,產業嬗變的喜悅更令人振奮:廢棄的礦山在生態修復後成為景區,農旅結合的景區裡,不僅風景能賣錢,嘉寶果等特色產業也鼓了職工腰包;依託景區建設和溫泉資源開發帶來的人氣,周邊村民吃上了「旅遊飯」……
  • 萍鄉市蓮花縣考察組來我縣考察綠色礦山創建和廢棄礦山修復工作
    萍鄉市蓮花縣考察組來我縣考察綠色礦山創建和廢棄礦山修復工作 2020-09-01 18: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案例分享: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應該怎麼做?
    黃石國家礦山公園佔地23.2平方公裡,分設大冶鐵礦主園區和銅錄山古礦遺址區,擁有亞洲最大的硬巖復墾基地,是中國首座國家礦山公園,湖北省繼三峽大壩之後第二家"全國工業旅遊示範點",同時在2013年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通過生態恢復的景觀設計手法來恢復礦山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
  • 玉泉山廢棄礦山變綠色礦山
    「西山地區的生態破壞比較嚴重,而且屬於歷史遺留的無主廢棄礦山,僅靠政府投入無法承擔。所以確定了『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公司承載、園區打造』的礦山生態修復模式。企業在承包區域內完成不低於80%綠化任務的前提下,可用不高於20%的土地進行公園配套設施建設和適度開發。」太原市西山生態文化旅遊示範區副主任常建強說。
  • 福建平潭:完成36個歷史廢棄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工作
    平潭36個歷史廢棄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工作,目前已全部順利完成,治理總面積達3486.7畝。「這也意味著,平潭在福建省率先實現歷史礦山『青山掛白』清零。」8日,實驗區資源生態局地測處處長翁臻隆向記者介紹。當天,記者來到平潭鳴鳳山公園,拾級而上,鬱鬱蔥蔥的植被映入眼帘。
  • 地質科普|礦山廢棄地有哪些危害?
    礦山廢棄地危害巨大,對當地人們的生活有很大的影響,不僅不美觀還危險到人類以及其他動植物的生存。所以礦山生態修復還是十分必要的。02對土地資源的影響礦山活動,特別是露天採礦,嚴重破壞了山坡的土壤結構,大型採礦設備的沉重壓力導致地面塌陷和土壤裂縫。土壤中的養分也隨著裂隙和地表徑流流入採空區或窪地,導致許多地方土壤養分不足,降低了土壤的承載能力,導致土壤和植被受損,最終導致形成大面積土地裸露使土壤和水更易流動,土壤侵蝕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