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南大地春去秋來,綠意盎然依舊。
↑遊客在江西省尋烏縣文峰鄉上甲村附近的生態修復區觀光遊玩(7月19日攝)。從前這裡是大面積的廢棄稀土礦山。目前除了恢復植被,當地還搭建了觀景平臺,修復區成為了周邊遊客觀光休閒的好去處。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登上江西尋烏縣文峰鄉上甲村一處觀景臺,放眼望去,湖泊清澈,連綿起伏的青山盡收眼底。很難想像這裡曾是一片廢棄的稀土礦區。
尋烏縣稀土資源富集,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持續30多年的大規模開採,導致當地遺留下大面積的廢棄稀土礦山。
稀土開採最高峰之時,池浸、堆浸和原地浸礦等開採手段輪番上陣。「井要打到十幾米深,才能喝到乾淨水,買菜要到2公裡遠的隔壁村買,連養的蜜蜂都長不大。」上甲村村民鍾世展回憶說,許多村民不得不選擇外出打工,遠走他鄉。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很關鍵。尋烏縣痛定思痛,自2010年開始進行生態修復整治工作。但這條路走得並不輕鬆。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可謂是字字千鈞,字字千金。」尋烏縣山水林田湖辦負責人謝軍感慨,為治理3個主要的廢棄稀土礦片區,尋烏縣已投入約9.55億元。
為了恢復植被,2013年到2017年間,當地進行了大量嘗試,但多以失敗告終。遭遇一次次挫敗後,謝軍等人意識到,生態治理是系統工程,不能將山水分開治理。
為此,尋烏縣成立山水林田湖辦公室,把多個部門分開實施的項目,統一打包推進,探索出南方廢棄稀土礦山治理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的「三同治」模式。
他們又請來科研人員制定方案,選取了50餘種植物進行種植。看到灌木生根發芽,植被一天天多起來,謝軍長舒一口氣。
「廢棄礦山植被覆蓋率已達80%,我們有信心最終戰勝這片荒山。」謝軍說。
經過多年治理,上甲村也重獲新生。
村民謝青山說,小時候屋外就是青山綠水,所以父親給他取名「青山」。但在1995年,因難忍當地生態破壞,他的父親帶著家人搬到縣城居住。如今,老父親又回到村裡養老。
而謝青山申請到10多萬元政府貼息貸款,也回村裡種了30多畝油茶、承包了4畝魚塘。「養魚一年能收入2萬元,油茶前年就開始掛果了,明年就到豐產期了,好日子近在眼前了。」憧憬未來,喜笑顏開的謝青山不忘展示他前不久在微信朋友圈發的一段感言:「今天,這裡治山理水,生態復綠,家鄉面貌煥然一新!」
經過多年探索,尋烏縣逐漸走出了一條「生態+」產業化治理的綠色發展道路,將昔日的「環境痛點」轉化為今日的「生態亮點」和「產業焦點」,一些廢棄的礦山變成工業園區,吸引大量企業入駐。
為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農民增收,尋烏縣利用礦區整治土地種植油茶、竹柏、百香果、獼猴桃等經濟作物2600多畝,達到生態治理與脫貧攻堅的有機統一。
生態好了,蜜源多了,鍾世展又幹回了養蜂的老本行。2017年,他收穫蜂蜜1700餘斤,當年就回了本,並且成功脫貧。現在,蜜蜂越養越多,效益越來越好。
「不吹牛地說,我現在過得是相當舒服。」鍾世展給記者算了一筆收入帳,他在村裡當護林員年收入1萬元,所種的8畝百香果年收益6萬餘元,平日做泥水工一天能賺250元。
身處田園花海,一些遊客通過抖音展示眼前的美景。昔日的廢棄礦山,已然成為旅遊「打卡地」,更成了當地村民脫貧奔小康的生態「福地」。
來源:新華社
編輯:範俊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