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周末,90後龍巖市民劉文華習慣開車載著家人到離城區4公裡外的龍巖紫金山體育公園去遊玩。他告訴記者,「這裡到處是綠地,空氣清新,是我和老婆談戀愛時常來的地方,我們還在此拍過婚紗照呢!」
然而,多年前這裡卻是一座廢棄的礦山。
作為福建省最大的產煤市,龍巖煤炭產量和儲量佔全省的一半以上。紫金山體育公園地塊前身曾是煤礦開採區,從1970年開始,福建省龍巖礦務局在此開採煤礦,開採面積達2843畝,採出煤炭300萬噸左右。加上當地370多個無證小煤窯的亂採亂掘,造成地下巷道、採空區錯綜複雜,總體體積達250萬立方米以上。
礦區附近下洋村60多歲的村民楊仁河回憶說,當時晴天粉塵大,房間裡都是一層黑乎乎的髒東西;遇到下雨天,流在地上都變成了黑水,攜帶渣石衝刷到田地,農田也不能耕種了。「一些村民雖然挖小煤窯賺了點錢,但因為環境汙染得病的卻不少。」楊仁河說。
本世紀初,這片礦區停止開採,但由於部分山體被掏空,廢棄礦渣隨處堆放,水土流失嚴重,安全隱患和環境汙染成了當地黨委、政府的一塊心病。把廢棄礦山修復成綠水青山,需要大筆的資金投入,這對於地方財政來說是一筆巨大的負擔。
據龍巖市自然資源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2013年,當地嘗試市場化運作方式,引進企業先期投入資金進行廢棄礦山治理完成生態修復,治理後新增的建設用地按規劃用途由政府制定出讓方案進行公開拍賣,出讓淨收益部分由政府統籌用於支付礦山修復。這樣既減輕由政府投入進行生態治理的投資,又將原來的廢棄礦山變成建設用地,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為了確保紫金山體育公園項目順利進行,龍巖市成立了項目領導小組和協調辦,採取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的方式,融入生態、體育、教育等核心元素,對該項目分階段進行綜合開發。通過對項目區域地質狀況、煤礦巷道及採空區等情況的綜合勘察研判,確定「宜綠則綠、宜建則建」方案,即不同區域採取不同的治理策略,綜合採用灌注砂漿、土方換填、分層碾壓、分層強夯、邊坡支護、湖底防滲、場地復綠等治理措施,分別形成可以安全利用的建設用地及綠化用地。
經過近7年的治理和建設,曾經滿目瘡痍的廢棄礦山消失不見了,展現在人們面前的人與自然和諧的環境。據龍巖紫金山體育公園項目協調辦副主任黃杰介紹,該項目目前再造建設用地達1446畝,實現邊坡復綠及再造開放式公園綠地2100畝,建成60畝人工湖和近百畝的花海公園。此外,這裡還建成了全民健身中心、十公裡漫步道、自行車賽道,先後承辦上千場各類活動,免費接待遊客1000多萬人次。
長年在附近村莊生活的老村民楊仁河如今也在紫金山體育公園內的丹桂園小區購房,成了這裡的新居民。他感慨地說,現在和過去相比,真是天差地別!
隨著環境的改善和學校、體育場館配套設施的完善,帶動了周邊房產的銷售。某樓盤售樓部置業顧問陳字輝告訴記者,現在這裡的房子越來越搶手,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房價。2014年最早開盤的一個樓盤,當時均價才四五千元都少人問津,現在二手房都要賣到一萬元以上。他後悔「自己當初沒有在這裡買一套」。
龍巖市自然資源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把廢棄礦山變成集運動、教育、人居、旅遊、休閒、醫療、養老等功能於一體的宜居之城,是福建省首個市場化運作的廢棄礦山治理項目,也是廢棄礦區治理集約節約用地的一個典範。去年紫金山體育公園被評為3A級景區。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