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屏觀看 效果更佳
濃雲翻湧,甲光乍現,在虎踞龍盤的上杭縣紫金山金銅礦觀景臺遠眺,幾處裸露的採礦區被大片綠黛如墨的青山綠樹包圍。
衣帶當風,清風拂面,在復墾區的紫金山植物園裡馬尾松林颯颯作響,裹挾著這座中國第一大金礦和上杭縣檢察院綠色礦山生態修復治理經驗,隨同山下蜿蜒的一道汀江碧水,譜寫出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交融的史詩,不停地奔流向新時代。
這滿目的「生態綠」,離不開「檢察藍」的守護。近年來,上杭縣檢察院主動作為,創新履職方式,強化法治擔當,在構建檢企共建、檢行共治、檢民共創方面不斷深耕細作、持續發力,全面踐行「三位一體」生態檢察工作模式,走出了一條開展礦山生態修復治理的「新路子」。
檢企共建,多合力鑄「紫金典範」
在很多人印象中,礦區大概都是漫天飛舞的塵土、螞蟻般往來的礦車、廢氣瀰漫的廠區……然而,5月7日,記者在紫金山礦區卻是另外一種「世外桃源」的場景。上杭之北,汀江之岸,是這麼一處綠色生態改造的工業旅遊休閒基地。園區不僅有復墾區打造的農業休閒觀光園,還有排渣場建設的紫金山植物園、花果鮮明的生態花果園、汙水淨化後滴灌的高山茶園……
陽光下的紫金茶園
紫金山白鷺紛飛
「在紫金山是邊生產邊建設礦山公園項目,這和國內大多數礦山公園都是在礦山閉坑之後才建設的情況是完全不一樣的,這離不開檢察院的一份『檢察力量』。」紫金山金銅礦安全環保總監許輝標自豪地介紹道。經過多年努力,紫金山礦區已恢復礦山植被8265畝,紫金山國家礦山公園,成為我國首批礦山公園。
「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生態理念在這裡體現得特別明顯。「法治礦山,共建生態園」的標語在成片成林的馬尾松映襯下,格外奪目。「多年以來,上杭縣檢察院與紫金礦業建立生態保護『檢企聯絡機制』,積極參與紫金山礦區地質環境治理工作,助推礦山企業落實環境安全措施,恢復生態治理,讓紫金模式成為可複製、可推廣的典範。」4月29日,在成立駐紫金山金銅礦生態檢察聯絡室的現場,檢察長戴宇明為多年來的礦山生態修復治理檢察工作做了註腳。
實地查看
同時,該院還積極轉變司法理念,全面踐行「專業化法律監督+恢復性司法實踐+社會化綜合治理」三位一體生態檢察工作機制,「雙監督、雙預防」,作用可圈可點。「雙督促」就是利用「兩法」銜接平臺,從制度、教育、監督等方面督促職能部門加強礦山監管;針對紫金礦區集中的實際,建議縣政府專門成立以環保、安監、國土、公安等部門組成的環境監察大隊駐紮紫金山礦區進行專項監管。「雙預防」就是結合紫金金銅基地實際,開展環保執法危險廢物監管、土壤汙染等生態專項預防調查並提出建議;同時,通過以案釋法積極開展警示教育活動,利用典型案例教育相關人員遵紀守法,做到警鐘長鳴。
召開座談會
可以說上杭縣檢察院為上杭紫金山國家礦山公園築起了強有力的司法屏障,形成了紫金山礦區「開發一片、恢復一片、成效一片」的礦山生態修復「紫金模式」。
檢行共治,打好守護「組合拳」
「鍾某等人的行為造成該山場礦產資源破壞價值390餘萬元,情節特別嚴重。案發後被告人鍾某外逃,於2017年2月2日被公安民警抓獲歸案。」2017年5月9日,由上杭縣檢察院起訴的被告人鍾某非法採礦案,縣法院一審以非法採礦罪判處被告人鍾某有期徒刑三年六個月,並處罰金15萬元。這是上杭縣檢察院生態檢察部門經辦的一起重大涉礦案件。
為了守護秀美杭川的這片青山綠水,上杭檢察院加大對涉礦犯罪案件的懲治力度,結合掃黑除惡專項鬥爭讓「檢察藍」緊盯涉礦、涉砂重點環保領域,讓「生態綠」成為不可觸碰的法治底線。
自2004年12月起,張某偉與其兒子張某浩未經申請辦理採礦許可證等手續,在舊縣河「水東壩」河道從事採砂作業,超出工商執照從事立體農業綜合開發兼營項目基建清淤泥石土銷售的許可範圍,非法採砂銷售牟利657餘萬元。
「在辦理該起利用宗族勢力,長期在紫金山周邊非法佔用農用地、非法採礦案件中,及時召開檢察官聯席會會商案情,依法提起公訴,被告人均被判處有期徒刑。」經辦檢察官袁曉帆介紹。該院還對所在的鎮政府在健全完善幹部管理制度、加強村財管理,實行常態化監管,實現村務信息的公開等方面制發檢察建議,推進掃黑除惡工作向綜合整治、堵塞漏洞進一步延伸,為紫金山周邊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保駕護航。
辦理生態案件的檢察官換了一茬又一茬,生態檢察職能部門名稱也隨著司改在變化,但是守護青山綠水的初心始終不變。該院深入開展「破壞環境資源專項立案監督活動」,建立危害生態環境犯罪案件優先辦理、快速辦理工作機制,注重偵捕訴銜接,依法從重從快打擊破壞環境、危害生態刑事犯罪。2016年以來,該院審查批捕、起訴非法採礦案件10件11人。積極開展打擊涉礦領域黑惡勢力違法犯罪活動,從中辦理涉礦案件2件6人。
檢民共創,清新杭川「司法盾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上杭縣檢察院進一步強化習近平總書記的生態理念,注重將生態檢察從傳統林業向水、土、大氣、礦山修復、文化生態等各個領域延伸,實現統籌兼顧、全方位保護。
「檢民共創」則是上杭縣檢察院發動群眾參與礦山周邊環境治理的又一個新探索。黃潭河流域是上杭境內汀江流域的一條重要支流。自古以來,黃潭河就享有「黃潭河清則汀江綠」的美譽。2016年初,上杭縣檢察院針對流域兩邊礦業集中的汀江、黃潭河受礦山汙染問題,組織人員深入流域、鄉鎮、村居、廠礦企業走訪調研後形成《關於黃潭河流域水汙染治理情況的調研報告》,促成縣政府專門下發通知,推動黃潭河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工作,共同促進黃潭河流域水環境質量持續好轉。
黃潭河治理後
針對毀林犯罪隱含的生態破壞性,該院大膽探索、更新觀念,尋找最佳辦案效果,優化刑罰功能,積極建立補植復綠機制,讓受損的生態資源及時修復。在上杭縣城的環城綠道相鄰的臨城鎮「金灣哩」山場,山杜英、紫荊正在茁壯成長,間隙的野花點綴其間,有個牌子顯示著這片樹林的特殊身份,它是該院全省率先建立的生態修復示範基地暨綠色公益社區矯正基地。
「現有面積400畝長遠開發可達1000畝,通過組織矯正人員參與種植景觀樹種9000餘株,目前已蔚然成林。」李葆明檢察官介紹,這片樹林是把社區矯正工作融入生態恢復補償機制的探索,此項創新機制受到福建省人民檢察院的肯定,於2017年全省泰寧生態檢察現場會上作典型經驗發言。
同時,該院聯合法院、司法、公安、農業、林業、水利等9個部門建立環境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聯動協作機制,在水利局掛牌成立駐縣河長制辦公室檢察聯絡室,加強與河長制辦公室及其成員單位的協助配合、監督制約。
「礦山生態修復治理的『紫金典範』是上杭人民踐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成果,而我們檢察院將為守護「一江兩河」及周邊的青山、綠水、藍天、淨土,積極探索環境司法保護新機制,構築起一道守護清新杭川的『司法盾牌』。」戴宇明如是說。
紫金山休閒步道
紫金庫區
視頻剪輯:張麗招
視頻配音:賴映渠
文 案:藍 潔
編 輯:何蘇蘭
轉自:上杭檢察微信號「杭檢在線」
原標題:《龍巖上杭:打造礦山生態修復治理「紫金典範」》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