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冰是冰花或冰塊隨著風.浪、流作用下產生的流動現象。隨著冬季的推進,鄂霍次克海流冰面積不斷增加,70%~80%的海域被流冰或冰原覆蓋。如果冬季去日本北海道,鄂霍次克海沿岸的流冰會是一道極具特色的風景。看著海水中漂浮的冰塊漫延至天際,難以想像,這些流冰竟然會和我國東北的黑龍江有著密切聯繫。與同緯度的中國東北相比,北海道冬季稍微溫暖一些,沿岸海域很少封凍。這裡是全球緯度最低、且有海冰現象的海域。
(1)描述從1月底到2月初開始,日本北海道北部沿岸紋別、網走、知床半島等地觀賞「流冰」的順序,指出導致流冰分布邊界位置自北向南變化的主要因素。
(2)分析日本北海道東北部鄂霍次克海沿岸海域流冰形成的主要過程。
(3)觀賞流冰是日本北海道的特色旅遊項目。但有些年份流冰量少,甚至近海範圍無冰可看,分析形成的原因。
【答案】
(1)日本北海道北部沿岸紋別、網走、知床半島等地由北至南,迎來流冰接岸。主要因素:主要取決於冬季風和海流的共同作用。
(2)冬季由於西伯利亞高壓控制,氣候嚴寒,黑龍江幹流和人海口的海水封凍,冰情逐漸擴散到鄂霍次克海等海域(東北亞大陸沿岸海域);(從黑龍江(俄羅斯阿穆爾河)等河流河口流出的流冰,向東流入鄂霍次克海;受西伯利亞冷空氣影響,海洋中自北向南的寒流不斷加強;受冬季風和南下的海流的共同作用,從每年1月到3月,大量來自河流的流冰和鄂霍茨克海的浮冰,被帶到北海道東北部鄂霍次克海沿岸海域。2月份是流冰的頂峰期。
(3)暖冬發生,氣溫升高,流冰的規模會相對萎縮,或造成冰量少。由於氣溫高,流冰在接岸後,冰塊融化;或因為風向及海潮影響,流冰遠離海岸,造成近海範圍無冰可看。
【解析】整體分析:本題主要運用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分析大氣環流、洋流緯度等因素對(流冰)水文要素的影響。緯度越高接受太陽輻射越少,氣溫越低;冬季同緯度陸地比海洋氣溫低,距離海岸線越近越容易結冰;寒流流經地區氣溫低,易結冰。鄂霍次克海緯度較高,獲得太陽輻射少;沿岸寒流具有降溫減溼的作用;受冬季風影響大,降溫劇烈;海域封閉,與大洋的能量交換較少。
(1)讀圖紋別、網走、知床半島緯度逐漸降低,受海洋影響增加。根據流冰分布線得出流冰擴散由西北向東南逐漸擴散,所以紋別、網走、知床半島依次出現流冰;冬季鄂霍次克海盛行西北季風,且該處有向南的寒流,所以流冰分布邊界由西北向東南擴散。
(2)鄂霍次克海海域較封閉,與太平洋的海水交換少。受冬季風和南下寒流的影響,河流入海口表層海水降溫劇烈,表層海水易凍結為海冰,而深層海水因降溫幅度較小、鹽度較高而未凍結,易形成流冰;在西北季風和南下寒流的影響下被帶到北海道北部的鄂霍次克海,我國黑龍江氣溫低,冬季易結冰,在風力吹拂下被帶到北海道北部的鄂霍次克海附近。
(3)結合材料可知該地流冰主要來自北部的鄂霍次克海和陸地河流中。暖冬發生時北部結冰少,或者到北海道附近海域大量融化;材料中提到流冰在近海幾乎沒有,可能是在西北風和海潮的影響下,帶到遠海。
【點晴】根據材料北海道北部鄂霍次克海附近流冰來源為:一方面北部的鄂霍次克海冬季易結冰在盛行風和洋流作用下被帶到該處;另一方面是來自陸地河流冬季結冰後順著水流帶到該處。
你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添加公眾號「啟慧地理」加入學習吧。
適用對象:中學全體師生,高考衝刺的學子們,地理愛好者
部分圖文來自網絡,出於公益僅供大家學習探討之用
歡迎入群【啟慧地理學研群1】:276032403
編者:正泰博文高中 高玉華
歡迎推薦高考素材QQ:1392863668
記得點讚呀,分享快樂,歡迎吐槽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