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德國演講提到的德國著作:歌德康德黑格爾馬克思等

2020-12-16 觀察者網

據新華社報導,北京時間今天(29日)凌晨,國家主席習近平應德國科爾伯基金會邀請,在柏林發表重要演講。20多分鐘的演講中,習近平主席從歷史、現實和未來的角度充分闡述了中國和平發展道路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並通過中德民間交往的事例展現了中德友誼。期間,習近平還表示,德意志民族不僅以其科學技術和現代製造業聞名世界,而且他們在人文藝術領域做出的貢獻也享譽全球。

習近平在演講中表示:「中華民族和德意志民族是兩個偉大的民族,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德國不僅以其發達的科學技術以及現代製造業聞名世界,而且在文學、哲學、音樂等領域誕生了許多享譽全球的巨擘。他們的許多作品早已為中國民眾所熟知。這些作品中有歌德、席勒、海涅的文學巨著和不朽詩篇,有萊布尼茨、康德、黑格爾、馬克思、海德格爾、馬爾庫塞的哲學辯論……包括我本人在內的許多中國讀者都從他們的著作中獲得愉悅,感受到思想的力量,加深了對世界和人生的認識。」

觀察者網收集並整理了習近平演講中提到的德國著作,讀者不妨與中國國家主席一起感受一下思想的力量與精神的愉悅。

習近平與德國總理默克爾共同會見記者

文學巨著篇:

歌德代表作:《少年維特之煩惱》、《浮士德》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於美因河畔法蘭克福,作為詩人、自然科學家、文藝理論家和政治人物,歌德是魏瑪的古典主義最著名的代表。而作為詩歌、戲劇和散文作品的創作者,他是最偉大的德國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學領域的一個出類拔萃的光輝人物。他在1773年寫了一部戲劇《葛茲·馮·伯利欣根》,從此蜚聲德國文壇。1774年發表了《少年維特之煩惱》,更使他名聲大噪。

歌德寫成的《浮士德》是一部長達一萬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詩劇,第一部二十五場,不分幕。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場。全劇沒有首尾連貫的情節,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發展變化為線索。這部不朽的詩劇,以德國民間傳說為題材,以文藝復興以來的德國和歐洲社會為背景,寫一個新興資產階級先進知識分子不滿現實,竭力探索人生意義和社會理想的生活道路。這是一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得十分完好的詩劇。

歌德

席勒代表作:《歡樂頌》、《強盜》

席勒出身醫學家庭,是和歌德齊名的德國啟蒙文學家。他被敬為「偉大的天才般的詩人」,「真善美」巨人,「德國的莎士比亞」。在他自己眼中,他則是「不臣服於任何王侯的世界公民」。

《歡樂頌》是席勒1785年夏天在萊比錫寫的,那時他創作的戲劇《強盜》和《陰謀與愛情》獲得巨大成功。恩格斯稱《強盜》是「歌頌一個向全社會公開宣戰的豪俠的青年」,《陰謀與愛情》則是「德國第一個具有政治傾向的戲劇」。然而,當時的席勒受到歐根公爵的迫害出逃在外,身無分文,負債纍纍,過著漂泊不定的生活。正在席勒走投無路的時候,萊比錫4個素不相識的年輕人仰慕席勒的才華,寫信邀請他到萊比錫去,路費由他們承擔。席勒接到信後立即從曼海姆出發,不顧旅途困頓和身體虛弱,走了8天來到萊比錫,受到4位陌生朋友的熱情歡迎和無微不至的招待。《歡樂頌》就是在席勒感受了這種雪中送炭的溫暖後,以萬分感激的心情寫出來的。

海涅代表作:《詩歌集》

海因裡希·海涅(1797年12月13日——1856年2月17日),德國著名抒情詩人,被稱為「德國古典文學的最後一位代表」。詩人以平常的詞彙,普通的語句構造出思想深刻、生動優美的詩篇。在德國文學中既是作家又是思想家的不乏其人,但像海涅那樣將二者完美地統一起來,而又沒有讓詩歌負擔哲學的沉重的,卻不多見。1821年開始發表詩作,以4卷《遊記》和《詩歌集》而聞名文壇。1825年為取得德國公民權而皈依基督教,但因此疏遠了自己的猶太民族。

《詩歌集》為海涅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這是他的第一部詩集,包含《青春的苦惱》、《抒情插曲》、《還鄉集》、《北海集》等組詩。《哈爾茨遊記》(1826年~1831年);《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1844年);《論浪漫派》(1836年);《西裡西亞織工之歌》(1844年);《羅曼採羅》(1851年)優美的詩篇吸引了很多作曲家為其譜上曲子,據《音樂中的海涅》(貢特·麥茨納著,1989年出版)一書記載,為海涅詩歌譜曲或改編加工的曲目約一萬首,其中被譜曲次數最多的五首詩歌是:《你像一朵鮮花》388曲、《孤獨立著的一棵蒼松》209曲、《我在夢中哭泣》149曲、《美麗的五月》130曲、《每逢注視著你的眼睛》127曲。由作曲家弗裡德希·西爾歇譜曲的《羅累萊》廣為流傳。

哲學辯論篇:

萊布尼茨

他的著書約四成為拉丁文、約三成為法文、約一成五為德文。萊布尼茨是歷史上少見的通才,被譽為十七世紀的亞里斯多德。他本人是一名律師,經常往返於各大城鎮,他許多的公式都是在顛簸的馬車上完成的,他也自稱具有男爵的貴族身份。

萊布尼茨在數學史和哲學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在數學上,他和牛頓先後獨立發明了微積分。有人認為,萊布尼茨最大的貢獻不是發明微積分,而是發明了微積分中使用的數學符號,因為牛頓使用的符號被普遍認為比萊布尼茨的差。萊布尼茨還對二進位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在哲學上,萊布尼茨的樂觀主義最為著名,例如他認為,「我們的宇宙,在某種意義上是上帝所創造的最好的一個。」他和笛卡爾、巴魯赫·斯賓諾莎被認為是十七世紀三位最偉大的理性主義哲學家。萊布尼茨在哲學方面的工作在預見了現代邏輯學和分析哲學誕生的同時,也顯然深受經院哲學傳統的影響,更多地應用第一性原理或先驗定義,而不是實驗證據來推導以得到結論。

康德代表作:《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

伊曼努爾·康德出生於柯尼斯堡,德國哲學家、思想家、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他被認為是對現代歐洲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啟蒙運動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其一生深居簡出,終身未娶,過著單調刻板的學者生活,直到1804年去世為止,從未踏出過出生地半步。

康德的一生對知識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為標誌分為前期和後期兩個階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學,後期則主要研究哲學。前期的主要成果有1755年發表的《自然通史和天體論》,其中提出了太陽系起源的星雲假說。在後期從1781年開始的9年裡,康德出版了一系列涉及領域廣闊、有獨創性的偉大著作,給當時的哲學思想帶來了一場革命,它們包括《純粹理性批判》(1781年)和《實踐理性批判》(1788年)以及《判斷力批判》(1790年)。「三大批判」的出版標誌著康德哲學體系的完成。

康德

黑格爾代表作:《精神現象學》、《哲學史講演錄》

黑格爾是德國古典哲學集大成者,是德國哲學中由康德啟始的德國古典哲學運動巔峰。在純哲學範圍以外,有許多新教神學家也採納黑格爾的學說,而且他的歷史哲學對政治理論發生了深遠的影響。馬克思在青年時代是個黑格爾的信徒,他在自己的學說體系中保留下來若干重要的黑格爾派特色。十九世紀末年,在美國和英國,一流的學院哲學家大多都是黑格爾派。

《精神現象學》黑格爾闡述自己哲學觀點和方法論原則的第一部綱領性巨著。黑格爾稱此書是他哲學體系的導言。此書寫於1805年冬至1806年10月,1807年出版,1841年重新排印。其中「序言」的前半部分是黑格爾逝世前親自修改過的。《精神現象學》總結了黑格爾前此的哲學研究,宣告了未來哲學的大綱,它的出版標誌著黑格爾和謝林在哲學上的徹底決裂。

黑格爾

費爾巴哈代表作:《黑格爾哲學批判》

路德維希·安德列斯·費爾巴哈(1804年7月28日——1872年9月13日),德國哲學家。他出生於拜恩州(巴伐利亞)下拜恩區的首府蘭茨胡特,死於同一州的紐倫堡。

費爾巴哈早年在黑森州的海德堡學習神學,受到當時教授的影響,對黑格爾的哲學感興趣。他不顧父親的反對,到柏林跟隨黑格爾學習哲學,隨後他成為「青年黑格爾學派」的成員。1839年,發表《論哲學和基督教》,宣稱「基督教事實上不但早已從理性中消失,而且也從人類生活中消失,它只不過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概念」,公開反叛當時的觀念。同年發表了《黑格爾哲學的批判》,對黑格爾的唯心論作了分析批判。

馬克思代表作:《資本論》、《共產黨宣言》

身為科學社會主義創始人,馬克思的觀點在社會科學和社會政治運動的發展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一生著述頗豐,主要著作有《共產黨宣言》(1848年)、《資本論·第一卷》(1867年)等;他的一些著作是與其摯友、同為德國革命社會主義者恩格斯共同完成。馬克思將實踐概念引入哲學,使哲學同現代無產階級的解放聯繫起來。在社會歷史領域,馬克思創造了「歷史唯物史觀」。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馬克思分析和研究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從而發現了「剩餘價值」。

馬克思

海德格爾代表作:《存在與時間》

馬丁·海德格爾(1889.09.26——1976.05.26),德國哲學家,20世紀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他在《存在與時間》一書中曾引用柏拉圖的這段話:「當你們用『存在著』這個詞的時候,顯然你們早就很熟悉這究竟是什麼意思,不過我們也曾相信自己懂得它,但是我們現在卻茫然失措了」。然後他說柏拉圖當時指出人人都熟悉的「存在」的意思其實並沒有人真正懂得。這個問題直到 2000 年後的今天還沒有解決,而他就是要來重新提出並解決這個「在」的意義的問題。

海德格爾

馬爾庫塞代表作:《愛欲與文明》

赫伯特·馬爾庫塞(1898——1979),法蘭克福學派左翼主要代表,被西方譽為「新左派哲學家」。

馬爾庫塞的哲學思想深受黑格爾、胡塞爾、海德格爾和弗洛伊德的影響,同時也受馬克思早期著作的很大影響。早年試圖對馬克思主義作一種「黑格爾主義」的解釋,並以此猛烈抨擊實證主義傾向。從50年代開始,主要從事對當代資本主義的分析和揭露,主張把弗洛依德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結合起來。在《愛欲與文明》一書中,馬爾庫塞表示要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來「補充」馬克思主義。馬爾庫塞稱,反抗現代西方文明首先必須消除對人的本性的壓抑,解放愛欲。

馬爾庫塞

相關焦點

  • 習近平德國柏林演講正面回應中國威脅論
    當地時間3月28日下午,國家主席習近平應德國科爾伯基金會邀請,在柏林發表重要演講,闡述中國和平發展道路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強調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的文化傳統的繼承和發揚,是中國人民從自身經歷中形成的自覺選擇,是思想自信和實踐自覺的有機統一。中國將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也真誠希望世界各國都走和平發展道路。
  • 默克爾向習近平贈送德國1735年繪製中國地圖
    國家主席習近平30日上午9時15分抵達布魯塞爾,開始對比利時進行國事訪問,並訪問設在布魯塞爾的歐盟總部。比利時首相迪呂波到機場迎接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習近平是在結束對德國的國事訪問後從杜塞道夫抵達布魯塞爾的。比利時是習近平這次歐洲之行的最後一站。這也是中國國家元首時隔27年再訪比利時。
  • 習近平同德國總理默克爾通電話
    新華社北京3月25日電 國家主席習近平25日晚同德國總理默克爾通電話。習近平強調,在中國發生新冠肺炎疫情初期,你向中方表達了慰問和支持,德國政府和各界紛紛伸出援手,中國人民銘記在心。目前德國面臨疫情嚴峻挑戰,中國人民感同身受。
  •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聖彼得堡會見德國總理默克爾
    9月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聖彼得堡會見德國總理默克爾。新華社記者 黃敬文 攝    新華社聖彼得堡9月6日電(記者 吳黎明 李斌)國家主席習近平6日在聖彼得堡會見德國總理默克爾。    習近平指出,中德合作不斷取得新進展,雙方達成的多項合作共識,成為推動中德關係深入發展的新動力。    習近平表示,總理女士是物理學博士,我由「牛頓力學三定律」聯想到如何更好推動中德關係發展。
  • 默克爾向習近平贈送德國1735年繪製中國地圖(圖)
    1735年中國地圖:版圖面積超過1350萬平方公裡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訪歐之旅中周五晚間,德國總理默克爾和先生邵爾在總理府官邸私人宴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夫人彭麗媛。這也是這位德國女總理第一次用這樣私密的方式來接待客人。德國總理默克爾在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展開的下午正式會談之前,帶領習近平參觀了德國政府內閣的會議室。而在兩國領導人正式會談時,默克爾再次強調了德國與中國展開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的願望。
  • 一介儒生的文化情結——《習近平時代》選載
    2014年3月的訪歐之旅,既是對荷蘭、法國、德國、比利時四國的國事訪問,也可以視作習近平充分展現其文化思想、文化視野的文化之旅。11天,4篇文章、4次公開演講,這位政治家以充滿文藝色彩的表達向世界闡釋了中國夢,而人們也正好能從他的言談中細讀其文化淵源。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英文版推介會在德國舉行
    &nbsp&nbsp&nbsp&nbsp中新網柏林10月19日電 (記者 彭大偉)記者19日獲悉,《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英文版推介會日前在德國海德堡舉行。中國駐法蘭克福總領事孫從彬出席推介會並通過視頻形式致辭。
  • 南哲動態|我系張異賓教授著作《回到列寧》在德國翻譯出版
    近日,南京大學哲學系暨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張異賓教授著作《回到列寧——關於「哲學筆記」的一種後文本學解讀》在德國出版問世。張異賓教授是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重要學者,其著作《回到列寧——關於「哲學筆記」的一種後文本學解讀》立足文本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最新成果重新解讀了列寧的《哲學筆記》,是作者《回到馬克思》之後另一部重要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文本研究專著,也是國內第二版中文《列寧全集》問世後,第一部專題性研究列寧哲學思想的論著。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英文版推介會在德國海德堡舉辦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阮佳聞):當地時間16日,由中國圖書貿易有限公司主辦、中德科教園承辦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英文版德國推介會在德國西部城市海德堡舉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就是幫助世界讀懂中國的第一手材料和權威讀本,系統闡釋了中國取得發展成就的原因、中國的發展道路和理念以及中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他表示,《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第二卷自出版以來,在國內外產生了強烈反響。在疫情特殊時期,第三卷英文版的發行更具有其重要意義,表明中國樂於與世界分享自身的成功經驗。
  • 資料:中國同德國的關係
    2015年2月6日至7日,楊潔篪國務委員出席第51屆慕尼黑安全會議開幕式並發表主旨演講,期間分別會見默克爾總理、施泰因邁爾外長。3月15日至20日,馬凱副總理赴德國出席漢諾瓦消費電子、信息及通信博覽會和中國合作夥伴國活動並主持首次中德高級別財金對話。6月26日至29日,習近平主席特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法委書記孟建柱訪德。
  • 《之江新語》德文、英文版首發式在德國法蘭克福舉行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孫雯在第71屆德國法蘭克福國際書展開展之際,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駐德國大使館、中國外文局、中國駐法蘭克福總領館在法蘭克福聯合舉辦了《之江新語》德文、英文版首發式。《之江新語》是習近平主席在擔任浙江省主要領導期間,在省域層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理論探索和實踐創新,是學習研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文獻。該書於2007年8月首次出版,2013年11月重印,在海內外引起熱烈反響,現已翻譯了英、法、西、德、日文版。
  • 獨家|習近平自述:我的讀書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在接受俄羅斯電視臺專訪時如是說。「年輕的我,在當年陝北貧瘠的黃土地上,不斷思考著『生存還是毀滅』的問題,最後我立下為祖國、為人民奉獻自己的信念。」如今,在習總書記文藝座談會講話兩周年到來之際,我們盤點了習近平自述的讀書故事,以饗讀者。
  • 習近平訪問俄羅斯、德國並出席G20峰會行程全紀錄
    【學習路上按】應俄羅斯聯邦總統普京、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總統施泰因邁爾和總理默克爾邀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7月3日至6日對俄羅斯和德國進行國事訪問;應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總理默克爾邀請,習近平主席將於7月7日至8日出席在德國漢堡舉行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二次峰會。本次出訪期間,習近平主席都有哪些重點行程和精彩話語值得關注?學習路上為您梳理。
  • 習近平總書記著作西裡爾蒙古文版首發式
    巴特圖勒嘎總統在賀信中表示,習近平主席著作集中體現了他領導中國和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上積累的見解和經驗。蒙中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以來,兩國關係和合作更加積極深入發展,兩國人民友誼不斷加深。祝願中國在習近平主席的領導下,更加繁榮昌盛,取得更大成就。
  • 習近平同德國總理默克爾共同出席柏林動物園大熊貓館開館儀式
    新華社柏林7月5日電(記者 霍小光 孫奕)國家主席習近平5日同德國總理默克爾共同出席柏林動物園大熊貓館開館儀式。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抵達柏林動物園時,受到默克爾熱情迎接。習近平和彭麗媛同默克爾共同前往大熊貓館。沿途中國民樂樂聲悠揚,大紅燈籠高高懸掛。穿過具有中國特色的亭臺,兩國領導人邊走邊談,暢敘中德人民友好交往歷史。抵達大熊貓館後,開館儀式開始,習近平和默克爾分别致辭。
  • 德國傳統甜點美食:美國總統甘迺迪演講「我是柏林娜」聞名世界
    全場爆出巨大歡呼聲,這段演講被視為甘迺迪最成功的演講之一。然而時隔 25 年後卻開始出現某種都市傳說,有人說在德文中,「我是柏林人」的正確講法是「Ich bin Berliner」,一旦加上不定冠詞「ein」,Berliner 就會變成著名的德式甜點:「我是顆『柏林娜』(油炸果醬包)。」
  • 習近平在教科文組織演講中至少8次引用名言詩句
    昨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演講中,他至少8次引用古今名言詩句,提到7處中外古蹟和5位歷史人物,以此來闡釋對各種文化和文明的理解。他還用中國的俗話「蘿蔔青菜,各有所愛」來說明各種文明之間只要秉承包容精神,就不會存在「文明衝突」。
  • 德國鐵娘子罕見落淚
    當地時間12月9日,對於德國總理默克爾在聯邦議院的一般性辯論中發表的講話,德國《圖片報》如此評價。默克爾呼籲德國人在聖誕節期間儘量減少非必要接觸。在演講中,默克爾雙手合十,眼含熱淚,她言辭懇切地希望民眾能夠遵守科學防疫規定。「我很抱歉,我發自內心地感到抱歉。
  • 領略德國文化 收穫論語智慧 2018 寶沃大講堂完美收官
    12月28日,「寶書沃野」——寶沃大講堂第十期精彩開講,這是2018年寶沃大講堂的最後一期,也標誌著這一創新企業演講的完美收官。自今年三月以來,寶沃大講堂以精彩而多元的話題、富有經驗而專業的演講嘉賓,不僅為寶沃員工和所有感興趣的聽眾創造了一個交流學習、拓展思維的平臺,更成為了寶沃汽車的創新嘗試。
  • 令德國總統跟習主席說「深感佩服」
    【學習小組按】10日,習近平同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舉行會談。5日來華訪問的德國總統,在廣東、四川和北京留下了他的足跡。第二站是四川省,施泰因邁爾在四川大學發表演講,還在始建於1923年的鶴鳴茶館裡喝起了蓋碗茶,到都江堰和大熊貓研究中心參觀,時隔10年再次回到四川地震災區,他再次感慨:「重建後的災區面貌令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