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在教科文組織演講中至少8次引用名言詩句

2020-12-25 中國網

昨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演講中,他至少8次引用古今名言詩句,提到7處中外古蹟和5位歷史人物,以此來闡釋對各種文化和文明的理解。他還用中國的俗話「蘿蔔青菜,各有所愛」來說明各種文明之間只要秉承包容精神,就不會存在「文明衝突」。

名言

引用名言詩句涵蓋古今中外

在昨日的演講中,習近平借孟子名句、林則徐所題勉聯、朱熹名句、法國作家雨果的話來闡述文化的多樣和包容。

比如,對文化的多樣性,習近平說:「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查詢發現,孟子口中的這句話意為「物品千差萬別,這是客觀情形」。

而在我們對待文化多樣性的眼光問題上,他表示應該用「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懷。而這八個字語出民族英雄林則徐題於蘇軾的一副自勉聯,寓意要像大海能容納無數江河水一樣的胸襟寬廣,以容納和融合來形成超常大氣。

此外,他還借用法國作家雨果的話說,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他總結道:「對待不同文明,我們需要比天空更寬闊的胸懷。」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段宋代朱熹《春日》中形容百花齊放春日盛景的詩句,也是習近平對文化多樣性的理想狀態的描述。

在強調教育的重要性時,習近平引用拿破崙名言:世界上有兩種力量,利劍和思想,利劍總是敗在思想手下。

在解釋「和」的概念時,他引用了生活在2500多年前的中國史學家左丘明在左傳中的名句。

古蹟

用長安盛景佐證文化交流帶來繁榮

在習近平的演講中提到了古今中外多處名勝古蹟,包括法國的羅浮宮、中國的故宮博物院、古瑪雅文明的奇琴伊察、伊斯蘭文明的中亞古城撒馬爾罕等。

在提到西安秦俑時,習近平引用法國總統席哈克的話說,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的到過中國。

為了佐證不同文化間的交流所帶來的繁榮景象,習近平提到了唐代的長安。他說,唐代中國通好的國家達到70多個,那個時候的首都長安,來自各國的使節、商人、留學生雲集成群,促進了中華文化遠播世界,也促進了各國文化和物產傳入中國。

人物

藉助玄奘闡釋文化互鑑

習近平藉助在中西方都頗有影響力的古今人物再度將文化的交流與互鑑的意義予以闡明。演講中提到的人物包括鄭和、玄奘、張騫、徐悲鴻、馬可·波羅等。

漢代張騫於公元前138年和119年兩次出使西域,向西域傳播中國文化,也從西域引進了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芝麻等。

而玄奘則更為大眾熟悉,他在中國唐代西行取經,歷經磨難,後來吳承恩就此演繹出小說《西遊記》。

畫家徐悲鴻更是中國寫意油畫的代表。中國寫意油畫由中國國畫與西方油畫結合形成。習近平表示,徐悲鴻大師的作品受到廣泛讚賞。

文/本報記者 嶽菲菲

相關焦點

  • 習近平引用的外國名言
    習近平引用的外國名言 原標題:   1月17日,習近平出席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並發表主旨演講。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攝  7月7日至8日,習近平主席出席在德國漢堡舉行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二次峰會。
  • 習近平引用的外國名言:打破文化隔閡 促進文明互鑑
    原標題:習近平引用的外國名言 在訪問中,習近平學貫中西、旁徵博引的演講和署名文章贏得了廣泛關注與好評。外交部長王毅向記者介紹此訪情況時說,此次歷史性的中東之行是一次成功的深化傳統友好之旅、謀求合作共贏之旅、促進地區和平和解之旅、推動各國和平與發展之旅。   上任三年來,習近平每逢出訪,不僅經常採用中國古典名句,還時常引用外國經典名言。
  • 習得——習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天下篇)
    這8個字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恕道」,一個「恕」字,道出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交往,就在於要將心比心。 在墨西哥參議院的演講中,習近平曾引用此句強調平等相待和加強戰略協作。他說,貴國總統貝尼託·華雷斯曾說過:「無論人與人還是國與國之間,尊重他人權利才能帶來和平。」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說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習近平英國議會演講引莎翁名句
    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引用「凡是過去,皆為序章」談兩國關係發展,稱中英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利益共同體  據新華社電 當地時間2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英國議會發表講話,強調中英要加強交流互鑑,增進兩國人民相互理解、支持和友誼,推動兩國合作再上新臺階。
  • 習近平在中青班講話引用三個風雲詩句有何特定寓意
    其中,習近平每次講話都穿插引用了「不畏浮雲遮望眼」「亂雲飛渡仍從容」和「風雨不動安如山」等富有定力的詩句,令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回味無窮。  「亂雲飛渡仍從容」意在體現戰略定力  「亂雲飛渡仍從容」,出自毛澤東1961年9月9日創作的《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原詩是:「暮色蒼茫看勁松,亂雲飛渡仍從容。
  • 習近平口中的外國名言
    上任三年來,習近平每逢出訪,不僅經常採用中國古典名句,還時常引用外國經典名言。無論是談合作、談友誼,還是談歷史、談機遇,習近平總能巧妙妥帖地援引到訪國家本土話語,打破文化隔閡,促進文明互鑑,拉近與到訪國家的距離,展示大國的形象與風採。  ◆阿拉伯諺語說「獨行快,眾行遠」,中國人常講「朋友多了路好走」。
  • 媒體盤點習近平講話引用古語名言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2013年3月1日)  典出:《論語·雍也》  原文:同引用  釋義:懂得一種知識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不如能從中得到樂趣的人。
  • 習近平在烏演講三引烏詩人名句和當地諺語
    中新社塔什幹6月23日電 題:習近平在烏演講三引烏詩人名句和當地諺語  中新社記者 蔣濤  「但願我們的人民生活得幸福富有」,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2日下午在塔什幹引述烏茲別克斯坦著名詩人納沃伊的詩句,引得現場聽眾全體起立鼓掌。
  • 習近平引用哪些名言典故說「落實」?
    原標題:習總書記引用的名言典故之落實篇   【編者按】為深化對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的理解和把握,本刊特設「學習典故」欄目,對習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中的名言典故作匯總梳理,分專題予以刊登,以饗讀者。   1.咬定青山不放鬆   【出處】清代鄭燮(鄭板橋)《竹石》:「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注釋】竹石:生長在石縫中的竹子。立根:紮根、生根。原:本來。破巖:破裂的巖石。磨:折磨、挫折。擊:打擊。堅勁:堅韌、剛勁。任:任憑。爾:你。
  • 【習聲迴響】習近平越南國會演講引用胡志明詩句:「登山登到高峰後...
    當地時間11月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越南國會發表題為《共同譜寫中越友好新篇章》的重要演講。習近平強調,中越一家親。中方高度重視發展同越南的關係,願同越方一道,登高望遠、攜手努力,為開創中越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新局面,為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亞洲和世界,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 習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
    習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 習近平總書記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善於向古人借智慧,常以「適當的引經據典」闡明透徹的思想。他引用過的古典名句,對我們的工作、生活、學習,均有參考價值。 修身篇 知其不善,則速改以從善。最要在「速改」上著力。
  • 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全文)
    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造和發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從茹毛飲血到田園農耕,從工業革命到信息社會,構成了波瀾壯闊的文明圖譜,書寫了激蕩人心的文明華章。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種花朵,就算這種花朵再美,那也是單調的。不論是中華文明,還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類文明創造的成果。
  • 20句習近平總書記引用過的毛澤東名言
    今年初,習近平總書記曾就學習毛澤東同志《黨委會的工作方法》作出重要批示。並對各級黨委(黨組)領導班子成員特別是主要負責同志重溫這篇著作提出明確要求。其實,習近平總書記常在講話中引用毛澤東同志的名言。2013年12月26日,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有過一篇篇幅很長的講話。
  • 習近平引用的這些諺語,很經典!
    7月10日,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第八屆部長級會議在北京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開幕式並發表重要講話。在講話中,習近平主席引用了一句阿拉伯諺語:「語言是葉子,行動才是果實」,用以表明行動的重要性。  中阿雙方有著悠久的交流歷史,近年來雙方交往更加頻繁。在外交場合中,習近平主席也多次引用阿拉伯諺語,巧妙精準地談合作、談友誼、談發展、談未來。
  • 習近平引的古語,英文怎麼說
    去年9月底,《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英、法、俄等9語種版本發行,在各個國家和地區火爆熱銷。從小就喜歡閱讀中國古典文學的習近平,在此書中延續了其旁徵博引、引經據典的風格。《紐約時報》注意到,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往往引用孔子的話,因為儒家思想是幾千年來的核心價值觀。他還曾引用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的話,至少兩次提到了商鞅變法。
  • 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第33次全體會議召開
    本報訊(記者 焦新)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近日在京召開第33次全體會議。教育部副部長、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主任田學軍出席會議並講話。田學軍指出,2020年以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帶來的重大挑戰與嚴峻形勢,教科文全委會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迎難而上,科學應變,積極克服疫情影響,全方位、多形式同教科文組織開展各領域「雲外交」與「雲合作」,在教科文組織平臺上展示了中國踐行多邊主義、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擔當。田學軍表示,疫情加速了百年未有大變局之「變」。
  • 習近平德國柏林演講正面回應中國威脅論
    當地時間3月28日下午,國家主席習近平應德國科爾伯基金會邀請,在柏林發表重要演講,闡述中國和平發展道路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強調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的文化傳統的繼承和發揚,是中國人民從自身經歷中形成的自覺選擇,是思想自信和實踐自覺的有機統一。中國將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也真誠希望世界各國都走和平發展道路。
  • 習近平巴黎演講論述佛教 開中國領導人之先河
    習近平主席還在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上發表講話(圖片來源:資料圖)佛教產生於古代印度,但傳入中國後,經過長期演化,佛教同中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發展,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這段有關佛教中國化的教科書式的精確敘述,並非來自某位教授的講稿,而是源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先生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講話。3月27日,習近平主席訪問位於法國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並發表有關人類文明交流互鑑的演講。在演講中,習主席主要論述了3個問題。第一,戰爭起源於人之思想,故務需於人之思想中築起保衛和平之屏障。
  • 習近平這篇講話引人深思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大樓前的石碑上,用多種語言鐫刻著這樣一句話:「戰爭起源於人之思想,故務需於人之思想中築起保衛和平之屏障。」2014年3月2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重要演講時,引用了這句名言,並深刻闡明「多彩、平等、包容」的文明觀。
  • 習近平署名文章中引用的外國名句
    2018年,習近平主席4次踏出國門,腳步遍布亞非歐拉及大洋洲13個國家。出訪之前,習近平主席在多個到訪國重要媒體發表署名文章。這些文章中多次引用對方國家諺語、名人名言,進一步拉近了與到訪國家之間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