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引用哪些名言典故說「落實」?

2020-12-14 人民網安徽頻道

原標題:習總書記引用的名言典故之落實篇

  【編者按】為深化對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的理解和把握,本刊特設「學習典故」欄目,對習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中的名言典故作匯總梳理,分專題予以刊登,以饗讀者。

  1.咬定青山不放鬆

  【出處】清代鄭燮(鄭板橋)《竹石》:「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注釋】竹石:生長在石縫中的竹子。立根:紮根、生根。原:本來。破巖:破裂的巖石。磨:折磨、挫折。擊:打擊。堅勁:堅韌、剛勁。任:任憑。爾:你。

  【解說】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題畫詩,是說紮根在破巖中的竹子,任憑來自各方的狂風猛刮擊打,仍然堅定強勁。作者讚美竹石這種堅定頑強的精神,隱喻了自己的風骨。後常被用來形容立場堅定和在艱難困苦面前不動搖的意志。

  引自《在黨的十八屆一中全會上的講話》(2012年11月15日)

  2.有志者事竟成

  【出處】南朝範曄《後漢書·耿弇(yǎn)傳》:「將軍前在南陽,建此大策,常以落落難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注釋】落落:形容孤高。

  【解說】將軍從前在南陽的時候就提出了這項重大的計策,常感覺無人理解而難以實現,如今看來,有志向的人做事一定會成功啊!

  引自《促進共同發展,共創美好未來——在墨西哥參議院的演講》(2013年6月5日),《人民日報》2013年6月7日

  3.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

  【出處】《老子·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注釋】毫末:形容極細微的東西,此處指嫩芽小苗。

  【解說】那合抱粗的大樹,成長於小芽嫩苗;那九重高臺,由一塊塊細土壘成;那千裡之遙的行程,是從腳下一步步走出來的。老子闡述了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告誡人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必須具有堅強的毅力和耐性,從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業。

  引自《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8月19日)

  4.來而不可失者,時也。蹈而不可失者,機也

  【出處】北宋蘇軾《代侯公說項羽辭》:「臣聞來而不可失者,時也。蹈而不可失者,機也。」

  【注釋】時:時機。蹈:踏。機:機會,機遇。

  【解說】來到了一定不要放棄的是時運,遇到了一定不要錯失的是機會。說明機會難得,不能錯過,多用來告誡人們抓住機會以成就事業。

  5.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出處】《老子·第六十三章》:「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注釋】圖:圖謀,謀劃。為:完成,成就。作:興起,發生。

  【解說】處理問題要從容易的地方入手,在細微之處成就大事。天下的難事,必從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從細微處著手。說的是做任何事情必須從基礎入手,及早抓緊有利時機做好準備,而且要認真對待,不可麻痺大意。

  4、5引自《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11月12日)

  6.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解說】逆著水流的方向行船,不前進就要後退。

  7.積跬步致千裡

  【出處】《荀子·勸學篇》:「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注釋】跬(kuǐ):半步(古代稱人行走,舉足一次為「跬」,舉足兩次為「步」)。

  【解說】不一步一步積累,就無法行程千裡;沒有小溪小河的積累,就無法匯聚成大海。引申為如果做事不從一點一滴做起,就不可能有所成就。

  8.知之不難,行之不易

  【出處】唐代吳兢《貞觀政要·徵伐》:「貞觀二十二年,軍旅亟動,宮室互興,百姓頗有勞弊。充容徐氏上疏諫曰:『……唯知之非難,行之不易,志驕於業著,體逸於時安。』」

  【解說】知道這樣的道理並不難,但付諸行動卻不容易。

  6、7、8引自《在山東考察工作結束時的講話》(2013年11月28日)

  9.不用揚鞭自奮蹄

  【出處】臧克家《老黃牛》:「塊塊荒田水和泥,深耕細作走東西。老牛亦解韶光貴,不待揚鞭自奮蹄。」

  【解說】老黃牛好像也珍惜美好時光的寶貴,不用鞭子催促也會加快步伐努力向前。

  引自《在北京市考察工作結束時的講話》(2014年2月26日)

  10.知其不善,則速改以從善,最要在速字上著力

  【出處】《朱子語類·卷二十一》:「吳知先問『過則勿憚改』。曰:『程子所謂「知其不善,則速改以從善」,曲折專以「速改」字上著力。若今日不改,是壞了兩日事;明日不改,是壞了四日事。今人只是憚難,過了日子。』時舉錄云:『最要在「速」字上著力。』」

  【注釋】憚:害怕。吳知先、時舉:朱熹的學生。

  【解說】吳知先問「犯了錯不要害怕改正」的問題。朱熹回答說:「程頤所說的『知道自己的缺點應該快點改正,使自己向好的方向發展』,最難的就是在『速改』兩字上用力。如果知道自己的缺點,今天卻不改正,那就會耽誤兩天的事;如果明天還不改正,就會耽誤四天的事。現在很多的人有畏難情緒,混日子。」時舉記錄:「最重要的是在『速』字上下功夫。」此段為朱熹與其學生的對話,說的是知道自己有缺點,就要抓緊改正,最重要的是立說立行、馬上就改。

  引自《在蘭考縣委常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2014年3月18日)

  11.知行合一

  【注釋】知:知識、理論。行:行動。合一:統一。

  【解說】「知行合一」由明朝思想家王陽明提出,指理論與實踐相統一。

  引自《特殊的朋友,共贏的夥伴》——在法國《費加羅報》的署名文章(2014年3月25日),《人民日報》2014年3月26日

  12.行百裡者半九十

  【出處】《戰國策·秦策五》:「《詩》云:『行百裡者半於九十。』此言末路之難。」

  【解說】一百裡的行程,走了九十裡只能算是走了一半。比喻做事越接近成功越困難,越要認真對待、努力去做。

  13.鑿井者,起於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

  【出處】北朝齊劉晝《劉子·崇學》:「故為山者,基於一簣之土,以成千丈之峭;鑿井者,起於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

  【注釋】為:指堆、造。基於:開始於。簣:竹製的容器。峭:陡直的巖壁。三寸之坎:喻很淺的小坑。就:成。萬仞:喻極深,仞,古代計量單位。

  【解說】堆山的人,從堆一筐泥土開始,最後堆成陡高的峭壁;鑿井的人,從挖很淺的土坑開始,最後挖成萬丈的深井。

  12、13引自《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2014年5月4日),《人民日報》2014年5月5日

  14.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出處】《舊五代史·晉書·安重榮傳》:「仰認睿旨,深惟匿瑕,其如天道人心,至務勝殘去虐,須知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注釋】仰:放在動詞前,表示恭敬。睿旨:尊稱皇帝詔令。匿瑕:掩藏缺點,指包容。

  【解說】指的是時機難得不可錯失,錯失了就不會再有。比喻要善於抓住機遇。

  15.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出處】《荀子·勸學》。

  【注釋】騏驥:指駿馬,好馬。駑馬:指劣馬,走不快的馬。鍥:用刀子刻。鏤:雕刻。

  【解說】駿馬一躍,也不會達到十步;劣馬跑十天,也能跑得很遠;雕刻東西,如果刻了一下就放下,朽木也不會折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金屬和石頭都可以雕空。

  14、15引自《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2014年6月9日),《人民日報》2014年6月10日

  16.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出處】南宋祝穆《方輿勝覽·眉州·磨針溪》:「世傳李白讀書象耳山中,學業未成,即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注釋】老媼:老婆婆。鐵杵:鐵棒。卒業:完成學業。

  【解說】比喻只要有決心,肯下功夫,再難的事也能成功。

  引自《努力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在第六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和第五輪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聯合開幕式上的致辭(2014年7月9日),《人民日報》2014年7月10日

  17.大廈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闊,非一流之歸也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

  【解說】高樓的建成不能依靠一根木材,寬闊的大海不是依靠一條河流的匯入。

  18.為者常成,行者常至

  【出處】《晏子春秋·內篇雜下》。

  【解說】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不倦前行的人常常可以到達目的地。

  17、18引自《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6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4年9月21日),《人民日報》2014年9月22日

  (《秘書工作》雜誌 文/ 長允 曉東 作者單位:山東省委辦公廳)

 

相關焦點

  • 習近平引用哪些名言典故說「落實」?
    【編者按】為深化對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的理解和把握,本刊特設「學習典故」欄目,對習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中的名言典故作匯總梳理,分專題予以刊登,以饗讀者。  1.咬定青山不放鬆  【出處】清代鄭燮(鄭板橋)《竹石》:「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注釋】竹石:生長在石縫中的竹子。
  • 習近平引用的外國名言
    習近平引用的外國名言 原標題:   1月17日,習近平出席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並發表主旨演講。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攝  7月7日至8日,習近平主席出席在德國漢堡舉行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二次峰會。
  • 習近平引用典故最多的名人竟然是TA
    而用典的背後是「治世」,梳理《習近平用典》一書中他曾引用的近300條典故,發現習近平用典也有自己的偏愛。他最常引用的書籍是哪些,最多引用哪些大家的說法,從中也能折射出習近平的一些治理思想和執政風格。最常引用《論語》:從儒學經典中尋找解決現實難題的方法習近平在所有講話中引用次數最多的是源自儒學經典的名言,其中,他引用《論語》11次,《禮記》6次,《孟子》4次,《荀子》3次,《尚書》、《二程集》等儒學經典著作也被多次引用。這不是偶然的,習近平對儒學的關切由來以久。
  • 習近平在教科文組織演講中至少8次引用名言詩句
    昨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演講中,他至少8次引用古今名言詩句,提到7處中外古蹟和5位歷史人物,以此來闡釋對各種文化和文明的理解。他還用中國的俗話「蘿蔔青菜,各有所愛」來說明各種文明之間只要秉承包容精神,就不會存在「文明衝突」。
  • 一個月內多次出訪 習近平引用了這些詩詞典故
    習近平主席不辭辛苦,一個月之內多次出訪,在數個場合發表了重要講話,期間引用的一些詩詞典故備受關注。新時代學習工作室梳理出習近平在這些重要場合引用的部分詩詞古語,帶您一起學習經典。中國人也常說,「兄弟同心,其利斷金。」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吉攜手合作,共迎挑戰,確保兩國關係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
  • 《習近平用典》出版 300條典故最常引用哪家哪派?
    編輯出版這部《習近平用典》,就是旨在對總書記重要講話和文章中引用典故追根溯源,就其現實意義進行解讀,以期幫助廣大領導幹部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準確理解總書記的思想精髓,也有助於領導幹部學習中華典故,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因此,本書針對每則典故,都在解讀部分闡述了總書記用典的現實意義,釋義部分詮釋了古典名句的深邃寓意。
  • 習近平講話引用過哪些外國名言?(1)
    1月21日,習近平在阿拉伯國家聯盟總部發表重要演講。新華社記者龐興雷攝原標題:習近平引用的外國名言嚴冰孫琳劉雯昕整理《人民日報海外版》(2016年01月26日第08版)2016年1月19日至2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了沙特、埃及、伊朗和阿盟總部,展開今年首場重大外交行動。在訪問中,習近平學貫中西、旁徵博引的演講和署名文章贏得了廣泛關注與好評。
  • 習近平引用率最高的十大典故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的一系列重要講話和文章中,精妙的典故信手拈來,廣博的引用貫通古今。從這些用典中,既可以追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源頭活水,又能在古為今用的創造性轉化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習近平用典》典故釋義作者楊立新特選取出習近平引用率最高的典故10則,分為天下、信念、為政、篤行、任賢、敬民、勸學、辯證、創新、立德十個方面,讓我們一起學習!  【天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 習總還用過哪些典故?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盛典中,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世界面前宣讀:「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為之努力。中華民族創造了具有5000多年歷史的燦爛文明,也一定能夠創造出更加燦爛的明天。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是什麼意思?除了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習總書記用過哪些典故?
  • 時政熱點:習近平引用的外國名言
    時政熱點:習近平引用的外國名言由北京人事考試網提供:更多關於北京華圖,時政熱點,國家公務員考試,北京公務員考試的內容請關注北京人事考試網!或關注北京華圖微信公眾號(bjhuatu),北京華圖諮詢電話:400-010-1568。
  • 習近平歐亞行引用了哪些中外名言
    此次出訪,習近平不僅採用中國古典名句,還引用外國經典名言,促進文明互鑑,拉近與到訪國家的距離,展示我大國形象與風採。【一、「朋友是時間的果實。」原文: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說「義以為質」、「信以成之」。雙方應該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看待雙邊關係,相互理解和支持對方的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確保中波關係長期穩定健康發展。
  • 習近平烏鎮演講再引用《易經》中的八個字 近三個月引用了三次
    我們常說的「與時俱進」、「與時俱新」,其意義也與「與時偕行」相近。習近平此次引用這句話來展望形容變化發展迅速、幾乎每天都有新事物出現的網際網路行業,可謂恰到好處。 大會上還引用了哪些古語典故? 在第二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開幕式上,習近平引用古語、典故還有兩處,一是引「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出自《老子》,原文為「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 字字珠璣,品讀今年以來習近平引用的那些詩詞典故(二)
    【編者按】引用名篇經典,是習近平講話的一大特色,其用典精妙廣博,意境深遠,引人入勝。「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新時代學習工作室梳理今年習近平在重要場合引用的部分詩詞古語,帶您一起學習經典。 今天推出第二期。
  • 媒體盤點習近平講話引用古語名言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2013年3月1日)  典出:《論語·為政》  原文:同引用  釋義:只學習、不思考,就會迷惘;只思考、不學習,思考也會陷入困境。
  • 習近平用典出版:遴習主席最體現治國理念的典故135則
    縱觀習近平歷次重要講話發現,他善於運用古代典籍、經典名句來闡述思想。諸子百家,唐詩宋詞,被其信手拈來,寄意深遠。而用典的背後是「治世」,梳理《習近平用典》一書中他曾引用的近300條典故,發現習近平用典也有自己的偏愛。
  • 專題片《習近平喜歡的典故》希臘語版和葡語版上線開播
    《習近平喜歡的典故》選取了習近平主席在其講話、文章和談話中所引用的中國古代經典中的名言名句和歷史故事,圍繞「為民」「立德」「修身」「家風」「孝道」「廉政」等不同主題,生動展現了習近平主席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從中汲取治國理政智慧的理念。
  • 《習近平喜歡的典故——平「語」近人》(西語版)全球上線
    新華社布宜諾斯艾利斯11月29日電 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三次峰會並對阿根廷進行國事訪問前夕,一部以習近平喜歡的典故為主線創作的《習近平喜歡的典故——平「語」近人》(西語版)系列視頻作品,11月29
  • 《習近平用典》首發 收錄習近平治國理政理念的典故
    京華時報訊(記者田超張然)昨天,國內首部聚焦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的新書《習近平用典》在京首發。該書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收錄了習近平治國理政理念的典故135則進行解讀、釋義。編輯組通過細緻梳理,發現習大大在所有講話中引用次數最多的是儒學經典《論語》。
  • 習近平引用過的鄧小平名言
    鄧小平這句樸實的話曾經讓很多中國人潸然淚下,多年前,習近平在《樹立五種崇高情感》一文中引用了這段話,他要求黨員幹部「要學習鄧小平同志的情懷感。」  悉數習近平的講話和書稿,他還引用過鄧小平的哪些名言名句?  今天,學習小組帶你詳細梳理。  1、「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
  • 習近平用典:常提儒家名言 蘇軾名句最多
    為編寫該書,主創團隊搜集了時間跨度長達27年的習近平所有著述及重要講話、文章,包括《擺脫貧困》、《幹在實處走在前列》、《之江新語》、《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及其2007年以來發表的重要講話、文章,遴選出135則典故,分敬民、為政、立德、廉政等13個篇章。每則典故採用解讀、釋義結合,解讀部分闡述了習近平用典的現實意義,釋義部分解說古典名句的出處和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