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引用率最高的十大典故

2020-12-11 央廣網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的一系列重要講話和文章中,精妙的典故信手拈來,廣博的引用貫通古今。從這些用典中,既可以追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源頭活水,又能在古為今用的創造性轉化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習近平用典》典故釋義作者楊立新特選取出習近平引用率最高的典故10則,分為天下、信念、為政、篤行、任賢、敬民、勸學、辯證、創新、立德十個方面,讓我們一起學習!

  【天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春秋至秦漢)《禮記·禮運》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習近平引用率最高的一則典故,多用於中國外交政策的闡述,旨在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所講的「天下」與前人的理解有很大不同。古代中國的「天下觀」指的是「普天之下」,其基本主張是「天下一家,中國居中」。而習近平所講的「天下」是指全世界,中國是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一員;「大道」則是全人類共同追求的「公平正義」等價值。正如習近平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上所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也是聯合國的崇高目標。」其蘊含的內容更深邃、更寬廣,體現了廣闊的世界眼光和人類胸懷。

  【信念】國雖大,好戰必亡。

  ——(春秋)司馬穰苴《司馬法·仁本》

  「國雖大,好戰必亡」體現了中華民族「以和為貴」的傳統美德,習近平在對外演講中多次論及這一富有東方智慧的觀點。習近平指出,和平發展思想是中華文化的內在基因,講信修睦、協和萬邦是中國周邊外交的基本內涵。中國繁榮昌盛是趨勢所在,但國強必霸不是歷史定律。中國最需要和諧穩定的國內環境與和平安寧的國際環境,任何動蕩和戰爭都不符合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縱觀歷史,任何國家試圖通過武力實現自己的發展目標,最終都是要失敗的。走和平發展道路,對中國有利,對亞洲有利,對世界也有利,任何力量都不能動搖中國和平發展的信念。中國歷來奉行防禦性國防政策和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無論發展到哪一步,中國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我們的戰略選擇和鄭重承諾。

  【為政】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北宋)範仲淹《嶽陽樓記》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一種為人民,也就是為大多數人的幸福觀,習近平在談為官之道時多次引用。他指出,古往今來,許多有作為的「官」都以關心百姓疾苦為己任,為官者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心無百姓莫為「官」。他要求黨員幹部對個人的名譽、地位、利益,要想得透、看得淡,自覺打掉心裡的小算盤。「我們不舒服一點、不自在一點,老百姓的舒適度就好一點、滿意度就高一點,對我們的感覺就好一點。」習近平將範仲淹這句名言賦予新的時代意義,那就是為人民著想,把自己的幸福同人民的幸福緊緊連結在一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

  【篤行】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春秋)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三章》

  習近平在講話文章中多次引用了老子《道德經》的這句名言,體現了他的實幹興邦思想。習近平指出成功的背後永遠是艱辛努力。大事全是由小事積累起來的,要把小事當作大事幹,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滴水可以穿石,只要堅韌不拔、百折不撓,就一定能夠成功。我們推進改革的原則是膽子要大、步子要穩。對改革進程中已經出現和可能出現的問題,困難要一個一個克服,問題要一個一個解決,既敢於出招又善於應招,做到「蹄疾而步穩」。「蹄疾而步穩」就是對老子「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的另類表述。

  【任賢】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

  ——(戰國)《韓非子·顯學》

  習近平在講話文章中多次引用韓非子的這句名言,體現了他的人才觀。習近平指出基層實踐是培養鍛鍊幹部的「練兵場」,地方尤其是基層一線是領導幹部了解實際、向廣大群眾學習的好課堂,也是領導幹部磨練作風、提高素質的大考場。到地方和基層一線工作,同基層幹部和群眾一起摸爬滾打,對於領導幹部特別是年輕幹部增長領導才幹、積累實踐經驗、加快政治成熟至關重要。越是艱苦的環境,越能磨練幹部的品質,考驗幹部的毅力。幹部多「墩墩苗」沒有什麼壞處,把基礎紮實了,後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穩更遠。幹部有了豐富的基層經歷,就能更好樹立群眾觀點,知道國情,知道人民需要什麼,在實踐中不斷積累各方面經驗和專業知識,增強工作能力和才幹。欠發達地區、工作複雜的地方、挑戰性強和困難較多的領域是培養幹部的一個重要部位,也是選人用人應關注的地方。

  【敬民】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清)鄭板橋《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習近平在講話文章中多次引用鄭板橋的這首著名題畫詩,以此說明群眾利益無小事、民生問題大於天,充分體現了他的為民情懷和人民立場。習近平要求各級領導幹部要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關心他們的疾苦,千方百計幫助他們排憂解難。「一切為了人民,為了人民的一切」,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就是這樣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為民幹事,為民擔當,不計毀譽,處處體現了踐行黨的根本宗旨和群眾路線的高度自覺,帶領億萬人民群眾構建偉大的中國夢。

  【勸學】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清末民初)王國維《人間詞話》

  習近平在論及領導幹部讀書學習時,多次引用王國維的「三境界」說,並詳加闡述:首先,要有「望盡天涯路」那樣志存高遠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風凋碧樹」的清冷和「獨上高樓」的寂寞,靜下心來通讀、苦讀;其次,要勤奮努力,刻苦鑽研,捨得付出,百折不撓,下真功夫、苦功夫、細功夫,即使是「衣帶漸寬」也「終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願;再次,要堅持獨立思考,學用結合,學有所悟,用有所得,要在學習和實踐中「眾裡尋他千百度」,最終「驀然回首」,在「燈火闌珊處」領悟真諦。習近平說,這三種境界啟示我們,讀書不僅要有明確的目標、有不移的恆心,還要提高讀書效率和質量,講求讀書方法和技巧,在愛讀書、勤讀書、讀好書、善讀書中提高思想水平,解決實際問題,實現自我超越。

  【辯證】物之不齊,物之情也。

  ——(戰國)孟子《孟子·滕文公上》

  習近平在談及國與國之間、不同文明之間的關係時,多次引用孟子「物之不齊,物之情也」的觀點。習近平指出,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發生發展的規律,豐富多彩的人類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不同文明沒有優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別。每個國家、每個民族不分強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應該得到承認和尊重。要促進不同文明不同發展模式交流對話,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交流互鑑中共同發展,讓文明交流互鑑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這樣世界文明之園才能萬紫千紅、生機盎然。

  【創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春秋至秦漢)《禮記·大學》

  習近平談創新時,曾多次引用3600年前的這句古語。習近平一貫強調,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改革最本質的要求就是創新,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生活從不眷顧因循守舊、滿足現狀者,從不等待不思進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將更多機遇留給善於和勇於創新的人們。中華民族是具有偉大創新精神的民族,以偉大創造能力著稱於世。「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對中華民族創新精神的最好寫照。

  【立德】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春秋)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九章》

  早在1989年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就在《幹部的基本功——密切聯繫人民群眾》中說:「只要我們能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以百姓之心為心』,我們的周圍就會吸引和凝聚起千百萬大眾,還愁什麼社會不穩?!」2007年又在《主僕關係不容顛倒》一文中寫道:「古人也常講,『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德莫高於愛民,行莫賤於害民』。各級領導幹部要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立身、處世、從政,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以百姓心為心」這句古語對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影響甚大,他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所說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以及十九大報告中4次提到的「以人民為中心」,就是對「以百姓心為心」的現代解讀與應用。

相關焦點

  • 首次發聲聯合國日內瓦總部 習近平為什麼援引這十大典故
    中國青年網1月24日電(記者 楊月)2017年1月1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日內瓦萬國宮出席「共商共築人類命運共同體」高級別會議,並發表題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深刻、全面、系統地闡述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主張共同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偉大進程,堅持對話協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贏、交流互鑑
  • 《習近平用典》出版 習總書記用過的135則典故
    新華社北京2月28日電 由人民日報社組織編寫的《習近平用典》一書,近日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習近平用典》由人民日報社社長楊振武主持編寫並作序,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盧新寧組織撰寫解讀文字,約26萬字。
  • 一個月內多次出訪 習近平引用了這些詩詞典故
    習近平主席不辭辛苦,一個月之內多次出訪,在數個場合發表了重要講話,期間引用的一些詩詞典故備受關注。新時代學習工作室梳理出習近平在這些重要場合引用的部分詩詞古語,帶您一起學習經典。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多個場合提到「兄弟同心,其利斷金」這句名言。講話對象或是臺灣同胞,或是全國人民,或是非洲兄弟,或是社會主義陣營國家,以兄弟稱之,求其友聲,期以共進,可謂修辭恰如其分,用意微妙而深遠。
  • 《習近平喜歡的典故——平「語」近人》(西語版)全球上線
    新華社布宜諾斯艾利斯11月29日電 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三次峰會並對阿根廷進行國事訪問前夕,一部以習近平喜歡的典故為主線創作的《習近平喜歡的典故——平「語」近人》(西語版)系列視頻作品,11月29
  • 專題片《習近平喜歡的典故》希臘語版和葡語版上線開播
    據新華社雅典11月11日電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拍攝製作的專題片《習近平喜歡的典故》希臘語版,10日起在希臘最具影響力的商業媒體集團天空傳媒集團旗下天空電視臺網站上線開播。大型文獻專題片《我們走在大路上》希臘語版也於當日起在雅典-馬其頓通訊社網站和新媒體平臺上線播出。
  • 字字珠璣,品讀今年以來習近平引用的那些詩詞典故(二)
    【編者按】引用名篇經典,是習近平講話的一大特色,其用典精妙廣博,意境深遠,引人入勝。「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新時代學習工作室梳理今年習近平在重要場合引用的部分詩詞古語,帶您一起學習經典。 今天推出第二期。
  • 習近平2015年講給世界的15個典故
    【學習路上按】縱觀習近平主席在國內外的重要演講、署名文章和寄語,他多次引用古典詩句、諺語、典故來闡述思想,展現了獨特的語言風格和人格魅力。諄諄告誡,語重心長;殷殷期望,寄意深遠。值此歲末年初,學習路上整理了習近平主席2015年講給世界的15個典故,以饗讀者。
  • 帶您品讀習近平十大人才用典
    帶您品讀習近平十大廉政用典【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歷來高度重視人才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曾多次就人才工作發表重要論述,就如何識才、愛才、敬才、用才、引才、育才,以及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等話題,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
  • 茶學入門:十大歷史名茶及典故——洞庭碧螺春,美好的愛情故事
    今天我們就來科普一下十大歷史名茶洞庭碧螺春的歷史典故,據記載可是一個美好的愛情故事哦,讓悅芯再一次相信愛情噠。茶學入門:十大歷史名茶及典故 碧螺春洞庭碧螺春據茶書記載,在明代時期,江蘇蘇州太湖洞庭山上有位叫碧螺的孤女,美麗聰慧喜歡唱歌
  • 跟習近平總書記學經典
    選取了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使用的「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見善則遷,有過則改」「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等典故,從重民生、興民德、得民心三個角度闡釋總書記的思想,解讀了「讓老百姓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讓老百姓有更多的實惠
  • 習近平引用哪些名言典故說「落實」?
    原標題:習總書記引用的名言典故之落實篇   【編者按】為深化對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的理解和把握,本刊特設「學習典故」欄目,對習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中的名言典故作匯總梳理,分專題予以刊登,以饗讀者。
  •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及其背後的歷史典故
    中華古韻,有十大名曲一說。中國古代十大名曲是中國傳統音樂的精髓,由漢族傳統樂器演奏,聲音優雅,盡現中國韻味之美,是漢族傳統音樂的精髓。這些樂曲以歷史典故為旁襯,借古人之舊事以壯聲勢。大多數人並非行家,雖偶爾聆聽古曲,覺得好聽,卻不知其深刻內涵。今日知行君與大家共聽名曲,了解其背後的那些故事。
  • 沙特國王向習近平授予最高勳章
    新華社記者鞠鵬攝  1月1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乘專機抵達利雅得,開始對沙烏地阿拉伯進行國事訪問。習近平在利雅得同沙特國王薩勒曼舉行會談。兩國元首共同宣布建立中沙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推動雙邊關係深入發展。  當習近平乘坐的專機進入沙特領空時,沙特4架戰機升空護航。當地時間下午1時35分許,專機抵達利雅得哈立德國王國際機場。
  • 習近平主席訪問埃及十大亮點
    埃及是習近平此次中東之行的第二站。對於中國最高領導人時隔12年的首次來訪,埃及政府和民眾充滿期待。亮點二 埃及總統機場相迎1月2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抵達埃及首都開羅,開始對埃及進行國事訪問。這是埃及總統塞西在開羅國際機場熱情迎接習近平。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1月2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抵達埃及首都開羅,開始對埃及進行國事訪問。這是埃及總統塞西在開羅國際機場熱情迎接習近平。
  • 習總還用過哪些典故?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盛典中,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世界面前宣讀:「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為之努力。中華民族創造了具有5000多年歷史的燦爛文明,也一定能夠創造出更加燦爛的明天。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是什麼意思?除了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習總書記用過哪些典故?
  • 學習習近平的用典藝術_新聞頻道_中國青年網
    習近平古典文學素養深厚,經史百家,藏諸腦海,信手拈來,揮灑自如。他通過廣泛採擷古人的經典名句,巧加點化,賦予其鮮活的時代價值,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表現力和歷史感;同時,這些典故與其大眾化的語言配合使用,使得典故運用自然,與文意相得益彰,形成了獨特而富有魅力的習式語言風格。
  • 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為何有如此之魅力?
    又是如何賦予典故以新的時代內涵,讓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成為百姓喜聞樂見的貼心話?  10月18日,光明日報邀請參與《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的專家、節目主持人、朗誦家和相關學者、行業代表、青年學生齊聚一堂,細論總書記典故運用之妙,探討如何讓傳統文化別開生面,讓中國故事歷久彌新,讓理論思想入腦入心。
  • 新加坡最高禮遇接待習近平 用主席名字命名胡姬花
    習近平主席6日至7日對新加坡進行正式訪問。據新加坡《聯合早報》5日報導稱,習近平主席訪新的一個亮點,是新方將以習近平主席和夫人彭麗媛的名字為該國國花胡姬花的新品種命名。「這被看做是新加坡對來賓的最高禮遇。」
  • 最高檢:不折不扣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全國兩會精神
    最高人民檢察院6月1日召開黨組擴大會,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期間的重要講話、在中央政治局就「切實實施民法典」舉行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和全國兩會精神,學習貫徹中央政法委5月29日全體會議精神,督辦46項重點檢察工作。
  • 《習近平時代》選載:什麼人可以進入中共最高層
    ­  2014年3月17日,習近平來到河南省蘭考縣調研。這不是習近平第一次來蘭考。2009年3月底習近平就專程赴蘭考拜謁焦裕祿陵墓。在習近平心中,焦裕祿是一座豐碑,是一名合格黨員的典範。早在1990年,習近平就曾填詞一首,以表達他對焦裕祿的敬仰之情:「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