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習得(天下篇)——習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
親仁善鄰,國之寶也
——習近平在俄羅斯「中國旅遊年」開幕式上的致辭(2013年3月22日)
典出:《左傳·隱公六年》
原文:往歲,鄭伯請成於陳,陳侯不許。五父諫曰:「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君其許鄭!」
釋義:與鄰者親近,與鄰邦友好,是我們的國寶(也是我們堅持的原則)。
中國先秦思想家提出了「親仁善鄰,國之寶也」的思想,自古以來友善的中國人民就希望天下太平,同各國人民友好相處。親仁善鄰,是春秋時代儒家處世原則在諸侯國關係方面的運用。當下,中國有很多好鄰居。 如中俄兩國山水相連,是好鄰居、好夥伴、好朋友。習近平主席和普京總統一致決定,把擴大各領域務實合作作為今後兩國關係發展的重點,為提高兩國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提供重要推動力。
君子一言,駟馬難追
——習近平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合採訪時的談話(2013年3月19日)
典出:《鄧析子·轉辭》
原文:一言而非,駟馬不能追;一言而急,駟馬不能及。
釋義:一句話說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馬的快車也難追上。
中國人歷來講究,以真誠之心,行信義之事,曾留下商鞅南門立木等很多有關誠信的故事。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說到做到。現在,國際上有人擔心,中國發展起來後會不會也搞霸權主義、欺負別人,這種擔心完全沒有必要。中國已經多次向國際社會莊嚴承諾,中國將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君子一言,駟馬難追。」中國說話是算數的,實踐已經證明中國是說到做到的。習近平說,中國也希望世界各國都走和平發展道路,共同致力於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習近平在俄羅斯「中國旅遊年」開幕式上的致辭(2013年3月22日)
典出:《論語·學而》
原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釋義:有朋友從遠方過來,怎麼能不高興呢。
中國人熱愛朋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流傳千年而不衰背後,是中國人對這一觀點的深刻認同。現在,每年從五大洲四大洋有大量朋友來中國出差旅遊。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世界更見證了中國的熱情友好。今年,在中國召開的亞信峰會和APEC會議,更是將有大量的國家元首和各界友人來華。在俄羅斯「中國旅遊年」開幕式上的致辭中,習近平曾引用「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他說,中國人民正致力於建設美麗中國,我代表熱情好客的中國人民,盛情邀請俄羅斯朋友們來中國旅遊,歡迎你們到中國做客,觀賞自然風光,體驗中華文明,增進人民友誼。
國雖大,好戰必亡
——習近平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的演講(2014年3月28日,柏林)
典出:《司馬法》
原文: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平,忘戰必危。
釋義:國家即便再強大,如果喜歡戰爭也必然會滅亡。
「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平,忘戰必危」一句,辯證地分析了戰爭與國家興衰的關係:好戰的國家必然滅亡,而沒有戰備的國家就會處於危險之中。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正如習近平所說:一個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傳的民族精神中來進行基因測序……中國自古就提出了「國雖大,好戰必亡」的箴言。「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化幹戈為玉帛」、「國泰民安」、「睦鄰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傳。中國歷史上曾經長期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但沒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國的記錄。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習近平在墨西哥參議院的演講《促進共同發展 共創美好未來》(2013年6月5日)
典出:《論語·衛靈公》
原文: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釋義:如果自己不喜歡或做不到,不要強加於別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孔子的經典妙句,也是中華民族的重要信條,講明了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尊重他人,平等待人,方才有真朋友。這8個字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恕道」,一個「恕」字,道出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交往,就在於要將心比心。
在墨西哥參議院的演講中,習近平曾引用此句強調平等相待和加強戰略協作。他說,貴國總統貝尼託·華雷斯曾說過:「無論人與人還是國與國之間,尊重他人權利才能帶來和平。」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說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中墨兩國應該堅持互尊互信,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的問題上,在探索符合各自國情發展道路的努力中,繼續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物之不齊,物之情也
——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2014年3月27日)
典出:《孟子·滕文公上》
原文: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萬。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巨屨小屨同賈,人豈為之哉?從許子之道,相率而為偽者也,惡能治國家?
釋義:物品千差萬別,這是客觀情形,自然規律。
一棵樹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樹葉;一片沙漠中,找不到完全一樣的沙粒。各國各地均有自己的文明形態,千差萬別,這是客觀情形,也是歷史必然。文明交流互鑑不應該以獨尊某一種文明或者貶損某一種文明為前提。習近平參觀過法國羅浮宮,也參觀過中國故宮博物院,他說,它們珍藏著千萬件藝術珍品,吸引人們眼球的正是其展現的多樣文明成果。中國人在2000多年前就認識到了「物之不齊,物之情也」的道理。推動文明交流互鑑,可以豐富人類文明的色彩,讓各國人民享受更富內涵的精神生活、開創更有選擇的未來。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年會上的主旨演講《共同創造亞洲和世界的美好未來》(2013年4月7日)以及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2014年3月27日,巴黎)
典出:《古今賢文》
原文:同引用
釋義:只有一支花朵開放,不能算是春天,只有百花齊放的時候,滿園都是春天。
世界經濟形勢不甚明朗,中國一枝獨秀之時,沒有忘記亞洲和世界;文明衝突論和文明終結論橫行之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卻有聲有色,東方文明大放異彩。一個是經濟,一個是文明,這背後都有政治。習近平在多個場合,均引用了「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他說,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種花朵,就算這種花朵再美,那也是單調的。不論是中華文明,還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類文明創造的成果。他還提到,世界各國聯繫緊密、利益交融,要互通有無、優勢互補,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自身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不斷擴大共同利益匯合點。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
——習近平在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五次會晤時的主旨講話《攜手合作 共同發展》(2013年3月27日)
典出:晉·葛洪《抱樸子·博喻》
原文: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道乖者,不以咫尺為近。故有跋涉而遊集,亦或密邇而不接。
釋義:如果兩人志趣相同,他們不會因為有山海阻隔而感到彼此距離很遠。
《論語·衛靈公》中有句「道不同,不相為謀」,比喻意見或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與此相對,《抱樸子》中有句「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意思是志趣相同的人,距離再遠也不遠。在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五次會晤時的主旨講話中,習近平首先引用這句古語,並加以闡釋——我們來自世界四大洲的5個國家,為了構築夥伴關係、實現共同發展的宏偉目標走到了一起,為了推動國際關係民主化、推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走到了一起。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圖共贏,是我們共同的願望和責任。
不畏浮雲遮望眼
——習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2014年3月27日)
典出:宋·王安石《登飛來峰》
原文: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釋義:高瞻遠矚的人,不怕被浮雲遮蔽住眼睛。
人之相交,不在一時一地。國之相交,尤其要登高望遠。50年來,中法歷代領導人以登高望遠的戰略眼光,「不畏浮雲遮望眼」,堅持不懈進行著超越集團對抗、求同存異、和平共處、互利共贏的探索和實踐。習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提到,高瞻遠矚,是中法關係發展的根本保證。法國是第一個同中國建立全面夥伴關係、全面戰略夥伴關係,開展戰略對話的西方大國。中法兩國開展了許多具有開創性的戰略合作。事實上,任何兩國之間的交往,均應站在戰略高度,而不要被眼前的一己私利蒙蔽雙眼。
人生樂在相知心
——習近平在坦尚尼亞尼雷爾國際會議中心的演講《永遠做可靠朋友和真誠夥伴》(2013年3月25日)
典出:宋·王安石《明妃曲二》
原文: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輛皆胡姬。含情慾語獨無處,傳與琵琶心自知。黃金杆撥春風手,彈看飛鴻勸胡酒。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漢恩自淺胡恩深,人生樂在相知心。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釋義:人生中最快樂的事,就是有知心人。
朋友間需要互相了解,國家間更需要互相理解認同。中國人民和非洲人民有著天然的親近感。「人生樂在相知心。」中非如何知心?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通過深入對話和實際行動獲得心與心的共鳴。中非之間要永遠做可靠朋友和真誠夥伴,在坦尚尼亞尼雷爾國際會議中心的演講中,習近平提到,近年來,隨著中非關係發展,中非人民越走越近。一些非洲朋友活躍在中國文藝舞臺上,成了中國家喻戶曉的明星。中國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在坦尚尼亞熱播,使坦尚尼亞觀眾了解到中國老百姓家庭生活的酸甜苦辣。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習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2014年3月27日)
典出:《孟子·盡心上》,
原文: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釋義:不得志時就潔身自好修養個人品德,得志時就使天下都能得到幫助和利益。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這是中華民族始終崇尚的品德和胸懷。中國夢是奉獻世界的夢。中國一心一意辦好自己的事情,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為世界作貢獻。隨著中國不斷發展,中國已經並將繼續盡己所能,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
——習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2014月3月27日)
典出:《禮記·中庸》
原文:闢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
釋義:萬物同時生長而不相妨害;日月運行四時更替而不相違背。
宇宙和大自然的法則中,包容精神與和合之道隨處可見。中國古人用「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加以概括。周總理在日內瓦會議中曾引用過《禮祀·中庸》中的這句經典,被評論者認為「這是國與國共處之道,也是人與人相處之道」。當下,中國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世界不少國家也有自己的夢,如美國夢、法國夢、非洲夢等。中國夢與其他國家的夢,也是「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在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引用此句古語指出,中國夢是法國的機遇,法國夢也是中國的機遇。
(本版整理、釋義:陳振凱)
製圖:潘旭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