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得——習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天下篇)

2020-12-26 人民網

原標題:習得(天下篇)——習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

親仁善鄰,國之寶也

——習近平在俄羅斯「中國旅遊年」開幕式上的致辭(2013年3月22日)

典出:《左傳·隱公六年》

原文:往歲,鄭伯請成於陳,陳侯不許。五父諫曰:「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君其許鄭!」

釋義:與鄰者親近,與鄰邦友好,是我們的國寶(也是我們堅持的原則)。

中國先秦思想家提出了「親仁善鄰,國之寶也」的思想,自古以來友善的中國人民就希望天下太平,同各國人民友好相處。親仁善鄰,是春秋時代儒家處世原則在諸侯國關係方面的運用。當下,中國有很多好鄰居。 如中俄兩國山水相連,是好鄰居、好夥伴、好朋友。習近平主席和普京總統一致決定,把擴大各領域務實合作作為今後兩國關係發展的重點,為提高兩國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提供重要推動力。

君子一言,駟馬難追

——習近平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合採訪時的談話(2013年3月19日)

典出:《鄧析子·轉辭》

原文:一言而非,駟馬不能追;一言而急,駟馬不能及。

釋義:一句話說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馬的快車也難追上。

中國人歷來講究,以真誠之心,行信義之事,曾留下商鞅南門立木等很多有關誠信的故事。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說到做到。現在,國際上有人擔心,中國發展起來後會不會也搞霸權主義、欺負別人,這種擔心完全沒有必要。中國已經多次向國際社會莊嚴承諾,中國將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君子一言,駟馬難追。」中國說話是算數的,實踐已經證明中國是說到做到的。習近平說,中國也希望世界各國都走和平發展道路,共同致力於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習近平在俄羅斯「中國旅遊年」開幕式上的致辭(2013年3月22日)

典出:《論語·學而》

原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釋義:有朋友從遠方過來,怎麼能不高興呢。

中國人熱愛朋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流傳千年而不衰背後,是中國人對這一觀點的深刻認同。現在,每年從五大洲四大洋有大量朋友來中國出差旅遊。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世界更見證了中國的熱情友好。今年,在中國召開的亞信峰會和APEC會議,更是將有大量的國家元首和各界友人來華。在俄羅斯「中國旅遊年」開幕式上的致辭中,習近平曾引用「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他說,中國人民正致力於建設美麗中國,我代表熱情好客的中國人民,盛情邀請俄羅斯朋友們來中國旅遊,歡迎你們到中國做客,觀賞自然風光,體驗中華文明,增進人民友誼。

國雖大,好戰必亡

——習近平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的演講(2014年3月28日,柏林)

典出:《司馬法》

原文: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平,忘戰必危。

釋義:國家即便再強大,如果喜歡戰爭也必然會滅亡。

「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平,忘戰必危」一句,辯證地分析了戰爭與國家興衰的關係:好戰的國家必然滅亡,而沒有戰備的國家就會處於危險之中。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正如習近平所說:一個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傳的民族精神中來進行基因測序……中國自古就提出了「國雖大,好戰必亡」的箴言。「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化幹戈為玉帛」、「國泰民安」、「睦鄰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傳。中國歷史上曾經長期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但沒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國的記錄。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習近平在墨西哥參議院的演講《促進共同發展 共創美好未來》(2013年6月5日)

典出:《論語·衛靈公》

原文: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釋義:如果自己不喜歡或做不到,不要強加於別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孔子的經典妙句,也是中華民族的重要信條,講明了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尊重他人,平等待人,方才有真朋友。這8個字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恕道」,一個「恕」字,道出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交往,就在於要將心比心。

在墨西哥參議院的演講中,習近平曾引用此句強調平等相待和加強戰略協作。他說,貴國總統貝尼託·華雷斯曾說過:「無論人與人還是國與國之間,尊重他人權利才能帶來和平。」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說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中墨兩國應該堅持互尊互信,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的問題上,在探索符合各自國情發展道路的努力中,繼續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物之不齊,物之情也

——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2014年3月27日)

典出:《孟子·滕文公上》

原文: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萬。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巨屨小屨同賈,人豈為之哉?從許子之道,相率而為偽者也,惡能治國家?

釋義:物品千差萬別,這是客觀情形,自然規律。

一棵樹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樹葉;一片沙漠中,找不到完全一樣的沙粒。各國各地均有自己的文明形態,千差萬別,這是客觀情形,也是歷史必然。文明交流互鑑不應該以獨尊某一種文明或者貶損某一種文明為前提。習近平參觀過法國羅浮宮,也參觀過中國故宮博物院,他說,它們珍藏著千萬件藝術珍品,吸引人們眼球的正是其展現的多樣文明成果。中國人在2000多年前就認識到了「物之不齊,物之情也」的道理。推動文明交流互鑑,可以豐富人類文明的色彩,讓各國人民享受更富內涵的精神生活、開創更有選擇的未來。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年會上的主旨演講《共同創造亞洲和世界的美好未來》(2013年4月7日)以及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2014年3月27日,巴黎)

典出:《古今賢文》

原文:同引用

釋義:只有一支花朵開放,不能算是春天,只有百花齊放的時候,滿園都是春天。

世界經濟形勢不甚明朗,中國一枝獨秀之時,沒有忘記亞洲和世界;文明衝突論和文明終結論橫行之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卻有聲有色,東方文明大放異彩。一個是經濟,一個是文明,這背後都有政治。習近平在多個場合,均引用了「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他說,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種花朵,就算這種花朵再美,那也是單調的。不論是中華文明,還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類文明創造的成果。他還提到,世界各國聯繫緊密、利益交融,要互通有無、優勢互補,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自身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不斷擴大共同利益匯合點。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

——習近平在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五次會晤時的主旨講話《攜手合作 共同發展》(2013年3月27日)

典出:晉·葛洪《抱樸子·博喻》

原文: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道乖者,不以咫尺為近。故有跋涉而遊集,亦或密邇而不接。

釋義:如果兩人志趣相同,他們不會因為有山海阻隔而感到彼此距離很遠。

《論語·衛靈公》中有句「道不同,不相為謀」,比喻意見或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與此相對,《抱樸子》中有句「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意思是志趣相同的人,距離再遠也不遠。在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五次會晤時的主旨講話中,習近平首先引用這句古語,並加以闡釋——我們來自世界四大洲的5個國家,為了構築夥伴關係、實現共同發展的宏偉目標走到了一起,為了推動國際關係民主化、推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走到了一起。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圖共贏,是我們共同的願望和責任。

不畏浮雲遮望眼

——習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2014年3月27日)

典出:宋·王安石《登飛來峰》

原文: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釋義:高瞻遠矚的人,不怕被浮雲遮蔽住眼睛。

人之相交,不在一時一地。國之相交,尤其要登高望遠。50年來,中法歷代領導人以登高望遠的戰略眼光,「不畏浮雲遮望眼」,堅持不懈進行著超越集團對抗、求同存異、和平共處、互利共贏的探索和實踐。習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提到,高瞻遠矚,是中法關係發展的根本保證。法國是第一個同中國建立全面夥伴關係、全面戰略夥伴關係,開展戰略對話的西方大國。中法兩國開展了許多具有開創性的戰略合作。事實上,任何兩國之間的交往,均應站在戰略高度,而不要被眼前的一己私利蒙蔽雙眼。

人生樂在相知心

——習近平在坦尚尼亞尼雷爾國際會議中心的演講《永遠做可靠朋友和真誠夥伴》(2013年3月25日)

典出:宋·王安石《明妃曲二》

原文: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輛皆胡姬。含情慾語獨無處,傳與琵琶心自知。黃金杆撥春風手,彈看飛鴻勸胡酒。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漢恩自淺胡恩深,人生樂在相知心。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釋義:人生中最快樂的事,就是有知心人。

朋友間需要互相了解,國家間更需要互相理解認同。中國人民和非洲人民有著天然的親近感。「人生樂在相知心。」中非如何知心?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通過深入對話和實際行動獲得心與心的共鳴。中非之間要永遠做可靠朋友和真誠夥伴,在坦尚尼亞尼雷爾國際會議中心的演講中,習近平提到,近年來,隨著中非關係發展,中非人民越走越近。一些非洲朋友活躍在中國文藝舞臺上,成了中國家喻戶曉的明星。中國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在坦尚尼亞熱播,使坦尚尼亞觀眾了解到中國老百姓家庭生活的酸甜苦辣。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習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2014年3月27日)

典出:《孟子·盡心上》,

原文: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釋義:不得志時就潔身自好修養個人品德,得志時就使天下都能得到幫助和利益。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這是中華民族始終崇尚的品德和胸懷。中國夢是奉獻世界的夢。中國一心一意辦好自己的事情,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為世界作貢獻。隨著中國不斷發展,中國已經並將繼續盡己所能,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

——習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2014月3月27日)

典出:《禮記·中庸》

原文:闢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

釋義:萬物同時生長而不相妨害;日月運行四時更替而不相違背。

宇宙和大自然的法則中,包容精神與和合之道隨處可見。中國古人用「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加以概括。周總理在日內瓦會議中曾引用過《禮祀·中庸》中的這句經典,被評論者認為「這是國與國共處之道,也是人與人相處之道」。當下,中國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世界不少國家也有自己的夢,如美國夢、法國夢、非洲夢等。中國夢與其他國家的夢,也是「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在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引用此句古語指出,中國夢是法國的機遇,法國夢也是中國的機遇。

(本版整理、釋義:陳振凱)

製圖:潘旭濤

相關焦點

  • 習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習得
    2017年伊始,習近平主席就對瑞士進行了國事訪問,出席了在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訪問了聯合國日內瓦總部、世界衛生組織、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在瑞士期間,習近平發表了兩篇重要演講《共擔時代責任 共促全球發展》、《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闡明了中國在經濟全球化上的態度,解讀了「命運共同體」的理念。
  • 習得(官德篇)——習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
    原標題:習得(官德篇)——習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   不作無補之功,不為無益之事   ——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屆二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2月28日)   典出:《管子·禁藏》   原文:不作無補之功,不為無益之事
  • 習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
    習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 習近平總書記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善於向古人借智慧,常以「適當的引經據典」闡明透徹的思想。他引用過的古典名句,對我們的工作、生活、學習,均有參考價值。 修身篇 知其不善,則速改以從善。最要在「速改」上著力。
  • 習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治理篇)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習近平在比利時布魯日歐洲學院的演講(2014年4月1日) 典出:《老子》 原文:同引用 釋義:謀劃大事難事,要從小處和容易處考慮。天下的難事,都是先從容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都是從細微的小事做起。 《老子》充滿了辯證的智慧。
  • 習近平引用的這些名句源自何處?
    12月18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在超過萬字的講話稿中,習近平多次引用古今中外的名句。這些引用,既有中國古代的經典名言,也有恩格斯、毛澤東、鄧小平、魯迅的論述。這些名句,從理論依據、歷史實踐、文化淵源、民族精神等方面,深化了對中國改革開放內涵的認知。今天,小編對這些名句進行解讀,以饗讀者。
  • 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 習近平引用的名句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這篇講話是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新的宣言書、新的動員令,對於鼓舞和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新時代繼續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在超過萬字的講話稿中,習近平多次引用古今中外的名句。
  • 習近平在教科文組織演講中至少8次引用名言詩句
    昨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演講中,他至少8次引用古今名言詩句,提到7處中外古蹟和5位歷史人物,以此來闡釋對各種文化和文明的理解。他還用中國的俗話「蘿蔔青菜,各有所愛」來說明各種文明之間只要秉承包容精神,就不會存在「文明衝突」。
  • 習近平署名文章中引用的外國名句
    2018年,習近平主席4次踏出國門,腳步遍布亞非歐拉及大洋洲13個國家。出訪之前,習近平主席在多個到訪國重要媒體發表署名文章。這些文章中多次引用對方國家諺語、名人名言,進一步拉近了與到訪國家之間的感情。
  • 習近平在烏演講三引烏詩人名句和當地諺語
    中新社塔什幹6月23日電 題:習近平在烏演講三引烏詩人名句和當地諺語  中新社記者 蔣濤  「但願我們的人民生活得幸福富有」,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2日下午在塔什幹引述烏茲別克斯坦著名詩人納沃伊的詩句,引得現場聽眾全體起立鼓掌。
  • 媒體盤點習近平引用古典名句談官德:不興偽事
    不作無補之功,不為無益之事——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屆二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2月28日)典出:《管子·禁藏》原文:不作無補之功,不為無益之事——習近平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6月28日)典出:《左傳·昭公七年》原文: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茲益共,故其鼎銘曰:「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牆而走,亦莫餘敢侮。饘於是,粥於是,以糊餘口。」其共也如是。釋義:(三次受命)每一次都誠惶誠恐,第一次是彎腰受命,第二次是鞠躬受命,第三次是俯下身子受命。
  • 《習近平用典》出版 習總書記用過的135則典故
    新華社北京2月28日電 由人民日報社組織編寫的《習近平用典》一書,近日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習近平用典》由人民日報社社長楊振武主持編寫並作序,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盧新寧組織撰寫解讀文字,約26萬字。
  • 習近平在中青班講話引用三個風雲詩句有何特定寓意
    其中,習近平每次講話都穿插引用了「不畏浮雲遮望眼」「亂雲飛渡仍從容」和「風雨不動安如山」等富有定力的詩句,令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回味無窮。  「亂雲飛渡仍從容」意在體現戰略定力  「亂雲飛渡仍從容」,出自毛澤東1961年9月9日創作的《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原詩是:「暮色蒼茫看勁松,亂雲飛渡仍從容。
  •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聚焦習近平用典談抗戰
    習近平同與會嘉賓一同登上天安門城樓。中新社記者 廖攀 攝     中新社北京9月3日電 (記者 李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3日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上講話時,使用了「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這一古典名句,引發熱議。
  • 時政新聞眼 | 訪問葡萄牙,習近平引用16字古語為兩國關係點讚
    訪問第一天,習近平在同葡萄牙總統德索薩會談時,引用「交得其道,千裡同好,固於膠漆,堅於金石」這16個字的中國古語為兩國關係點讚。他說,中葡就是這樣的好朋友、好夥伴。  1 跨越時空的友誼  4日上午九點多,經過十個小時的飛行,習近平的專機抵達裡斯本國際機場。
  • 學習習近平的用典藝術_新聞頻道_中國青年網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一系列重要講話、文章中,大量引用中國古代經典名句,為中國政壇帶來習習清風,大大拉近了與民眾的距離。無論是談論治國理政的重大問題,還是在國事訪問中闡述中國對重大國際問題的觀點立場,習近平都善於從諸子百家和歷代文人、政治家的經典名句中旁徵博引,恰到好處地表達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收到了「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 的效果,帶給人們以深刻的思想啟迪、精神激蕩與文化自信。  習近平善於用典,精於用典,堪稱用典大家。
  • 網信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引用8句古語旨趣高遠
    習近平引用這句古語,是希望我國能夠利用目前網際網路發展的這個關鍵的時機、條件,發展新的生產力、找到新的發展方向。  【用典】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釋義】出自漢代王充《論衡》。知道房屋漏雨的人在房屋下,知道政治有過失的人在民間。  【解讀】習近平說:「網絡就是現在的一個『草野』。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講了什麼,怎麼講的?
    風格上,本書深受習近平總書記原文原著影響,善用古典名句、經典妙喻。   結構   既是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三十講」,了解《三十講》之前,有必要了解這一思想。   在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並被寫進黨章。
  • 習近平引用的外國名言
    習近平引用的外國名言 原標題:   1月17日,習近平出席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並發表主旨演講。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攝  7月7日至8日,習近平主席出席在德國漢堡舉行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二次峰會。
  • 習主席在英議會講話中引用的莎士比亞名句出自哪部作品
    習主席在英議會講話中引用的莎士比亞名句出自哪部作品 澎湃新聞記者 阮玄默 2015-10-21 04:07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