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吧鄰居難抵深夜喧鬧;酒吧經營者亦頭痛於胡亂上漲的房租
6月6日晚10點左右,居住在化龍池巷60多年的王爹爹望著巷子裡來來往往的各式人群,嘟囔了一句「災民!」他將自己視為居住在災區的人。旁邊的熊先生解釋說,自從酒吧興起以來,每晚吵得人睡不著覺,鄰裡們撥打了不知道多少次110:「派出所來人只會喊酒吧控制音量,僅此而已,人一走,又恢復老樣子。」
化龍池所有的房子都是當年的民居,當然也包括麻石路面兩旁被改裝成的酒吧。許多仍住人的民居與酒吧吧檯、投影儀、飲料陳列櫃僅一牆之隔。80後酒吧的老闆馬大力算是這條街上新來的業主,他的酒吧剛開2個月,酒吧二樓,一牆之隔就是住戶的家。「我去看過,他們家的床頭正對著的就是我們這邊。」作為一個新人,他小心地詢問鄰居對自家酒吧音量的看法,得到「淡定」的答覆:「也不吵啊,再說這麼多年,我們都習慣了。」
像這樣的酒吧鄰居,化龍池方圓200米範圍內不少於200戶,主要分布在崇善裡、仁路裡等小巷內。張姓兩兄妹居住在這裡超過60年了,張阿姨說,經常半夜有泡吧的年輕人坐在她家門口打電話、吵架、遍地嘔吐物,她要是說他們兩句,對方會頂回一句「又沒在你屋裡」。
居民們也會向社區進行投訴。6月5日凌晨2時40分,某家酒吧的音箱還在熱烈地播放,住在邊上的吳大娭毑實在撐不住了,就向社區發出了一封投訴。這種類似的投訴,社區主任陳戎說頻率不定,「不好統計」:「但至少一個禮拜就會有一起吧。」面對投訴,陳戎也感到頭痛,他要聯繫被投訴酒吧的負責人進行調解,調解不利時也帶上派出所,「那就是強制手段了。」陳戎說,他還是希望酒吧自身能夠建立起制度進行規範。
畢竟,酒吧經營者與居民們的矛盾,並不只是在音量投訴上。當化龍池社區主任,被調走,又回來,前後近三年,陳戎是希望這裡得到一些改變的:「以前這裡的居民很多都是低保戶,他們把自己的屋租出去之後,有了收入,就不是低保了。」至2012年,化龍池巷取消低保戶19戶。許多人賺了些錢。
在2008年酒吧文化街建設之初,臨街鋪面的月租大約是1000元到6000元不等,隨著越來越多的經營戶的加入,房東也將租金上漲至10000元到15000元或更高,「甚至有少數房東不遵守合同約定」,強行加租。居民和經營者之間的矛盾,似乎從那時就已開始。
另一方面,化龍池巷的舊房建築有的甚至要追溯到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房屋結構陳舊。而租下房屋的酒吧經營者在改造時,也會出現無圖紙、無施工資質的任意改造,對房屋安全產生隱患。這些舊房屋,從消防考慮,幾不具備經營場所資質,因此,至今化龍池44家(含3家已停業轉讓)酒吧,沒有一家是有經營許可證的。
清吧變鬧吧,44家酒吧的無序狀態,讓這條街越來越疲憊
曾經的商住矛盾、酒吧之間的競爭、無序經營,使得化龍池近幾年的生意越來越差。陳戎說:「最初我們想把這裡變成清吧一條街,但是你看現在,你從街頭走進來,音量大得要死,還有拉客的、流竄的攤販、喝酒鬧事的人……清吧變鬧吧。」酷夏的時候更讓白天在這裡工作的人難受,一夜歡騰遺留下嘔吐物、垃圾發酵的氣味,讓陳戎感到反胃。有時候他也會抱怨,說化龍池還不如叫化糞池。
李雲龍的外號叫「老虎」,他的K2酒吧在化龍池巷開了5年,算是現在化龍池做得生意最好的酒吧了,從周一到周日,不論是否假日,120平米大小的酒吧,客人基本都能夠坐滿。相比許多這條街上的酒吧而言,它已不用考慮「活下去」的問題了。但「老虎」很早就不再願意到化龍池去了,採訪的當晚,他特意開車到化龍池巷口接我,再轉到白沙路上的別家店裡:「我現在只有周一下午會去一下店裡。」
理由,一時很難說清。「以前,我做戶外,後來戶外不做了,想起這麼多朋友還是要有個地方聚,就在這開了這家酒吧。」「老虎」從酒吧的開始說起,說花上百萬成本建設它,說到花高價請本地的民謠歌手駐唱,店裡12個員工,每個吧少專門負責兩個臺,再到現在「可能我們K2坐滿了之後別人店裡才會有生意」,「這是他們(其他酒吧老闆)跟我開玩笑說的啊。」「老虎」特別補充說。
但關於「一周就下午去店裡一次」,「老虎」一開始解釋說自己有別的事情,可能是到了後來,他發現化龍池這條街上的酒吧越開越多(「我們那時候應該是有20來家左右」,現在44家),競爭激烈,沿街拉客的人也變多了,這種感覺讓他覺得很不好。
「現在新開的酒吧老闆都是些年輕人,跟我們不一樣,有時候你找他溝通,他覺得很無所謂。」70年生人的「老虎」說,最初的一批酒吧老闆,大都是70後或85前,經營酒吧的方式和手段跟現在很不一樣。酒吧拉客,讓他覺得改變了「清吧」應有的氛圍。同時,越來越多的酒吧存在也加劇了商家與住家的矛盾,垃圾也產生得更多。當然,還有因為經營,需要長期浸泡在酒吧環境下,產生的疲憊。
即使疲憊,和許多酒吧經營者一樣,「老虎」還在堅持。但有些則是出於不得不如此。「騎虎難下,」「老虎」說,即使是現在最小的沿街門面,轉讓費也是上十萬了,「很多人都覺得這裡做酒吧生意好,而且利潤高,你高價轉下了這個門面,為了收回成本,難道會去做別的嗎?」事實上,並不是每家酒吧都在賺錢。
化龍池已經是長沙的一張名片,「別人真來了,看到的不是這個樣子」,又該怎麼辦?
相對2008至2010年化龍池酒吧最紅火的幾年,所有的酒吧業主都感覺到生意變差了。6月6日,一個沒有節日的周五,晚8點40分至8點50分,10分鐘內,從化龍池靠人民路巷口進入99人,出去14人,此時的酒吧街剛剛開始進客,人數並不算多。
我和弦歌酒吧的老闆鄧超做了一個估算,41家酒吧,按平均每家酒吧10張臺、每張臺坐4人計算,是1600餘位,按照當時的人流量,坐滿這1600張椅子大約需要2個半小時,而這2個半小時,也正好是9點至11點左右通常酒吧進客的尖峰時段。
也就是說,目前化龍池一個周五的客流量,是基本可以滿足這些酒吧經營者的。「別人店裡我不好說,但就我們店裡來看,跟前兩年相比,大概還保有原先80%的客流量。」鄧超說,即便如此,酒水的銷售價格在整條街基本沒漲過,但成本卻一直在漲,這也是化龍池的酒吧生意比以前差的原因之一。
6月4日,化龍池酒吧商會成立,而在許多年前,它已經成立過一次了。會議由目前41家酒吧的老闆或代表,選舉了K2酒吧的「老虎」李雲龍為會長,社區主任陳戎為秘書長,另6家酒吧老闆為副會長。「以前是成立過一次,但是以前的許多酒吧關門、酒吧老闆也離開了,而且之前商會其實也沒有起到什麼作用。」「老虎」說,他們希望在最近一次政府明確提出化龍池不會拆遷的這個時機,團結起來以解決化龍池面臨的許多問題。
作為日常的消防、衛生維護,100多人的社區居民組成的志願者隊伍早就有了。陳戎說,他希望有了商會之後的化龍池能對酒吧制定規則,統一申請相關證照,用更加規範的手段改善無序經營的狀態。
對這條街上的所有人而言,這些似乎都是好事。VV酒吧的老闆說,以前在店外擺桌子是大家都會做的事:「我們就4張桌,對面的後窗有6張,K2是20張,既然『老虎』帶頭說不再搞了,那我們自然也同意;不然像現在這種狀態,再持續半年,這裡真的會做爛了去。」除此之外,0點停止唱歌,2點原則上停止營業等規定也開始試行。
商會開會的第二天,「老虎」說到了一件不知是應該驕傲還是丟臉的事。他說在去泰國的飛機上,都能看到長沙化龍池的介紹。「別人真來了,看到的不是這個樣子啊。」「老虎」說,他害怕這樣。化龍池已經是長沙的一張名片了,但怎樣讓它名副其實,還有很多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