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一帶一路」倡議「五通」建設進展和成果

2020-12-25 中國網財經

  自2013年中國向世界發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以來,「一帶一路」建設在探索中前進、在發展中完善、在合作中成長,建設的進度和成果都遠遠超出預期。隨著「一帶一路」的「朋友圈」越來越大,「一帶一路」建設已成為化理念為行動、變夢想為現實的重大國際合作倡議。4月24日至4月28日,《經濟日報》從政策、貿易、金融、設施和民心五個層面,以專版形式推出「一帶一路」特別報導,為讀者展示「一帶一路」建設的最新進展和成果。

  【政策溝通:「一帶一路倡議廣受讚譽 為沿線國發展注入磅礴正能量】

  從「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到早期收穫的實現,再到相關理念與制度的構建,3年多來,這個吸引著全球目光、承載重大使命的宏大構想,實現路徑越發清晰,也收穫了越來越多的認可和讚譽。

  2013年9月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時首次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設想,並倡導「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同年10月3日,習近平主席在印尼國會發表演講時又提出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新概念,由此拉開了「一帶一路」建設的序幕。

  將自身發展與世界其他地區發展緊密相連,互通有無、互相促進繼而實現共贏,這不僅是中國人民的訴求,也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人民的訴求。「一帶一路」倡議作為中國謀求更高層次對外開放的戰略抉擇,已成為中國在參與全球治理中中國智慧和方案的集中體現。

  政策溝通是重要保障

  作為我國對外開放的總體戰略部署之一,「一帶一路」建設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共同構成了中國經濟空間優化的三大戰略。與以往國際經濟合作形式相比,「一帶一路」內容更豐富、內涵更深遠,特別是在強調絲綢之路經濟帶合作「五通」模式時,將政策溝通列在首位,這是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基礎和保障。

  「事實上,『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發展水平不同,利益訴求也較為多元,加強政府間合作、做好政策交流對接,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保障。」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該負責人表示,「政策溝通」將以高層互訪為引領,一方面通過加強政府間合作,著力推進雙邊、多邊合作,增進政治互信,積極構建多層次政府間政策交流機制和聯動機制;另一方面也通過政策對話和協商,深化經濟合作,增進政治互信,力求達成合作新共識。

  「沿線各國可以就經濟發展戰略和對策充分交流對接,本著求同存異的理念,共同制定推進區域合作的規劃和措施,及時協商解決合作中出現的問題,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對外經貿大學全球化與中國現代化問題研究所所長王志民表示,政策溝通的目的在於增進共識,構建政府間多層次經濟戰略、宏觀政策、重大規劃等對接的良好機制,形成更為鞏固的「命運共同體」。

  在參與全球化的進程中,中國的角色正發生深刻變化——從全球化的追隨者、參與者,成長為推動者、倡導者和引領者。在這關鍵節點上,「一帶一路」倡議順勢而出,為全球化進程放緩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解決方案。

  在絲路基金董事長金琦看來,「政策溝通」體現在三個方面,即國際層面的廣泛共識、政府層面的戰略對接和企業家層面的創新與合作。「『一帶一路』建設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發揮各國的比較優勢,這不僅需要各國政府制定戰略規劃,更需要通過建立雙邊多邊框架,完善制度設計,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金琦說。

  合作成果好於預期

  2016年9月13日,《建設中蒙俄經濟走廊規劃綱要》正式公布。作為「一帶一路」框架下首個多邊合作規劃綱要,明確了中蒙俄三方合作的具體內容、資金來源和實施機制,商定了一批重點合作項目,提出了充分發揮各地比較優勢,優先推進三國毗鄰地區次區域合作。

  「三國國土面積佔全球的21%,人口佔20.7%,GDP佔16.6%,其合作將對區域發展乃至全球經濟走勢產生深遠影響。」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表示,作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六大國際經濟合作走廊之一,共建中蒙俄經濟走廊將有利於增強協同發展能力,在更大範圍內激發經濟增長活力,釋放出更多的制度合作紅利。

  據悉,「一帶一路」建設啟動之初,中國政府就成立了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指導和協調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此外,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還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和行動》,提出了共建「一帶一路」的頂層設計框架。3年來,中國與沿線國家不斷推進合作,積極利用現有雙多邊合作機制,有力推動了區域與跨區域合作。

  「『一帶一路』建設進展是快速的,成果好於預期。」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表示,「一帶一路」倡議已經得到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響應和支持,先後與沿線國家籤訂了近50份政府間合作協議,以及70多份與包括一些國際組織在內的部門間合作協議,聯合國大會、安理會、亞太經合組織、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等相關決議和文件都納入或體現了「一帶一路」建設內容。

  據介紹,除共建中蒙俄經濟走廊外,「一帶一路」建設還與哈薩克斯坦的「光明之路」等實現了對接合作,與歐盟的「容克投資計劃」等達成對接共識。2016年,「一帶一路」還實現了與沙烏地阿拉伯的「2030願景」、埃及的「振興計劃」、伊朗的四大走廊及跨境走廊對接,並積極推動「一帶一路」同捷克、波蘭、烏茲別克斯坦、汶萊等國及歐亞經濟聯盟的發展戰略對接。

  互為依託聯動發展

  儘管「一帶一路」的「朋友圈」在不斷擴大,建設成果也惠及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但「一帶一路」建設依然面臨著諸如意識形態分歧、人力成本高企、貿易壁壘增加等風險與挑戰,客觀上需要進一步提升和改善政策溝通的深度、廣度乃至具體形式。

  正因為此,「一帶一路」建設3年多來規格最高的論壇活動——「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被國際社會各方寄予了厚望。據悉,論壇將在總結「一帶一路」建設積極進展、展現早期重要收穫成果的基礎上,共商下一階段合作舉措,力求通過加強各方戰略對接,深化合作共贏,實現聯動發展。

  「期待各方一道,共商合作大計,共建合作平臺,共享合作成果,為解決當前世界和區域經濟面臨的問題尋找方案,為實現聯動發展注入新能量,讓『一帶一路』建設更好地造福各國人民。」論壇籌備工作負責人、國務委員楊潔篪在接受採訪時說。

  據悉,中國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首倡者,下一步將與沿線國家一起,在現有各類機制平臺的「瓶子」中裝入「一帶一路」的「新酒」,推動相關重點領域和合作的深入開展,注重發揮全球各類多邊、雙邊和區域、次區域合作機制的作用,在提升分工效率、降低貿易壁壘、優化投資環境的基礎上,促進各方發展互為依託、相向而行。

  在機制方面,中國將在平等協商、互利共贏的前提下,積極推動與有關國家籤署「一帶一路」合作諒解備忘錄或雙邊合作規劃編制,不斷完善雙邊工作機制,細化共建「一帶一路」的方案和路線圖,並以此為起點,推動共建一批合作示範項目,讓雙邊合作沿著「一帶一路」邁入更加科學化、規範化的「快車道」。

  與此同時,中國還將繼續發揮好博鰲亞洲論壇、中國—東協博覽會、中國—亞歐博覽會、歐亞經濟論壇、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以及中國—南亞博覽會、中阿博覽會、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前海合作論壇等平臺的建設性作用,更加重視各類智庫在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智力支撐作用。

  今年2月10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首次被寫入聯合國決議中,此前的第71屆聯合國大會上,193個會員國一致贊同將「一帶一路」倡議載入聯大決議。對此,專家表示,這充分體現了國際社會對中國全球治理理念的認同與支持,「一帶一路」不是中國一家「獨唱」,它演繹的將是更為美妙動聽的「大合唱」。

  【貿易暢通:中企「一帶一路」沿線累計投資超過185億美元】

  「3年多來,『一帶一路』的合作成果超出了我們的預期」。在今年兩會期間的新聞發布會上,商務部部長鐘山在回答有關「一帶一路」經貿合作領域時指出,「一帶一路」是習近平主席提出的重大合作倡議,是促進全球經濟發展的中國方案,體現了中國負責任的大國擔當。「3年多來,已經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響應,50多個國家與我國籤署了相關合作協議。」

  貿易暢通,是「一帶一路」倡導的「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等核心內容中的重要一環。「一帶一路」建設推進的3年多來,我國與沿線有關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增速超過我國對外貿易的總體增速。雙向投資也在不斷增長,沿線國家已經成為我國對外投資的重要目的地。「貿易暢通」正有序推進,取得豐碩成果。

  沿線貿易活力湧現

  「絲綢之路,首先是貿易之路,經貿合作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內容,貿易暢通重點在建立便利化的體制機制。」商務部研究院產業國際化戰略研究所副主任祁欣告訴《經濟日報》記者,商務部去年的數據顯示,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直接投資達到145億美元。中國企業已經在沿線20多個國家建立了56個經貿合作區,累計投資超過185億美元,為東道國增加了近11億美元的稅收和近18萬個就業崗位。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穩步推進,「中國製造」「中國建造」「中國服務」受到越來越多沿線國家歡迎。同樣,沿線國家的產品、服務、技術、資本正在源源不斷地進入中國。

  祁欣表示,過去3年多來,「一帶一路」在貿易暢通方面的突出成果,重點表現在促進貿易往來和拓展雙向投資方面。促進貿易往來方面,我國積極完善貿易投資促進政策和便利化措施,擴大相互市場開放,利用出口信貸、出口信用保險等政策支持大型成套設備出口,積極擴大自沿線國家進口,發展跨境電子商務,支持中歐班列有序發展,並將提升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合作水平列為《對外貿易發展「十三五」規劃》八大任務之一。在國際市場需求持續低迷情況下,2016年我國與沿線國家實現進出口額6.3萬億元,同比增長0.6%,約佔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25.9%。其中,出口3.8萬億元,同比增長0.7%;進口2.4萬億元,同比增長0.5%。

  拓展雙向投資方面,我國深入推進對外投資管理制度改革,研究修訂了《對外承包工程管理條例》,制訂對外投資合作「雙隨機、一公開」實施細則,強化服務保障,以工程承包為先導,帶動裝備產品、技術、標準、服務聯合走出去,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

  2016年,我國企業共對「一帶一路」沿線53個國家進行非金融類直接投資145.3億美元,同比下降2%,佔同期總額的8.5%,主要流向新加坡、印尼、印度、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在沿線61個國家新籤對外承包工程項目合同8158份,新籤合同額1260.3億美元,佔同期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籤合同額51.6%,同比增長36%;完成營業額759.7億美元,佔同期總額47.7%,同比增長9.7%。

   合作平臺不斷搭建

  4月12日在北京舉行的第八屆國際基礎設施投資與建設高峰論壇上,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副會長於曉虹提出,「一帶一路」與非洲《2063議程》的對接問題值得關注,期望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帶動非洲工業化。

  有關「一帶一路」與非洲《2063年議程》的對接問題,已不是首次提出。近年來,非洲各國政府在制定基礎設施整體規劃時普遍注重與本國工業化發展相結合。在非盟制定的《2063議程》中,對下一步非洲的工業化、一體化作了詳細規劃,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期望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在實現經濟轉型發展目標的同時,推動自身工業化發展進程。非洲是中國對外承包工程業務的重要市場。

  有關專家表示,中國的「一帶一路」建設將為非洲實現《2063議程》目標提供有力支持。可以說,中國的投資與幫助將是非洲實現《2063議程》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3年多來,我國與有關國家戰略機制的深度對接不斷推進。「在貿易暢通方面,過去3年取得了豐碩成果的重要原因,在於中國與沿線國家和地區戰略機制的對接和平臺的搭建。」祁欣告訴記者,平臺確保了雙方在不斷深化的經貿合作中互利共贏格局。

  在推進戰略機制對接方面,我國充分利用雙邊經貿聯委會、混委會等現有機制及區域次區域合作平臺,發揮駐外經商機構作用,成功就「一帶一路」建設同歐盟「容克投資計劃」、蒙古「草原之路」、柬埔寨「四角戰略」、寮國「變陸鎖國為陸聯國」等戰略對接達成共識,完成了與東協自貿區升級談判,積極推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談判,推進與馬爾地夫自貿區談判,啟動與海合會、以色列等自貿區談判,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同捷克、波蘭、烏茲別克斯坦、汶萊等國以及歐亞經濟聯盟發展戰略對接。

  打造集群平臺方面,我國大力發揮境外經貿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的載體作用,推動製造業和配套服務業企業抱團「走出去」並形成產業聚集,促進共同發展,降低風險。目前,我國企業共在「一帶一路」沿線20個國家建設56個境外經貿合作區,累計投資超過180億美元,為東道國創造了超過10億美元稅收和17.7萬個就業崗位。

  經貿往來深度融合

  今年5月份,「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即將舉行。論壇期間舉行的貿易暢通平行主題會議尤其令人矚目。當前,擴大經貿合作是「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共同願望。各方尤其關心的是,下一步在貿易暢通方面重點推進的內容有哪些?我國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對接重點在哪裡?

  「在『一帶一路』建設持續推進過程中,我國要繼續推進貿易便利化,培育新的貿易與投資支撐點。」祁欣表示,我國將要逐步建立政策、通關、信息、監管、司法等信息互通協調機制,根據國別區域特點制定差異化的貿易便利化措施,降低貿易成本,緩解貿易下行壓力。此外,還要優化貿易結構,優進優出,擴大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等優勢產品出口,用中國大型成套設備、技術、服務和標準助推沿線國家經濟發展。要創新貿易方式,搭建更多跨境電商交易平臺和區域營銷網絡,加大物流基礎設施投資力度,以「物流暢通」促「貿易暢通」。

  同時,加強貿易與投資有效互動,綜合運用「兩優貸款」及援外資金,實現「三外」並舉,在擴大產品進出口基礎上推動產業出口,鼓勵支持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高技術水平的軌道交通、工程機械、核電發電等行業對沿線國家投資。要建立企業海外投資支撐體系,靈活運用境外經貿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邊境經濟合作區等平臺為企業對外投資鋪路搭橋,擴大全球市場反哺國內發展。

  【資金融通:金融合作網絡打通資金通路服務「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以多邊金融機構、我國政策性和開發性金融機構為主導,以市場化運作的絲路基金、商業銀行等協同支持的金融合作網絡正在形成。與此同時,人民幣國際化穩步推進、金融市場雙向開放步伐加快,這為進一步鞏固和加深「一帶一路」沿線貨幣流通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障。

  銀行業加大支持力度

  資金融通是金融的本質,「一帶一路」建設面臨的長期、巨額投融資需求,需要充分發揮金融的作用。「一帶一路」沿線不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普遍欠發達,金融實力也相對薄弱,基建領域資金需求迫切。

  當前,支持「一帶一路」建設的金融合作網絡正在形成。截至2016年底,國開行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累計支持項目超過600個,貸款餘額超過1100億美元,項目涵蓋基礎設施、產能合作、金融合作等領域。去年全年,進出口銀行支持「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項目603個,貸款餘額同比增長13%,「走出去」貸款項目208個,貸款餘額同比增長17%。

  今年,我國銀行業還將加大對「一帶一路」建設的支持力度。國開行董事長胡懷邦表示,2017年國開行將全方位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包括加大對重點國家和重點行業國際產能合作的融資支持力度,加強產能合作的整體規劃;加大重大項目推動力度;創新業務產品,積極推動跨境人民幣業務、推進同業合作等。

  說起「一帶一路」上的金融合作網,絲路基金不得不提。2014年12月份成立之時,絲路基金的宗旨正是服務「一帶一路」、促進互聯互通。成立以來,絲路基金推進了一批關鍵項目落地。2015年,剛剛成立的絲路基金就做了三件「大事」:支持三峽集團在巴基斯坦等南亞國家投資建設水電站等清潔能源、支持中國化工集團併購義大利倍耐力輪胎公司、參與俄羅斯亞馬爾液化天然氣一體化項目的投融資。

  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絲路基金實際投資額達到約40億美元。絲路基金監事會主席楊澤軍介紹,絲路基金重點跟蹤項目已有100多個,重點關注俄羅斯、中亞、孟中印緬以及東南亞等地區,2017年,其投資規模有望保持前兩年勢頭。

  一個個重點項目的落地,使得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合作步伐不斷加快,為這些國家和地區注入了新的增長動力,開闢出共同發展的巨大空間。我國商業銀行也是其中的中堅力量。

  大型中資銀行,尤其是國際化程度較高的銀行能夠提供跨境清算、結算、企業投融資等全方位金融服務。目前,共有10家左右商業銀行在沿線近30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超過56家一級分支機構,業務遍及亞、非、歐多個國家和地區,涵蓋電力、交通、油氣、礦產、電信、機械、園區建設、農業等行業,基本實現了對「一帶一路」重點行業的全覆蓋。

  人民幣國際化帶來便利

  近年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穩步推進,逐步鞏固和加深了「一帶一路」沿線區域之間的貨幣流通,成為政策溝通、道路連通、貿易暢通、民心相通的基礎。

  「一帶一路」沿線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頻繁的貿易流動必然伴隨著大規模的貨幣流通需求。在這一過程中,如果不能及時結算,或者支付存在障礙,就會帶來交易成本的上升,進而抬升貿易和投資的風險。

  中國銀行首席研究員宗良認為,人民幣國際化為「一帶一路」提供貨幣支持,推動了「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實施。擴大人民幣使用,可以使雙方企業避免因美元幣值波動所產生的匯率風險,規避全球貨幣政策分化帶來的潛在風險。

  近年來,人民幣跨境支付結算需求迅速增長,對金融基礎設施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我國也致力於加快相關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步伐。2015年10月8日,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一期成功上線。該系統支持跨境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結算、跨境直接投資、跨境融資和跨境個人匯款等業務,有助於降低人民幣跨境支付成本,對實體經濟及企業「走出去」產生了積極影響。

  更引人矚目的是,2016年10月1日起,人民幣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這也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重要裡程碑。宗良認為,目前人民幣國際化已初見成效,人民幣在「一帶一路」相關國家間的流通和使用,形成了閉環流轉,低風險低成本的優勢,必將給沿線各國帶來更多便利和優惠。

  從香港到新加坡,從倫敦到法蘭克福,多個國際金融中心目前已經開展了離岸人民幣業務,離岸人民幣存款規模迅速擴大。

  相關專家表示,接下來,為更好地服務「一帶一路」建設,還要加快沿線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拓寬人民幣結算國際範圍和規模。

  金融市場開放提供保障

  從「熊貓債」、「點心債」到滬港通、深港通,再到多個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建立,我國金融市場開放進一步深化,為「一帶一路」貨幣流通提供了更好保障。

  2005年,國際金融公司和亞洲開發銀行在我國銀行間債市發行首隻「熊貓債」。2015年至2016年初,滙豐銀行、中銀香港等境外金融機構以及加拿大卑詩省等陸續在我國債市成功發行了人民幣債券,掀起了「熊貓債」發行的熱潮。聯合資信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債市共有29家主體累計發行「熊貓債」62期,發行總額達1274.40億元。與此同時,「點心債」市場迅速拓展,2014年和2015年發行量分別達到2542億元和1160億元。

  2016年7月12日,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在我國銀行間債市發行了規模為30億元的綠色金融債券,這是多邊開發銀行首次獲準在銀行間債市發行人民幣綠色金融債券,更是我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的重要一步。

  近年來,中國資本項目開放也在穩步推進。上個世紀末,中國已經實現了經常項目完全可兌換;本世紀初以來,資本帳戶可兌換程度逐步提高,直接投資項下實現基本可兌換;通過通道開放的方式穩步推進證券投資項下可兌換,包括QFII、RQFII、QDII、RQDII、滬港通、深港通等。截至2016年11月28日,國家外匯管理局共批准175家境外機構5237.75億元人民幣RQFII額度;已有18個國家和地區獲得RQFII試點資格,總投資額度達1.51萬億元。

  2016年,中國資本項目開放也有很多亮點,包括實施了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進一步開放和便利境外機構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外匯市場;優化滬港通政策,啟動深港通試點;深化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改革,弱化額度限制及鎖定期約束等。

  與此同時,中國人民銀行已與「一帶一路」沿線超過21個國家和地區央行籤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總規模超過萬億元,並在7個國家設立了人民幣清算行。

  截至目前,我國已初步構建了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有效拓寬了境內外融資渠道,完善了跨境金融服務,為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多元化的金融支持和服務。未來,我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將進一步深化,為推動「一帶一路」貨幣流通順暢創造更為優越的條件,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設施聯通: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已籤署130多個運輸協定】

  近日,交通運輸部發布消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3年多來,我國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籤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政府間國際道路運輸便利化協定》《中國—東協海運協定》等130多個雙邊和區域運輸協定,涉及鐵路、公路、海運、航空和郵政等多個方面,各項建設取得了積極進展。

  習近平主席指出,如果將「一帶一路」比喻為亞洲騰飛的兩隻翅膀,那麼互聯互通就是兩隻翅膀的血脈經絡。

   互聯互通取得顯著成效

  4月21日,首列中歐(廈門—莫斯科)直達班列從廈門自貿片區東孚站開出駛往莫斯科。該班列此次搭載40個貨櫃,貨值36.3萬美元。這是廈門第一趟直達俄羅斯的中歐快速貨運班列。

  截至目前,依託新亞歐大陸橋和西伯利亞大陸橋,我國已初步形成西、中、東3條中歐鐵路運輸通道,中國鐵路已經鋪畫了中歐班列運行線46條,國內開行城市增加到24個,到達歐洲11個國家24個城市,已累計開行班列3200多列。

  「交通運輸部高度重視發揮交通運輸在支撐和保障『一帶一路』建設實施中的重要作用,積極參與『一帶一路』規劃制定和機制建設,在鐵路、公路、水運、民航、郵政等領域均取得積極進展。」交通運輸部新聞發言人吳春耕介紹說。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3年多來,交通運輸部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利用既有機制平臺,推動共識和規劃標準對接。亞太經社會交通部長會議通過了《亞太地區可持續交通互聯互通部長宣言》及其5年行動計劃;中國—中東歐國家主管部門達成了關於設立中國—中東歐海運合作秘書處的共識,並籤署了有關諒解備忘錄。中國與沿線有關國家制定了中亞區域交通發展戰略、大湄公河次區域交通發展戰略,與東協籤署了有關交通規劃對接和技術合作文件。目前,我國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籤署了包括《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政府間國際道路運輸便利化協定》《中國—東協海運協定》等130多個涉及鐵路、公路、海運、航空和郵政的雙邊和區域運輸協定。

  據統計,我國通過73個公路和水路口岸,與相關國家開通了356條國際道路客貨運輸線路;海上運輸服務已覆蓋「一帶一路」沿線所有國家;與43個沿線國家實現空中直航,每周約4200個航班。同時,還簡化了國際鐵路聯運辦理手續,促進中歐間國際鐵路貨物聯運,開展國際鐵路運郵合作。

  在具體項目方面,中巴經濟走廊「兩大」公路和瓜達爾港、斯裡蘭卡科倫坡港及其港口城和漢班託塔港、印尼雅萬高鐵、肯亞蒙內鐵路、希臘比雷埃雷夫斯港、瀾滄江—湄公河國際航道整治工程以及中俄跨境橋梁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相繼啟動或投入運營。

  6大經濟走廊進展順利

  近日,巴基斯坦計劃發展部長伊克巴爾在瓜達爾舉行的一場研討會上表示,中巴經濟走廊是自然賦予的禮物,是使巴基斯坦通向繁榮、和平的大道。中巴經濟走廊使世界改變了對巴基斯坦的認知。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政府和中國許多企業,為巴基斯坦的建設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增進了兩國友誼。

  不僅是中巴經濟走廊,中蒙俄、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孟中印緬等6大經濟走廊作為「一帶一路」的支柱、「一帶一路」倡議的主要內容和骨架,將沿線60多個發展中國家列為中國對外交往的優先對象,將「一帶一路」建設落到了實處。

  交通運輸行業也重點聚焦絲綢之路經濟帶6大經濟走廊,並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中蒙俄經濟走廊方向,中俄完成了關於建設黑河界河公路橋、黑河跨境索道協定的談判和籤署工作,兩國有關跨境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取得了積極進展,同江鐵路橋俄方側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黑河界河公路橋正式開工;中蒙俄完成了《沿亞洲公路網政府間國際道路運輸協定》的籤署工作,並組織開展了三國卡車試運行活動;在既有鐵路合作文件基礎上,中蒙雙方磋商後續行動計劃,中蒙俄啟動鐵路通道研究工作。

  在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方向,完成了對中歐陸海快線、中歐貨櫃班列等中歐運輸線路的比較研究,編制了《中歐班列建設發展規劃(2016—2020)》、中歐互聯互通示範項目優先行動清單;中國企業參與了拉脫維亞裡加港碼頭改造、塞爾維亞高速公路等項目;中歐班列成功開展國際鐵路運郵測試,並在此基礎上確定了國際鐵路運郵單式,為相關國際組織制定國際鐵路郵件運輸規則和安全便利化措施提供了數據和經驗。

  在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方向,推進《中亞區域運輸與貿易便利化戰略(2020)》運輸走廊建設中期規劃有序實施;完成了《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政府間國際道路運輸便利化協定》的制定、談判、籤署和生效工作;開展了與中亞有關國家國際道路運輸協議談判,籤訂了《中哈俄國際道路臨時過境貨物運輸協議》並組織開展了試運行活動。

  在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方向,雅萬高鐵、中泰鐵路、中老鐵路、馬新高鐵和馬來西亞南部鐵路等一批高鐵和鐵路建設合作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完成了《大湄公河次區域交通發展戰略規劃(2006—2015)》的實施工作,初步形成了該次區域9大交通走廊;《大湄公河次區域便利貨物及人員跨境運輸協定》的實施和修訂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各國達成了新的便利化措施和實施時間表;啟動了中老緬泰瀾滄江—湄公河國際航道二期整治前期工作;中越北崙河二橋主體建設順利完工。

  在中巴經濟走廊方向,中巴經濟走廊「兩大」公路建設項目開工建設;完成巴1號鐵路幹線升級改造及哈維連陸港建設項目聯合可行性研究;中巴雙方共同商定了鐵路、公路和港口領域後續優先項目,並完成了前期技術準備工作。

  在孟中印緬經濟走廊方向,中國企業成功中標孟加拉吉大港卡納普裡河底隧道項目;中國和印度雙方在鐵路既有線提速可行性研究、高速鐵路可行性研究、人員培訓、鐵路車站再開發研究、合辦鐵道大學等合作取得階段性成果。

  交建逐步邁向高端

  最近,「一帶一路」重點交通項目蒙內鐵路備受關注。蒙內鐵路是肯亞百年來建設的首條新鐵路,更受關注的是鐵路建設全部採取中國技術標準。

  肯亞蒙巴薩—奈洛比鐵路(簡稱蒙內鐵路)連接肯亞首都奈洛比和東非第一大港蒙巴薩港。全長480公裡,設計運力2500萬噸。中國企業把中國的資金、技術、標準、裝備製造和管理經驗帶入非洲。

  中國交建旗下中國路橋相關負責人介紹說,蒙內鐵路項目將是首個帶動鐵路技術標準「走出去」的大型鐵路項目。該項目的實施,標誌著中國規範從向歐美規範學習的初級階段轉變為向其他國家推廣普及的成熟階段,同時該鐵路作為東非鐵路走廊的第一段,其標準的確定與順利實施,將直接決定後續數千公裡鐵路的標準。

  如今,中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已成為我國對外承包最大領域。「十二五」期間項目總額達2134.9億美元,2016年完成營業額360億美元,新籤合同557.4億美元。

  專家指出,中國交通建設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呈現出新特點。首先,逐步邁向高端,從過去簡單承包施工「走出去」,逐步轉變為撬動技術、標準和裝備「走出去」。其次,合作領域不斷拓展,從過去專一的設施建設轉向園區綜合開發。同時,合作方式日趨多元化,從傳統的勞務輸出、工程承包逐步轉向投資、建設和運營一體化運作。

  吳春耕表示,下一步,交通運輸部將進一步擴大深化合作共識,推進交通規劃與標準對接,推動陸上運輸通道建設,改善沿線國際運輸便利化環境和條件,推動海上互聯互通。具體包括:做好「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支持和參與工作,辦好加快設施聯通主題平行會議,進一步推動與沿線國家就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形成更廣泛更深入的合作共識;加快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儘早惠及沿線國家經濟發展與民生福祉,發揮示範引領效應;充分利用現有合作機制,加強與有關國家的溝通協調,提高國際道路運輸便利化水平;提升國內沿海港口的對外門戶功能,暢通國際陸水聯運通道,深化與相關國家在海上運輸和港口建設經營方面的合作。

  【民心相通:心更近 情更深 人更親】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千百年來古老的絲綢之路,溝通了東西方文化,交融了多元文明,儘管歷經千年滄桑,其璀璨和輝煌依舊沉澱在沿線各國民眾心中。如今,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下,我國與沿線國家的旅遊文化交流機制日趨完善,一座「民心相通之橋」正在沿線國家之間搭建起來,沿線人民的心更近了、情更深了、人更親了。

  旅遊先導形成民心紐帶

  發展旅遊可以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民心相通。北京聯合大學中國旅遊經濟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曾博偉認為,旅遊業要服務「一帶一路」建設,要成為各國民心的紐帶。通過發展旅遊,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中國之間,真正形成一種文化的共通點和經濟的共同點,進而形成命運共同體。

  2016年11月份,上海國際會展中心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在2016中國國際旅遊交易會上,「一帶一路」主題的旅遊產品引來眾多中外遊客。據主辦方相關負責人介紹,「一帶一路」主題是此次展會的一大亮點。沿線國家通過挖掘各自的文化風情,通過發展文化體驗遊、風俗體驗遊,尋求更多合作機會。

  「一帶一路」是世界上最具活力和潛力的黃金旅遊之路,涉及約65個國家,總人口44億,生產總值21萬億美元,分別佔全球的62.5%和28.6%。據測算,中國與絲路沿線國家雙向旅遊交流已超過2500萬人次。目前,「一帶一路」沿線已有56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中國公民出境旅遊目的地,佔我國公民出境旅遊目的地總數的37%。

  「旅遊已經成為一種全球現象,在國際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秘書長塔勒布·瑞法依瑞評價旅遊在絲綢之路振興中的作用時說,絲綢之路不僅是連接東西方的貿易之路,同時也是促進文化、藝術、宗教交流溝通的橋梁。旅遊是民心相通最好的支撐點和平臺,通過密集的旅遊活動,為「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提供了民間親近、國家間認可、互惠互利的可能。

  目前,我國已建立起中國-東協、中國-歐盟、中俄等一系列多雙邊旅遊合作機制,創造了中國-東協博覽會旅遊展、「敦煌行·絲綢之路國際旅遊節」等國際旅遊會展品牌,開展了中韓旅遊年、中印旅遊年、中國-中東歐國家旅遊合作促進年等國家間旅遊合作活動。2015年6月份,我國與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共同舉辦了絲綢之路旅遊部長會議暨第七屆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絲綢之路旅遊國際大會。與此同時,我國持續加大在日本、韓國、東南亞、港澳臺地區及部分歐美國家旅遊推廣宣傳力度,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一帶一路」旅遊品牌。

  國家旅遊局副局長李世宏表示,旅遊是開放的窗口、友誼的紐帶,是民間外交最活躍、最有效的渠道。我國旅遊業發展將堅持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發出中國聲音、推進務實合作,為遊客提供更加便利、安全、舒適的出遊環境,為國家交往打造更加堅實的民意基礎。同時,要為旅遊業發展創造更加優良的投資合作環境。

  文化交流打下民意基礎

  在旅遊互動的同時,文化交流與合作也全面展開。中央黨校文史部教授範玉剛表示,古代絲綢之路凝結了沿線沿岸國家共同的歷史記憶和文化符號,為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貢獻。如今,中國將以文化為媒,帶動民心相通,從而夯實各國的心理基礎。

  「一帶一路」建設推進3年多來,中國與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形式越來越新、內容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影響越來越廣。在政府層面,截至2016年年底,我國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籤訂了318個政府間文化交流合作協定、執行計劃及互設文化中心協定,並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立了11個中國文化中心。

  交流是為了促進了解,了解是為了更好地交流。伴隨「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增強文化認同感,加強人文互聯互通,已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

  在文化傳播領域,用好中國文化網(中英文版)等平臺,藉助網際網路、移動終端等新興媒體,搭乘「網際網路+」快車等,加快了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當代優秀文化走向「一帶一路」沿線各國。

  在文化貿易領域,圍繞演藝、電影、電視、廣播、音樂、動漫、遊戲、遊藝、數字文化、創意設計、文化科技裝備、藝術品及授權產品等領域,開拓完善國際合作渠道;推廣民族文化品牌,鼓勵文化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投資;鼓勵國有企業及社會資本參與「一帶一路」沿線文化貿易,依託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推動骨幹和中小文化企業的聯動整合、融合創新,帶動文化生產與消費良性互動。

  文化部「一帶一路」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謝金英表示,文化部目前正在積極推動「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共同建立五大聯盟,即「絲綢之路國際劇院聯盟」「絲綢之路國際圖書館聯盟」「絲綢之路國際博物館聯盟」「絲綢之路國際美術館聯盟」和「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聯盟」。其中,「絲綢之路國際劇院聯盟」已於2016年10月份由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牽頭成立。「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聯盟」也於2015年10月份由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牽頭成立。

  「民心相通,意味著彼此互信、文化包容。」外交部中國公共外交協會副會長龔建忠表示,「一帶一路」建設有利於沿線各國形成經濟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城市在建設中,都應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理念,堅持不同文明間的兼容並蓄與平等交流。

  語言先行打破交流藩籬

  無論經濟往來還是文化交流,語言相通是重中之重。語言先行有利於打破藩籬,讓交流直抵人心。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講道,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搞好政策溝通、道路連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等領域合作,必須得到各國人民支持,必須加強人民友好往來,增進相互了解和傳統友誼,為開展區域合作奠定堅實民意基礎和社會基礎。

  孔子學院是世界各國人民學習漢語、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一方面消除其他國家對中國、對「一帶一路」建設的誤解,另一方面,增進其他國家對中國的認識,搭建絲路沿線民眾心靈的文化橋。

  記者了解到,在哈薩克斯坦,全國總人口才1700萬,到中國留學學習漢語的就有1萬多人。在俄羅斯,漢語專業大受歡迎,就業情況良好。很多俄羅斯家長認為,學好漢語等於有了「鐵飯碗」。在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與中國合作開展的漢語教學活動已開花結果,很多人從事和漢語相關的工作……

  隨著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合作的深化,「漢語熱」成為一種鮮明可感的親近,漢語教學在沿線各國越發普及。無論是官員、學者還是青年學生、計程車司機,都會主動用中文說「你好」,展現著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

  數字顯示,自2004年第一所孔子學院在韓國首爾、2005年歐洲第一所孔子學院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成立以來,不到10年時間,我國已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了134所孔子學院和130個孔子課堂,近一半在華留學生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如今,漢語已經成為構建「民心相通」的一塊「敲門磚」。煙臺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主任張勝利對媒體表示,「漢語熱」為「一帶一路」建設引導的中外合作提供了文化保障。通過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外國民眾將具備主動了解和認知中國的能力,更容易接受中國文化和中國形象。

(責任編輯:董文博)

相關焦點

  • 中國發表共建「一帶一路」進展《報告》:「五通」成效明顯,認同感...
    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即將召開之際,經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批准,領導小組辦公室22日發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進展、貢獻與展望》報告。《報告》指出,2013年以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為主要內容紮實推進,取得明顯成效,一批具有標誌性的早期成果開始顯現,參與各國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對共建「一帶一路」的認同感和參與度不斷增強。 這是中國政府第三次公開發表「一帶一路」建設進展報告。
  •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6周年 為世界經濟增長開闢新空間
    「共建一帶一路取得了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成功」哈薩克斯坦,「一帶一路」倡議的首倡之地和先行先試地區,首任總統納扎爾巴耶夫稱讚共建「一帶一路」前景廣闊,「哈薩克斯坦沒有出海口,但隨著『一帶一路』建設不斷深入,現在有6條鐵路和11條公路過境哈薩克斯坦,中哈連雲港物流合作基地成為哈薩克斯坦直抵太平洋的出海口」。
  • 「『一帶一路』倡議源自中國、屬於世界」
    2015年4月   巴基斯坦   南亞地處「一帶一路」海陸交匯之處,是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方向和合作夥伴。中巴經濟走廊和孟中印緬經濟走廊與「一帶一路」關聯緊密,進展順利。兩大走廊建設將有力促進有關國家經濟增長,並為深化南亞區域合作提供新的強大動力。
  • 雅加達-萬隆高鐵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成果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記者殷曉霞)中國與印尼合作建設的雅加達-萬隆高鐵和青山工業園區項目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早期重要成果之一。目前這兩個項目進展如何,實施的意義有哪些?對此,中國網記者專訪了印度尼西亞駐華大使蘇更·拉哈爾佐。蘇更·拉哈爾佐表示,雅加達-萬隆高鐵工程項目是自「一帶一路」倡議以來,中國開展的首批基礎設施項目之一。
  • 獨家丨北京外國語大學顧佳贇:「一帶一路」倡議在柬埔寨
    原創 關注發展的 中國一帶一路網柬埔寨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也是「一帶一路」倡議最早的參與者和踐行者之一。近年來,中柬兩國在政治互信、經貿合作和人文交流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既為「一帶一路」合作樹立了樣板,也為構建新型國際關係鑄就了典範。
  • 巴貝多駐華大使:「一帶一路」倡議惠及加勒比地區
    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與巴貝多及加勒比地區合作的看法。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五周年,您認為中國與加勒比地區應如何藉助「一帶一路」實現互聯互通,協同發展?巴貝多在中國與加勒比地區合作中發揮著怎樣獨特的作用?弗朗西斯·傑克曼:感謝你提到區域層面,因為對於小國來講,比如巴貝多和加勒比地區的其他國家,我們重視和中國的雙邊關係,這對我們很重要。
  • 巴貝多駐華大使:"一帶一路"倡議惠及加勒比地區
    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五周年。中國與巴貝多應重點在哪些領域開展合作?中國與加勒比地區應如何藉助「一帶一路」實現互聯互通?巴貝多在中國與加勒比地區合作中發揮著怎樣獨特的作用?近日,巴貝多駐華大使弗朗西斯·傑克曼就這些話題接受了中國網《「一帶一路」大使訪談》節目的專訪。
  • 高虎城:以「五通」為抓手促進一帶一路合作
    深刻認識一帶一路建設的重大意義  「一帶一路」建設是縱貫古今、統籌陸海、面向全球的世紀藍圖。實踐證明,這一重大合作倡議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願景轉變為現實,譜寫了全球共同發展的時代新篇章,具有十分重要和深遠的意義。  「一帶一路」建設是我國擴大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和經濟外交的頂層設計。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
  • 「五通」建設成效明顯 經貿合作紮實推進
    4月22日,在國新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進展、貢獻和展望》。報告全文共約1.8萬字,由前言、進展、貢獻和展望四部分組成,以中、英、法、俄、德、西、阿、日等八種語言發布。
  • 黃日涵評「一帶一路」:「五通」是靈魂 「六廊」是骨架
    人民網北京5月5日電 (陳彥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將於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舉行,28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確認出席論壇。對此,華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國際政治系主任、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黃日涵做客人民網強國論壇,圍繞「『一帶一路』與中國全方位開放新格局」這一話題與網友交流。他在訪談中表示,「五通六廊」已取得積極的成果。 黃日涵表示,「五通」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這五個方面都取得了積極的成果。
  • 一帶一路:攜手前進的陽光大道
    10月21日,習近平主席在英國倫敦金融城舉行的中英工商峰會致辭時強調,「一帶一路」建設將為中國和沿線國家共同發展帶來巨大機遇。 英中貿易協會總裁傅仲森日前表示,未來數十年內,「一帶一路」倡議可以重塑全球貿易和投資。 開放包容 「朋友圈」越來越大 「絲綢茶葉陶瓷萃,商賈僧人行旅偕。」古絲綢之路的魅力穿越千年,永載史冊。
  • 中國與非洲聯盟籤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規劃
    日前,中國與非洲聯盟籤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非洲聯盟關於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合作規劃》。《合作規劃》的籤署,將有效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同非盟《2063年議程》對接。本期非洲觀察聚焦這一規劃的主要內容及其重要意義。
  • 中國和東帝汶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合作取得實質性進展——訪中國...
    新華社雅加達5月13日電(記者 餘謙梁 鄭世波)「在中國和東帝汶兩國共同努力下,雙方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多方面合作取得了實質性進展。」中國駐東帝汶大使劉洪洋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
  • 中國駐斐濟大使向斐主流媒體介紹「一帶一路」合作成果和第二屆...
    中國駐斐濟大使錢波(右五)向斐濟主流媒體介紹「一帶一路」合作成果與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張永興 攝  新華網蘇瓦4月11日電(記者 張永興)中國駐斐濟大使錢波9日邀請斐濟主流媒體到大使館作客,向他們介紹中國「一帶一路」的合作成果和即將在北京舉行的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希望包括斐濟在內的南太平洋地區島國抓住機遇,充分利用這一新平臺,深化互利合作,促進當地經濟與社會發展。
  • 非洲觀察丨中國與非洲聯盟籤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規劃
    日前,中國與非洲聯盟籤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非洲聯盟關於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合作規劃》。《合作規劃》的籤署,將有效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同非盟《2063年議程》對接。本期非洲觀察聚焦這一規劃的主要內容及其重要意義。
  • 「一帶一路」倡議:福建跨境人民幣業務的新藍海
    「一帶一路」倡議與人民幣國際化是當前構建我國開放新格局和促進經濟增長的兩大重要部署,兩者既有內在聯繫,也有巨大的協同發展空間。隨著中央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明確提出支持福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福建省跨境人民幣業務有望搭乘「一帶一路」建設的東風開闢新藍海。
  • ...英文版新書發布會暨「一帶一路」倡議研討會在英國劍橋大學舉行
    同時,中國擘畫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長三角一體化等區域發展布局,意在通過聚集規模經濟保持製造業優勢。隨著勞動密集型產業最終在中國喪失比較優勢,需要形成新的「國際版雁陣模型」,即部分製造業轉移到勞動力豐富的周邊國家和非洲等地區。「一帶一路」建設以基礎設施建設先行,進而帶動產業轉移,既契合「雁陣模型」這個一般發展軌跡,也為中國自身的梯度發展實踐所證明。
  • 專訪:中國「十四五」規劃將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訪埃及...
    「中國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中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將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提供強勁動力。」謝拉夫在結束「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諮詢委員會(以下簡稱「諮委會」)2020年度會議後對記者說。截至目前,中國已與138個國家、31個國際組織籤署201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各方面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 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5周年記
    「倡議源於中國,但機會和成果屬於世界」「我們將繼續大力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為各國經濟社會發展、落實2030年議程開闢新空間。」作為這一倡議的總設計師,習近平主席親自謀劃和部署推動,為「一帶一路」建設指明方向,彰顯中國擔當和世界情懷。
  • 習近平「一帶一路」戰略構想取得實實在在成果
    原標題:習近平「一帶一路」戰略構想取得實實在在成果  中國經濟網編者按:近兩年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構想已經成為中國的「新名片」,並取得了頂層設計、國際共識、合作協議、建設項目等多方面實實在在的建設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