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高度評價中國風雲四號衛星資料共享 及資料...

2020-12-07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盧健報導日前,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主任弗勞倫斯·雷迪爾向中國氣象局(CMA)局長劉雅鳴發來信函,對CMA向ECMWF提供風雲四號A星資料以及持續改進新儀器資料質量等表示感謝。

風雲四號A星發射於2016年12月11日,是中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其搭載了包括世界首臺靜止軌道幹涉式紅外大氣探測儀(GIIRS)在內的四臺先進儀器。自2019年1月以來,ECMWF持續接收並分析風雲四號A星GIIRS的1級輻射資料。

弗勞倫斯·雷迪爾表示,GIIRS代表了太空測量地球大氣的重大進步。自首次接收到GIIRS觀測數據以來,CMA對GIIRS數據處理軟體進行了多次升級,使得數據的光譜和輻射特性更精確、時間穩定度更高,大大提高了觀測數據與基於ECMWF模式場模擬結果的一致性。

弗勞倫斯·雷迪爾特別提到,一年來,CMA、ECMWF和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空間科學和工程中心(SSEC)開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其中多位CMA專家特別是風雲四號地面應用系統副總設計師郭強和他的團隊努力攻關並與ECMWF保持溝通,對此他深表感謝。合作中,多國專家通過把GIIRS觀測數據與SSEC紅外觀測數據、ECMWF模式模擬進行獨立對比,診斷出GIIRS數據流受光譜偏移影響的問題,最終CMA團隊成功解決了這一問題。

目前,GIIRS光譜解析精度已實現小於10ppm(百萬分之十),達到數值天氣預報使用要求;長波段資料的部分輻射特性在V3(GIIRS從2019年1月起先後發布了V1、V2和V3等3個版本的數據)版本處理中有顯著提高,多數通道小於1開氏度。經光譜和輻射精度改進後的GIIRS觀測資料(V3版)從2019年11月起已提供給包括ECMWF在內的全球用戶使用。

弗勞倫斯·雷迪爾在信中表示,風雲四號A星GIIRS資料有望應用到ECMWF數值天氣預報模式同化系統中,並對未來風雲四號B星第二臺GIIRS數據的接收和應用表示期待。

相關焦點

  • 我國氣象衛星風三B星資料首次植入歐洲中期天氣預報模式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靜報導 近日,記者從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網站獲悉,從今年9月24日開始,該中心開始在其業務預報模式中使用「風雲三號」B星微波溼度計資料,這標誌著我國氣象衛星的輻射測量精度和觀測穩定性獲得國際用戶的認可。
  • 風雲四號衛星可監測霧霾 將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
    風雲四號衛星效果示意圖。  新京報訊 昨日0時11分,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首發星風雲四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  原始監測數據是現有衛星60倍  風雲四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八院總研製,主要功能是對大氣、雲層、空間環境進行高時間解析度、高空間(三維)解析度、高光譜解析度觀測,為高精度的天氣分析和預報、短期氣候預測、環境和災害監測、空間環境監測預警等提供服務。
  • 為風雲衛星點讚 他們這樣說
    國際用戶評價  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主任 弗洛倫斯·拉比耶  風雲四號A星探測儀代表了太空測量地球大氣的重大進步,自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首次接收到該儀器觀測數據以來,中國氣象局對風雲四號A星探測儀數據處理軟體進行多次升級,使數據的光譜和輻射特性更加精確
  • 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主任弗洛倫斯·拉比耶:
    在氣象日來臨之際,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主任弗洛倫斯·拉比耶(Florence Rabier)接受了中國氣象報記者採訪,就氣象日主題的理解、ECMWF的做法、中歐氣象合作等問題闡述了自己的看法。  嘉賓: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主任弗洛倫斯·拉比耶  採訪人:中國氣象報記者郝靜
  • 劉雅鳴率團訪問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錢鑫報導 6月9日至10日,中國氣象局局長劉雅鳴率團訪問位於英國裡丁的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並圍繞未來多領域合作與該中心主任弗洛倫斯·拉比爾進行交流。
  • 風雲四號衛星發射成功 天氣預報準確度將大幅提高
    昨日,記者從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獲悉,當天凌晨,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風雲四號衛星。風雲四號衛星將對我國及周邊地區的大氣、雲層和空間環境進行高時間解析度、高空間解析度、高光譜解析度的觀測,大幅提高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能力。風雲四號衛星到底有多「牛」?
  • 中國氣象局與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舉行雙邊會議 加強數值預報等五...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虞俊報導 2月14日至15日,中國氣象局與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第三屆雙邊會議在英國裡丁舉行。中國氣象局副局長宇如聰率團出席會議,ECMWF主任弗洛倫斯·拉比耶女士率各部門主要負責人出席並主持雙邊會議。
  • 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推進海浪預報
    隨著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集合預報系統(IFS)2018年提升至IFS Cycle 46r1版本,ECMWF的高質量海浪預報有望進一步向前推進。海浪預報將從新的物理組合和預報變量(如近地面風)的改進中獲益。ECMWF的海浪預報與天氣、海洋預報都來自同一地球系統模式。預報產品為有效開展海浪高度、平均海浪期、平均海浪方向等變量預測提供了確定性和概率性信息。ECMWF還從測高儀等衛星儀器中同化數據,使得海浪預報初始條件更加精確。
  • 一文讀懂「風雲二號」升空背後:今後東半球氣象預報主要靠中國衛星了
    梁珂巖 攝梁珂巖 攝2018年6月5日21時07分,中國最新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二號H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發射升空。作為中國第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二號的收官之作,它不僅性能更加優化,而且其運行軌道更折射出中國氣象衛星在全球地球觀測活動中日益增強的話語權。
  • 數值預報:有效提高數值天氣預報模式精度
    中國氣象報記者盧健    GRAPES未來20年的發展規劃將著重於「風雲」衛星資料同化。    根據GRAPES的2020年至2040年發展計劃,全球同化預報系統模式水平解析度將高於5千米(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2025年目標是5千米),模式頂層將達到80千米或更高;區域水平解析度將高於1千米(2016年英國氣象局水平解析度達到1.5千米)。    要實現這一目標,數值預報模式所需要的觀測信息要同步發展。
  • ——「風雲四號」衛星順利抵達發射基地
    10月23日,我國第二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由上海順利運抵四川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太陽同步軌道衛星,又稱為極軌衛星,常運行於距離地球約800多公裡高的極地軌道上,每天圍著地球繞行,可獲取全球範圍的氣象環境參數,為中長期天氣預報、大範圍災害和環境監測以及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等提供服務,我國的風雲三號、美國的NPP、歐洲的METOP等都是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
  • 風雲三號D衛星發射成功 可延長天氣預報時效2-3天
    澎湃新聞從中國氣象局獲悉,2017年11月15日2時35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風雲三號D」氣象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風雲三號D搭載了紅外高光譜大氣垂直探測儀,這臺儀器採用了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傅立葉幹涉探測技術,可以提高大氣溫度和大氣溼度廓線反演精度1倍以上,極大提升對我國中長期數值天氣預報的支撐能力,並將天氣預報的有效時效延長2-3天。「風雲三號」氣象衛星是我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可實現全球、全天候、多光譜、三維、定量遙感。
  • 風雲四號衛星雲圖在蒙古國天氣會商中應用
    中國氣象報記者盧健報導9月19日10時,在蒙古國國家氣象與環境監測局全國天氣會商室,當地預報員利用衛星天氣應用平臺(SWAP),順利完成了最新時次「風雲四號」衛星雲圖的快速調用和分析。這是中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衛星雲圖在蒙古國全國天氣會商中首次亮相。9月19日,「風雲四號」衛星雲圖首次亮相蒙古國國家氣象與環境監測局,蒙古國國家氣象與環境監測局局長恩克圖夫欣·賽布吉德和副局長巴特圖勒嘎·巴特在現場參加會商。
  • 中國衛星將服務「一帶一路」 俄媒:東半球天氣預報主要靠它
    參考消息網6月25日報導俄媒稱,中國向軌道成功發射風雲二號H星,它能對地球三分之一的面積進行氣象監測及其數據搜集。風雲二號H星將位於印度洋上空,取代在那裡超期服役的歐洲氣象衛星。俄羅斯記者兼中國問題專家米哈伊爾·科羅斯季科夫為衛星通訊社撰寫此文就此加以評論。據俄羅斯衛星網6月19日報導,風雲系列衛星中的最新款風雲二號H星在中國西南部四川省西昌發射場由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中國國家航天局的專家們指出,風雲二號H星進入軌道後,東半球的天氣預報將主要依靠中國衛星的數據。
  • ——中國-東協氣象合作論壇成果獲多國代表高度評價
    、人才培訓等一系列合作新舉措,推動區域氣象合作進一步深化,得到與會代表高度評價。  論壇提出加強風雲氣象衛星資料的共享應用,東協國家可獲得風雲衛星國際用戶減災應急保障機制支持。世界氣象組織印度尼西亞常任代表安迪·艾卡·薩迦對此大加讚賞。他說,印度尼西亞氣象、氣候和地球物理局自風雲二號氣象衛星投入運行以來,一直使用風雲衛星的數據。應急保障機制的建立將有利於國際用戶獲取更精細的觀測資料,以更好地進行預警和決策。
  • 風雲四號:可抓閃電 精準定位颱風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副主任、風雲四號氣象衛星地面應用系統總指揮魏彩英接受中國天氣網記者採訪,給出了答案。 有了它 災害性天氣觀測預報更快更精準   「風雲四號氣象衛星成功發射後,我們對局地強對流天氣的觀測頻次將從現在的6分鐘提高到1分鐘,預報時效可提前若干個小時,而且對颱風的路徑和強度預測會更加精準!」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副主任、風雲四號地面應用系統總指揮魏彩英日前興奮地告訴記者。那它到底是個什麼衛星呢?要了解風雲四號,首先要知道氣象衛星。
  • 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推出新版預報模式
    中國氣象報記者郝靜報導3月10日,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推出了新的預報模式版本,使其全球天氣預報系統的解析度達到新的水平。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主任弗洛倫斯·拉比耶稱此為「向前邁出了一大步」。據悉,預報模式的新網格包含多達9億400萬個預測點,是過去的三倍。模式中網格的排列方式得以改善,使其更均勻地分布於地球表面,並由此建立起「立方八面體網格」,極大地提高了模式的運行效率。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表示,這些改進將使其天氣預報更加精細、準確,而且預報時效提前半日。
  • 氣候變化監測的新裡程碑: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推出ERA5預覽版
    英格蘭雷丁2016年11月4日電 /美通社/ -- 《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發布一年之後,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推出了其迄今為止最強大的全球氣候監測工具ERA5。
  • 風雲系列獲中國工業大獎 2025年前將發射9顆高低軌衛星
    資料圖:風雲二號H氣象衛星發射升空。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介紹說,風雲系列氣象衛星曆經40年的發展,已實現兩代四型高低軌兩個系列共17顆衛星的研製和發射,共有8顆在軌穩定運行。風雲氣象衛星已被世界氣象組織納入全球業務應用氣象衛星序列,成為全球綜合地球觀測系統的重要成員,也是國際災害憲章機制的值班衛星,正在為全球93個國家和地區、中國國內2600多家用戶提供衛星資料和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