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海娜
華光為道教神明,源於五通神的崇拜。而五通神祀之由來甚早,約起源於唐代。據明代陸容《菽園雜誌》卷八載:廣陵之墟有五子廟,雲是五代時,群盜嘗結義兄弟,流劫江淮間,衣食豐足,皆以不及養父母為憾。乃求一貧嫗為母,事之甚孝,凡所舉動,惟命事從,因化為善,鄉人異之。歿後且有靈異,因此立廟。吳中祭五通神者,必有所謂太媽,疑即此鬼也。另據清代趙翼《陔餘叢考》卷三十五載:明太祖既定天下,大封功臣,夢兵卒千萬羅拜乞恩。帝曰:「汝故多人,無從稽考,但五人為伍,處處血食可爾。」命江南人各立五小廟祀之,俗稱五聖廟。此外,明代陸粲《庚己編》卷五《說妖》載:吳俗所奉妖神,號曰五聖,又曰五聖靈公,鄉村呼為五郎神,蓋深山老魅,山蕭木客之類也。五魅皆稱侯王,其妻稱夫人,母稱太夫人,又曰太媽。民畏之甚,家家置廟莊嚴,設五人冠眼,如王者,夫人為后妃飾。
其實,五通神和五顯、五聖、五盜神為同一信仰在不同地區的演變。由於明太祖朱元璋以此神祀陣亡士兵,「洪武中,五顯靈順廟,每歲四月八日,九月二十八日遣南京太常寺官祭」,使得這一民間信仰轉變為官方祭祀,流傳甚光。其後,又有人將其同道教中馬靈官故事,佛教中華光如來傳說融合為一,稱其為五顯靈官華光大帝。
《南遊記》記載:華光原是靈山如來佛弟子妙吉祥的化身,初名靈耀,被玉皇大帝封為火部兵馬大元帥。後因在瓊花宴上喝醉了酒,自號華光,大鬧瓊花宴,而被玉帝貶下人間。終得道轉世,修成正果,被封為南帝。《南遊記》進一步擴大了五顯靈官華光大帝的影響。有些地方便將五顯和華光分離為二神,華光被當作火神另外立廟。民國《佛山忠義鄉志》卷十《風土》中有關華光的記載,也稱「帝為南方赤帝,火之司命。」
海口市東山鎮上屯村華光大帝像
定安縣定城鎮羅溫村華光大帝像
定安縣龍河鎮龍塘華光大帝像
(完)
因緣文化.歷史傳承.軍坡文化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