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內蒙古奶乳飄香的糕餅點
文|糕餅資深工匠杜德春
蒙古族現主要分布在中國北方內蒙古自治區,蒙古族自稱"蒙古"。其意為"永恆之火"。別稱"馬背民族"。蒙古族牧民視綿羊為生活的保證、財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離不開奶與肉。蒙古族的傳統飲食大致有四類,即麵食、肉食、奶食、茶食。通常,蒙古族稱肉食為「紅食」,蒙語叫「烏蘭伊德」;稱奶食為「白食」,蒙語叫「查幹伊德」(純潔、吉祥、崇高之意)。而農區多以穀物蔬菜為主食,以肉食為輔。
蒙古族每天離不開茶,除飲紅茶外,幾乎都有飲奶茶的習慣,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淨水,燒開後,衝入放有茶末的淨壺或鍋,慢火煮2-3 分鐘,再將鮮奶和鹽對入,燒開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時還要加黃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鹹爽可口,是含有多種營養成分的滋補飲料。有人甚至認為,三天不吃飯菜可以,但一天不飲奶茶不行。蒙古族還喜歡將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實、葉子、用於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風味各異,與各種餑餑(糕點)茶點同饕。
筆者在《蒙古族糕點文化》中尋味蒙古族糕餅饕餮;蒙古族主要糕餅是蒙古果條、蒙古果子(蒙語:餑餑-糕點):一種以牛奶或酸奶和面的牛油、羊油、駱駝油油炸的面點食品。
近代蒙古流派糕點:
內蒙古西部:發麵麻葉、混糖餅、密酥、鍋盔餅、羊油饊子、空殼餅、玫瑰餅、蒙古果條、焙子、方蘇餅、旋餅。
純蒙古部落:伊金霍洛部落、阿拉善部落、烏拉特部落-糕餅:蒙古羊油饊子、空殼餅。
內蒙古中部:軟麻餅、酥麻餅、蒙古果條、蒙古果子(軟)、芙蓉糕、蒙古饊子、蒙古軟麻葉、混糖餅、蒙古月餅、蒙古套環、蒙古酸奶餅、蒙古黃油餅、蒙古麻花、麻油月餅
純蒙古部落:烏珠穆沁部落、蘇尼特部落、阿巴哈納爾部落、錫林郭勒部落、八旗子弟部落-糕餅:黃油麻餅、糖酥麻葉。
內蒙古東部:蒙古果條、蒙古列巴、蒙古酥餅
純蒙古部落:科爾沁部落、新巴爾部落、阿魯科爾沁部落、克勝克騰部落-糕餅:老餅乾、小酥餅。
據歷史文獻:《蒙古秘史》、《蒙元文化》、《蒙古族食品》記載-元明清至解放前、蒙古族糕餅糕點各種流派皆以「」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而迥然;但又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成吉思汗時代與遊牧部落的元素:譬如-牛奶、奶製品、牛羊油、酸奶便是各種蒙古族部落的糕餅之發酵風味之味魂所在。所謂「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有糕香有茶香」是何種美麗的炊煙味道呢?筆者在內蒙古長大,且穿越蒙古各種角落講課指導;與文化、與風味、與發酵、與人間煙火......熟悉不已!執筆內蒙古糕餅文化藝術審美精髓,尋味蒙古族糕餅遠古圖騰的意境之饕!
錫林郭勒(錫林浩特):黃油麻餅盛名。尤其是藍旗、白旗、黃旗、多倫縣的胡麻油麻餅,以老面制皮、以純胡麻油匹配油酥、以純牧區純黃油佐皮墊酥;表皮以雞蛋粘以芝麻;酥軟香芬,是這一地區的古老傳統糕餅特色之一。
麻餅工藝:皮部-老面、雞蛋、牛奶、黃油、飴糖、蘇打,酥部-麵粉、黃油勾兌麻油、芝麻;大包酥或小包酥後、擀製成型方圓、抹蛋液撒芝麻、發酵、烘烤、冷卻、包裝。
興安盟(烏蘭浩特):雜拌盛名。麵粉、雞蛋、鹽,飴糖、泡打粉、小蘇打、蜂蜜等;混合活面;將麵團擀成大約半釐米後的正方形,用刀切成2x2釐米的小塊,油溫160°油炸;然後熬製糖漿-粘槳後再裹入糖粉或芝麻。此糕點與京味十足的軟糖棗相似,只不過軟酥迥異。
阿拉善(阿拉善左旗):羊油饊子。每逢過年或有喜慶之事,阿拉善蒙古族族牧民便忙碌地炸羊油饊子。羊油饊子炸成後,就同其它食品一同擺到桌子上,供人們享用。羊油饊子為長條形,一層一層地壘到桌子上,足有一尺高。淺黃色的羊油饊子上放著幾顆紅棗,顯得格外吉祥。無論縱看或橫看,都有一種耐人尋味的線條美。製作羊油饊子的原料,有白面、素油、糖、白帆。往一定量的白面中,放上適量的白帆、素油和糖,用水和起來。面和的不能硬,也不能軟。讓它餳上一會兒,就可以製作了。製作時,應根據饊子的大小,把餳好的面揪成小面劑,放到面案上搓成細長條,對摺幾次,很快放到滾熱的羊油鍋裡炸熟。羊油饊子晾涼後,表面裹著一層潔白的羊油,看上去黃、白相間,很有特色。吃的時候,把羊油饊子掰碎,泡在奶茶中。羊油饊子吃在嘴裡,酥脆甜香,別具風味。
烏蘭察布(集寧市):麻油混糖餅(豐鎮麻油餅)久負盛名。隆莊的老麻花、老麻葉、幹饃饃、老油旋、胡油餅是這一地區的特色傳統糕餅,俗話說隆莊的水、神仙的水,水質好、老傳統,自然有情懷。
混糖餅是北方人在中秋節和春節時吃的一種地方特色餅子。 混糖餅是用紅糖和白糖. 胡麻油. 飴糖. 雞蛋. 麵粉. 膨鬆劑.水為主料,以冰糖.以冰糖五仁等為鋪料,採用傳統配料現代工藝製成的。甜而不膩,酥軟而不散,久放不餿;放久了會沁出老紅糖夾雜胡麻油的純香味,帶餡的會沁出五仁味的沁香 。
最有名的是內蒙豐鎮市隆莊鎮做的混糖餅,在北方有第二個廣式月餅的美稱。在中秋前後,豐鎮的混糖餅遠近聞名供不應求。為什麼豐鎮定混糖餅會名聲大振呢?有以下原因:首先從原料來說,這一地區的小麥粉.胡麻油.水佔優勢。小麥在生長前後用的是農家肥,加工的小麥顆粒稍偏粗粒,小麥粉的溼麵筋值為30%。胡麻油在這一地區加工已有400年的歷史了,加工的胡麻油純淨香濃風味獨特。水是深層純淨的礦泉山水,水質適合混糖餅的科學加工要求。
其次製作有其獨特之工藝,首先要把一部分水和全部胡麻油燒沸了(胡麻油加熱後香味更濃);餘下的水和紅糖白糖燒至熔化後;兩種溶液體混合後溫度86度時快速和好面,在溫度28-30度時醒發45分鐘,下劑,揉面,包餡,成型等都是手工完成的。烘烤期間還要在不同的時間刷三次胡麻油。 再次歷史的淵源也賦予了混糖餅更美的人文故事。清康熙帝對峙塞外的葛爾丹,久站不勝,連綿的大雨使得後方糧食發黴,正當後勤軍務緊急時,一對叫武豐,武隆的兄弟獻上了自家餅鋪做的混糖餅,有了糧食的清軍一鼓作氣,打敗了葛爾丹。康熙知道此事後,重獎了兩兄弟,還把混糖餅定位軍中之梁。現在的豐鎮(取豐字),隆莊(取隆字)就是為了紀念兄弟二人而命名沿用至今的。而混糖餅則更是家喻戶曉,老少皆食之。 現代的混糖餅是用印上了彩色圖案的紙盒包裝的,上面注入了歷史人文的色彩。因為混糖餅是圓的,圖案上也注入了團圓的美好含義。
巴彥諾爾(臨河市):發麵麻葉盛名。尤其是五原縣或磴口縣的發麵麻葉,要優於烏拉特旗與杭後旗的製作發酵,乃是因為五原縣的老發麵麻葉所用為老玉米飴糖味盛。
發麵麻葉工藝:發麵-接中再發-第三次接種老面發酵-揉鹼面-製作-皮裹入飴糖餡心-切成麻葉狀態-油炸-裹入純玉米飴糖(80°飴糖)-粘熟芝麻-冷卻-包裝。
呼倫貝爾:(海拉爾市):列巴麵包盛名。
食材配方:麵粉50公斤(其中30%為中筋麵粉)、鹽500克、酒花酵母2公斤
麵粉要求溼麵筋在30%以上,加水量為麵粉的45~55%。經調製後的麵團溫度要達到28~38℃。為此,可採用提高或降低水溫的辦法來調節,如冬季室內溫度在20℃左右時,水的溫度為38~40℃,夏季室內溫度在30℃以上時,水溫應控制在13~15℃為宜。
工藝流程:制配酵母液→第一次調製麵團(攪拌10分鐘)→第一次發酵(溫度25~30℃,時間9~10小時)→第二次制麵團(攪拌10分鐘)→第二次發酵(溫度25~30℃,時間1.5~2小時)→第三次調製麵團(攪拌10分鐘)→第三次發酵(溫度25~30℃,時間1小時)→整形→醒發(溫度40℃,時間30分鐘,溼度85%)→烘孢(時間60分鐘左右)→冷卻(室溫,時間以麵包中心涼透為準)→包裝→成品
製作方法 :
1.野生酵母液的製備:取酒花750克,加入50公斤水,煮沸40~60分鐘,去掉酒花取酒花液,將麵粉12.5公斤倒在缸內,加部分酒花液攪拌成稠粥狀,再將全部酒花液倒在缸內攪成稀粥狀,然後冷卻至30℃,缸內再加前次剩餘的野生酵母液(俗稱老根)12.5公斤,在26~30℃的溫度中進行發酵,經24~36小時,見缸內碳酸氣泡達到高峰,培養液表面有下陷時即成為可使用的「引子水」。
2.麵團的調製:採用三次發酵法調製麵團,第一次調製麵團用粉量為全部麵粉的15%,麵粉用量要根據氣溫變化和麵筋含量不同而有所差異,在一般情況下,標準粉用量少些,特製粉用量多些,冬季特製粉用量多於夏季。發酵時需10小時左右。將第一次發酵好的麵團摻入30~40%的麵粉攪拌均勻調成有彈性的麵團,進行第二次發酵,將第二次發酵的麵團和剩餘的麵粉都放入和面機內,攪拌均勻,進行第三次發酵。
3.整型:整型時將麵團揉搓得緊密,表面光滑,無裂縫,並使其排出一部分二氧化碳氣體,同時使酵母獲得發酵時所需要的氧氣。將麵團稱重,按照要求作成大圓鍋蓋形,然後放到內鋪白布的圓形鐵盤裡。
4.醒發:麵包坯放在醒發室進行醒發,室內要設有調節溫、溼度的蒸汽排管。
5.烘烤:經醒發好的面坯,立即撤去鐵盤直接入爐烘烤。大麵包爐磚砌結構,以木材為燃料,每爐需木材75公斤,燒盡後扒出木炭。並用溼麻布將爐膛內的餘灰擦乾淨。裝入麵包烘烤,烘烤溫度200~250℃,時間為50分鐘左右。每爐烤150個大麵包。使用木材烘烤麵包具有一種特有的芳香味。但不能用松木作燃料。
6.冷卻:剛出爐的麵包中心溫度為98℃,必須經過冷卻才能包裝。如不冷卻,熱量散發不出來,包裝後易使麵包發黴變質,造成損失。
伊盟.鄂爾多斯(東勝市):空殼餅盛名。伊金霍洛旗與杭錦旗的空殼餅具有伊盟蒙古族獨特的民族特色,已經被國家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糕餅,據說是成吉思汗時代所焙;也有的說是成吉思汗後勤所發明。
空殼餅:皮部-麵粉、蘇打、麻油、糖粉、熱水;餡部-花生、青紅絲、五仁、麵粉、羊油;皮:餡8:1;下劑-包餅-磕模-擺盤-烘烤-冷卻-包裝。
通遼市(哲理木):老式爐果優盛。
主料麵粉:150g植物油、75ml白糖、50g芝麻、25g輔料小蘇打、1g雞蛋15g、泡打粉1g、碳酸氫銨2克。
步驟
1.容器中放入植物油。
2.放入白糖,混和均勻。
3.雞蛋打在碗中,打散,倒入糖油混和物中。
4.放入小蘇打。
5.全部混合均勻。
6.麵粉過篩。
7.放入麵粉混合均勻。
8.和成一個麵團。
9.擀成一個長方形。
10.表面刷上蛋液。
11.灑上黑芝
麻,切成小塊,放入烤箱中烤熟。
赤峰市(昭烏達盟):老餅乾優盛。
中筋麵粉 300g,雞蛋 2個,糖粉 70g,植物油 70g,奶粉、牛奶、飴糖、澱粉、碳酸氫銨 2g,泡打粉 2.5g,蘇打1克1. 雞蛋打散(留點烤前刷餅乾表面用),倒入玉米油、白糖、少許用溫水化開的酵母攪拌均勻,最後把麵粉跟無鋁泡打粉混合倒入,用刮刀翻拌成麵團,然後再用手翻揉幾下,使之材料更加融合均勻,成品麵團很柔軟。2. 把麵團直接放無油紙或錫紙上壓擀成0.3-0.4cm左右的麵皮,我用的是32升烤箱,正好是一盤的量,切成塊,最後表面刷蛋液。3.上火150,下火150,中層,20分鐘左右,烤至表面金黃色就行,喜歡乾爽些就關火後用餘溫烘烤會兒,但要時刻注意表面色度,別過火了。
烏海市:棗餅盛優。棗餅工藝:白皮酥開水制皮面,起酥為豬油,餡料為紅棗。大包酥卷酥-下劑-擀圓-包棗餡-烘烤-冷卻-包裝。
呼和浩特(呼市):呼市焙子久負盛名。中華民國期間,有個叫馬本良的回族,以西北地區的回族發酵老面、麻油絕活做出的土爐子烤焙子,在呼和浩特方圓百裡供不應求。後來晉商走西口、常常來往喜歡吃馬家焙子;後來傳播到整個西北地區-敦煌絲綢之路、茶馬古道之路、河西走廊之路。
清真饕餮:焙子是呼和浩特地區特有的小吃,是回族面點名品。有白焙子、鹹焙子、甜焙子。形狀有圓的、方的、三角的和牛舌形的等等。都是小麥麵發酵,兌鹼烤制而成的。外乾脆內暄軟,有濃濃的小麥麵香味兒。是早點中最廣泛,最經常的主流食品。也是旅行最佳食品,常配以鹹菜食用。成品有白焙子、牛舌頭、油旋羅鍋、千層、油酥、豆沙焙子、糖焙子、鹹焙子等,形狀各異,口味有別。焙子做最好的多為回族人。他們烙焙子講究三淨:和面的手淨、面盆淨、面案淨。只見面案師傅頭戴白帽,一會兒揉一會兒擀,不時添加佐料,一會又轉身疾步將半熟的焙子挪鍋換位,那和面的拍打聲、擀杖的擊案聲,那手舞足蹈極富節奏感的勞作,仿佛是一位資深音樂大師在指揮一支交響樂團。西部人多好麵食,有"吃米不如吃麵,走親戚不如住店"的老話。焙子噴香耐飢,便於攜帶,易於消化又經濟實惠,不似奶油甜點、"狗不理包子"等食物那般金貴炫目,為地道的大眾食品。對民風樸直、民情柔順的西部區來說,經久不哀的焙子還真有地緣的、飲食文化的內涵。整個內蒙中西部地區、西北地區、津京地區、華北地區焙子皆溯源與此。
原味焙子:原料:1、麵團:麵粉500g,老面50g,雞蛋3個,水200g,胡麻油50g;2、油酢麵團:麵粉150g,胡麻油100g,鹽3g,佐料。做法:1、將1中所有材料混合(雞蛋打散啊),揉成光滑的麵團,和的稍軟一些,用保鮮膜包好進行基礎發酵; 2、發至兩倍大,排氣分割成三個麵團(如果覺得大,可以再分小些),蓋好松馳10分鐘; 3、將2中材料混合,油要一點點加入,油酥要軟硬適中,成為油酥麵團; 4、取一醒好的麵團,用雙手內扣成碗狀加入適量的油酥,開口封緊; 5、先開口向下擀幾下,翻面擀成橢圓形,延長向折三折; 6、折好的麵團開口向下延長向繼續擀長,翻面,捲成圓柱形; 7、左手拿已卷好的麵團,用右手在中間壓一下,從圓柱的兩端向上轉圈抓至成為一個圓球; 8、開口向下,擀成圓形,向上的一面刷油; 9、電餅鐺或烤箱預熱,刷油的一面向下將餅胚放入鍋中,再在另一面刷油,兩面烙成金黃色。
包頭(鹿城):羊油粿條盛名。達茂旗蒙古果條久負盛名,具有蒙古糕餅文化特點。溯源文化:蒙古果條在蒙古語是:「蒙古勒餑餑」,上了年紀的老額吉說,果條 是成吉思汗吸收了北宋漢族的饕餮佐法,在戰爭中以風乾肉乾、手把肉、奶豆腐、蒙古果條為後勤快餐供給。原來只有手把肉與粉幹肉乾,後來結合蒙古習俗與漢族技術,羊油、牛油、駱駝油、獺子油脂可以用來炸果條,即便是梅雨季節也會久放不餿;這也就為成吉思汗金馬鐵蹄席捲歐亞增加了砝碼。後勤架起了煮肉的大鍋,將士們手抓熱氣騰騰的手把肉,在配以奶豆腐 、蒙古果條,這也許是蒙元文化之成吉思汗金戈鐵馬、想當年,可汗騎戰馬披鐵甲,刀槍空中舞,氣吞萬裡如猛虎。
流派饕餮:蒙古果條在呼和浩特、包頭、烏海、阿拉善盟、伊可昭盟、烏蘭察布、巴彥諾爾、錫林浩特、昭烏達盟、烏蘭浩特、哲理木盟、呼倫貝爾等12個蒙元文化地區,果條做法也不盡相同。尤其以錫林郭勒、呼倫貝爾、 鄂爾多斯草原為三大蒙古果條特色代表-錫林郭勒的蘇尼特與烏珠穆沁果條(牛奶、馬奶、純牧群黃油、嚼口等)、呼倫貝爾新巴爾虎果條(奶皮子、酸奶、羊奶等)、鄂爾多斯的伊金霍洛與杭錦旗果條(駱駝油、老酸奶、羊油等)。蒙古國烏蘭巴託與喬巴山地區、蒙古民族製作的蒙古果條既有蒙元文化的酵素,也有歐洲味道-蒙古的酸奶、駝奶、馬奶再加上俄羅斯或東歐的純黃油,傳統與現代風味獨特。特別到草原深處,在一望無際的錫林郭勒或呼倫貝爾大草原牧區,若是蒙古包炊煙升起,那就是老額吉在用牛糞炊煙一場用奶茶、手把肉、炒米、蒙古果條焙烹的天然饕餮,那就是草原深處最天然最原生態的蒙古族饕餮圖騰。
原味炊煙:食材搭建:軟果條:10斤麵粉、2斤酸奶、1斤牛奶、1-2斤純黃油、蘇打10克,水1-2,其他佐料(根據實際情況加)製作流程:①將所有材料按照和面的方法和成麵團,鬆軟程度類似於蒸饅頭,用酸奶控制鬆軟度。②和好的麵團醒十分鐘,擀成2cm左右薄片,切成10cm*8cm左右小塊,在每塊中間豎著劃一條縫隙,把其中一頭穿過縫隙後拉直,做好後平放備用。③熱油,八成熱,過熱會糊,果條本身易熟,放入果條,一面炸至金黃翻面,大約45秒,兩面炸至金黃撈出控油。酥果條:10斤麵粉、2斤牛奶、2斤羊油、蘇打10克,雞蛋1斤,其他佐料(根據實際情況加)製作流程:①將所有材料按照和面的方法和成麵團,餳面-30-60min②擀成厚度1-2cm,切成長3-4cm,寬1-2cm③熱油(羊油、牛油、駱駝油),八成熱,過熱會糊,果條本身易熟,放入果條,一面炸至金黃翻面,兩面炸至金黃撈出控油。原創:中國糕餅資深工匠杜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