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硨磲—— 流傳千年的南海寶石
本月,一場由山寨組織發起的「南海仲裁案」受到中國政府的嚴厲譴責,眾所周知,南海諸島自古就是中國領土,中國是南海的最早開發者,例如中國對於南海瑰寶——硨磲(音「車渠」)的命名可以追溯至漢代,而將其打磨、製作飾物的歷史則更早。時至今日,硨磲已被定義為一種有機寶石,中國藏界正在致力於開發和保護南海中重要的硨磲資源。
漢時以「車渠」為其命名
硨磲是分布於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一類大型海洋雙殼貝類,目前已知有9種,其中最大的直徑可達1.2米。硨磲生活在熱帶海域的珊瑚礁中,我國的臺灣、海南、西沙群島及其他南海島嶼均有這類動物分布。南宋地理學家周去非曾在《嶺外代答·硨磲》一文中著錄:「南海有蚌屬曰硨磲,形如大蚶,盈三尺許,亦有盈一尺以下者,惟其大者為貴。」
「硨磲」的得名由來已久,漢代人將硨磲直接寫作「車渠」,這是因為硨磲比較巨大,表面又有一道道放射形溝槽,形如車輪,故名「車渠」。據考古資料顯示,中國史前先民就曾使用硨磲製作工藝品。自漢代以來,內陸地區與南海地區的交流逐漸頻繁,硨磲文物也從而增多,比較著名的有硨磲漢蟬、硨磲人首鳥身像以及唐代硨磲帶板等。唐代蘇鶚所著《蘇氏演義》卷下中寫道:「魏武帝(曹操)以瑪瑙石為馬勒,硨磲為酒碗。」說明東漢末年已有硨磲器皿。
明清兩代,硨磲廣為人知。清代硨磲被選為官員區分官階的御用寶石之一。據《大清會典》記載:「六品鷺鷥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硨磲,吉服冠用硨磲頂。」另據《清史稿》記載:「六品命婦朝冠……上銜硨磲,吉服冠頂亦用硨磲。」
硨磲「化石」才是寶石
硨磲曾被尊為佛教七寶之一,而現代寶石學中也將硨磲歸為有機寶石,這說明自古以來製作工藝品所用硨磲並非活體。真正能夠製作上乘工藝品的硨磲必須是硨磲「化石」。
據了解,硨磲壽命一般在百年以上,其死後貝殼沉積在海底,在高壓、低溫並且無氧環境下浸泡於二氧化矽的環境中,硨磲中的碳元素逐漸被二氧化矽替代,並部分保留了硨磲的某些原始特徵,從而形成了硨磲「化石」。在之後漫長的地質時期裡,海底溫壓的不斷變化,硨磲「化石」發生了差異的變質作用,重新結晶,主要成分轉換為蛋白石玉髓,這樣的硨磲就成為了寶石。
據東漢末年至魏晉時期的古漢語學家張揖所著《廣雅》記載:「蜀石、碝、玫、硨磲……石之次玉。」由此可見,至少在魏晉時期中國人便已將硨磲視作一種「寶石」了。
有人以阿富汗玉冒充硨磲
硨磲「化石」白度極高,經打磨後會變得如玉般溫潤透亮,所以歷史上也有用硨磲代替玉石的先例。如今藏者們苦苦追求「玉化」硨磲,從而導致硨磲「化石」的價格從幾百元每公斤漲至上萬元每公斤。在巨大利益驅使下,一些不良商家會用阿富汗玉來冒充硨磲。
阿富汗玉是彩色碳酸鹽玉石的總稱,其主要成分為方解石,並非和田玉中的透閃石,因此它也叫方解石玉。阿富汗玉大多玉質粗糙,因而價格極低,但一般收藏者僅憑肉眼很難區分阿富汗玉和硨磲工藝品的區別。
據有關專家介紹,通過放大鏡觀察,可發現阿富汗玉的紋路為層狀結構,比較直且連貫,比較齊且厚重;而硨磲的紋理一般較為圓滑纖細,在同一小塊硨磲上紋路會有不同的方向,許多地方還會出現左邊有右邊沒有、上邊有下邊沒有的單邊性特徵。
個別硨磲也會具備阿富汗玉的紋路特點,但硨磲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阿富汗玉的主要成分是方解石、碳酸鹽,因此採取化學方法檢驗無疑是最準確的。 (宗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