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路上不落伍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村民...

2020-12-19 天眼新聞

我叫田景奎,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寨章村)村民,因家庭生活困難,於2014年5月,通過個人申請、民主評議、組織考核等程序,我家被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當時我已身患糖尿病,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家裡僅靠我妻子到處打零工、政府低保維持家庭生活,兩個小孩在校讀書,家庭生活異常貧困。

田景奎(右)在寨章村華潤希望小鎮工作

2016年不幸再降臨,經醫院檢查我又得肺結核,更不能種土耕田,幫扶班幹部看在眼裡急在心上,努力向街道辦、村支兩委反映。  在了解到我家庭的困難後,村裡將我安排到了護林員的公益性崗位,給我每月工資800元,工作又輕鬆又能鍛鍊身體。  後來,我們全家享受到了低保、教育資助、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大病醫療保險等,我的肺結核病也經住院治療和疾控中心無償開藥服用,已得到了康復。  2018年,在駐村幹部的幫助下,我還參加了打老村林下養雞入股分紅合作社,當年分紅400元。  幾年來,我家享受著黨和國家的扶貧政策,感受著幫扶班幹部親切關懷和幫助,讓我從心底覺得國家給予我們貧困戶這麼多幫助,自己更不能再有等靠要的思想,應該通過自己的努力進一步改善自家生活水平。  2019年過完春節,妻子和商量,說我們不能在家呆著等政府支持,她說要去廣東打工,我身體不好,在照顧小孩讀書。我同意了她的想法,4月她到了廣東東廣京都物流公司做包裝工,月工資3000元。而我本人經村兩委的幫助下,安排到劍河縣華潤希望小鎮工地上班,月工資2000元。

田景奎向幹部們介紹自己的工作情況

2019年,我家的收入就增加了2萬多元,加上低保金、公益性崗位工資、合作社項目分紅及各種補償款,家庭人均收入超過了脫貧標準,2019年實現了脫貧摘帽,不拖全縣的脫貧工作後腿。  現在,我妻子在廣東省潮州市潮安區龍湖鎮五金店上班,月工資3000元,我在劍河縣華潤希望小鎮希望農莊上班,月工資2000元,包生活費。  我的長子田東王就讀劍河縣三中,2020年秋季學期獲得困難生活補助212.50元,我的長子田如弟就讀劍河縣城關五小,2020年秋季學期獲得困難生活補助250元。   細細回想在脫貧致富路上這幾年來,真是感謝黨和國家的扶貧政策,感謝街道辦幹部及村幹部的幫扶,讓我甩掉了貧困戶這頂帽子,讓我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幸福。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

編輯 王琳

編審 田旻佳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你是這樣的好幹部」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
    我叫廖朝元,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脫貧攻堅隊隊長。每一次同村民們在一起時,老百姓們總是拉著我的手語重心長地說:「你不僅是個好隊長,更是我們的好兄弟,我們就是一家人。」   川洞村共289戶1205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31戶565人,貧困發生率佔識別當年人口總數的46.8%,屬仰阿莎街道唯一的貧困村。
  • 「我的脫貧故事」爭先脫貧我自豪|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村民萬玉榮
    我叫萬玉榮,今年66歲,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村民,家裡有6口人。幫扶幹部楊秀森來到萬玉榮家在2014年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起初,我有點不太接受「貧困戶」這個帽子,覺得這是很丟臉的事情,甚至覺得有些恥辱。  我覺得,自己年齡雖然大了,但並不懶,為什麼就成了貧困戶?
  • 「我的脫貧故事」面對困難 我不再退縮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
    這是我常對自己說的一句話。我叫田龍翁,是黔東南自治州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寨章小村)的村民。  29歲時,我經人介紹與妻子劉秀春結婚,生育有4個子女。當時家庭條件艱苦,恨不得一分錢掰成兩半花,用微薄的收入把四個孩子拉扯大。怎樣才能脫貧致富,成為了我和妻子最關心的事情。
  • 「我的脫貧故事」「你家變化好大啊!」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
    這是今年親朋好友們來我家串門時最常說的話,我聽著心裡高興。家裡的變化遠不止這些,這要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  我叫邰勝付,是黔東南州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打老小村)村民,今年59歲,家中5口人。母親80多歲雙目失明,生活不能自理,小女兒正在讀初中,兒子在縣外跟學電工技術。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叫我「王妹」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街上村網格...
    這是我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堅信的道理。我叫王大麗,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2019年8月,我來到了仰阿莎街道街上村擔任脫貧攻堅網格員、幫扶幹部。我從小生活在農村,對困難群眾有深厚的感情,作為一名黨員幹部,我對幫扶工作具有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
  • ...我不再是一個人︱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村民劉仰土
    我叫劉仰土,今年46歲,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打老小村)村民,家裡有6口人。  2015年,我丈夫由於多年勞累患上重病不治,不幸離開了我們,丟下我和3個正在讀書的孩子,還有2個老人,所有的家庭重擔全部落在我一個人身上。
  • 「我的脫貧故事」勤勞奮鬥創造幸福生活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辦方家...
    我叫方送沙,今年52歲,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辦方家村村民,我的家庭由四人組成,我與妻子都是個沒有多少文化水平的農村人,我常年通過打零工來維持家庭支出,妻子則在家務農照顧子女。因此,在各級幫扶幹部和脫貧幹部的幫助和支持下,從2018年一月開始,村裡便為我安排了生態護林員的公益崗位,每月有800元的工資,有了工作,這讓我重拾起了生活的信心。 在2019年8月,村裡又給安排了保潔員的工作,又有每月800元的補貼。
  • 記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第一書記」楊通宇
    同步小康領路人——記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第一書記楊通宇特約記者 劉忠培「楊書記,多虧有了你,才讓我在有生之年看到我們村通了公路,這條公路不僅是群眾的出行路,也是村民脫貧致富的小康路這個被鄉親們親切稱為楊書記的人就是劍河縣教育和科技局派駐川洞村第一書記——楊通宇。2016年4月,楊通宇被劍河縣教育和科技局選派到川洞村擔任第一書記,成為了一名名符其實的村官。
  • ...再難的工作也能完成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革東寨村脫貧攻堅隊隊長...
    (苗語「謝謝,書記」的意思)」每次在我離開結對幫扶戶方少降家時,她都會豎起大拇指,臉上掛滿笑容,給我說這句話。我叫龍志來,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革東寨村脫貧攻堅隊隊長。擔任攻堅隊隊長後,我全身心投入到脫貧攻堅工作中,走村串寨了解情況,儘自己最大的力量幫助村民解決生產生活困難。
  •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劍河縣川洞村草莓迎來豐收
    摘要:近日,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劍河縣川洞村草莓迎來豐收。據悉,在農業農村部派駐該村幹部的幫助和協調之下,川洞村6戶貧困戶通過學習引進種苗已實現脫貧。農戶率先種植3個品種的草莓,預計畝產值可達5萬元左右。
  • ...脫貧故事」我承諾,脫貧路上絕不掉隊丨劍河縣南寨鎮繞號村村民...
    我叫潘承權,是劍河縣南寨鎮繞號村村民,今年47歲,家有6口人。大兒子就讀於六盤水職業技術學院,二女兒就讀於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小兒子上小學五年級。我家裡世世代代都是農民,初中還沒有畢業的我早早就開始當家。
  • 「我的扶貧故事」過去的「頭疼村」 如今的富裕村丨劍河縣岑松鎮柳...
    劍河縣岑松鎮柳旁村是由柳旁、展亮兩個小村組成,對於其他人來說,柳旁村是遠近聞名的「頭疼村」,一提起來,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環境衛生髒亂差」。這就是我駐村幫扶的地方,2019年6月,貴州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派駐我到柳旁村擔任第一書記。
  • 「我的脫貧故事」人窮志堅 自力更生謀脫貧丨劍河縣岑松鎮溫泉村...
    我叫田維裡,今年50歲,是劍河縣岑松鎮溫泉村村民,家裡只有母親和我兩個人。   以前,因為我言語殘疾,無法與人交流,加上我母親年老體衰,導致我家日子過得很艱辛。  2019年3月,劍河縣教育和科技局下派到我村擔任脫貧攻堅網格員兼幫扶幹部的潘成譯幫助我申請了保潔員的公益性崗位,每月收入400元。   後來,幫扶幹部潘成譯還幫助我家協調杭州東西部扶貧協作劍榮菌業產業項目分紅籤約,每年可獲分紅1000元。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路上的幸運和驕傲丨劍河縣久仰鎮巫溜村村民...
    我叫楊世成,是劍河縣久仰鎮巫溜村(光紀小村)的矛盾糾紛調解員,也是光紀村的一名普通貧困群眾。我家共有8口人,我和我妻子、兒子兒媳,還有四個孫女,大孫女在讀高中,其餘三個孫女年級尚小,還未上學。由於家裡房子小、房間少,人口多、開銷大,我的兒子和兒媳不得不帶著三個幼小的孫女遠走他鄉,常年外出務工,過年都不回家。我和我愛人也年近六旬,難以找到像樣的工作,全家僅靠兒子兒媳外出打零工維持生計。我的大孫女已經上高中了,都沒能給她買一些新的衣服鞋子和床鋪被褥,每次她從學校回家都只能睡在地板上。
  • ...故事」從「不肯脫貧」到「我要脫貧」|劍河縣南加鎮雷打塘村...
    「龍隊長,你怎麼把我搞成脫貧了,我不肯脫貧!」當時我非常生氣對村脫貧攻堅隊長龍顧文兇狠道。  我叫龍家良,黔東南劍河縣南加鎮方家村一組村民,家庭人口5人,家庭勞動力4人,2014年因學被評為貧困戶。  「你說說,我家怎麼達到脫貧條件的?」當時我拉著龍隊長必須給個解釋。  他說,我目前在劍河縣柳川高速路務工,月工資5000元,妻子在家種田,長子外出廣西務工,月工資3000元,長女剛大專畢業,正在實習,三女讀初三。
  • 「我的脫貧故事」我們家當上了「股東」丨劍河縣太擁鎮陽白村村民...
    我叫裴木恩,是劍河縣太擁鎮陽白村村民,目前就讀於貴州理工學院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今年是我讀大學的第一年。政府與教育部門的支持,對於貧困家庭出生的我我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的幫助。如果是在以前,僅靠父母務農,家裡收入來源少,我還真不知道拿什麼讀大學。可是現在,國家的扶貧政策這麼好,我滿懷信心和希望,一直努力學習,也如願考上了大學。作為貧困戶,國家對於我們來說就像是黑暗中照進的一縷陽光,帶給我們一種信心與希望。
  • 「我的扶貧故事」退休老鎮長脫貧來幫忙丨劍河縣革東鎮退休老鎮長...
    1982年從軍營退伍回鄉後,相繼在劍河縣6個基層鄉鎮工作過。2013年從劍河縣革東鎮副鎮長的崗位上退下來以後,一心惦記著家鄉的發展,便自告奮勇回到家鄉皆翁村,利用多年積累的工作經驗,帶領家鄉人民謀發展。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劍河縣盡銳出戰,整合社會各方力量,匯聚脫貧攻堅一線,為地方的減貧摘帽獻計獻策。這其中不乏一些基層老黨員、離退休老幹部。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奔小康還得自力更生丨劍河縣柳川鎮南埃村...
    張歐九多家整治前的房屋我叫張歐九多,是黔東南自治州劍河縣柳川鎮南埃村村民,今年53歲,家中2口人。丈夫過世後留下了我們孤兒寡母,兒子楊偉在黔東南金融無線電技工學校汽修專業讀書,家庭主要收入就是政府給的兩人低保每年5664元和在家搞種養殖的,經常入不敷出。
  • ...關懷讓我老有所依、老有所養︱劍河縣仰阿莎街道街上村村民徐世琴
    我叫徐世琴,今年72歲,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街上村村民,也是精準扶貧對象。  我丈夫早年去世,一直以來,家裡就只有我和兒子吳永興,我年老體弱,並有高血壓,經常生病住院。更不幸的是,我兒子天生聾啞,不會說話。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真扶貧」丨劍河縣岑松鎮屯州村脫貧...
    「龍隊長,你是我見到的工作最負責最認真的駐村幹部。」這是我所在村的幾位老黨員和老百姓見到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我叫龍安江,是劍河縣岑松鎮屯州村脫貧攻堅隊隊長。  剛到屯州村,從上一任隊長手中接過屯州村脫貧攻堅隊的戰旗時,心中感覺到了沉甸甸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