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廖朝元,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脫貧攻堅隊隊長。
每一次同村民們在一起時,老百姓們總是拉著我的手語重心長地說:「你不僅是個好隊長,更是我們的好兄弟,我們就是一家人。」 川洞村共289戶1205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31戶565人,貧困發生率佔識別當年人口總數的46.8%,屬仰阿莎街道唯一的貧困村。
廖朝元組織召開攻堅戰隊會議
自劍河縣城搬遷到革東以來,能有點能力的都搬遷到清江湖畔的兩岸居住,老寨上面被遺棄的四、五十棟老木房已破爛不堪,村內環境髒、亂、差十分嚴重,居住在裡面至今尚未脫貧的30多戶貧困戶生活條件十分艱苦,思想觀念也非常落後,扶貧工作有些難做。 作為攻堅隊長,再難做的工作也要攻得下來,這是我跟戰區指揮部立下的「軍令狀」。消除貧困,不漏一戶,不掉一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確保該村如期出列是我的首要任務。 五組萬石榮戶,一家五人居住在不到20平方米的爛木危房裡,沒床爛褥稻草墊睡,萬石榮及妻子已過六十,三個小孩在讀書,其本人十分孤僻。 幫扶單位給他們家修好一幢兩層樓約120多平方米的磚房,無論村幹部和幫扶幹部多少次上門作工作,萬石榮戶始終不肯搬遷入住。
廖朝元(左二)夜訪農戶開壩壩會
我得知此情況後,多次入戶做其思想工作,並鼓勵子女安心讀書,我親自購買兩張新床鋪和被褥鋪好在萬石榮戶的新房裡,並協調有關部門和社會人士對此戶進行幫扶。 還為該戶修建了入戶路、豬圈、牛圈、廁所,安裝了廚房、灶臺、自來水、室內外電燈、支助子女就讀學費,萬石榮戶一家人終於同意搬進了新房,過上了幸福的生活,2019年9月女兒萬小妹還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貴州大學,成了川洞村一名重點大學學生。 一組萬翁福戶,長子和長女都在就讀學,次子只有一歲多,上還有一位80多歲的老嶽母,夫妻倆無法外出務工,家庭條件十分困難。 為能讓兩位大學生能安心就讀,我除了按照上級國家教育扶貧保障資助之外,還經常聯繫一些愛心人士為其捐款助學,安排萬翁福為村級護林員,資助該戶各種物資修整房屋室內外環境,指導種、養植業,介紹臨時務工,確保該戶每年收入能達5萬元以上,全家生活、學習得以穩定。 到了川洞至今已近兩年時間,我先後20多次利用自己的車輛,親自駕車輸送推介貧困戶40多人次,去往縣內周邊用工企業就業,用心用情幫助老百姓辦實事,贏得群眾的好評。有一次村民萬世海對我說:「廖大哥,我真想在你那幫扶幹部名字前面加上三個字——好幹部」。 今年年底,川洞村所有貧困戶已全部脫貧退出,群眾生活已向小康邁進,不僅人民富了,村莊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經過多方協調努力,加大川洞基礎設施建設,徹底進行環境整治,全面鋪開產業結構調整,強化勞務輸出,現在的川洞已今非昔比,煥然一新。
廖朝元幫助農戶整治透風漏雨房屋
【人物小傳】
廖朝元,男,苗族,1966年6月出生,黨校本科學業,1986年8月畢業於凱裡民族師範學校,先後於凱裡市、劍河縣城關、觀麼鄉、劍河縣宣傳部任職,2012年4月至今任黔東循環經濟工業區劍河文化旅遊產業園區管委會文化產業局局長。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
編輯 劉思博
編審 田旻佳 韋一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