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你是這樣的好幹部」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

2020-12-19 天眼新聞

我叫廖朝元,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脫貧攻堅隊隊長。

每一次同村民們在一起時,老百姓們總是拉著我的手語重心長地說:「你不僅是個好隊長,更是我們的好兄弟,我們就是一家人。」   川洞村共289戶1205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31戶565人,貧困發生率佔識別當年人口總數的46.8%,屬仰阿莎街道唯一的貧困村。

廖朝元組織召開攻堅戰隊會議

自劍河縣城搬遷到革東以來,能有點能力的都搬遷到清江湖畔的兩岸居住,老寨上面被遺棄的四、五十棟老木房已破爛不堪,村內環境髒、亂、差十分嚴重,居住在裡面至今尚未脫貧的30多戶貧困戶生活條件十分艱苦,思想觀念也非常落後,扶貧工作有些難做。  作為攻堅隊長,再難做的工作也要攻得下來,這是我跟戰區指揮部立下的「軍令狀」。消除貧困,不漏一戶,不掉一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確保該村如期出列是我的首要任務。  五組萬石榮戶,一家五人居住在不到20平方米的爛木危房裡,沒床爛褥稻草墊睡,萬石榮及妻子已過六十,三個小孩在讀書,其本人十分孤僻。   幫扶單位給他們家修好一幢兩層樓約120多平方米的磚房,無論村幹部和幫扶幹部多少次上門作工作,萬石榮戶始終不肯搬遷入住。

廖朝元(左二)夜訪農戶開壩壩會

我得知此情況後,多次入戶做其思想工作,並鼓勵子女安心讀書,我親自購買兩張新床鋪和被褥鋪好在萬石榮戶的新房裡,並協調有關部門和社會人士對此戶進行幫扶。  還為該戶修建了入戶路、豬圈、牛圈、廁所,安裝了廚房、灶臺、自來水、室內外電燈、支助子女就讀學費,萬石榮戶一家人終於同意搬進了新房,過上了幸福的生活,2019年9月女兒萬小妹還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貴州大學,成了川洞村一名重點大學學生。  一組萬翁福戶,長子和長女都在就讀學,次子只有一歲多,上還有一位80多歲的老嶽母,夫妻倆無法外出務工,家庭條件十分困難。  為能讓兩位大學生能安心就讀,我除了按照上級國家教育扶貧保障資助之外,還經常聯繫一些愛心人士為其捐款助學,安排萬翁福為村級護林員,資助該戶各種物資修整房屋室內外環境,指導種、養植業,介紹臨時務工,確保該戶每年收入能達5萬元以上,全家生活、學習得以穩定。  到了川洞至今已近兩年時間,我先後20多次利用自己的車輛,親自駕車輸送推介貧困戶40多人次,去往縣內周邊用工企業就業,用心用情幫助老百姓辦實事,贏得群眾的好評。有一次村民萬世海對我說:「廖大哥,我真想在你那幫扶幹部名字前面加上三個字——好幹部」。   今年年底,川洞村所有貧困戶已全部脫貧退出,群眾生活已向小康邁進,不僅人民富了,村莊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經過多方協調努力,加大川洞基礎設施建設,徹底進行環境整治,全面鋪開產業結構調整,強化勞務輸出,現在的川洞已今非昔比,煥然一新。

廖朝元幫助農戶整治透風漏雨房屋

【人物小傳】

廖朝元,男,苗族,1966年6月出生,黨校本科學業,1986年8月畢業於凱裡民族師範學校,先後於凱裡市、劍河縣城關、觀麼鄉、劍河縣宣傳部任職,2012年4月至今任黔東循環經濟工業區劍河文化旅遊產業園區管委會文化產業局局長。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

編輯 劉思博

編審 田旻佳 韋一茜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路上不落伍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村民...
    我叫田景奎,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寨章村)村民,因家庭生活困難,於2014年5月,通過個人申請、民主評議、組織考核等程序,我家被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8年,在駐村幹部的幫助下,我還參加了打老村林下養雞入股分紅合作社,當年分紅400元。  幾年來,我家享受著黨和國家的扶貧政策,感受著幫扶班幹部親切關懷和幫助,讓我從心底覺得國家給予我們貧困戶這麼多幫助,自己更不能再有等靠要的思想,應該通過自己的努力進一步改善自家生活水平。
  • 「我的脫貧故事」「你家變化好大啊!」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
    「你家變化好大啊!」「乾淨、敞亮,夏天在這乘涼搞燒烤太安逸了!」  「衝水式廁所好方便!」  這是今年親朋好友們來我家串門時最常說的話,我聽著心裡高興。家裡的變化遠不止這些,這要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  我叫邰勝付,是黔東南州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打老小村)村民,今年59歲,家中5口人。母親80多歲雙目失明,生活不能自理,小女兒正在讀初中,兒子在縣外跟學電工技術。
  • 「我的脫貧故事」面對困難 我不再退縮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
    這是我常對自己說的一句話。我叫田龍翁,是黔東南自治州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寨章小村)的村民。  29歲時,我經人介紹與妻子劉秀春結婚,生育有4個子女。當時家庭條件艱苦,恨不得一分錢掰成兩半花,用微薄的收入把四個孩子拉扯大。怎樣才能脫貧致富,成為了我和妻子最關心的事情。
  • 「我的脫貧故事」爭先脫貧我自豪|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村民萬玉榮
    我叫萬玉榮,今年66歲,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村民,家裡有6口人。   我家因我以及妻子文化程度低,沒有技術便沒有好的工作,只能靠我自己常年外出做一些零工,且孩子多,家裡入不敷出,生活十分困難。幫扶幹部楊秀森來到萬玉榮家在2014年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起初,我有點不太接受「貧困戶」這個帽子,覺得這是很丟臉的事情,甚至覺得有些恥辱。  我覺得,自己年齡雖然大了,但並不懶,為什麼就成了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叫我「王妹」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街上村網格...
    這是我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堅信的道理。我叫王大麗,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2019年8月,我來到了仰阿莎街道街上村擔任脫貧攻堅網格員、幫扶幹部。我從小生活在農村,對困難群眾有深厚的感情,作為一名黨員幹部,我對幫扶工作具有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
  • ...我不再是一個人︱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村民劉仰土
    我叫劉仰土,今年46歲,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打老小村)村民,家裡有6口人。  2015年,我丈夫由於多年勞累患上重病不治,不幸離開了我們,丟下我和3個正在讀書的孩子,還有2個老人,所有的家庭重擔全部落在我一個人身上。
  • 記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第一書記」楊通宇
    同步小康領路人——記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第一書記楊通宇特約記者 劉忠培「楊書記,多虧有了你,才讓我在有生之年看到我們村通了公路,這條公路不僅是群眾的出行路,也是村民脫貧致富的小康路這個被鄉親們親切稱為楊書記的人就是劍河縣教育和科技局派駐川洞村第一書記——楊通宇。2016年4月,楊通宇被劍河縣教育和科技局選派到川洞村擔任第一書記,成為了一名名符其實的村官。
  • 「我的脫貧故事」勤勞奮鬥創造幸福生活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辦方家...
    我叫方送沙,今年52歲,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辦方家村村民,我的家庭由四人組成,我與妻子都是個沒有多少文化水平的農村人,我常年通過打零工來維持家庭支出,妻子則在家務農照顧子女。還好有黨和國家的關心,為我們送來了許多好政策。精準扶貧工作開展後,我的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在幫扶幹部的幫助下,我家享受到了國家低保政策,一年能領取到13590元的低保金,也享受到庫區移民後期扶持政策,一年能有1800元的補貼,而令我頭疼的子女教育問題也得到教育扶貧政策的加持。
  • 「我的扶貧故事」過去的「頭疼村」 如今的富裕村丨劍河縣岑松鎮柳...
    劍河縣岑松鎮柳旁村是由柳旁、展亮兩個小村組成,對於其他人來說,柳旁村是遠近聞名的「頭疼村」,一提起來,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環境衛生髒亂差」。這就是我駐村幫扶的地方,2019年6月,貴州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派駐我到柳旁村擔任第一書記。
  • 劍河縣仰阿莎街道2020年開展第35個「12.5」國際志願者日系列志願...
    志願「劍」行,「法」入人心12月4日,是第七個國家憲法日,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思源社區由縣直各部門組織開展主題憲法宣傳周系列宣傳活動;縣直各部門對通過設立諮詢臺、懸掛橫幅、擺放宣傳展板、發放宣傳資料等形式,為來往群眾耐心宣傳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宣傳憲法
  •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劍河縣川洞村草莓迎來豐收
    摘要:近日,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劍河縣川洞村草莓迎來豐收。據悉,在農業農村部派駐該村幹部的幫助和協調之下,川洞村6戶貧困戶通過學習引進種苗已實現脫貧。農戶率先種植3個品種的草莓,預計畝產值可達5萬元左右。
  • 「我的扶貧故事」這位幹部會看病丨劍河縣南加鎮展牙村駐村幫扶...
    你吃過中藥吧?」她詫異的看我一眼,驚訝道:「啊,楊幹部,你是醫生嗎?」我笑道:「嫂子,我不是醫生,但我是藥師,可以指導你用藥呀!」說完,就見她指著旁邊桌上的一個盒子說:「你幫我看看吧。」於是,我拿起盒子裡的藥給她解說這些藥品服用的方法和注意事項,還將藥品分類擺放好;隨後,我便拿出了今天我需要調查的信息表讓其填寫。楊波入戶與村中老人了解情況就這樣,我開始了為期一個月的村民收入調查核實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你們幹部都是來幹好事、辦實事的」丨劍河縣...
    我叫郭三風,是劍河縣南明鎮凱寨村脫貧攻堅隊隊長。在將近兩年的脫貧攻堅戰中,我組織全體攻堅隊員入戶走訪群眾,召開院壩會聽取鄉親們最真實的想法、意見和建議,把握好扶貧政策落實好的契合點,確保黨中央精準扶貧的好政策落地落實。期間,我們全面收集整理農戶「一戶一檔」資料,完善檔案材料的收集,逐戶建立「戶檔」並整理歸檔保存。
  • 「我的扶貧故事」精準扶貧迎接改變丨劍河縣柳川鎮公俄村幫扶幹部...
    我叫彭景剛,是劍河縣柳川鎮公俄村幫扶幹部。楊光林是我的幫扶戶之一,2018年楊光林一家被納入了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初識楊光林時,他們夫婦正在門口乘涼,他們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對憨實的農民。入村開展幫工作後,我對每個幫扶戶都擬定了幫扶思路。針對楊光林戶,我想應該首先從改變家庭衛生入手。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只要在我到村裡,都會抽時間到楊光林家和他拉家常、吃飯、聊天,幫他打掃衛生,沒多久我們便成了朋友,我們的距離拉近了,他也信任了我。慢慢的,他接受了我對他提出的脫貧方案。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能安居是對我最大的褒獎丨劍河縣南明鎮平珍...
    「我的胃痛得不得了,歐大榮要照顧我,他無法外出務工,家裡困難好多年了......」在歐大榮家,他妻子萬老政聲音低沉地向我介紹著,看到這樣的家庭狀況,我憂心忡忡。我叫徐文美,是劍河縣南明鎮平珍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
  • 「我的扶貧故事」「你們也是我的家人呀」丨劍河縣南明鎮桂中村...
    我叫歐陽帆,現任劍河縣南明鎮桂中村脫貧攻堅隊隊長,同時,也是劍河縣民族宗教事務局幹部。駐村伊始,我們便將桂中村(桂丹、中寨兩個深度貧困村)305戶1202人,用兩個月時間,對在村農戶每戶至少3次入戶摸底調查,對村中的基本情況進行了全面掌握。
  • 「我的扶貧故事」我為我是一名扶貧幹部而自豪丨天柱縣鳳城街道雷...
    我曾經身患癌症,感謝上天給了我一次重生的機會,我趟在病床上對自己許下了這樣的承諾。我叫楊麗娜,是天柱縣鳳城街道派駐雷寨村的一名普通的同步小康駐村幹部。當我病好回到單位後,我聽說縣裡要選派同步小康駐村幹部下村開展幫扶,就主動請纓要求下到基層一線做些有意義的事情。因為我身體的原因,剛開始領導不同意我駐村,後來在我軟磨硬泡下,領導終於同意了我的想法。
  • 「我的扶貧故事」春風十裡不如你,扶貧路上牽掛你丨劍河縣革東鎮皆...
    在第一次到張小羅豬場走訪時,我發現張小羅的養豬場舍內相對溼度偏高,衛生防疫工作很欠缺,離標準化建設還有很大差距。楊秋梅入戶走訪為了指導好張小羅管理好豬場。  第二天一大早就入戶,幫助張德平家打掃衛生,為他的母親和殘疾哥哥換上乾淨的衣服,鋪上溫暖的棉被,安上燈泡,整理好內務,瞬間整個家變得整齊有序。
  • ...關懷讓我老有所依、老有所養︱劍河縣仰阿莎街道街上村村民徐世琴
    我叫徐世琴,今年72歲,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街上村村民,也是精準扶貧對象。  我丈夫早年去世,一直以來,家裡就只有我和兒子吳永興,我年老體弱,並有高血壓,經常生病住院。更不幸的是,我兒子天生聾啞,不會說話。
  • 「我的扶貧故事」姐,奶奶說她捨不得你丨劍河縣革東鎮寶貢屯村第一...
    前幾天在路上遇到村裡的劉秀王老人,她拉著我的手說了一大堆苗話,我也不知道她在說什麼。她兒媳過來解釋說:「姐,奶奶說,聽說你搞完今年的脫貧工作就要回去了,是嗎?她說捨不得你。」看到村民這樣對我,我很感動,也讓我覺得,這麼多年的付出,是如此的值得。2016年4月,我被縣委組織部抽派到劍河縣革東鎮寶貢屯村任第一書記。自2014年駐村以來,我吃住都在村裡,為了更好地開展工作,我逐戶摸排群眾生產生活情況,了解村情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