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彭景剛,是劍河縣柳川鎮公俄村幫扶幹部。楊光林是我的幫扶戶之一,2018年楊光林一家被納入了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初識楊光林時,他們夫婦正在門口乘涼,他們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對憨實的農民。 交淡中得知楊光林一家5口人,3個孩子,都在柳川集鎮上學,與其兄弟楊光清居住,由孩子的奶奶照看。其妻子前些年身體不太好,難做重活,家裡生活的擔子重重地壓在楊光林一人的身上。
彭景剛(中)入戶向村民了解情況
看著同村的村民大都脫貧致富了,基本上都建了新房,而自己家仍居住在祖上留下的小木屋裡,楊光林深感自卑,也很無奈。但苦於沒有技術,又要照顧幾個年幼的孩子,不能出去打工,只能在家務農,對自己失去信心、幹什麼都沒動力。楊光林的家很貧困,家裡沒有幾件像樣的東西,家中用具幾乎都是祖輩或父輩留下來的「文物」,由於長期沒有收拾,家裡零亂不堪,衛生極差。入村開展幫工作後,我對每個幫扶戶都擬定了幫扶思路。針對楊光林戶,我想應該首先從改變家庭衛生入手。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只要在我到村裡,都會抽時間到楊光林家和他拉家常、吃飯、聊天,幫他打掃衛生,沒多久我們便成了朋友,我們的距離拉近了,他也信任了我。慢慢的,他接受了我對他提出的脫貧方案。我不斷的鼓勵他,要相信自己,不要被困難所壓倒。在整理家裡衛生中,我看他家裡的床鋪和床上用品比較破舊,於是我給他購置了新床鋪和床上用品,從細微之處去關心他。
楊光林家新修建的房屋
在這期間,政府的透風漏雨整治項目也在實施,對他的房屋進行了修繕,住房的安全和衛生得到了保障,通過我們共同努力,家庭衛生發生了很大變化,住起來也舒心多了,楊光林也轉變了一些觀念。楊光林在精準扶貧政策扶持下,納入低保戶,還兼任護林員,村裡還根據楊光林家的實際情況「因戶施策」,為他量身制定了發展種植業的幫扶措施,種植時令蔬菜供應柳川集鎮。公俄村歷來就是柳川集鎮的菜園,公俄產的蔬菜在集鎮十分暢銷,楊光林夫婦經常挑菜去鎮上賣,每次都能賣上一兩百元。而關口食用菌基地就在本村轄區內,平時楊光林夫婦還在能在這裡務工,一個月能掙兩三千元的工資。在精準扶貧政策扶持下,楊光林夫婦改變觀念,不等不靠,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一年下來能有3、4萬元的收入,實現了脫貧。今年,楊光林家又有一個喜事兒,那就是他家修建的新房已完工。夫妻倆希望遷入新居後,依託黨的好政策,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去迎接更美好的生活。脫貧後楊光林說,這幾年國家對老百姓的好政策越來越多,泥巴路變成水泥路,危舊房變成新住房,自來水拉到家門口,老百姓種地有補貼,孩子們上學不但免學費還有補助,看病就醫有醫療保險等等。所有這些與我們大家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好政策都是看得見摸得著,但要真正實現脫貧致富,如果自身不改變觀念、不勤勞、不打拼,再好的扶貧政策也沒用。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 整理
編輯 何濤編審 王璐瑤 楊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