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精準扶貧迎接改變丨劍河縣柳川鎮公俄村幫扶幹部...

2020-12-25 天眼新聞

我叫彭景剛,是劍河縣柳川鎮公俄村幫扶幹部。楊光林是我的幫扶戶之一,2018年楊光林一家被納入了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初識楊光林時,他們夫婦正在門口乘涼,他們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對憨實的農民。 交淡中得知楊光林一家5口人,3個孩子,都在柳川集鎮上學,與其兄弟楊光清居住,由孩子的奶奶照看。其妻子前些年身體不太好,難做重活,家裡生活的擔子重重地壓在楊光林一人的身上。

彭景剛(中)入戶向村民了解情況

看著同村的村民大都脫貧致富了,基本上都建了新房,而自己家仍居住在祖上留下的小木屋裡,楊光林深感自卑,也很無奈。但苦於沒有技術,又要照顧幾個年幼的孩子,不能出去打工,只能在家務農,對自己失去信心、幹什麼都沒動力。楊光林的家很貧困,家裡沒有幾件像樣的東西,家中用具幾乎都是祖輩或父輩留下來的「文物」,由於長期沒有收拾,家裡零亂不堪,衛生極差。入村開展幫工作後,我對每個幫扶戶都擬定了幫扶思路。針對楊光林戶,我想應該首先從改變家庭衛生入手。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只要在我到村裡,都會抽時間到楊光林家和他拉家常、吃飯、聊天,幫他打掃衛生,沒多久我們便成了朋友,我們的距離拉近了,他也信任了我。慢慢的,他接受了我對他提出的脫貧方案。我不斷的鼓勵他,要相信自己,不要被困難所壓倒。在整理家裡衛生中,我看他家裡的床鋪和床上用品比較破舊,於是我給他購置了新床鋪和床上用品,從細微之處去關心他。

楊光林家新修建的房屋

在這期間,政府的透風漏雨整治項目也在實施,對他的房屋進行了修繕,住房的安全和衛生得到了保障,通過我們共同努力,家庭衛生發生了很大變化,住起來也舒心多了,楊光林也轉變了一些觀念。楊光林在精準扶貧政策扶持下,納入低保戶,還兼任護林員,村裡還根據楊光林家的實際情況「因戶施策」,為他量身制定了發展種植業的幫扶措施,種植時令蔬菜供應柳川集鎮。公俄村歷來就是柳川集鎮的菜園,公俄產的蔬菜在集鎮十分暢銷,楊光林夫婦經常挑菜去鎮上賣,每次都能賣上一兩百元。而關口食用菌基地就在本村轄區內,平時楊光林夫婦還在能在這裡務工,一個月能掙兩三千元的工資。在精準扶貧政策扶持下,楊光林夫婦改變觀念,不等不靠,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一年下來能有3、4萬元的收入,實現了脫貧。今年,楊光林家又有一個喜事兒,那就是他家修建的新房已完工。夫妻倆希望遷入新居後,依託黨的好政策,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去迎接更美好的生活。脫貧後楊光林說,這幾年國家對老百姓的好政策越來越多,泥巴路變成水泥路,危舊房變成新住房,自來水拉到家門口,老百姓種地有補貼,孩子們上學不但免學費還有補助,看病就醫有醫療保險等等。所有這些與我們大家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好政策都是看得見摸得著,但要真正實現脫貧致富,如果自身不改變觀念、不勤勞、不打拼,再好的扶貧政策也沒用。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 整理

編輯 何濤編審 王璐瑤 楊韜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我成了地地道道的本村人丨劍河縣柳川鎮南埃村...
    我叫趙勇,是黔東南州劍河縣柳川鎮南埃村網格員。2014年9月,按照鎮裡安排,我來到南埃村扶貧駐村,懷著工作熱情,貢獻自己的力量。沒想到在接下來的6年,我慢慢變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本村人,村民成了我的親人。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扶貧 不留遺憾|劍河縣柳川鎮公俄村脫貧攻堅...
    我叫劉麗,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柳川鎮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中心工作人員。我主要負責公俄村關口、馬安良兩個自然寨的脫貧工作。脫貧攻堅只有沉下身子、腳踏實地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才是出路,我做好了準備。我默默地為自己加油、默默鼓勵自己,我對自己說要麼不做,要做就做最好。邰光輝戶透風漏雨的房子整治一新在我負責的貧困戶中,最困難的就是邰世華戶。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認可是我最大的動力丨劍河縣柳川鎮展刁村...
    「一杯酒來清又清,幾位幹部駐我村,真心實意來幫扶,群眾感到很稱心,沒得哪樣來感謝,一杯米酒敬你們。」這是黔東南自治州劍河縣柳川鎮展刁村群眾為我們幫扶幹部唱的一首酒歌。從中,我感受到了幫扶工作的溫暖。  我是劍河縣綜合行政執法局工作員姚鈞。
  • 「我的扶貧故事」找準「病根」脫貧才有希望丨劍河縣柳川鎮柳堡村...
    我叫曾濤,現任共青團劍河縣委副書記,2017年9月,受組織委派擔任柳川鎮柳堡村駐村第一書記,後又兼任村脫貧攻堅工作隊隊長。初到村時,複雜的工作環境讓缺乏駐村工作經驗的我犯了難。通過細緻走訪摸排,我了解到村裡貧困的主要「癥結」在於基礎設施建設落後、產業發展效果不佳、群眾缺乏脫貧信心。曾濤(左一)走訪群眾找準「癥結」後,我與駐村工作組成員、村「兩委」幹部立即著手研究解決措施。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需要我便會挺身而出丨劍河縣柳川鎮革東村...
    我叫楊和錦,是劍河縣柳川鎮革東村脫貧攻堅隊隊長。  柳川鎮革東村位於劍河縣中部、柳川鎮東南部,地處三板溪水電站庫區沿岸,陸路交通極其不便,村民群眾出行全靠水路。  3月19日,接到柳川鎮通知,縣、鎮兩級第一批派駐的幹部就只是我和鎮裡面一個年輕幹部小李,其他的就村裡面的五大員。  說實話起初對於組織的這個安排我還是有點意外,正式幹部就兩個人,如果在開展工作時遇到什麼難題的話,連個討論的人都沒有。
  • ...扶貧故事」我真誠服務 你滿意脫貧丨劍河縣柳川鎮乃壽村網格員...
    劉林海的妻子姓楊,我也姓楊,所以她總稱呼我哥,每次到他們家走訪,他們都特別熱情。當然打動我的不僅僅是他們的熱情,更重要的是他們對我工作的支持和信任,以及他們對扶貧政策的理解上了一個新臺階。楊義洪(左)聽取農戶反映問題我叫楊義洪,是劍河縣柳川鎮乃壽村網格員。在我剛來乃壽村開展扶貧工作,到劉林海家入戶走訪時,劉林海怨氣比較多,對我們工作有反感情緒,但我仍任勞任怨多次到他家走訪,細緻調查。
  • ...扶貧故事」因戶施策 精準扶貧丨黎平縣永從鎮中羅村幫扶幹部龍滔
    我叫龍滔,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永從鎮一名普通幹部,2018年,我主動申請到中羅村當任幫扶幹部,負責5戶23人的幫扶工作,我的扶貧之旅也正式開始了。   我所在的中羅村,是三龍侗寨的核心地區之一和傳統村落村寨,木房建築、鼓樓林立,是黎平縣侗族大歌發源地,素有「歌窩」美稱。這裡有挑歌斷擔的故事,有古老神秘的關秧節,唱不完中羅的歌,數的完中羅的雞,撿不完棚裡的蛋。這裡山水相依,群眾生活淳樸,在這個鶯聲燕語的村寨,我在歌聲中「勞作」,從中享受扶貧成果。
  • 「我的扶貧故事」「你們幹部都是來幹好事、辦實事的」丨劍河縣...
    我叫郭三風,是劍河縣南明鎮凱寨村脫貧攻堅隊隊長。在將近兩年的脫貧攻堅戰中,我組織全體攻堅隊員入戶走訪群眾,召開院壩會聽取鄉親們最真實的想法、意見和建議,把握好扶貧政策落實好的契合點,確保黨中央精準扶貧的好政策落地落實。期間,我們全面收集整理農戶「一戶一檔」資料,完善檔案材料的收集,逐戶建立「戶檔」並整理歸檔保存。
  • 「我的扶貧故事」這位幹部會看病丨劍河縣南加鎮展牙村駐村幫扶...
    我叫楊波,是黔東南州民族醫藥研究院藥師,根據州委、州政府的指派,我來到劍河縣南加鎮展牙村駐村幫扶。來之前我也是懵的,正所謂「心底沒有數,萬事開頭難!」但是,我依然毫不猶豫的來到這裡,因為這是我的使命。就在我還沒有進入狀態的時候,居然就直接獨自面對第一位貧困戶村民——姜秀林的妻子。楊波(右)幫助村民修建廁所當我被她迎接進入客廳坐下的時候,我忽然就開竅了。我好想找到了一個什麼竅門似的,說了一句讓我和她消除隔閡的一句話:「嫂子,你是不是有風溼病?我看一下你吃的藥對症嗎?有效期過了沒有?
  • 「我的扶貧故事」一身泥土一路芬芳丨劍河縣柳川鎮柳堡村脫貧攻堅...
    我叫何錫剛,是劍河縣柳川鎮人民政府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2018年7月,根據黨委政府的安排,我從原駐的返前村調整到現在的柳落村,開啟了新的駐村旅程。  全新的環境意味著一切都將重頭開始,作為一名基層的駐村幹部,先前一年的駐村經驗,我及時了解村情民意,準確的宣傳上級黨委政府的制定的指導思想和惠民政策,讓群眾真正理解惠從何來,惠在何處的重要性。因此,通過召開院壩會、網上聯繫等方式經過將近一個月的努力,我終於掌握了柳落村白翻和柳落兩個自然寨158戶村民的基本情況以及村裡的發展概況。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讓我圓了上學夢丨劍河縣柳川鎮柳落村村民...
    我叫雷光蘭,今年16歲,家住黔東南自治州劍河縣柳川鎮柳落村。我出生在一個極其貧困的家庭,父親雷老土和母親劉仰麼因為沒有文化,加上年紀大了無法外出打工,在農村與莊稼地打了一輩子交道。駐村工作隊在訪雷光蘭家走訪經歷了打工的艱辛,我很想回到學校,可我一想到家裡的生活這麼困難,便斷了讀書的念頭。後來曾叔叔反覆給我打電話向我宣傳現在的教育政策和其他扶貧政策,告訴我現在的政策很好,讓我從長遠考慮,不要有後顧之憂。
  • 「我的扶貧故事」「你是這樣的好幹部」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
    我叫廖朝元,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脫貧攻堅隊隊長。每一次同村民們在一起時,老百姓們總是拉著我的手語重心長地說:「你不僅是個好隊長,更是我們的好兄弟,我們就是一家人。」   幫扶單位給他們家修好一幢兩層樓約120多平方米的磚房,無論村幹部和幫扶幹部多少次上門作工作,萬石榮戶始終不肯搬遷入住。
  • 「我的脫貧故事」我從過去的貧困戶變成了養豬致富戶丨劍河縣柳川...
    我叫楊昌文,是劍河縣柳川鎮白沙村村民。記得2014年以前,家中父親殘疾、患有大病,經常住院治療,同時,家裡還有弟弟在上學,我又走出校門不久,家庭生活一度陷入貧困。為了改變貧困的局面,讓家人過上好日子,我也像大多數人一樣,懷揣著致富夢到外地打工,在外面奔波幾年,但由於文化水平不高,又沒有技術,心中懷有一腔致富熱情,卻始終找不到出路,只能幹一些簡單的體力活。
  • 「我的扶貧故事」讓村民們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丨劍河縣柳川鎮巫...
    我叫潘存炎,是劍河縣直機關工委的一名幹部,同時也是劍河縣柳川鎮巫堆(返前)脫貧攻堅隊擔任網格員,同年8月,受組織委派擔任柳川鎮巫堆村駐村第一書記。  為此,我專門到農業、林業、扶貧等部門為他申請產業擴大資金,終於,通過我的努力,縣人民武裝部9月為他資助了擴大產業的第一筆資金1萬元,並鼓勵他,只要把蜜蜂養好,今後還會給予更多的支持和幫助。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的生活已發生質的改變丨黔東南州劍河縣柳川...
    我叫楊光環,家住貴州省劍河縣柳川鎮返迷村,現就讀於貴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大三學生。疫情期間楊光環自願到村口執勤我家為4口之家,爺爺70多歲,因患長期慢性病,生活不能自理,父母文化低,在家裡務農,家庭經濟收入僅夠生活日常開支。
  • 「我的扶貧故事」人心是靠實幹攏起來的丨劍河縣柳川鎮加禾村脫貧...
    我叫張美銘,是劍河縣扶貧辦派駐柳川鎮加禾(萬安)村脫貧攻堅隊隊長、網格員。「原來我們村是只要一聲招呼,村民就會主動集中起來,及時完成村裡安排的工作任務,現在人心渙散,都喊不動了。」初來乍到,村裡的監督員吳光忠就先給了我個「下馬威」。  經過走訪群眾,我了解到加禾村的群眾吃苦耐勞,脫貧致富意識非常強,早些年就積極向上級爭取把該村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進行建設,水、電、路、訊、房、寨等基礎設施較為完善,群眾對村「兩委」的工作非常認可。
  • 「我的扶貧故事」「你們也是我的家人呀」丨劍河縣南明鎮桂中村...
    我叫歐陽帆,現任劍河縣南明鎮桂中村脫貧攻堅隊隊長,同時,也是劍河縣民族宗教事務局幹部。駐村伊始,我們便將桂中村(桂丹、中寨兩個深度貧困村)305戶1202人,用兩個月時間,對在村農戶每戶至少3次入戶摸底調查,對村中的基本情況進行了全面掌握。
  • 「我的扶貧故事」為群眾做好事 辦實事 解難事丨劍河縣南寨鎮馬大...
    我叫石森權,是劍河縣南寨鎮馬大營村(白俄小村)駐村網格員,負責白俄村三、四組的幫扶工作,三、四組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7戶57人。我隨後把該情況向攻堅隊匯報,經過攻堅隊、村委、結對幫扶幹部幾天的走訪,詢問,得知該老人把錢委託給兩個女婿代為保管。了解情況後,我們召集該老人的兒子、女婿、女兒一起「三人對六面」把這個事情給解決了。
  • 「我的扶貧故事」巫亮,必將成為我魂牽夢繞的地方丨劍河縣岑松鎮巫...
    面對如此大的挑戰,我一時間壓力倍增,工作千頭萬緒,按時摘帽刻不容緩。怎麼辦?胡為醫(中)和村幹一起向貧困戶宣傳政策打鐵還要自身硬!我和當地幫扶幹部、村支兩委共同學習領會扶貧工作重要論述,熟悉掌握扶貧政策,強化理論武裝,充實工作底氣,樹立必勝信心。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叫我「王妹」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街上村網格...
    這是我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堅信的道理。我叫王大麗,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2019年8月,我來到了仰阿莎街道街上村擔任脫貧攻堅網格員、幫扶幹部。我從小生活在農村,對困難群眾有深厚的感情,作為一名黨員幹部,我對幫扶工作具有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