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故事」因戶施策 精準扶貧丨黎平縣永從鎮中羅村幫扶幹部龍滔

2020-12-24 天眼新聞

我叫龍滔,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永從鎮一名普通幹部,2018年,我主動申請到中羅村當任幫扶幹部,負責5戶23人的幫扶工作,我的扶貧之旅也正式開始了。   我所在的中羅村,是三龍侗寨的核心地區之一和傳統村落村寨,木房建築、鼓樓林立,是黎平縣侗族大歌發源地,素有「歌窩」美稱。這裡有挑歌斷擔的故事,有古老神秘的關秧節,唱不完中羅的歌,數的完中羅的雞,撿不完棚裡的蛋。這裡山水相依,群眾生活淳樸,在這個鶯聲燕語的村寨,我在歌聲中「勞作」,從中享受扶貧成果。

為了儘快地熟悉扶貧業務,準確把握貧困戶的家庭現狀,做到因戶施策,我認真地整理扶貧資料,仔細地向村幹、組長和寨老詢問村寨歷史,入戶了解農戶基本情況,我拿著精準扶貧臺帳上門摸清農戶實際情況,認真分析致貧原因,根據一戶一策的方法認真謀劃精準幫扶策略。   在走訪過程中,我發現中羅村山清水秀,侗族文化底蘊深厚,但該村貧困發生率卻很高,經過對所包貧困戶的研究,我發現,大部分致貧的原因是缺技術、因殘和因病等問題。找出問題癥結,找準致貧原因,我進一步確立了扶貧工作思路,也制定了幫扶規劃。

吳發金戶,是我的幫扶戶,該戶4人,有吳發金夫婦和一雙兒女,原本一家其樂融融,生活過得也挺不錯,可突如其來的病魔將這個家庭拖入了深淵,年僅4歲的女兒和2歲的兒子2019年9月雙雙被診斷為先天性心臟病,隨後夫妻兩不得不放棄穩定的務工生活,帶他們前去上海遠大心胸醫院治療,高額的醫療費、生活費讓這個家庭陷入了困境。   10月,得知他們從醫院回來後,我第一時間上門入戶詳細登記住院情況,將得到的信息匯報給村脫貧攻堅前沿指揮部,並和鄉鎮民政部門、醫療部門對接,通過水滴籌、臨時救助、住院醫療報銷補償等方式讓這個家庭暫時渡過了難關。因先天性心臟病後期需要繼續治療,服用進口藥物和病情複查剛性支出大,加上夫妻兩沒了收入來源,生活難以為繼,為了解決該戶後續生計問題,在諮詢低保相關政策後,我在2019年11月幫助他們申請最低生活保障,12月吳發金就領到了第一次低保金,現在每月能領到1652元低保金。

「精準扶貧把我家從病魔裡解救出來,感謝黨和政府,讓我們全家看到希望。」  和吳發金戶類似,在我的扶貧道路上還有很多不同的故事在上演,按照少一些錦上添花,多一點雪中送碳的幫扶思路,2019年,我為幫扶戶湯明勝、吳雲雄等申請了老舊住房透風漏雨整治,300米的串戶路建設;幫助田興華戶進行人畜混居整治,幫助吳雲榮戶申請最低生活保障,根據實際情況,為他們補齊了床、衣櫃、碗櫃、被子、爐灶等短板,組織在家人務農人員進行了進村實用技術培訓,引導9人外出務工。   此外,我堅持志智雙扶,在「輸血」的同時強調貧困群眾「造血」能力,每次入戶都會和他們宣傳自立更生,艱苦奮鬥脫貧典型案例,輸送治貧先治愚思想,注重在精神上「扶貧」。現在,脫貧後的他們精神煥發,積極昂揚,他們的改變深深地觸動了我,也讓我的扶貧工作得以肯定。

現在,在黨和政府的帶領下,該村成功「破解」致富密碼,幹群一心,齊心協力,群眾的生活越來越好,實現同步小康路上沒有一人掉隊。後續,我們駐村工作隊堅決貫徹落實「四不摘」政策,鞏固扶貧成果,繼續用好本村民族文化和生態環境兩大優勢,因戶因人精準施策,幫助中羅村在鄉村振興的路上奮勇前進。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軍整理

編輯 楊羽

編審 王璐瑤 肖慧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精準扶貧迎接改變丨劍河縣柳川鎮公俄村幫扶幹部...
    我叫彭景剛,是劍河縣柳川鎮公俄村幫扶幹部。楊光林是我的幫扶戶之一,2018年楊光林一家被納入了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初識楊光林時,他們夫婦正在門口乘涼,他們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對憨實的農民。入村開展幫工作後,我對每個幫扶戶都擬定了幫扶思路。針對楊光林戶,我想應該首先從改變家庭衛生入手。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只要在我到村裡,都會抽時間到楊光林家和他拉家常、吃飯、聊天,幫他打掃衛生,沒多久我們便成了朋友,我們的距離拉近了,他也信任了我。慢慢的,他接受了我對他提出的脫貧方案。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黑洞村的扶貧「戰事」丨黎平縣德順鄉黑洞村...
    或許是機緣巧合,遠離海洋的我竟成了新時代新航程中的一名脫貧攻堅親歷者,才有幸向後人訴說著自己駐村扶貧所經歷的那些人和事。2016年9月,我來到貴州省黔東南黎平縣統計局參加工作,從那年開始,全國各地轟轟烈烈的脫貧攻堅戰正陸續打響。
  • 「我的扶貧故事」「你們幹部都是來幹好事、辦實事的」丨劍河縣...
    在將近兩年的脫貧攻堅戰中,我組織全體攻堅隊員入戶走訪群眾,召開院壩會聽取鄉親們最真實的想法、意見和建議,把握好扶貧政策落實好的契合點,確保黨中央精準扶貧的好政策落地落實。期間,我們全面收集整理農戶「一戶一檔」資料,完善檔案材料的收集,逐戶建立「戶檔」並整理歸檔保存。
  • 松陽古市鎮成立「扶貧幫扶團」
    「你好,我是鎮裡的扶貧幫扶團幹部,接下來,我會和你的結對幹部一起,對你開展幫扶工作。」為幫助低收入農戶家脫貧增收,近日,松陽縣古市鎮成立了「扶貧幫扶團」,以「一團包一村」的方式,包村包戶開展扶貧工作。
  • 一戶一策 一村一品:平和縣大溪鎮精準扶貧見成效
    大溪鎮黨委政府積極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突出強黨建、促扶貧,大力實施「雙推進」計劃,按照脫貧攻堅部署,立足實際,因地制宜,實施一戶一策,發展一村一品,精準施策,精準發力,精準扶貧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2016年脫貧144戶511人,脫貧率49.1%。   大溪鎮精準扶貧工作何以取得這麼好的成效?
  • 因村施策、因戶思策、因人施策 加快產業扶貧
    因村施策、因戶思策、因人施策 加快產業扶貧發布時間:2017-06-23   作者:吳朝廷   來源: 本站原創   瀏覽次數: 內容提要: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省、州、縣2017扶貧工作規劃,羊場鎮黨委政府把脫貧攻堅作為最重要的中心工作,樹立以「產業化扶貧」為主導,重點發展種養殖產業的思路,制定出因村施策、因戶思策、因人施策的扶貧方案 。
  • 精準扶貧、對口幫扶!東莞長安黨政代表團赴韶關實地調研
    7月2日、3日,東莞市長安鎮黨政代表團赴韶關翁源、乳源開展精準扶貧和對口幫扶調研活動。鎮委書記葉孔新、鎮委副書記莫沃佳等鎮領導參加調研。繼續深化合作鞏固結對幫扶成果在長安鎮代表團赴翁源開展精準扶貧調研座談會上,鎮委書記葉孔新首先介紹了長安鎮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他說,長安扶貧駐村工作隊能夠順利開展工作,得益於翁源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江尾鎮的高度支持配合。
  • 廣州市南沙區區長董可到蕉嶺調研對口幫扶、精準扶貧工作 - 梅州網...
    12月27日,廣州市南沙區區長董可率隊道蕉嶺縣調研對口幫扶、精準扶貧工作。雙方表示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脫貧攻堅的重要講話精神,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全力推動對口幫扶、精準扶貧工作再上新臺階。
  • 「我的扶貧故事」築牢前沿陣地堡壘 當好村級「戰鬥員」丨黎平縣...
    我叫羅森元,2019年6月,我積極響應黨委政府「盡銳出戰」的號召,申請到脫貧攻堅一線——黔東南州黎平縣地坪鎮井郎村擔任網格員,12月接任井郎村駐村第一書記。  扶貧宣傳路上的一次次入戶就是對扶貧政策和措施的實事求是,對貧困戶提出的問題我總是先記錄,隨後諮詢多個業務部門後上門認真解讀,消除群眾的顧慮和疑惑。對村裡的大病戶、殘疾戶、老人戶,他們往往更需要政府的關心關愛,我們駐村工作隊就積極的上門了解內情,核實實際困難,積極的幫助他們申請臨時救助、添衣添被、裱糊臥室等,讓他們享受到國家的扶貧政策,也消除他們心中的擔憂,建立幹群友好關係。
  • 開對「藥方」 拔掉「窮根」——衡水紮實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紀實
    5年來,1001個貧困村全部派駐了駐村工作隊,落實幫扶責任人13800名,「一對一」幫扶到村到戶到人,全市構建起上下貫通、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扶貧攻堅責任體系。因地施策,對症下藥去「病根」——精準施策,讓扶貧扶到點上、扶到根上,扶貧扶到家近日,在武邑縣武羅合作社的溫室大棚裡,水靈靈的黃瓜頂花帶刺,紅彤彤的西紅柿綴滿枝頭,十幾個工人正忙中有序地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把群眾當成親人,才能辦好每一件事|黎平縣孟彥鎮...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基層作為脫貧攻堅戰場的前沿陣地,既身在基層,就要紮根基層,服務基層,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我叫張昭雄,是黔東南黎平縣孟彥鎮歸己村一名普通駐村幹部。根據鎮黨委、政府工作安排,2018年是歸己村脫貧退出年份,歸己村在公共基礎設施、貧困人口脫貧上都還存在短板,為按時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我作為駐村幹部,從開始的春風行動大走訪、貧困戶漏評、錯評、錯退專項治理到精準再識別行動,對全村173戶農戶67戶貧困戶進行大走訪,問收入,訪民情,進行動態調整,做到精準識別、精準退出,對存在短板的貧困戶及時補短板,2018年使24戶94人順利脫貧,貧困發生率降到3%以下
  • 朝陽雙塔區打好精準扶貧組合拳
    他們創新扶貧模式,因貧施策、因戶施策,確立了「一村一品、一鄉一業、政企兜底」三級產業扶貧模式,結合精準脫貧攻堅計劃,覆蓋全區3166戶、6527名貧困人口,實現精準脫貧保障和長遠穩定收益。  2016年,7個貧困村銷號,脫貧1794人。在沒有硝煙的脫貧攻堅戰場上,雙塔區全體黨員幹部正以踏實肯幹的精神,勤勞務實的作風,不畏辛勞,全力以赴!
  • 扶貧幹部賣雞記
    且看基層幹部如何全程幫扶——&nbsp&nbsp&nbsp&nbsp扶貧幹部賣雞記&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龍伏村精準扶貧工作隊隊長尤國洪(左)
  • 帶著真情去扶貧 沉下身子幹實事——廣興鎮幫扶幹部劉川幫扶紀實...
    用真心扶真貧,沉下身子幹實事,送真情,真扶貧。在扶貧的日子裡,劉川盡心盡力為幫扶貧困戶辦實事,誠心誠意為幫扶群眾做好事,用一顆真心贏得了當地幹部群眾的信賴。扶貧用真情幫扶群眾說他是「救命恩人」特約記者 陸海銀 攝 2017年12月18日,在區機關事務局工作的劉川有了「新崗位」——廣興鎮扶貧幹部(掛職鎮黨委委員),聯繫一戶貧困戶和一戶後扶戶。2018年8月,在劉川的幫助下,貧困戶李遠明成功脫貧。昨日上午10時,劉川又像往常一樣沿著蜿蜒的小路,來到廣興鎮紅塘村4社李遠明的家中。還沒進門,遠遠就看到拄著拐杖的李遠明在招呼了。
  • 走好精準「三步棋」——芷江三道坑鎮五郎溪村扶貧紀實
    按照徐守盛書記「把扶貧對象搞準,把貧困家底盤清」的囑託,駐村扶貧工作隊與鄉村幹部先後6次挨家挨戶走訪,摸清了全村141戶貧困戶的真實情況,做到精準識別一戶不錯、一人不漏。  駐村工作隊和村支「兩委」通過「一看五評」的識別方法,即看年均收入是否在2300元以下,評住房條件、生產資料、勞動能力、教育程度、健康狀況,識別真正貧困戶86戶331人。
  • 「我的扶貧故事」無論多苦多累都值得丨普定縣馬場鎮扶貧工作站...
    作為馬場鎮新寨村包村幹部的我和該村第一書記李權,站在馬路關胡家大壩的貧困戶老胡家門口一籌莫展。老胡家寬寬的院壩,到處是雞糞和豬糞,竟沒有一個能下腳的地方。老胡家人口多,但勞動力只有1個,土地少且貧瘠,種不出糧食,要做生意也沒錢。
  • 「我的扶貧故事」從三尺講臺到幫扶幹部丨冊亨縣雙江鎮央繞村幫扶...
    根據安排,我從2018年6月開始成為央繞村的一名幫扶幹部。我被安排到央繞村央結二組,包保三戶貧困戶。第一次到農戶家走訪之前,我心裡很忐忑,我以前面對的都是學生,沒有和村民們打交道的經驗,擔心自己做不好這個工作,壓力很大。
  • 黎平縣永從鎮:疊鞘石斛崖山生金記
    石斛漫崖山 山崖也生金秋收時節,在黎平縣永從鎮頓洞村疊鞘石斛基地內工人們開始為石斛採收做起了前期準備。巖山上人頭攢動,工人們忙著鋤草、收割石斛鮮條、搬運,一切緊張而有序。2017年,公司與黎平縣頓洞珠源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籤訂合作協議,共建疊鞘石斛種植項目,共投資1000萬元,其中,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204.96萬元。相繼流轉「喊泉山」、「岜就山」、「芭良山」、「平茶山」、「登銀」等五片山建成疊鞘石斛種植基地362畝,帶動農戶160戶,覆蓋貧困戶138戶。
  • 「我的扶貧故事」從老師到幫扶幹部,從育人到扶困|黔西縣甘棠鎮駐...
    從老師到幫扶幹部的轉變,讓我有些不適,第一次如此接近基層的工作,我恐懼,怕自己做不好。為了儘快適應工作崗位,進入角色,我加班加點地把村裡所有關於扶貧政策方面的資料學習完,並通過和村裡幹部的交流,了解本村的基本情況和貧困戶的情況。共同商議扶貧幫扶方案、方法,做到因戶施策、因人施策,堅決在脫貧路上不掉一戶,不落一人。
  • 「扶貧故事」紅棗的故事
    ,因棗樹特別抗旱,被當地人稱為「鐵桿莊稼」和保命樹。自1985年起中國科協扶貧團開始幫扶臨縣,下基層、訪民意、走市場、做調研,因地制宜科學施策,號召在全縣沿黃河一帶大力發展紅棗種植面積。短短十餘年間,臨縣西部達到棗樹全覆蓋,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嚴重問題。自此,紅棗成為臨縣棗區人民的一大支柱產業,棗農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臨縣也曾被國家命名為「中國紅棗之鄉」,獲得了「全國紅棗產業龍頭縣」「全國經濟林產業示範縣」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