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龍滔,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永從鎮一名普通幹部,2018年,我主動申請到中羅村當任幫扶幹部,負責5戶23人的幫扶工作,我的扶貧之旅也正式開始了。 我所在的中羅村,是三龍侗寨的核心地區之一和傳統村落村寨,木房建築、鼓樓林立,是黎平縣侗族大歌發源地,素有「歌窩」美稱。這裡有挑歌斷擔的故事,有古老神秘的關秧節,唱不完中羅的歌,數的完中羅的雞,撿不完棚裡的蛋。這裡山水相依,群眾生活淳樸,在這個鶯聲燕語的村寨,我在歌聲中「勞作」,從中享受扶貧成果。
為了儘快地熟悉扶貧業務,準確把握貧困戶的家庭現狀,做到因戶施策,我認真地整理扶貧資料,仔細地向村幹、組長和寨老詢問村寨歷史,入戶了解農戶基本情況,我拿著精準扶貧臺帳上門摸清農戶實際情況,認真分析致貧原因,根據一戶一策的方法認真謀劃精準幫扶策略。 在走訪過程中,我發現中羅村山清水秀,侗族文化底蘊深厚,但該村貧困發生率卻很高,經過對所包貧困戶的研究,我發現,大部分致貧的原因是缺技術、因殘和因病等問題。找出問題癥結,找準致貧原因,我進一步確立了扶貧工作思路,也制定了幫扶規劃。
吳發金戶,是我的幫扶戶,該戶4人,有吳發金夫婦和一雙兒女,原本一家其樂融融,生活過得也挺不錯,可突如其來的病魔將這個家庭拖入了深淵,年僅4歲的女兒和2歲的兒子2019年9月雙雙被診斷為先天性心臟病,隨後夫妻兩不得不放棄穩定的務工生活,帶他們前去上海遠大心胸醫院治療,高額的醫療費、生活費讓這個家庭陷入了困境。 10月,得知他們從醫院回來後,我第一時間上門入戶詳細登記住院情況,將得到的信息匯報給村脫貧攻堅前沿指揮部,並和鄉鎮民政部門、醫療部門對接,通過水滴籌、臨時救助、住院醫療報銷補償等方式讓這個家庭暫時渡過了難關。因先天性心臟病後期需要繼續治療,服用進口藥物和病情複查剛性支出大,加上夫妻兩沒了收入來源,生活難以為繼,為了解決該戶後續生計問題,在諮詢低保相關政策後,我在2019年11月幫助他們申請最低生活保障,12月吳發金就領到了第一次低保金,現在每月能領到1652元低保金。
「精準扶貧把我家從病魔裡解救出來,感謝黨和政府,讓我們全家看到希望。」 和吳發金戶類似,在我的扶貧道路上還有很多不同的故事在上演,按照少一些錦上添花,多一點雪中送碳的幫扶思路,2019年,我為幫扶戶湯明勝、吳雲雄等申請了老舊住房透風漏雨整治,300米的串戶路建設;幫助田興華戶進行人畜混居整治,幫助吳雲榮戶申請最低生活保障,根據實際情況,為他們補齊了床、衣櫃、碗櫃、被子、爐灶等短板,組織在家人務農人員進行了進村實用技術培訓,引導9人外出務工。 此外,我堅持志智雙扶,在「輸血」的同時強調貧困群眾「造血」能力,每次入戶都會和他們宣傳自立更生,艱苦奮鬥脫貧典型案例,輸送治貧先治愚思想,注重在精神上「扶貧」。現在,脫貧後的他們精神煥發,積極昂揚,他們的改變深深地觸動了我,也讓我的扶貧工作得以肯定。
現在,在黨和政府的帶領下,該村成功「破解」致富密碼,幹群一心,齊心協力,群眾的生活越來越好,實現同步小康路上沒有一人掉隊。後續,我們駐村工作隊堅決貫徹落實「四不摘」政策,鞏固扶貧成果,繼續用好本村民族文化和生態環境兩大優勢,因戶因人精準施策,幫助中羅村在鄉村振興的路上奮勇前進。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軍整理
編輯 楊羽
編審 王璐瑤 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