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劉光豪,2016年6月,我畢業於中國海洋大學。「海納百川,取則行遠」,曾以為自己畢業後會像很多海大同學一樣,揚帆起航、逐夢深藍、謀海濟國,做一個浩浩蕩蕩的「海洋人」。未曾想,歲月的蹉跎讓象牙塔下的海洋夢漸行漸遠。或許是機緣巧合,遠離海洋的我竟成了新時代新航程中的一名脫貧攻堅親歷者,才有幸向後人訴說著自己駐村扶貧所經歷的那些人和事。
2016年9月,我來到貴州省黔東南黎平縣統計局參加工作,從那年開始,全國各地轟轟烈烈的脫貧攻堅戰正陸續打響。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大學生,剛接受過高等教育但「鄉土味」依舊十足的我,內心對農村工作有種天然的契合感,剛來上班不久便主動要求去駐村。從起初主動請纓「被拒」,到後來單位主要領導親自「點兵」,2017年6月,我終於如願成為了黎平縣統計局定點幫扶村——黎平縣德順鄉黑洞村的駐村工作組組長、第一書記。 19歲高中入黨、22歲擔任過學院本科生黨支部書記的我,在組織的培養下,成為了當時全縣選派的249名第一書記中最年輕的一位,那年我未滿24歲。 「今晚我們燉牛腳和黃豆來接待新來報導的劉光豪書記,就是希望劉書記在今後的工作中能夠像牛腳一樣,腳踏實地幹工作,把我們黑洞發展起來,帶領大家早日脫貧致富奔小康」,到村報到的第一天,村支書林長峰的這席話,讓我既深感作為駐村第一書記肩之所負責任之重大,又倍感為民服務使命之光榮,至今記憶猶新。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我到黑洞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遍訪全部貧困戶和非貧困重點戶,摸清全村貧困底數和基本村情民情。
2017年7月,初次走訪吳安興戶半年後,我遍訪全村各戶,建立了貧困戶和重點戶的「一戶一檔」,村情介紹也記錄完成,基本民情已瞭然於胸。隨著駐村工作的深入開展,吳安興、林仕斌、羅本相等疑似漏評戶被順利納入建檔立卡,吳仕宏、林定光等困難戶也納入了低保。
邀請同單位派駐的另外兩名第一書記到黑洞村交流駐村工作精準識別、精準幫扶搞定後,如何因村施策發展「一村一業」成了擺在我眼前的又一個難題。 黑洞村坐擁1200畝大壩,依山傍水,海拔低,熱量足,是全縣26個500畝以上重點壩區之一。為了把黑洞村得天獨厚的壩區優勢發揮出來,通過發展產業助推群眾脫貧致富,我帶領駐村工作組和「村支」兩委同志一道,利用春夏耕和秋冬種先後探索發展優質稻、馬鈴薯、白蘿蔔、西蘭花等種植產業,通過從縣農業農村局引進「優質稻+鴨+魚」產業項目並引薦黎平侗鄉米業和裕豐米業兩大公司與村內籤訂《糧食收購協議》,解決了村內優質稻銷路難題,既讓群眾留足口糧,又幫群眾賣出餘糧。連續三年覆蓋全村的優質稻種植項目,讓黑洞村群眾感受到了真真切切的「獲得感」。
黑洞村2019年優質稻產業項目即將迎來豐收然而,2020年春節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如晴天霹靂。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大年初一,我急忙進村組織開展疫情防控排查工作。原以為加兩天班便可以再回家過春節,沒想到全國疫情形勢越來越嚴峻。繼武漢封城後,各地疫情封路猶如大雪封山,我很快斷了回家的念想。「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經過兩個多月緊張有序的科學防控,全國疫情形勢得到緩解,復工復產工作也逐漸被提上日程。而此時,距離我離開黑洞村僅有一個多月,黑洞村260畝西蘭花的滯銷難題又擺在眼前。 過了一山再登一峰,跨過一溝再越一壑。我鼓足勇氣,決心在離開黑洞村前一定要幫助村裡解決好西蘭花銷路一事。「支書,我聯繫好崔總了,我們直接拉去長沙海吉星批發吧」,「好,這總比爛在田裡當肥料要強」,幾經周折,通往長沙的第一條銷路終於打開。 幹群齊心、眾志成城。在德順全鄉幹部、網格員的幫助下,經過連續兩晚通宵達旦的分揀、打包、裝車,滯留在中潮冷庫的數十噸黑洞村西蘭花也順利踏上了支援武漢的徵程。緊接著,通往貴陽、廣東等地的銷路也陸續打開。
2020年疫情期間,陪同時任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唐光宏一行視察黑洞村西蘭花產業
黑洞村2019年秋冬種西蘭花種植項目航拍一角村級脫貧了,貧困戶全部脫貧了,新村委會住進去了,串戶路和太陽能路燈全覆蓋了,機耕道和產業路都搞好了,壩區產業也發展起來了……,三年猶如彈指一揮間,但我是時候離開了。 「劉書記,恭喜你考上公務員,你走之前要提前和我說一下,我韓玉權一定要組織我們六組的腰鼓隊敲鑼打鼓歡送你步步高升」,臨走的前兩天,我自掏腰包在黑洞村委會擺了幾桌「謝恩宴」,一個組長來和我道別。我知道組長的心意,但我明白,敲鑼打鼓送一個小小的駐村第一書記,這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絕對搞不得。 2020年5月18日一大早,塞滿後備箱、後排座、副駕駛的三年駐村行李,伴隨著我沉重而不舍的心情,靜靜地,我離開了黑洞村。我一路向北,直往敖市鎮人民政府狂奔,整理好自己的宿舍後,準備第二天報到。 來到敖市只是換個戰場,脫貧攻堅一直在路上,我必須一往無前,砥礪前行。
敖市鎮三多村2020年立冬「原來康中菊在三多村當第一書記的時候,那真是一個工作狂,大天在村上轉,有家也不回」,到敖市鎮三多村駐村不久,我便聽到了村支書調侃康中菊當年在三多的扶貧「戰事」。其實關於康鄉長的一些故事我早有耳聞,畢竟她曾是我在黑洞駐村時的指揮長,我們一起在村共事了近一年。她的確是個雷厲風行的「工作狂」,是黨和人民的好幹部,曾經的康鄉長如今已成了康書記。 我在想,我們是不是該感謝感謝新時代的脫貧攻堅偉大工程,正因為脫貧攻堅,才見證了一個個像康書記這樣優秀領導幹部茁壯成長的心路歷程,也見證了無數個像我一樣默默無聞奉獻基層一線幹部的殷殷付出。 「劉書記,有時間你要常來黑洞看我們點,這半年沒看到你在村上我心裡都是空空的,好不習慣,新來的陳書記我們還不適應……」,吳友鑾是去年黎平縣脫貧攻堅決戰期間我介紹到黑洞村幫忙煮飯的阿姨,前幾天吳阿姨給我打電話,她又念叨起感謝我幫她家網購冰櫃和洗衣機的事,我內心五味雜陳。「阿姨,那冰櫃還好麼?那洗衣機你會用了吧?宗歡是不是去德順讀四年級啦?宗秀還在凱裡原來那個幼兒園實習麼?……」我和吳阿姨在電話上寒暄了許久,她給我的感覺就像家人一樣。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是黨的群眾路線,我想這更應該是我們這些基層一線扶貧幹部的思想路線和行動路線。
作者 劉光豪
見習編輯 吳一凡
編輯 劉娟
編審 田旻佳 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