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用心扶貧 不留遺憾|劍河縣柳川鎮公俄村脫貧攻堅...

2021-01-07 天眼新聞

我叫劉麗,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柳川鎮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中心工作人員。我主要負責公俄村關口、馬安良兩個自然寨的脫貧工作。脫貧攻堅只有沉下身子、腳踏實地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才是出路,我做好了準備。

利用夜晚農戶空閒入張文才戶了解情況

由於攻堅隊辦公地點距離我負責的網格遠,每走一趟都需要1個半小時左右。我負責80戶27戶貧困人口,資料袋子從不離身,以前自己外出都是空手空腳,而現在出門手中必須帶著一個資料袋,隨時隨地都能用它來裝脫貧資料。

工作中,經常需要比對數據、入戶收集信息資料等,自己都不記得多少次錯過了飯點,之後只能以饅頭、包子代餐。也不記得多少次夢到走訪貧困戶、夢到自己工作不完成,每一次都在夢中驚醒。我默默地為自己加油、默默鼓勵自己,我對自己說要麼不做,要做就做最好。

邰光輝戶透風漏雨的房子整治一新

在我負責的貧困戶中,最困難的就是邰世華戶。家庭人口5人,戶主邰世華患肝硬化腹水,不能正常勞動,兩小孩均在校讀書,長女邰昌梅就讀於劍河縣第二中學高三,長子邰昌海就讀於劍河縣第四中學初一;老母親年近70歲,平時只能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家庭的重任就落在邰世華愛人李老格王的肩上,她成了這個家庭的支柱。

針對這個情況,我積極向攻堅隊長匯報。通過實際了解及調查,得到了村委和攻堅隊的大力支持,安排了食用菌基地打零工、村保潔員等就業崗位,還享受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小香雞養殖等多種幫扶措施;我多次深入到邰世華家座談,勉勵他們一家要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和決心,並鼓勵讀高三的大女兒邰昌梅好好讀書。2020年9月,邰昌梅順利收到了貴州工商職業學院錄取通知書。

還有邰報當戶,該戶家庭人口4人,邰報當和其愛人均為40多歲,但是自身發展能力欠缺,長子邰秀勤初中畢業已外出廣東務工,長女邰秀英2020年初中畢業,被劍河縣第二高中錄取。我經常到他們家,了解他們家的困難,及時向村支兩委和攻堅隊反映他們家的情況。

通過核實後,給他們安排了公益性崗位村護林員、農村低保、透風漏雨項目、臨時救助等多種渠道幫扶。我每次我到他們家,都詢問邰秀英學習情況,鼓勵她安心學習,現在國家政策很好,以後多為社會做貢獻。

馬安良自然寨新建的議事、休閒涼亭

經過兩年以來的脫貧攻堅工作,關口和馬安良兩個自然寨發生了「質」和「量」的變化。公廁、衛生室得到維修,許多農戶用上了乾淨衛生廁所、家家戶戶用上潔淨的自來水,村裡還發展了小香雞、林下木耳等產業。如今,村裡煥然一新,貧困戶全部脫貧。所有這一切,我都有幸參與,內心感到無比的欣慰和自豪。

作者 劉麗

見習編輯李貝多

編輯肖慧

編審王璐瑤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精準扶貧迎接改變丨劍河縣柳川鎮公俄村幫扶幹部...
    我叫彭景剛,是劍河縣柳川鎮公俄村幫扶幹部。楊光林是我的幫扶戶之一,2018年楊光林一家被納入了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初識楊光林時,他們夫婦正在門口乘涼,他們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對憨實的農民。入村開展幫工作後,我對每個幫扶戶都擬定了幫扶思路。針對楊光林戶,我想應該首先從改變家庭衛生入手。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只要在我到村裡,都會抽時間到楊光林家和他拉家常、吃飯、聊天,幫他打掃衛生,沒多久我們便成了朋友,我們的距離拉近了,他也信任了我。慢慢的,他接受了我對他提出的脫貧方案。
  • 「我的扶貧故事」找準「病根」脫貧才有希望丨劍河縣柳川鎮柳堡村...
    我叫曾濤,現任共青團劍河縣委副書記,2017年9月,受組織委派擔任柳川鎮柳堡村駐村第一書記,後又兼任村脫貧攻堅工作隊隊長。柳堡村由柳堡、柳落兩個村組成,共有329戶1426人,其中貧困戶103戶427人,由於4個自然寨地理位置較為分散,全村「苗家」「客家」雜居生活導致村級矛盾糾紛多,再加之貧困發生率高等因素,脫貧攻堅任務十分艱巨。初到村時,複雜的工作環境讓缺乏駐村工作經驗的我犯了難。通過細緻走訪摸排,我了解到村裡貧困的主要「癥結」在於基礎設施建設落後、產業發展效果不佳、群眾缺乏脫貧信心。
  • ...扶貧故事」我真誠服務 你滿意脫貧丨劍河縣柳川鎮乃壽村網格員...
    劉林海的妻子姓楊,我也姓楊,所以她總稱呼我哥,每次到他們家走訪,他們都特別熱情。當然打動我的不僅僅是他們的熱情,更重要的是他們對我工作的支持和信任,以及他們對扶貧政策的理解上了一個新臺階。楊義洪(左)聽取農戶反映問題我叫楊義洪,是劍河縣柳川鎮乃壽村網格員。在我剛來乃壽村開展扶貧工作,到劉林海家入戶走訪時,劉林海怨氣比較多,對我們工作有反感情緒,但我仍任勞任怨多次到他家走訪,細緻調查。
  • 「我的扶貧故事」我成了地地道道的本村人丨劍河縣柳川鎮南埃村...
    我叫趙勇,是黔東南州劍河縣柳川鎮南埃村網格員。2014年9月,按照鎮裡安排,我來到南埃村扶貧駐村,懷著工作熱情,貢獻自己的力量。沒想到在接下來的6年,我慢慢變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本村人,村民成了我的親人。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需要我便會挺身而出丨劍河縣柳川鎮革東村...
    我叫楊和錦,是劍河縣柳川鎮革東村脫貧攻堅隊隊長。  柳川鎮革東村位於劍河縣中部、柳川鎮東南部,地處三板溪水電站庫區沿岸,陸路交通極其不便,村民群眾出行全靠水路。  3月19日,接到柳川鎮通知,縣、鎮兩級第一批派駐的幹部就只是我和鎮裡面一個年輕幹部小李,其他的就村裡面的五大員。  說實話起初對於組織的這個安排我還是有點意外,正式幹部就兩個人,如果在開展工作時遇到什麼難題的話,連個討論的人都沒有。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認可是我最大的動力丨劍河縣柳川鎮展刁村...
    這是黔東南自治州劍河縣柳川鎮展刁村群眾為我們幫扶幹部唱的一首酒歌。從中,我感受到了幫扶工作的溫暖。  我是劍河縣綜合行政執法局工作員姚鈞。脫貧攻堅戰役開展來,我始終按照縣委、縣政府的安排部署,緊緊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開展各項工作。作為一名幫扶幹部,一路走來,群眾認可是我最大的動力。
  • 「我的扶貧故事」人心是靠實幹攏起來的丨劍河縣柳川鎮加禾村脫貧...
    我叫張美銘,是劍河縣扶貧辦派駐柳川鎮加禾(萬安)村脫貧攻堅隊隊長、網格員。「原來我們村是只要一聲招呼,村民就會主動集中起來,及時完成村裡安排的工作任務,現在人心渙散,都喊不動了。」首先,我針對脫貧攻堅任務組織籤訂工作「七承諾」,要求網格員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責任網格工作中、地毯式地入戶宣傳扶貧政策、精準統計農戶基礎信息、按時完成網格工作任務、不優親厚友、不與他人爭利、辦文明事。
  • 「我的扶貧故事」一身泥土一路芬芳丨劍河縣柳川鎮柳堡村脫貧攻堅...
    我叫何錫剛,是劍河縣柳川鎮人民政府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2018年7月,根據黨委政府的安排,我從原駐的返前村調整到現在的柳落村,開啟了新的駐村旅程。  全新的環境意味著一切都將重頭開始,作為一名基層的駐村幹部,先前一年的駐村經驗,我及時了解村情民意,準確的宣傳上級黨委政府的制定的指導思想和惠民政策,讓群眾真正理解惠從何來,惠在何處的重要性。因此,通過召開院壩會、網上聯繫等方式經過將近一個月的努力,我終於掌握了柳落村白翻和柳落兩個自然寨158戶村民的基本情況以及村裡的發展概況。
  • 「我的扶貧故事」讓村民們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丨劍河縣柳川鎮巫...
    我叫潘存炎,是劍河縣直機關工委的一名幹部,同時也是劍河縣柳川鎮巫堆(返前)脫貧攻堅隊擔任網格員,同年8月,受組織委派擔任柳川鎮巫堆村駐村第一書記。2019年6月,我正式入駐巫堆村。初到村時,複雜的工作環境讓缺乏駐村工作經驗的我犯了難。到村後,為了儘快摸清底數,我每天走村串寨、入戶走訪,為脫貧攻堅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入戶走訪中,了解到全村村民強烈要求修建一個籃球場的願望由來已久,但由於建設用地使用困難,籃球場建設總是啟動不了。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扶智 讓生活幸福如「蜜」丨劍河縣返排村脫貧...
    我叫石萬達,是貴州黔南劍河縣返排村脫貧攻堅隊隊長。2019年7月,我第一次踏上了前往返排村的路。從劍河縣城到返排村,要先坐車再坐船。路途遙遠且輾轉,用「跋山涉水」來形容都不為過。  當時,我的心情就像客船駛過江面而泛起的漣漪般澎湃而激動,但同時,看到返排村如此困難的交通情況也讓我心中明白了扶貧任務的艱巨,但也更加堅定了心中的扶貧信念。  我從小在農村長大,深知飢餓和貧困的感受,所以我來到返排村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想辦法讓這裡的貧苦群眾吃得飽、穿的暖。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真扶貧」丨劍河縣岑松鎮屯州村脫貧...
    「龍隊長,你是我見到的工作最負責最認真的駐村幹部。」這是我所在村的幾位老黨員和老百姓見到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我叫龍安江,是劍河縣岑松鎮屯州村脫貧攻堅隊隊長。  剛到屯州村,從上一任隊長手中接過屯州村脫貧攻堅隊的戰旗時,心中感覺到了沉甸甸的責任。
  • 「我的扶貧故事」我為我的扶貧工作而驕傲|劍河縣圖書館館長龔南榕
    我是龔南榕,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南哨鎮南反村(南甲村、反召村的合併村)攻堅隊副隊長,同時也是劍河縣圖書館館長。期間,認真學習脫貧攻堅相關政策、措施,同時深入農戶家庭做好宣傳和了解實際情況,為群眾辦實事,解決群眾實際困難。
  • 「我的脫貧故事」我從過去的貧困戶變成了養豬致富戶丨劍河縣柳川...
    我叫楊昌文,是劍河縣柳川鎮白沙村村民。記得2014年以前,家中父親殘疾、患有大病,經常住院治療,同時,家裡還有弟弟在上學,我又走出校門不久,家庭生活一度陷入貧困。為了改變貧困的局面,讓家人過上好日子,我也像大多數人一樣,懷揣著致富夢到外地打工,在外面奔波幾年,但由於文化水平不高,又沒有技術,心中懷有一腔致富熱情,卻始終找不到出路,只能幹一些簡單的體力活。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的生活已發生質的改變丨黔東南州劍河縣柳川...
    我叫楊光環,家住貴州省劍河縣柳川鎮返迷村,現就讀於貴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大三學生。疫情期間楊光環自願到村口執勤我家為4口之家,爺爺70多歲,因患長期慢性病,生活不能自理,父母文化低,在家裡務農,家庭經濟收入僅夠生活日常開支。
  • 劍河縣領導到柳川鎮督查食用菌基地建設情況
    劍河縣領導到柳川鎮督查食用菌基地建設情況 發布時間:2020-02-20 12:13:00      來源:黔東南日報   2月12日,劍河縣委書記王勇志深入柳川鎮關口林場食用菌基地
  • 劍河縣:綠色生態促發展 脫貧攻堅步履疾
    事實上,劍河縣農田和壩子的面積加起來不到全縣總面積的20%,大部分地區海拔600米以上,不適宜種植傳統作物。1980年,劍河縣GDP僅3794萬元。  為破解困局,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全縣嘗試林下種植杉木。「樹木生長速度完全跟不上市場需求,種樹不是長久之計。」
  • 「我的扶貧故事」「你是這樣的好幹部」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
    我叫廖朝元,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脫貧攻堅隊隊長。每一次同村民們在一起時,老百姓們總是拉著我的手語重心長地說:「你不僅是個好隊長,更是我們的好兄弟,我們就是一家人。」廖朝元組織召開攻堅戰隊會議自劍河縣城搬遷到革東以來,能有點能力的都搬遷到清江湖畔的兩岸居住,老寨上面被遺棄的四、五十棟老木房已破爛不堪,村內環境髒、亂、差十分嚴重,居住在裡面至今尚未脫貧的30多戶貧困戶生活條件十分艱苦,思想觀念也非常落後,扶貧工作有些難做
  • 「我的扶貧故事」青春黔行 不負使命丨劍河縣久仰鎮西部計劃志願者...
    若不是來到這裡,我真的不知道還有這麼多需要幫助的人;若不是到基層走一走,天真的我以為脫貧攻堅這場戰役已經結束了。  我叫楊萍,2020年7月從貴州六盤水師範學院畢業後,報名參加了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基層項目,成為一名大學生志願者,來到了黔東南州劍河縣久仰鎮工作。談起成為志願者的初衷,我的心裡滿是感恩。我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受國家資助得以完成大學四年的學業。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讓我圓了上學夢丨劍河縣柳川鎮柳落村村民...
    我叫雷光蘭,今年16歲,家住黔東南自治州劍河縣柳川鎮柳落村。我出生在一個極其貧困的家庭,父親雷老土和母親劉仰麼因為沒有文化,加上年紀大了無法外出打工,在農村與莊稼地打了一輩子交道。為了幫父母減輕負擔,2018年正在讀初中的我中斷了學業,偷偷來到廣東打工。因為沒有多少文化,我只能到一些小玩具廠上班,從事簡單的流水線工作。雖然我每個月的工資只有2000元左右,但我每個月都會寄一部分工資回家給父母來改善他們的生活。「小蘭,你怎麼不讀書跑到廣東打工去了?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能安居是對我最大的褒獎丨劍河縣南明鎮平珍...
    「我的胃痛得不得了,歐大榮要照顧我,他無法外出務工,家裡困難好多年了......」在歐大榮家,他妻子萬老政聲音低沉地向我介紹著,看到這樣的家庭狀況,我憂心忡忡。我叫徐文美,是劍河縣南明鎮平珍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