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劍河,位於貴州省東部,黔東南州中部,總人口28萬人,其中,以苗侗為主的少數民族佔96%。2004年,劍河縣城因國家重點工程三板溪水電站建設遷徙重建,2007年,完成整體搬遷,是貴州省最年輕的移民縣城。 70年來,劍河沐浴在新中國陽光下,奮發圖強、後發趕超,以砥礪奮進的「劍河精神」,在時代徵程中,開創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
從靠天吃飯到產業脫貧 劍河縣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四周被莽莽群山包圍,當地群眾人均耕地不足一畝。「我們一家老老少少曾經都指望著這畝地餬口。」今年73歲的劍河市民邰么美感慨說。 事實上,劍河縣農田和壩子的面積加起來不到全縣總面積的20%,大部分地區海拔600米以上,不適宜種植傳統作物。1980年,劍河縣GDP僅3794萬元。 為破解困局,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全縣嘗試林下種植杉木。「樹木生長速度完全跟不上市場需求,種樹不是長久之計。」邰么美說,70年代,靠林下套種辣椒和生薑以短養長。90年代,重新開始嘗試在林地種植金秋梨和橘子。 直到2014年,劍河縣貧困發生率仍然高達32.5%,貧困人口高達7.9萬人,是國家級貧困縣和全省14個深度貧困縣之一。 痛定思痛。2017年以來,全縣認真總結前期產業發展的經驗教訓,研究結構調整及規模化問題,先後組隊到湖南常德、福建古田、河北平泉、黔西南州安龍縣等地考察學習,精選食用菌產業作為「一縣一業」和打贏脫貧攻堅戰、推動農村產業革命的主導產業。 近年來,劍河縣按照「五步工作法」,圍繞「生態脫貧、綠色發展」理念和「把劍河建成貴州食用菌菌種研發、制種基地」和「將劍河建成全省中高端食用菌生產大縣」兩個目標。除了以龍頭企業為支撐,採取設施栽培、仿野生栽培、野生撫育等特色種植方式,走高端化、道地化、有機化、差異化發展之路,並且通過工廠化生產解決貧困戶就業問題、大田種植做精有限土地、林下仿野生種植盤活森林資源,打造農文旅體驗園做足食用菌產業文化。 全縣圍繞產業發展「八要素」和「八個統一」(統一規劃、統一生產、統一菌種發放、統一技術標準、統一品牌認證、統一保底收購、統一保險、統一菌棒回收),打造從菌種研發、菌包生產、組織方式、產品收購、冷鏈物流、產品加工、廢料回收循環利用的產業發展體系,帶動貧困群眾脫貧增收。 如今,劍河縣正在打造一個食用菌產業園、一個食用菌加工廠,同步建設五個食用菌種植基地。計劃在每個鄉鎮建設1個以上食用菌基地,力爭通過食用菌「一縣一業」示範,帶動7200人以上穩定就業,通過就業直接拉動2.8萬人以上貧困人口脫貧。
從生態立縣到綠色發展 劍河作為貴州省十大林業縣之一,森林覆蓋率超過72%,是當之無愧的「綠色王國」。 20世紀以來,全縣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原則,把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作為生態文明建設基本途徑,傾力推進全縣生態文明建設,使綠色發展成果惠及全民。 在前進的徵途中,劍河縣不懈奮鬥的精神始終如一。2014年10月,貴州省對劍河縣等10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取消GDP考核指標,增加現代高效農業推進、旅遊產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指標。2015年4月25日,該縣正式啟動生態保護紅線區域保護規劃工作,並將該項工作分解落實到相關單位和全縣12個鄉鎮。 近年來,劍河以「綠色發展·生態脫貧」為統領,啟動全縣旅遊扶貧規劃編制,加大打造重點生態旅遊貧困村寨力度,加強與周邊知名景區建立合作關係,構建資源互動、產品互賣、利益共享精品旅遊線路。同時,通過學習借鑑其他地區旅遊扶貧成功經驗,積極探索「旅遊+」模式,完成劍河溫泉城、江上旅遊等項目建設和油用牡丹、鉤滕、食用菌、小香雞、仰阿莎動漫產業等產業園(基地)建設,推進旅遊與農業、文化、城鎮、康養、電商、動漫等關聯產業融合發展。 劍河縣一方面投入大量資金改善村寨基礎設施建設、步道硬化、房屋改造及發展鄉村旅館、農家樂、茶館等,改善村寨生產生活條件,通過吸引遊客增加村民收入。另一方面,通過發展鄉村旅遊,吸引遊客進鄉村賞美景,體驗少數民族風情,品鄉村生態綠色食品,給遊客提供休閒舒適的旅遊境地,增加貧困地區群眾經營性收入,一些昔日的貧困村變為遠近聞名的旅遊示範村。 目前,全縣接待人數和旅遊收入呈現逐年遞增態勢,基本形成條件較完善的太擁鎮昂英村、南哨鎮反召村、久仰鎮基佑村等鄉村旅遊產業。
從深山村民到城市居民 「過去在山裡,種地是我們唯一的經濟收入來源,但每年種出的糧食剛好夠吃。」柳川鎮返排村村民歐陽開武感慨說,搬出大山,是我們做夢都在想的事情。 劍河是典型的山陵地區,境內山高、坡陡、平地少,大多數村落坐落在群山之中。近年來,該縣將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不斷加強組織領導,加大投入力度和實施力度,將居住在自然條件惡劣地區的農村貧困人口搬遷到生存與發展條件較好的縣城區居住,從根本上改善其生產生活條件,提高生活水平。 2016年,該縣啟動實施第一批易地扶貧搬遷工程,搬遷安置942戶4017人。2017年,實施第二批易地扶貧搬遷工程,搬遷安置3204戶14115人。 為進一步提高全縣搬遷安置點勞動力技能水平,增強轉移就業競爭力,提高就業率,全縣根據「一縣一業」和縣內用工需求,依託用工企業、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和能提供就業崗位的培訓學校為主,採取「先培訓、後上崗,邊培訓、邊上崗」原則,加強實操實訓。 同時,以搬遷安置點為單位,全縣按照「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要求,對目前留在搬遷安置點的勞動力,開展農民向市民化轉變和城市生活技能培訓,向培訓學員傳授食用菌採摘等基本操作技能,讓搬遷戶掌握一技之長。「現在,我不僅搬進城裡的房子,還在家門口的食用菌基地找到工作,每月有2400元工資,日子好過了。」歐陽開武笑著說。 如今,劍河縣完善全縣4個安置點道路、路燈、綜合管網等市政基礎設施建設,設立社區服務中心、衛生室、就業創業服務中心、警務室等公共服務機構。思源社區便民超市開始營業,體育休閒廣場投入使用,為搬遷群眾提供生活便利,真正做到「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
從「吃不飽」到「過得好」 「原來,我們這裡不通水、不通電、不通路,生活來源只有靠種地。」今年73歲的劍河市民邰么美回憶說。 1950年,劍河城鄉人均國民收入僅260元和62.8元。改革開放後,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2018年底,城鄉人均國民收入分別達到29771元、8745元,大部分人民過上小康生活。 近年來,該縣以小康「六項行動」為抓手,推進易地扶貧搬遷、生態移民、危房改造等工程,積極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和農村清潔風暴行動,人居條件越來越好;以「五個全面建成」為抓手,改善就醫條件,提升醫護水平,不斷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公共衛生服務越來越優質。 2019年,該縣緊盯「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制定《劍河縣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1+3+N」專項治理工作方案》和各個專項治理子方案,明確具體任務和整改時限。同時,對扶貧協作有差距、攻堅打法不精準等問題開展排查,明確治理工作專班,制定治理工作方案,整合全縣各級各部門和12個戰區、176個攻堅隊力量,確保治理取得成效。 今年底,劍河縣將實現1.91萬貧困人口脫貧,85個貧困村出列,全縣綜合貧困發生率降到3%以下,群眾認可度達95%以上,確保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達到脫貧標準、貧困村達到出列要求。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劍河人民用苦幹實幹書寫著新時代絢麗華章。李卓檬 劉開彬 章雨
編輯 何濤
編審 楊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