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晚年的一首「雪詩」,道盡家國之思,後世評價:無人能及

2020-12-06 解憂詩詞

杜甫被後世尊為「詩聖」,「憂國憂民」的思想貫穿了他的一生。

懷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他在長安整整困守了十年,即使是「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他也從未放棄心中的夢想。

在成都浣花草堂的那段日子,是他後半生最安逸閒適的歲月。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晝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

即使生活安定,他也時刻牽掛著國家的安危,還有流散天涯的兄弟。

他曾寫下一首詩,道盡家國之思,蒼涼悲壯,入選《唐詩三百首》,後世評價:無人能及。

這首詩名為《野望》。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裡橋。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惟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聖朝。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

雖然詩名為「野望」,但是詩歌著重描寫的不是野望之景,而是由此引發的一系列思緒。

詩歌首聯描繪了一幅意境闊大的山河背景圖。

白雪皚皚的西山,環繞著三座城池;南浦邊,萬裡橋橫跨清江。

詩人看似漫不經心的「一望」,實際大有深意。

「三城」是蜀地的軍事要鎮,為防吐蕃入侵,軍士常年鎮守。

而「萬裡橋」原名叫什麼已不得而知了,三國時,蜀漢名臣費禕出使吳國,諸葛亮在此為他踐行,臨行之際,費禕嘆曰:「萬裡之行,始於此橋」,由此得名。

所以這看似簡簡單單的兩個意象,實際卻為後文的家國之思埋下了伏筆。

頷聯兩句充分表現了詩人對家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安史之亂爆發後,杜甫帶著妻兒一路漂泊到了蜀中,在朋友的幫助下,才在成都定居下來。

當時蜀中未受戰亂侵擾,然而洛陽、山東等地依然處於戰亂中,而杜甫的幾個弟弟恰巧就分散在這一帶。

他在《月夜憶舍弟》中曾言「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古代本就通信困難,何況當時烽火連天。

杜甫長久收不到弟弟的來信,心中的擔憂思念之情可想而知,所以才會在遙遠的西蜀,泣涕漣漣。

「涕淚」二字語出肺腑,尤為打動人心。

接著的頸聯筆鋒一轉,由對家人的牽掛轉為對國家的擔憂。

前一句是詩人的身世之感,當時杜甫已年近50,在平均壽命不高的古代,算是遲暮之年,又兼疾病纏身。

更令他傷感的是,大半生已過,而他卻未能為國盡忠,為百姓謀福,「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夢想離他越來越遙遠。

可以想像當時杜甫的內心該有多麼悲傷痛苦。

這一聯將他的身世之悲,和家國之憂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一個遲暮多病,憂國憂民的詩人形象便躍然紙上。

尾聯「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原本詩人騎馬來到郊外,是為了排遣心中的愁苦,然而眼目所及,儘是蕭條荒涼的景象,心中的愁苦又添了一層。

這首詩很能體現杜甫精神,蒼涼悲壯,入選《唐詩三百首》。

在詩中,杜甫的情感是一步步加深的,從一開始思念弟弟的「涕淚」,到遲暮多病的傷感,未能報效國家的愧疚,到最後「人事日蕭條」的惆悵,所有的情感都聚集在一起,難以排遣。

元朝詩論家方回評價這首詩「格律高聳,意氣悲壯。唐人無能及之者」,我深以為然。

唐詩裡,表達思念親人或者是抒發愛國之情的作品不在少數,然而卻很少能像杜甫這首詩一樣,將親人之思和國家之憂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而這也正是杜詩為後人所稱道之處,他的詩歌反映民生疾苦,而這「苦」他也曾經受過,所以更真切,更動人。

不知你認為杜甫這首詩寫得如何?歡迎一起來討論。

-END-

作者:解憂詩詞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杜甫筆下最孤獨的一首詩,尾句10字最悽涼,道盡世間酸楚
    比如我們所熟知的「送別詩」「思婦詩」等等,他們所要表達的情感不同運用的意象和寫作方法也各有所不同。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多會用秋天的蕭瑟來表現,用月亮來代替自己的情感抒發方式,正是因為如此時至今日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才會如此絢爛多彩令人豔羨!
  • 杜甫散步寫下一首詩,記錄悽慘晚年生活,被後人稱「七律之冠」
    一篇詩當中,每一句都讓人感到讚嘆;而這其中組成每一句的每一個字,都令人嘖嘖稱奇。這是明代文學家胡應麟對一首詩的評價。不僅如此,這首詩還被後人稱為「七律之冠」,意思就是古往今來這麼多寫七律詩歌的,就這首詩最厲害,是所有七律詩當中的頂尖之作——那麼,這首詩到底是誰的詩,又是如何擁有這樣高度的評價的呢?說到這裡,我們就必須得請出今天的主人公——杜甫了。
  • 杜甫晚年很振奮人心的一首詩,翻譯過來就是:心若年輕,歲月不老
    就像杜甫晚年一首詩所言「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這一句出自他晚年寫的一首詩《江漢》。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片雲天共遠,永夜月同孤。杜甫離開夔州後,一路漂泊,輾轉於湖北江陵、公安等地,這首詩便是在這一帶所寫,而這裡位於長江和漢江之間,故而稱為「江漢」。「思歸客」三字道盡了詩人想歸卻不能歸的心酸苦楚,這讓我想起了王勃的「長江悲已滯,萬裡念將歸」,同樣是漂泊異鄉,思歸而不能歸。
  • 杜甫晚年悲涼之作,只有短短40字,卻寫出了孤獨的最高境界
    今天要講的這首詩也是杜甫晚年悲涼之作,只有短短40字,卻寫出了孤獨的最高境界,願你一生都不要讀懂。這首詩名為《孤雁》。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這首詩是杜甫暫居夔州期間所作,以「孤雁」自喻,道盡心中愁苦。夔州就是如今的重慶奉節,有「詩城」的美譽,主要歸功於杜甫。
  • 李白和杜甫誰對後世的影響更大?
    李白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他生活在盛唐時期,性格豪邁,熱愛交友遊歷,同時有因為仕途不順而鍾情黃老學說,求仙訪道,所有詩中自然境界開闊,高飛飄渺之感。再加上李白詩歌中個人色彩濃厚,他強烈地表現自我,突出抒自己的獨特個性,愛憎分明,並喜用善用誇張,在詩中毫不掩飾、也不加節制地抒發感情,因而他的詩歌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
  • 55歲的杜甫寫下一首詩,被譽為「千秋律詩的鼻祖」,令人叫絕
    晚唐的詩人李商隱有著「七律聖手」之稱,他的無題情詩水平之高,後世無人能及。但是我一直覺得杜甫的七律,才是唐朝律詩的巔峰。他的一首《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是公認的「古今七律第一」。在《慶餘年》裡,範閒最初便是憑藉著這首律詩,驚豔四座,名揚京城。
  • 杜甫最閒適的一首詩,只要細雨和微風就足矣,閒適之意悠然而現!
    在目睹了大唐帝國由盛而衰的巨變後,詩人心中深藏的家國之思被徹底地激發了出來,他把自己對百姓,對國家的深情厚意,用蘸滿血和淚的筆寫進了他的「三吏」「三別」裡,寫進了《春望》裡,寫進了《北徵》裡。無論何時,杜甫都是值得每一位中國人敬仰的偉大的愛國詩人。
  • 杜甫詩為何被稱為「詩史」?此七絕完美詮釋,28個字道盡悲歡離合
    在中國歷史上,李白和杜甫的地位非同小可,韓愈就以「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高度讚揚他們的成就。李白的詩歌華麗無比,想像力出奇,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更高,但杜甫的詩歌沉鬱頓挫,憂國憂民,而且對詩歌體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更為後世文人所推崇。
  • 鄰居常來偷棗,杜甫寫一首詩,因為這首詩太失水準反而流傳千年
    除了《登高》杜甫"三吏"、"三別"等作品,在中華詩詞文化史上也是具有非常高的地位。杜甫大失水準的一首詩然而,強如杜甫也有"水文"的時候,杜甫曾經寫過一首名為《又呈吳郎》的詩,曾經引來一片罵聲,甚至有些人認為這就是一首打油詩。
  • 後世對他一無所知,可他流傳下來的一首詩,卻被譽為「唐詩第一」
    張若虛,後世對他近乎一無所知,字、號、生卒年月均不詳,樣貌、脾氣、秉性皆不知,只道他是初唐時期揚州人士,一生共流傳下來兩首作品,而其中一首就勇奪「唐詩第一」的桂冠。《春江花月夜》唐·張若虛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 讀一首詩王維《漢江臨眺》,此詩一出,後世寫江水的詩皆甘拜下風
    《詩經大序》云:"詩者,志之所之,在心為志,出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覽物之情,是每個人都有的。縱使相同的感情,用眾人都熟知的文字來表達,不同的人,所作出的結果,差別還真的大。能將眼前之景和心中之情,用文字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才能稱為詩。表達得越高妙,獲得眾人越多稱讚的人,就成了詩人。王維這首《漢江臨眺》詩,則是記述泛舟漢江的所見及所感。詩的前六句,極寫漢江的壯闊,令人嘆為觀止。
  • 杜甫在安史之亂平定後回到長安,眼前滿目瘡痍,寫下一首傷感的詩
    杜甫身上的那種家國情懷,可以說是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也正是他那種高尚的品德,以及對於國家和底層普通民眾關懷,使得他成為了唐朝最偉大的詩人,還被後世稱為「詩聖」,這一個「聖」字可謂是極其難得,只有做出過巨大貢獻的人,才有資格獲得「聖人」的稱號,顯然杜甫無論是才學,還是他身上高尚的品德
  • 高適晚年寫給杜甫的一首詩,句句發自肺腑,讀後扣人心弦
    雖然古代詩論家常說:「詩以言志」,但我們需要注意的是,詩不僅僅只用來言志。譬如,詩人還以詩交友。即把詩作為結識好友的手段,好友之間常常互相唱和。而每當詩人有所感受,有所表達,有所思念時,也會常常寫詩給好友。這也是古典詩歌中「酬贈詩」的由來。像李白的《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就是酬贈詩中的一首經典。
  • 杜甫最美的一首詩,後世用來歌頌偉大的教師,美得醉人
    杜甫是一位憂國憂民身懷天下的寒士,也是一位把自己的喜樂與廣大民眾緊密相連的詩人。在他的筆下,有著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和對人民疾苦的擔憂。杜甫似乎永遠都是憂愁的,他永遠是那個眉頭緊鎖的愁苦老人。他年輕的時候有過意氣風發,而在安史之亂之後,他的人生就跌入了低谷,永遠在食不果腹,衣不禦寒中掙扎。
  • 李白對杜甫真的無情嗎?古代詩人都給朋友互送過哪些詩
    二人中年時在洛陽相見,結為知交,此後長期分別幾乎沒有機會重逢,但兩人的友情卻歷久彌珍,杜甫懷念親友的詩中,以懷念李白的最為突出,從與李白分手直到晚年,寫下了不少追念或談到李白的詩,表現了他對李白的推崇和情誼,字裡行間充滿作為知己對李白最深的理解和認知。
  • 李白一首奇詩平仄無誤似五律,卻無一處對仗,道盡了落寞失意
    這是杜甫對家國天下的憂患。一、真實的李白,只有杜甫讀懂了不過,更多的人,還是喜歡那個仗劍去國的李白。他好任俠,經常扶危救困。好飲酒,總是醉後狂歌。好交友,從來都是一擲千金。同時,他愛自由,放蕩不羈,天子呼來不上船,這樣的李白誰不愛?
  • 李清照最冷的一首詩,平淡之語,寫盡物是人非!
    其實李清照不僅能作詞,還擅長寫詩,其著名的《夏日絕句》膾炙人口,一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羞煞丈夫趙明誠。但是李清照的詩作較為出名的僅此一首,其餘詩作則頗為冷門,鮮為人知。狗子就曾在歷史文章中介紹過她的兩首冷門詩作《題八詠樓》和《釣臺》。
  • 杜甫《月夜》:句句寫「思」不見「思」,這兩個字浪漫的不得了
    大家好,我是」文以載道,成風化人」的小夜,今天和大家聊的主題是:杜甫《月夜》:句句寫「思」不見「思」,這兩個字浪漫的不得了!他的詩大都寫家國情懷,但是也有寫兒女情長的,來欣賞下他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這首詩是杜甫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是作者被禁於長安時望月思家之作。
  • 《慶餘年》範閒鬥詩,一首《登高》拔頭籌,杜甫這首七律有多好?
    不知大家有沒有看最近很火的那部電視劇《慶餘年》,其中有一個鬥詩的劇情,主角範閒以一首《登高》豔壓群芳,獲得滿堂喝彩,過後悄悄說,杜甫的這首七律可謂是古今七律第一,史上無人能及,那麼這首獲得後世極高讚譽的七律究竟說了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