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廣大家庭萬眾一心,同舟共濟,積極投身到疫情防控工作中,一個個抗疫最美家庭彰顯著中華民族相親相愛、守望相助的傳統美德,體現著新時代愛國愛家的家國情懷。致敬抗疫最美家庭,以榜樣的力量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帶動更多家庭培育家庭美德,傳承良好家風。下面,嘉婦聯小編為大家推出榮獲2020年度甘肅抗擊疫情「最美家庭」榮譽稱號的家庭典型事跡,讓我們走進身邊的典型,講述身邊的感人故事,共同感受愛國愛家的家國情懷和創新實幹的時代精神!
甘肅省抗疫最美家庭——
李勇梁朝霞家庭
梁朝霞,嘉峪關市中醫醫院呼吸與重症醫學科聘用護士長。疫情來襲,總護士長打電話說要從呼吸與重症醫學科選派護士馳援武漢,梁朝霞冷靜地說:「讓我去」,總護士長聽了說:「科室的工作也很重要,還是另選派一位護士去吧」。她說:「不用考慮了,我是一名共產黨員,也是科室的帶頭人,科室的工作我已經安排好了,我的孩子有人帶,家人都同意,我還認真學習了新冠肺炎的診療知識和自身防護知識,已經做了充分準備,我是最合適的人選」。聽到梁朝霞懇切的話語,總護士長沉吟片刻,同意了她的請求,並對她說:「準備好東西,隨時出發」。掛斷電話,她轉身對丈夫說:「我要去武漢」,丈夫說:「我支持你」。
梁朝霞在請戰書中寫道:「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無論遇到什麼情況,我都將對黨忠誠,時刻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我自願請戰,嚴格要求自己,自願接受最困難的任務;自願值守最危險的崗位。有危險我先上,有困難我來抗!」
梁朝霞在這場特殊的戰鬥中,面對看不見的「敵人」,她逆向而行,披荊斬棘,步步向前。在武漢主戰場,她與戰友們握緊拳頭,誓將生命護在掌心,異口同聲說:「這一仗,一定贏!」在這場抗「疫」阻擊戰中,梁朝霞勇敢頑強地奮鬥在最前線;在平凡的護理崗位中,梁朝霞兢兢業業地服務於患者的病床前。
梁朝霞,是一位勤奮好學的女子。為了學習護理新技術、新項目,不斷提高護理技術水平,她多次前往甘肅省人民醫院、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及蘭州陸軍總院進修學習。在10年的臨床工作中,梁朝霞在危重患者的搶救和護理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她多次代表醫院參加省內外各種護理技術競賽,並屢次獲獎,這不僅為醫院爭得了榮譽,而且也證明了自己的實力。看到梁朝霞既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又具有高度的責任感,2019年她被醫院任命為呼吸與重症醫學科的護士長。目前,梁朝霞是中醫醫院最年輕的護士長。
李勇是梁朝霞的丈夫,是嘉峪關市中醫醫院骨傷科的一名醫生,也是一名共產黨員。他既是妻子避風的港灣,也是妻子堅定的盟友。
梁朝霞作為科室護士長,為了搶救病人,常常加班加點工作,然而,無論多晚,李勇都會做好可口的飯菜,點亮溫暖的燈光,靜靜地等著她回家。愛是相互的,當李勇做完手術,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梁朝霞也會為他洗手做羹湯,為他搓肩揉背。在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中,在寒來暑往的煙火流年裡,夫婦倆相互關心、相互幫助,一起感受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一起攜手走過了一個個春夏秋冬。他們相互在物質、精神和思想上都豪無保留地支持著對方,成為了彼此飛翔最堅實臂膀。
在梁朝霞的支持下,李勇於2012年踏上了援藏之路;於2015年,他又前往蘭大二院進修學習。李勇學成歸來,堅守在臨床一線,潛心研究關節鏡治療膝關節疾病、四肢關節骨折的微創手術治療等,成為了一名技術精湛的外科醫生。從梁朝霞與李勇的婚姻生活中,讓我們看到了「什麼才是夫妻關係最好的模樣?」大抵不過,各自強大,相互扶持,這樣一路走來,才知對方難能可貴。
甘肅省抗疫最美家庭——
馬翔田甜甜家庭
在我市疾控中心有這樣一對夫妻,在逆行的道路上並肩作戰,攜手衝在了最前面。病毒核酸檢測是檢測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例最關鍵的步驟,是一場對體力和精力的極大考驗。田甜甜作為病毒實驗室的負責人,不僅要對樣本進行核酸檢測,而且要按時向上級匯報工作進程、檢測信息,做數據報表,統計試劑耗材、物資裝備,隨時補充,做好工作任務的上傳下達。實驗過程中還要不定時追蹤個人防護、質量控制、生物安全等工作。做的最頻繁的就是與流調組及定點醫院的採樣信息的對接,保證每日的工作進程不被耽誤。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不是去檢驗科辦公室,而是與流調組溝通當天是否有流調採樣任務,同時與信息報送組核對前一天的檢測樣本數及結果。同時,還要告知相關醫療單位當天採樣編號及送樣注意事項,包裝運輸的細節。協調送樣的時間,儘量在實驗開始前能收到所有樣品,保證檢測結果及時性的同時避免人力和試劑的過度消耗。抗疫期間,每一個指令及時的傳達,每一項工作到位的安排部署,都需要這位幹練的女漢子從中協調。而在距實驗室不遠的疫情流調組,她的丈夫馬翔正在領取防護用品,整裝待發,趕去流調。馬翔是一個「90後」的小夥子,截至2月22日,是嘉峪關疾控人連續奮戰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第35天。這35個日夜裡,他參與60餘次密接流調,40餘次核酸採樣,每次採樣棉籤需伸到被採樣者咽部及後壁深處旋轉兩三圈,期間被採樣者感到不適出現咳嗽、嘔吐時,他又要耐心做好被採樣者思想工作……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就是這一個動作,可能有大量病毒隨飛沫等噴出,非常危險。日平均工作時長14個小時,全天24小時待命。在密接流調工作中,他和組員要追蹤每一個確診病例和外地返嘉人員,逐一排查身份、確定行程軌跡,然後採樣送檢,為疫情研判提供精準的情報數據支撐。
「現在就是考驗我們疾控人的時候。治療好確診病例是醫護人員的事,而預防控制好,不讓病例出現或增加是我們的事,每天看著國家疫情通報沒有嘉峪關,就是我們交出的最好答卷。寒冬已經過去了,我相信,春天會在不遠處等著我們的!」馬翔說。
雖然夫妻倆處在不同的崗位,但以不同的形式並肩作戰著。即便身處同一棟辦公樓,在緊張繁複的工作任務前,夫妻倆也沒有多少相聚的機會,每天十幾分鐘的工作餐時間便成了兩人短暫的「約會」,然而能在一起吃飯的機會也不是天天都有,如若有新的病例標本送來,她便一刻也不能耽擱。因此夫妻二人會在各自有空的時候,通過手機留言的方式相互鼓勵。一次次叮嚀,一句句關心,都傳遞著濃濃的掛念和愛意。
甘肅省抗疫最美家庭——
徐志超黃愛英家庭
「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離炮火不夠近。」
徐志超、黃愛英夫妻二人都是新聞工作者,戰地記者羅伯特·卡帕的這句話是他們共同的職業信仰。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以來,他們真正地踐行了這一信仰。家人也成為「後援團」,這個四世同堂的家庭正在「接力」抗疫……
徐志超是嘉峪關廣播電視臺欄目中心的記者、責任編輯。1月25日17時,嘉峪關市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作為時代風雲的記錄者,記者立刻進入待命狀態。1月27日一早,徐志超正式加入「逆行」隊伍,拎著三角架、扛著攝像機,深入醫院、機場、火車站以及各個疫情檢測點等戰疫一線採訪。他採寫的新聞報導,鮮活地再現了我市抗疫一線工作人員的擔當與作為;一個個感人的故事,打動著後方無數的網民。雖然「壓力山大」連軸轉,但是徐志超覺得,自己帶回了廣大市民最關心的疫情防控動態,值!
黃愛英是嘉峪關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的責任編輯,負責《嘉峪關新聞》輿論導向的把關、整體稿件的編排以及部分稿件的撰寫。《嘉峪關新聞》平均每天18條稿件,8000餘字,30多分鐘,絕不能有一處錯誤。一天下來,她手腕酸脹、眼睛刺痛。19:35,新聞安全播出。此時,路燈已經亮起,她長舒一口氣,準備好第二天的稿件之後,才能回家陪陪老人、孩子。
夫妻二人,既是同事,更是戰友,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盡己所能把嘉峪關人的戰「疫」決心和故事講述好,把醫療隊員們的感人事跡報導好,讓人們了解實情、不再恐慌……這是身為記者的初心和責任,更是他們最堅定的使命和擔當!
徐志超的妹妹徐文娟,是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科的一名護士,在家人眼裡,她還只是個穿著白大褂的孩子。在抗擊疫情的這段日子裡,科室的前輩們被抽調一線,入職不到一年的徐文娟成了骨幹力量。她的工作量陡增,白班中班夜班連軸轉。如果當天有手術,她就得做好連續上班的準備。
愛美愛俏的徐文娟如今幾乎天天頂著黑眼圈,但她仍舊樂天派:「老師們出徵武漢,我就守好科室,服務好病人。等她們凱旋迴來,一定會誇我有進步!」
在單位,徐文娟是勤快的小蜜蜂;在家裡,她是「權威專家」。酒精、84消毒液如何使用,口罩如何正確丟棄,徐文娟一一指導。「單位每天都會組織我們學習防疫知識。所以,我也想把家裡的防疫措施做好,當好家人的防疫保障員。」
對於父親徐玉銀、母親厚莉來說,兒女們在一線戰鬥,他們就要守好「大後方」。「你們啥也別管,安心工作,孩子老人我們照顧。」大孫子2歲,小孫子還不到1歲,老父親84歲,作為兒女的榜樣,徐玉銀、厚莉魄力十足,放下手頭的所有事務,給兒女們做飯,照料著孫子、照看著老人,還利用空餘時間,當起了志願者,在樓棟裡噴灑消毒液,為鄰裡服務。
爺爺徐有發已到了杖朝之年,平時最愛拿著板凳外出散步。但是從新聞裡知曉疫情的那一天開始,他就開始閉門不出。「我身體不好,沒法兒給國家作貢獻。只能待在家裡,不給兒子孫子添負擔。」爺爺說,他這段時間最愛幹的事情就是看新聞,因為新聞裡出現的白大褂、攝像機,都有孫子孫女的影子,看著特別安心。
一個家庭、三種職業,四代人,忙碌在四個不同的地方。在抗擊疫情的緊要關頭,是使命、是奉獻,讓他們共同堅守。
您點的每個贊,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
原標題:《嘉家安康,小家大愛 | 嘉市「最美家庭」事跡展播(一)》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