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我讀過且想推薦給您的15本書

2020-12-10 書蟲遊世界

往年推薦:2018我讀過且想推薦給您的15本書

2019對我的家庭而言是相對平靜的一年,沒有人去世也沒有人住院,多好的日子啊。但是就這個世界而言又是極不平靜的一年,厲害國與沒譜國撕破了臉,你想想看吧。

不平靜還在於這一年有許多個周年紀念日,起初我沒太在意,五月的時候忽然維基百科就上不去了,以前還只是中文的不行,現在什麼文都不行了。網上說過了那個日子沒準就好了,結果等到這一年都過去了也沒好。九月的時候北京提前瀰漫著節日的氣氛,我也加緊創作自己的遊記。我的方式是喜歡在寫作前先用谷歌衛星圖和街景圖到我去過的地方走走,幫我調出些許回憶,沒想到突然間谷歌地圖就不能用了。又有傳言說過完節就好,但也僅僅是個不靠譜的傳言。

與這些無形的牆相輔相成的是牆內無處不在的探頭,敏感詞變得越來越多,有些東西本來都以為沒事了,但其實那根弦從來都沒松過,甚至繃得更緊。一個二十多年前的投毒案,有人分析了一下案情,沒幾天就404了。對251這個新生詞彙的討論也很快便被封殺。我想起歐洲的文藝復興,如果一群人嘴裡喊著復興的口號,卻整天用中世紀的標準進行審查,那會是一個什麼結果?

我感到幸運的是我們仍然可以閱讀很多書,感到不幸的是其實有很多書我們都無緣得見。以下推薦給您我在2019年讀過且想推薦給您的15本書,能看就抓緊時間看吧。

1. 《生死場》

作者:蕭紅(中國);天津人民出版社

五年前剛看完電影《黃金時代》的那段時間一直在找蕭紅的作品,讀過《呼蘭河傳》越發喜歡,可惜始終未見其成名作《生死場》。開始還問過幾次書店,後來無奈放棄了。前幾天忽然就見這本紅皮書立在架上,思念多年的老友終得相見。

《生死場》寫的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東北農村的故事,「人和動物一起忙著生,忙著死」,螻蟻草芥,周而復始。蕭紅的一貫筆法就是將一切殘酷悲涼不動聲色輕聲道來,沒有激昂控訴卻令人唏噓感嘆,那股力量似是隱忍不發卻又力透紙背。書中人物眾多,卻無一「高大」形象,甚至沒有像魯迅那樣寫個象徵性的花環什麼的。蕭紅筆下只有蒙昧、彷徨和不甘,她一心要寫人性,絕不讓所謂愛國或革命內容喧賓奪主,這種超越階級的文字反倒更給人一種真實質樸的感覺,或許流傳更久。

本書其實是一部蕭紅小說集,共收錄12個中短篇,其中《棄兒》幾乎就是自傳,寫她身懷六甲被丈夫拋棄,生下孩子後一眼沒看便送給他人。聯想到後來她再次懷孕,卻毅然離婚,懷著蕭軍的孩子嫁給端木,一個女子一生不斷與命運抗爭,不轟轟烈烈卻悲憫決絕,實在是文如其人啊。

2. 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裡

作者:餘華(中國);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餘華的小說以前看過幾部,《活著》、《許三觀賣血記》等等,每一部都像一把鐵錘砸到心底,在當代中國文壇能寫下如此震撼心靈之作的人實在不多,餘華是我最為欣賞的一位。因此當看到餘華的雜文集《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裡》,便迫不及待地借來捧讀。

這本雜文集的確夠「雜」,內容包括他對自己創作歷程的回顧、對當下社會事件的點評、對文學創作方法的隨感,甚至自己出國旅行的經歷及某個時段的日記。也許是年齡增長的緣故,也許是對大環境有所顧忌,透過文字能感覺到他的議論有意在收,詼諧中流露些許無奈。談到九十年代他的作品轉型,不再那麼血腥暴力,他講了自己89年的一個夢:他在公審大會上被當場槍決,驚醒後一切都變了。他所說的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裡,是指每個人夢想的差距,第二大經濟體的光環下是人均收入徘徊在九十多名未變的不平衡,貧富差距將中國變成一個撕裂的社會。關於北京奧運會,他坦誠地說出自己看到的另一面。對於舉國歡慶的60周年國慶,他回答記者說對他的意義就是比59周年多了一年。

餘華回憶八七年《收穫》第五期的一篇文章我特別有感觸,他說當時其他文學雜誌拒絕他和蘇童等一批作家的作品,認為他們沒有聽黨的話,政治上不正確,只有《收穫》收留了他們。《收穫》也沒聽黨的話,但他們的主編是巴金,《收穫》因此成了統戰對象,審查者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我在書店舉辦的一次座談上曾問某雜誌的編輯,為何南方周末可以出的一些文字你們不敢?他說每個雜誌背景不同,他們能做的就是即使不能完全講出真話也不去說假話。我想如果說餘華的文風有什麼變化的話,那也是從講真話變成了不說假話,良心始終未變。

3. 陛下

作者:託馬斯·曼(德國);譯者:楊稚梓;上海譯文出版社

《陛下》是託馬斯·曼最暢銷的小說之一,但未得到德國書評家的好評,為此這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直到80歲仍耿耿於懷。我看完這本書對書評家表示理解,在哲學家輩出的德國,這樣一部結局圓滿的現代童話故事,似乎與我們今天的網絡小說並無二致。

小說虛構了一個沒落的歐洲公國,大公去世後長子繼位,可他偏偏對執政毫無興趣,認為給個叫不上名字的人頒發勳章、給沒接觸過的協會發封賀電實在毫無意義,於是把這些天職全權委託給弟弟海因裡希了,並且準許他使用陛下這一稱謂。弟弟與哥哥正好相反,醉心於出席各種典禮活動,而且總能講出一大堆永不犯錯的套話。直到他遇見了一個人。

這個人就是美國億萬富翁的女兒伊瑪,她因父親到當地療養而暫居公國。海因裡希在與這位喜歡代數的女孩接觸中萌生愛意,當他熱情表白時卻平生第一次遭到嘲諷:「您挺立不動問人家問題,卻不是出於興趣...您高談闊論說出某個意見,可您說的就算是另一種也沒問題,因為事實上您就沒有意見」海因裡希終於認識到自己的空洞無用,下決心學習實務,並最終贏得了女孩的芳心。女孩的父親也出手解決了公國的財政危機。

說實話這樣的情節設計相對於託馬斯·曼這種大牌作家確實顯得過於粗淺了,如果寫成悲劇也許更好些,因為世界上的陛下有幾個能真正認識到自己的空洞,又有幾個能做出改變的呢?

4. 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

作者:赫爾曼·黑塞(德國);譯者:楊武能;貴州人民出版社

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前者是理性與虔誠的化身,一生在象牙塔中攀爬,通過修道實現夙願,將自己獻給了神;後者是感性與放浪的情種,一心到伊甸園裡偷食,藉助藝術得到升華,將自己變成了神。

黑塞的《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是一部極具「欺騙性」、需要反覆品讀的經典小說。當博學多才的修道院老師納爾齊斯遇到初入修道院的美少年歌爾德蒙便一見傾心,我以為這是一部同性禁戀文學;當歌爾德蒙流浪鄉間尋花問柳,與騎士的兩個女兒同臥一床,我以為一個3P狗血故事即將展開;直到歌爾德蒙重回修道院,與納爾齊斯展開一場關於實現自我的哲學思辨,我才發現黑塞描寫的是一個人的兩面:理性與感性、虔誠篤信與精神自由。每個人都在這兩面中搖擺掙扎,真正能想明白的人寥寥無幾,很多人可能連想都沒有想過。

人們虔信上帝,遵從他的一切旨意,不曾質疑他的暴戾與獨裁。試想亞當夏娃如果不偷食禁果,就不會被趕到人間,然而天堂的日子如果連吃個蘋果的自由都沒有,那還有什麼意思?那還是我們理想的天國嗎?

5. 包法利夫人

作者:福樓拜(法國);譯者:羅國林;中國畫報出版社

有人說「男不做於連,女不做愛瑪」,我以前讀過《紅與黑》,這回該《包法利夫人》了。

農家女愛瑪嫁給了為她爸治病的赤腳醫生包法利,小日子平淡卻還安穩,轉變發生在夫妻倆參加侯爵府的一次宴會。有些平民是見不得奢華的,見過一次便無限悵惘,從此落下一塊心病。起初愛瑪終日幻想能再次參加那樣的舞會,後來輕易就愛上了莊園主和城裡來的小帥哥,並因此債臺高築,逐漸走上不歸路。

話說愛瑪也算是淫而不蕩,除自己老公外,對每個情人都很投入,而且一點也不圖財,非但沒從情人身上撈走一分錢還倒貼不少。走投無路四處借錢時仍能斷然拒絕公證員錢色交換的要求,表現出自己的原則,放到今天已可謂是難能可貴了呢。

愛瑪有什麼錯呢?她只是無法忍受平庸卻又找不到擺脫的方法,我們每個有理想有抱負的普通人不都有過這樣的苦惱嗎?我想平庸之人最致命的不是平庸本身而是幻想藉助別人來擺脫自己的平庸。從這個角度看,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愛瑪。

最後不得不稱讚福樓拜的文筆,太精妙太細膩了,很多看似普通的環境描寫回過頭再看都會發現其實暗藏許多隱喻,絕對是大師中的大師。

6. 藝術論

作者:弗朗索瓦·基佐(法國);譯者:冬初陽;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基佐是法國史學奠基人,做過首相,著述等身,對藝術也頗有見地。我剛看完他寫的《藝術論》,對其中一段話感觸頗深:「一旦藝術創作是為了迎合某位達官顯貴或者個別人的自戀,而不是為了普通民眾的愉悅和讚頌時,就會退化成一種純粹的生意,匠人的競爭會取代天才的角逐,人們的目的將不再是為了在角逐中更勝一籌,而會變成相互排擠。」

我在近幾年撰寫遊記搜集資料的過程中,發現不少名畫在創作之初並未得到客戶認可,但畫家不屈就不媚俗,堅持自己的審美和藝術追求,最終贏得了大眾的讚譽。比如格雷柯創作的《基督被剝去聖衣》被委託人也就是託萊多天主教會提出諸多質疑,格雷柯拒絕修改,最終只拿到三分之一的酬勞,但這幅畫被藝術史學家稱為「具有非凡創意的大師之作」。倫勃朗的《夜巡》,因為出了相同資金的民兵隊員沒能在畫中看到相同大小的畫像而拒絕付款,最終對簿公堂令畫家名譽掃地,然而它卻成為倫勃朗最偉大的作品。梵谷的畫在他生前無人問津,他也沒想過要去迎合主顧,如今這位潦倒自殺的窮畫家卻成為荷蘭繪畫的標誌性人物。

我覺得基佐的話不僅適用於繪畫和雕塑,也適用於文學和電影等各種藝術。如果跳不開「迎合」二字就不會有長久生命力,如果甩不掉「生意」的念想就只能淪為匠人。這可能也是我們這個時代出不來藝術大師的緣故吧。

7. 藝術哲學

作者:丹納(法國);譯者:傅雷;北京大學出版社

傅聰僑居倫敦時,傅雷為提高兒子藝術修養手抄了自己尚未付梓之譯作中的一部分寄去,並盛讚該書為「一部有關藝術、歷史及人類文化的巨著」,這本書就是丹納的《藝術哲學》。我在去尼德蘭之前讀過一遍,此番再讀仍覺收穫頗豐,相信以後還會借來反覆品讀。

這本書實際上是丹納的教學講義,因此讀起來特別生動,加上傅雷翻譯得精巧,很多用詞都令人拍案。丹納將紛繁複雜的歐洲藝術從種族、環境、時代三大角度進行梳理,通過與其它學科的對比,指出藝術批評的哲學標準:特徵的重要與否、特徵的有益與否、效果的集中與否,並以實例加以論證。讀過這本書,就知道古希臘為什麼有那麼多健美的裸體雕塑令後人難以超越、義大利文藝復興為什麼出了那麼多大師而且作品充滿張力、尼德蘭為什麼很少繪製裸體而到處都是室內安靜的小品畫。當然,關於藝術的話題遠不止這些。

讀這本書時最好衝一杯有厚度的耶加雪啡或泡一壺上等的黃山毛峰,那才配得上這樣的名著。對,當然不能是輕浮的奶蓋茶。

8. 圖說西方建築簡史

作者:佐藤達生(日本);譯者:計麗屏;天津人民出版社

因為近幾年常去歐洲旅遊,做攻略時零零碎碎了解了一些西方建築方面的知識:希臘三柱式、羅馬五柱式、羅曼式、哥德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新古典主義,以及各種古典樣式的復興風格等,但一直沒有系統梳理。《圖說西方建築簡史》用最簡單明了的方式幫我完成了這項工作。

這本書好就好在它不僅對各種建築風格進行簡單的圖文介紹,還幫讀者分析了它們產生的內在原因。比如談到希臘神廟與基督教堂的不同,神廟建築的重點在外部,高大立柱圍合的空間實際非常小,因為內部只要擺上神像,並不需要供人禮拜的空間,祭祀的民眾都站在神廟外面;而教堂的內部空間則非常大,信徒都聚在裡面聽神父布道。談到哥德式的誕生,它在12世紀率先出現在阿爾卑斯山北麓,那裡的霧氣很重,建築的立體感不明顯,大面積的森林充滿神秘感,哥德式林立的尖塔極大地增強了立體感,走進教堂猶如步入一片原始森林,陽光透過色彩濃豔的花窗玻璃照進來給人一種宗教的超驗感,仿佛與世隔絕。而巴洛克的出現則是針對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為了增強儀式感,用充滿動感的雕塑和繪畫將整個建築裝飾成一座大舞臺。

在學習過各種建築形式的基本特點後,我愈發覺得搞清它們產生的根源以及相互之間的內在聯繫,更有助於我們加深對建築這種藝術形式的理解,甚至比簡單地背下幾個名詞術語更有意義。

9. 名畫中的符號

作者:平松洋(日本);譯者:俞雋;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日本人似乎很擅於對西方藝術進行歸納總結,《名畫中的符號》已是我今年讀過的第二本這類作品了。內容淺顯,但語言平實,是本不錯的入門讀物。

書中結合大量西方名畫介紹了繪畫中常見的符號和象徵物,有助於提高我們對歐洲繪畫含義的辨識。據說以前歐洲人學畫都要先學符號學方面的知識,畫中的人物,相貌上可能因模特不同而千差萬別,但只要看TA手中或身邊的物品便可猜個八九不離十,比如白百合常出現在聖母身邊或者代表純潔,而紅玫瑰則常與維納斯相伴或者象徵愛情。有時畫家還通過物品暗指人物此時的境遇或未來的命運,比如橄欖枝代表和平,葡萄象徵耶穌受難。

其實中國畫中也有類似的手法,我記得小時候老爸給我講過齊白石繪畫中的諧音取意,比如白菜諧音百財,葫蘆寓意福祿,荔枝代表吉利,絲瓜則有追思和掛念之意。想到這裡,今天當是該吃些絲瓜才對。

10. 《寫給大家的西方美術史》

作者:蔣勳(中國);湖南美術出版社

蔣勳的《寫給大家的西方美術史》給我的感覺更像一本西方美術品索引,短短三百頁竟然介紹了二百多件作品,其簡略程度可想而知。即便像達·文西這樣大師中的大師,人物+作品的文字介紹也不足千字,版面上還不如配圖所佔篇幅多。喜歡看圖的可以選擇此書,想看略有深度的文字解讀者可能要失望了。

我以前讀過蔣勳的《破解莫奈之美》,其深度解讀的能力毋庸置疑。可能這次他想包含的內容實在太多,而在難於取捨之時他又偏偏選擇了平均分配筆墨,其結果就是所及之處全都淺嘗輒止,最終變成一本流水帳。相比之下,貢布裡希的《藝術的故事》就要好很多,說起來包含的內容更廣,但要點總能講實說透,每每給人豁然開朗的感覺。

無論如何還是要感謝蔣勳先生,他在本書中有句話給我印象深刻,講出了美術史上各流派興衰的規律:「任何一個流派,一旦信奉自己的主張是唯一的教條,也正是這個流派衰敗的開始。」

11. 善終旅店

作者:梅特林克 等 (比利時);譯者:戴望舒;天地出版社

《善終旅店》是一本比利時作家的短篇小說集,包含19位作家的20篇作品,其中不乏梅特林克這樣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大師之作。譯者是民國時期的詩人戴望舒,我中學時讀過他的《雨巷》,至今還記得他筆下「撐著油紙傘」的姑娘。

不知是比利時小說的特點還是戴望舒選文的緣故,這些小說都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稱作散文可能更合適些,卻讓我仿佛看到一幅幅尼德蘭古典繪畫,帶有詩意的靜謐與蒼涼。比如梅特林克的《嬰兒殺戮》講的不是聖經中的那個,而是西班牙侵略者的暴行,這種巧妙的聯繫與老彼得·勃魯蓋爾的名畫《伯利恆戶口調查》如出一轍。再比如海倫思的《小笛》描寫一位吹笛姑娘的心路歷程,讓人想起弗美爾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德穆爾特在《倫勃朗的功課》中對倫勃朗出場形象的細緻描寫簡直就是一幅倫勃朗的自畫像。

都說藝術是相通的,讀過這本書我更加相信這一點,至少尼德蘭的文學與繪畫是相通的。

12. 《長長的回家路》

作者:弗雷德裡克·巴克曼(瑞典);譯者:餘小山;北京聯合出版社

「老師讓我們寫一個故事,講一講等我們長大了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你寫了什麼?」

「我寫,我想我還是先專心致志地做個小孩吧。」

「這是個好答案。」

「是吧?我寧可變老,也不想變成一個成年人。所有的成年人都充滿怒火,只有孩子和老人才會哈哈大笑。」

這是瑞典作家巴克曼《長長的回家路》中爺孫二人的一段對話。爺爺老了,漸漸失憶,每次醒來都要努力回想我是誰,我在哪,我要怎麼回家。回家的路因此而越來越長。他最害怕的就是忘了自己的孫子是誰。

「不用怕,因為如果你忘了我,那你就有機會重新認識我。你會很喜歡的,因為我是個很棒的人,很值得去認識。」

這是一本雖然不長卻非常暖心的散文,值得慢慢閱讀,細細品味。書中有句話讓我感觸頗深:「那些活得匆匆忙忙的人會錯過很多東西。」我想時間大概是這世上最奢侈的東西,只有懂得揮霍的人才是最富有的。從這個角度看,老人和孩子常常是最幸福的。

13. 《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

作者:弗雷德裡克·巴克曼(瑞典);譯者:寧蒙;四川文藝出版社

才看了一本就迷上了這位瑞典作家,馬上又借來他的成名作《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同樣地充滿溫情,同樣地飽含哲理。

歐維是個固執的老頭,每天堅持在小區巡邏,儘管沒有任何頭銜;歐維是個講原則的老頭,小區內禁止行車,市政府的車來了他也敢攔;歐維是個愛管閒事的老頭,看到自行車沒放規定位置非給鎖起來不可;歐維還是個倔犟的老頭,學校不肯為他當老師的殘疾老婆修建輪椅坡道,他愣是自己給裝了全部坡道。他就是那種一根筋的人,很多人覺得他情商低討厭他。歐維也討厭這些人,因此在他的妻子也是他唯一在世的親人去世後,他決定去死。然而一系列事情幾次打亂了他的自殺計劃,直到他不再想自殺的時候,卻發現死神悄悄來臨。

歐維是個怪怪的人物,我們喜歡他又討厭他,大概是因為我們喜歡用原則約束別人,卻討厭被同樣的原則所約束。我們渴望有人站出來主持正義,自己卻不願為此冒任何風險。這部小說戳中了我們的痛點:我們痛斥特權卻想自己擁有,我們都是鍵盤俠。同時這部小說也戳中了我的淚點:當一個人自以為對這世界生無所戀時,他實際還有很多放不下;但當他又重燃希望時,卻被這世界無情拋棄。

14. 熊鎮

作者:弗雷德裡克·巴克曼(瑞典);譯者:郭騰堅;四川文藝出版社

《熊鎮》是我讀巴克曼的第三本。一個偏遠無名的小鎮,唯一被人記起還是多年前奪得全國冰球亞軍的那一刻。時過境遷,當年亞軍成員的孩子們都已經十幾歲了,他們當中有個人正帶領本鎮青少年冰球隊殺進決賽。然而就在這個關鍵時刻,一起突發事件讓所有人站到了十字路口:是對小鎮命運的抉擇,是對朋友陣營的選邊,更是對自己靈魂的拷問。

這是一場良知對利益的挑戰。都說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那麼是不是就要利益至上了呢?個人利益、家族利益、團隊利益,甚至國家利益?如果是為個人利益好像還有點不好意思,一旦披上集體榮譽的外衣,就變得堂而皇之了。個人或集體利益該不該成為我們追求的終極目標?每個人自會用行動來回答,空談無用。我覺得它倒是有可能成為檢驗朋友的終極標準:也許只有經歷過「永遠利益」之爭的人,才能看清誰是你永遠的朋友。

書中反覆說過一句話:「你在15歲時有過的朋友,往後將再也找不到了。」我深有同感,不過我的是在16歲。

15. 集中營的舞者

作者:保羅格拉澤(荷蘭);譯者:馮丹;中信出版社

《集中營的舞者》講述了一位名叫羅茜的猶太舞蹈老師在二戰期間的荷蘭被前夫和情人先後出賣,在奧斯維辛集中營頑強生存的真實故事,和她戰後遭遇不公卻毫不退讓的種種經歷。

不得不說,能從集中營活著出來的都不是一般人。羅茜憑藉自身的姿色和語言天賦,努力在德國人面前表現價值,主動做文員、醫學實驗品,甚至情人,只要能讓她活下來。看到微信讀書中有評論說不喜歡這種勾引男人的女子,我覺得此時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批評那些隨時會被送進毒氣室的人其實是很殘忍和冷漠的。

令我吃驚的是書中提到,荷蘭是所有納粹佔領國中猶太人遇害比例最高的,甚至超過德國本土。很多荷蘭人靠出賣猶太人和侵佔猶太人留下的財產發了財。荷蘭政府在戰後的行為也匪夷所思,他們確認過羅茜的身份後竟要求她支付其父所欠的稅金以及她剛逃出時從大使館得到的一件冬衣錢,而當她申請德國對猶太人賠償金時,荷蘭官僚制定的程序卻複雜漫長,與討回戰爭中失去的私人財產同樣艱難。國家關注的是自己的偉大復興,而非為猶太人討回公道。

這本書最打動我的是它的真實和故事所觸及的人性。一個人在險惡環境下得以生存的基礎是求生的欲望和樂觀的精神。政府有時並不那麼美好和公正,它也可能被自私齷齪的人所控制,因此永遠不要被所謂的「國家利益」所欺騙而失去自己對正義的判斷以及尋求和實現它的努力。

相關焦點

  • 凌波微步不敵黯然銷魂掌,只因楊過讀過這本書
    凌波微步不敵黯然銷魂掌,只因楊過讀過這本書 2020-03-28 20: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我推薦產品經理讀的10本書
    今日欄目:乾貨分享這是奶爸第106篇推文最近很多剛開始做產品經理,或者準備開始進入這個領域的人經常會問我,產品經理應該讀哪些書來提升自己,希望我推薦個書單,今天就把我這麼多年讀過,感覺不錯的書,本著不吹牛
  • 2015年,我最想重溫的一本書
    村上春樹的藝術世界(CSCS208209)今早起來,突然很懷念起一本書,懷念起她的美麗與哀愁,深廣的哲理與無邊的愛意。這本書名字叫《聖經》。(雖然我不是基督徒,也非其它教徒)2015年,你最想重溫的一本書是什麼呢?為什麼?——小站同感,《聖經》一直在身邊,從未離開,但也從未從頭至尾用心看過。
  • 中國15位知名大學校長推薦書單,你讀過幾本?
    中國15位知名大學校長推薦書單,你讀過幾本?讀書是一種最好的學習,無論讀什麼書,都會有收穫。相信讀書會啟迪你的智慧,豐富你的思想,從書中汲取營養吧,書能讓你學到智慧,學到修養,學會做人。今天,小編想帶大家一起看看15位知名大學校長的推薦書單。
  • 人生中最值得看的100本書,你讀過幾本?
    我今天必須給你們認真推薦我的書單,一部分是自己認真讀過的覺得意義非凡、真的令人無法自拔的;一部分是知乎的關於好書的高贊分享,也是我今年將要閱讀的。我總結了以下10個分類,為了不使類別之間差異太大,每個類別篩選了高質量的10本,合計100本。
  • 終身成長者的三板斧及我推薦的三本書
    我提煉兩個點給你,分別是兩個詞語:一個叫「取我所需」,一個叫「為我所用」。取我所需,意思就是讀書要以「我」為中心,而非「書」。不要試圖把一本書全部讀完,這既不大現實,也沒有必要。讀了多少本書,其實沒有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把你讀過的知識轉換成為行動,並且發揮效果。《實用型閱讀指南》可以幫助你找到你的閱讀的目標、提升你的閱讀能力,最後真正轉換成為生產力。表 達 力相信進入社會職場的人士應該能夠感受到,表達這件事變得越來越重要了。
  • 一年讀書四百個小時,我卻只想向你推薦這一本書
    猶記得年初定目標的時候,我就給自己定了今年要讀完五十本書。就在前幾天,翻看自己讀書記錄的時候才發現,這個目標自己已經遠遠超出了。今年我一共讀完了55本書,一年閱讀時長為475個小時。同事小藍讓我評選出我讀過最好的一本書,原本蘿蔔青菜各有所愛。
  • 你讀過最不後悔的一本書是什麼?作為職業讀書人,我推薦這本
    在過去的2020年,我發現自己這一年讀了50+本書,寫了近百篇書評,主要以個人成長類書籍為主,在這些書中,有一本讓我看了就移不開眼,並且極力想推薦給大家的書就是周嶺的《認知覺醒》。《認知覺醒》凝聚了作者3年多的思維和實踐精華,既有深入底層的認知,也有觸手可及的方法,能夠幫助我們在高效學習的同時,深入思考、專注行動,最終在行為上做出改變。
  • 五年級第八單元作文:《推薦一本書》
    五年級上學期的最後一篇作文題目是:推薦一本書。兒子又是很快地寫完了。分享如下:今天我向大家推薦一本書,叫《狼王夢》。剛開始,我不知道它為什麼叫「狼王夢」,帶著這個疑問我開始認真閱讀。隨後,我被書中精彩的描寫深深地吸引住了。
  • 日本推理小說天王,沒讀過這十本書,不算讀過東野圭吾
    日本推理小說天王,沒讀過這十本書,不算讀過東野圭吾!(一Hello,大家好!小編我又來啦,上一期為大家推薦了幾本能夠豐富人的精神的書,今天小編想跟大家推薦幾本推理小說,相信東野圭吾大家都知道吧,日本最著名的推理小說家,下面就一起來看看他寫過的書吧。
  • 2019年我看過50多本書,寫了40多篇書評,向你推薦這10本
    然而,長大以後,非但沒有把自己讀過的書記錄下來,除了偶爾抄過一點讀書筆記之外,有時候連自己有讀過那本書都不是很記得了。直到今年,機緣巧合,學習了寫書評。剛剛翻了一下豆瓣的記錄,原來今年已經讀了50多本書,單純是書的評論,就已經寫了17萬多的字了。
  • 董卿最熱愛的3本書,快來看看,你都讀過嗎?
    大家好,我是安久。世界上經典名著是非常多的,我們在選擇的時候,不同的人也會各自有側重點。相信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非常熱愛的書。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董卿最熱愛的3本書。這3本都是經典名著,快來看看你都讀過嗎?
  • 一成被調查者去年一本書沒讀過
    而當你我身邊,低頭族越發隨處可見時,我們對於閱讀的憂心,早已不再止於這個乾巴巴的數字。最該讀書的人群,在最該讀書的時光,讀了多少書?讀了什麼書?本期,讓我們一起走進00後的閱讀世界。喜憂之外,或許更該思考——2017年,我國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3.8%。
  • 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習作《推薦一本書》範文賞析
    本次習作的內容是向同學「推薦一本書」。對於五年級的學生而言,除了語文課本之外,課外多多少少都讀過一些書,這就為完成本次習作提供了基礎。本單元的一組課文都是與讀書相關的,尤其是最後兩課中都提到了一些經典名著,相信學生在學了之後也會在心中湧起想讀和向別人推薦的衝動。
  • 盤點推薦了260本書,讀過1本也證明今年...
    埃萊娜·費蘭特本身就是一個筆名,尤其自《我的天才女友》等作品走紅後,大家越發想知道她的廬山真面目,通過本書也許你可以知道更多細節。出版過《有所不為的反叛者》《從大都到上都》作品的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羅新,推薦說:「有了劉子超這本書,我們可以驕傲地說,在近代以來琳琅滿目的中亞旅行文學中,終於有了第一部高質量的原創中文作品。」
  • 一年讀過35本書,我只推薦這1本給自媒體運營人
    回顧2020年,我一共讀過了35本書:1、創客 新工業革命2、商務PPT視覺設計高手18課3、新參者4、惡意 東野圭吾5、GOOGLE工作法10、中國經濟新時代: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 吳敬璉11、用流程解放管理者 張國祥12、金龍魚背後的糧油帝國餘盛13、創業小敗局 創業家&i黑馬編著14、紅牆深處 權延赤15
  • 了解人工智慧,這15本書你一定要讀
    本文精選與人工智慧主題相關的15本書,應該可以帶給你更多的思考和感悟。原文選自Medium,作者Jun Wu,原文標題「15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ooks You Should Read」。在剛剛過去的一年,我們可以看到企業領導者和技術專家這兩大群體對人工智慧的興趣在日益增加。
  • 夏季書單出爐,推薦了15部作品,絕大多數都能...
    夏天還沒完全熱起來,但他今年的夏季書單已如約而至:這次一共推薦了15本書,其中重點推薦了5部作品,而且這次重點推薦的5部作品都能馬上加入購物車,進行大促收割,不用再等很久。比爾·蓋茨表示自己在疫情期間封鎖的期間讀了很多書,在這次書單中也有關於疫情的書籍的推薦。最後他還將自己看過/想看的一些其他書籍一併推薦了出來。
  • 讀過這14本外文書的女人定是高品質的女人,且讓你受益一生
    讀過這14本外文書的女人定是高品質的女人,且讓你受益一生每本女人必讀的14本外文書女士們,這裡,向你推薦14本非常適合於女性閱讀的、最重要的書籍。讀過這14本書其中的一、兩本或幾本,會讓你受益一生。現在就來看看,有哪些外文書,值得推薦給你?1.覺醒你或者是第一次閱讀!對女性來說,這是一篇重要的著作,本書公開討論女權主義問題。
  • 給迷茫的你,推薦這1本書
    視頻號已上線,我們會在這裡和你#用1本書解答1個問題第1期關鍵詞:迷茫你一定在身邊遇到過這樣的朋友:心事重重,怨念頗深,覺得世界不公。總想做點什麼,可是一想到可能很麻煩,他們就會長嘆一聲:我又能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