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羅融媒體訊(記者 歐陽林 楊志) 12月11日至14日,國內外數百位詩人、作家、學者、客商等,相聚詩意盎然的汨羅江畔,以詩歌之名,與2300年前的時空對話,也與世界對話。在這裡,眾多詩人慕名來到這片香草美人地,或者千裡迢迢趕回家鄉參加盛會,因為汨羅江,因為屈原。
王家新:汨羅在中國文化的地圖上,永遠閃耀著一種光芒
王家新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家新的創作貫穿了40多年來中國當代詩歌的發展歷程,其詩歌創作、詩歌批評、詩學隨筆和詩歌翻譯在國內外均產生廣泛、重要影響,作品被選入中學、大學教材。
出生於楚地的王家新,一直深信其血液裡有楚人和楚文化的基因,大學期間開始發表詩作,出版了《黃昏或黎明的詩人》《塔可夫斯基的樹:王家新集1990-2013》《未完成的詩》等多本詩集以及《在一顆名叫哈姆雷特的星下》《為鳳凰找尋棲所——現代詩歌論集》等多本詩論隨筆集,還出版了《保羅·策蘭詩文選》《新年問候:茨維塔耶娃詩選》等不少翻譯集。目前,王家新的詩選集《未來的記憶》、翻譯集《保羅·策蘭》即將出版。
對於中國汨羅江國際詩歌藝術周,王家新表示,這是汨羅的一件的文化大事,也是一件盛事。汨羅是詩歌的源頭,中國第一位偉大的詩人屈原最終走到了這裡,汨羅因此在中國文化的地圖上永遠閃耀著一種光芒。
"這次活動的舉辦,對當代詩歌創作非常的有意義。屈原是第一位偉大的詩人,也是一位源頭性詩人,或者稱之為『原型詩人』,它定義了詩歌基本的原型、情感的結構、心靈的密碼、詩歌的表述方式,這些都表現在屈原的詩歌裡。這個意義不在於屈原寫出了偉大的詩篇,而在於他為中國詩歌確立了一種標準。每年中國詩人來到汨羅訪問,包括舉辦詩歌節,讓詩人重新認識中國文化詩歌的標準。"
王家新說,舉辦這次活動,是面向公眾、面向社會、面向下一代的,它有助於人們更深入地認識屈原,有助於把文化中最寶貴的東西彰顯出來。
"屈原的作品可以從不同的層面來認識,『吾將上下而求索』可以讓年輕人立志,堅守理想;『哀民生之多艱』,則讓更多的文化人、詩人更加關注社會現實和民間疾苦。"王家新說,中國詩人的傳統,是博愛、關懷、悲憫。屈原的作品,比如說"天問"打開了人們偉大的想像力和追問精神,打開了天地神人詩歌的宇宙。從這些方面來認識屈原。有助於人們不同層面、多層角度認識屈原,對把屈原的作品引入到我們的當下、我們的時代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
周瑟瑟:屈原是我的"男神"
"很多年/我都是攜妻帶子/從汨羅下火車/天色微暗/很多年/我都是從黎明的/汨羅江上走過/江水泛著泡沫/每次我都看見屈原/坐在汨羅江邊哭/我不敢低頭/我一低頭/酸楚的淚就會掉下來……"12月13日晚,在汨羅舉辦的篝火晚會現場,著名詩人周瑟瑟自己的詩作《屈原哭了》時,聲情並茂,令人感動。
這個與汨羅人同飲一江水的湘陰籍詩人,現居北京,但他常回故鄉看一看,而很多次回故鄉,他都從汨羅下火車,他對屈原有著獨特的情感。"我把屈原看成我的父親,他就是我故鄉一個精神的『父親』,是我的『男神』。" 周瑟瑟說,屈原是對他精神的慰藉,屈原雖然遭受歷史上的苦難,但其精神一直永續,這成為他詩歌中最強大的部分。
周瑟瑟說,屈原不只是汨羅的,它是世界的,對他們那一代作家的影響是深入骨髓的。"特別是湘北作家沉鬱的風格來源於楚文明。那種憂愁的、先鋒的、以巫楚文明為背景的也來自於屈原,來自於楚辭。" 周瑟瑟認為,屈原以及屈原的作品是一個巨大的精神源頭,而他在墨西哥時,也感受到了楚文明和瑪雅文明之間共同的存在,比如祭祀、比如艾草。
熊育群:屈子文化的厚重擺在中國文壇上
熊育群是廣東文學院院長,青年時期寫詩步入文壇,詩歌在《詩刊》《星星》《綠風》等詩歌刊物大量發表,出版詩集《三隻眼睛》,詩作收入《第三代詩人探索詩選》《青春詩歷》等重要選本。散文集《路上的祖先》獲得第五屆魯迅文學獎。近年來,他在創作散文、小說之餘,仍致力於詩歌的探索。
作為一個家鄉人,熊育群對汨羅舉辦國際詩歌藝術周活動,感到特別高興。"汨羅江是一條詩歌之江,從上遊的黃庭堅,到中遊的杜甫,再到下遊的屈原,它在中國文學歷史上,可以說是源頭,它的厚重都擺在中國文壇上。" 熊育群說,這次汨羅舉辦詩歌周活動,能更加把品牌擦亮,把文化彰顯出來,也能把汨羅的文明和發展的程度展現在世人面前。
作者:歐陽林 楊志
責編:柳勤進
來源:汨羅市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