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羅融媒體訊(記者 夏凡)1月5日下午,汨羅市文旅廣電局組織召開第三批縣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及代表性傳承人專家評審會,對汨羅江詩文吟誦等6個非遺申報項目進行初步評審。嶽陽市文旅廣電局相關負責人,汨羅市文旅廣電局主要負責人以及汨羅市非遺專家評審委員會專家參加。
會上,評審專家就6個申報項目的名稱、歸類以及申報材料內容等進行了深入研討,並建議圍繞汨羅江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加大非遺資源的挖掘、傳承和保護力度,建立完整非遺保護體系,讓汨羅江畔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近年來,汨羅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汨羅江文化生態保護,汨羅也因此被評為湖南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強縣、湖南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先進單位。目前,汨羅共有縣級以上非遺項目29項,其中"汨羅江畔端午習俗"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長樂抬閣故事會"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據了解,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是我國對非遺保護的創新探索。為推進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省文化和旅遊廳、嶽陽市文旅廣電局相繼印發了《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對文化生態保護區的申報與設立、總體規劃、建設與管理等進行規範。
申建工作啟動以來,汨羅進行了密集調度、專班推進、多方對接、專題座談等大量前期工作,制定了《汨羅江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申建工作方案(草案)》。根據方案(草案),汨羅江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核心範圍為汨羅長樂馬橋至汨羅白塘磊石山北的汨羅江中下遊(汨羅段)流域。保護對象和保護內容分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以及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場所、文獻、實物和自然環境,民俗活動等。
根據方案(草案),汨羅江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近期建設目標是:開展保護區內文化資源的全面普查;加大保護區內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建設和傳承人保護工作;開展針對汨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位化保護工作;開展有關汨羅文化的各級各類宣傳、展示、學術研究和經驗交流等。
下一步,汨羅將成立汨羅江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聘請各學科相關專家、學者、本地文化學者等共同成立汨羅江文化生態保護區專家諮詢委員會,科學制定、穩步出臺體系完備且覆蓋到位的政策體系,以保障汨羅江文化生態保護區各項保護工作能夠依法依規順利展開。
作者:夏凡
責編:柳勤進
來源:汨羅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