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0 1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我同事跟我說,盛龍麵包房是九亭人的情懷。」
「他們家的麵包有什麼特別之處嗎?」
「他們家不賣麵包。」
麵包房不賣麵包?
抱著這樣的疑問
小松來到了位於九亭大街上的
這家「麵包房」
其實這家店叫「盛隆小吃」,開業了近20年,生意好到每天都要賣掉100多籠小籠和100多斤面。至於為什么九亭人習慣稱它為麵包房,那是因為小吃店剛在九亭開業時,還有隔壁一間專門銷售麵包蛋糕,所以叫盛隆麵包房。後來老闆改行不做餐飲了,麵包房也比較難做,所以就專門只做小吃了。
「老闆,一碗辣醬面。」
「一碗荷包蛋面,一碗小籠。」
從進門到點單付款一氣呵成
大多數食客都不用瞅一眼菜單
吃了這麼多年了,早已經爛熟於心了
如果要來這裡吃麵和小籠,一定要趕早,因為來得晚可能什麼都吃不到了。清晨5點開門,不一會兒,店裡就已經坐得滿滿當當了,每個人的桌上基本上都有一碗麵、一籠小籠,蒸騰的熱氣夾雜在食客們的交談聲裡,新的一天,松江人總是習慣用味覺來喚醒。
這些年裡,這家店換了名字,但卻「改頭不換面」,只因為從前的主廚現在變成了老闆,所以一直堅持著原來的口味,也讓許多人都對這裡念念不忘。
「剛剛來了一個以前的熟客,他說自己有7、8年沒來了,這次正好在九亭辦點事情,馬上就要坐飛機回合肥去了,實在是想念這裡的味道,就特地跑過來再吃了一碗麵。」老闆趙春剛同小松說道。
一份哪裡也找不到的「定製面」
「他們家的面和別家的都不一樣。」這是食客對盛隆小吃店裡的面作出的評價。來到這裡,不點一碗麵那你就是「外行」了。辣肉辣醬素雞荷包蛋,老闆還會在面上送一挑鹹菜,一切和十年前一樣。時間會對美味加成,藏在舌根深處的味覺記憶總是讓人記憶猶新的,還有人說這家的面一個禮拜不吃就「渾身難受」。
面還能有啥不一樣?老闆給小松下了一碗「什麼都有」,鹹菜、大排、辣肉、素雞……都是店裡的招牌澆頭。
仔細看了看,這面比一般的面來得粗和寬,所以吃起來就格外的有勁道。經過濃鬱湯汁的浸透後,呲溜呲溜一口下肚,在這「縮手縮腳」的天氣裡,可謂「熱湯麵下肚,暖過十條秋褲」。
「因為這面是定製的,別的地方都買不到。」老闆神秘地告訴小松,他的面都是去菜市場根據他的要求定製的,此外辣肉、這些澆頭也都是自己燒的,確保每一份澆頭的味道都經過他的「認證」後,才能出鍋。
一門從老師傅那裡傳承而來的手藝
來到二樓的配菜間,老闆和老闆娘正在包著小籠,冰箱裡放著一盆肉皮凍,老闆告訴小松,只有慢慢熬出來的肉皮才能凝成上好的肉皮凍,這是做好一籠小籠的關鍵,成敗就在此。「每天都要燒大一鍋肉皮,然後當天就全部用光,這樣做出來的小籠才夠味。」
老闆告訴小松,他包小籠的手藝都是從一位老太太那裡學來的。1993年那時候,他受南翔一位退休老太的邀請,到她家中學習了如何做出一籠正宗的小籠。這包小籠看似很隨意,擀、揉、揪……做一隻全程不超過30秒,小松向店家詢問這小籠放多少肉餡、每隻重多少時,店家輕輕一笑,「我們不算的,做得多了,手上都感覺得出的。」
一雙留了20多年的筷子
包著包著,老闆突然從抽屜裡拿出一雙筷子,遞給小松:「你看,這雙筷子我留了20多年,從我開始學藝就是用的這雙筷子。」老闆說,這雙筷子一直沒捨得扔,每次看到它,就好像能想起當初剛入行時候的樣子。
一位任性的老闆
這老闆也有點「小任性」。一般來說,小吃店都會開通外賣平臺進行售賣,但趙春剛卻說不做外賣。「本來我們做過一陣子外賣,但顧客都是在用餐高峰期來定,店裡客人又多,忙不過來,所以我們就不做了。」雖然不接外賣的訂單,但是老闆有空的時候還是會跑一些「人情單」。「有空的時候我就給他們送。」誰家辦酒席了,就提前向老闆預定好小籠,這大喜的日子裡,有了這家店的小籠上桌,才算是「大功告成」,這份小而精巧的幸福就像是剛咬上一口的小籠,好滋味都在裡頭。
店鋪開了20年,也有不少人前來詢問老闆有沒有開加盟店的意願,卻都被老闆拒絕了。從早上4點到店裡,洗菜、燒澆頭、包小籠,一直忙到下午2點,日復一日的工作他卻做得津津有味,「別人做的總歸有點不放心,這麼多年習慣了,看到來我這的顧客吃得開心,我也就滿足了。」
原標題:《趕飛機也要來吃碗麵,松江這家20年的老麵館,有情懷!》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