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水而生、依水而興,黃浦江和蘇州河這「一江一河」,對上海有著非凡的意義。繼2017年底黃浦江核心段45公裡岸線貫通開放之後,2020年底蘇州河中心城區42公裡岸線也實現基本貫通。
無人機俯瞰貫通後的蘇州河。新華社記者方喆攝
「一江一河」的貫通,讓昔日的「工業鏽帶」變身成為今天的「生活秀帶」「發展繡帶」。從「一江一河」這個「橫切面」,能夠窺見「人民城市」理念給城市治理帶來的巨變。
看點一:貫通「一江一河」,鋪開了一張人民城市的最美畫卷
綠波蕩漾的水面、乾淨舒適的步道、小而美的「口袋花園」……普陀區蘇州河畔的蘇堤春曉小區,今年過上了「家門口就有美景」的好生活。從「沿河不見河」到「近水更親水」,「一江一河」的貫通成為「人民城市」建設的生動註腳。
水是城市的生命線,沒有哪一條河流像蘇州河這樣與上海如此親近。然而,這條上海的母親河曾因嚴重汙染又黑又臭,讓人無法靠近。治理蘇州河,還清於蘇州河,成為很多上海人的夙願。
以不足1公裡的蘇州河虹口段為例,曾幾何時,停車場、變電站、碼頭辦公用房等沿河而設,甚至還存在部分違章建築,濱水空間的景觀性和體驗感「大打折扣」。貫通之後,這裡被打造成為「最美河畔會客廳」,市民在此可感受到蘇州河的濱水魅力。
無人機俯瞰貫通後的蘇州河。新華社記者方喆攝
縱觀「一江一河」沿岸,各區無不因地制宜,打造富有特色的高品質濱水公共空間:或展現海派博覽風情帶,或打造水岸陽臺、健身步道、歷史畫廊,或串聯公園綠地,實現沿河居民小區與濱水公共空間的融合共生。
把最好的岸線資源留給市民,這是上海「一江一河」建設規劃的出發點。有網友打比方,如果說黃浦江是上海的「面子」,蘇州河就是這座城市的「裡子」。一個舒服的「裡子」,讓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有滿滿的幸福感。
看點二:貫通「一江一河」,蹚出了一條社會治理的創新路徑
「一江一河」的貫通開放,問題在水裡,關鍵在岸上。
貫通工程啟動之初,中心城區蘇州河兩岸未貫通岸線約15.3公裡、存63處斷點。部分沿河公共空間已成為一些小區的組成部分。毋庸迴避,也有一些居民對貫通工程存有異議,認為這是小區的私有岸線,貫通相當於把私有空間公有化,讓自己的利益受損。
貫通「一江一河」,從來不是一項單純的建設工程,更是一項民心工程、社會治理工程,需要黨建引領,做好新時期的群眾工作。在「還河於民」的過程中,上海積極鼓勵沿線單位、小區居民積極參與和共同建設,讓所有人都有獲得感。在「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人民」的重要理念指引下,各方積極配合岸線騰讓,蘇州河由此煥然一新。
無人機俯瞰貫通後的蘇州河。新華社記者方喆攝
可以說,沒有社會治理創新領域的持續探索,「一江一河」的貫通就不可能這麼順利。
「一江一河」是一個縮影、一面鏡子。在新時代人民城市建設的實踐中,上海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鼓勵居民全面參與城市規劃和管理,共享城市發展成果,注重社會公平和社區認同,不斷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看點三:貫通「一江一河」,打造了一個世界級的「城市會客廳」
面向「十四五」,上海提出要加快形成「中心輻射、兩翼齊飛、新城發力、南北轉型」的空間新格局。「中心」何以「輻射」?「一江一河」是重要的「點睛之筆」。
隨著岸線的貫通,「一江一河」沿岸正在實現三大轉變:發展形態上,從航運時期的「城市鏽帶」,向提升綜合活力的「城市客廳」轉變;開發模式上,從外延式的「大拆大建」,向注重品質和內涵的「城市更新」轉變;戰略能級上,從單一的「上海製造」,向能級更高的「濱水創造」轉變。
市民群眾在上海楊浦濱江散步。新華社記者 王翔攝
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城市的核心競爭力。黃浦江與蘇州河交匯之處的上海北外灘,正在全面起勢。創新型經濟、服務型經濟、開放型經濟、總部型經濟和流量型經濟……近40個重點項目日前集中簽約,一批「超級總部」及頭部企業相繼入駐。
上海徐匯濱江公共空間開放。
外灘-陸家嘴-北外灘、世博-前灘-徐匯濱江、楊浦濱江、蘇河水岸經濟發展帶——依託「一江一河」,上海在沿岸著力打造世界級「城市會客廳」。把環境「顏值」變成經濟「價值」,「一江一河」正在成為上海創新發展的「源頭活水」。
【來源:新華社】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