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深圳市鹽田區固化疫情防控中的好經驗好做法,通過明方向、建陣地、立制度、借科技、強隊伍、聚合力,在形成黨委領導、多方參與的黨建引領共建共治共享社區治理格局上作出了不少有益創新探索,在推動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走在了全國前列。
明方向:把完善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組織體系擺在突出位置
建立區領導和區直單位組團包點社區機制。結合「兩代表一委員」掛點社區和區領導掛點黨支部工作,建立完善區領導和區直單位組團包點社區制度,由區領導帶領分管區直單位形成團隊包點一個社區,區領導每月定期到包點社區指導開展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工作,協調解決重點難點問題;區直單位與社區籤訂共建協議,開展結對共建行動,每年結合社區實際和部門職能進行動態調整,重點開展組織聯建、重大任務聯幹、志願服務聯辦、黨員幹部聯培等四個方面結對共建,實現機關黨組織對社區「服務上門、政策上門、資源上門」。
開展區直單位常態化聯繫服務社區活動。開展「五個一」活動,即區直單位黨組織每季度與社區黨組織聯過1次組織生活,每年為社區做1批實事好事;正科級以上幹部每年至少參加1次社區黨群議事會,幫助協調解決城市更新、小區治理等社區治理難題;機關黨員志願者每半年至少到社區開展1次志願服務活動;區直單位新招錄公職人員安排到社區開展1次集中脫產鍛鍊。建立區直單位與社區的資源、需求、共建項目、解決問題「四張清單」,建立問題銷號機制。每年底,組織街道、社區對區直單位開展結對共建和解決問題情況進行評議,評議結果納入黨組織書記年終述職評議和基層黨建考核重要內容。
優化社區網格設置。根據社區內小區、城中村、園區、商圈和樓宇等社區不同治理形態,黨建網格設置,基於現有社區基礎網格,因地制宜將每個社區劃分成若干個規模較大的黨建網格,在黨建網格內優化整合人員、資源、工作事項等,黨建網格內信息互動、事務共商、優勢互補、成果共享,推動更多管理、資源、服務下沉黨建網格,建成「上面千條線、下面一張網」的基層社會治理機制。納入黨建網格的各類工作人員由街道、社區負責統籌調配使用、日常管理和監督考核,區直職能部門根據各自業務需求負責業務指導和培訓;黨建網格內的資源和工作事項由街道、社區統一調配安排,賦予街道黨工委「一線指揮部」和社區黨委「一線戰鬥部」更大的用人安排和資源調配的自主權。
建立完善街道領導和社區「兩委」組團包點黨建網格機制。由街道領導和社區兩委「委員」分片包幹黨建網格,社區黨委委員擔任黨建網格長,動員區直單位黨員、「兩代表一委員」、駐社區單位黨員、社區黨員、志願者等,定期進網格、走小區、訪家門、紓民困、解民憂。建立黨建網格「五個一」工作機制,即每個月開展一次學習、通報一次情況、匯報一次工作、認領一次任務、協商一次難題,著力把力量嵌入網格、責任落到網格,做到網格內經常化傳播黨的聲音、精細化開展服務、精準化解決問題。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各街道組建19個社區援助工作組,575名黨員幹部下沉到社區小區防控一線。網格化成立57個對口服務企業小組,以「四表(任務表、分工表、政策表、問題表)」工作法全覆蓋對接助力4744家企業復工復產。派出暗訪小組2600餘人次,累計檢查小區8200餘次、城中村1500餘次,實現小區(城中村)明察暗訪檢查全覆蓋。
深化小區黨組織建設。出臺小區黨支部標準化規範化建設指引,提高小區支部書記和業委會主任一肩挑比例,推動小區支部、業委會成員「雙向進入、交叉任職」。推動鹽田區離退休機關黨員把黨組織關係轉到小區,提高到小區支部任職率。成立全市首個區級物業管理聯合會,整合11家物業服務和物業配套服務成員單位力量,形成行業服務合力,將其打造成為轄區內小區居民、業委會、物業服務企業的協商議事平臺。
建立社區黨委兜底「兩新」組織黨建機制。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兜底負責轄區內非公有制企業和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社區專職工作者、網格員等負責開展所轄「兩新」組織黨建「三同步」(黨建摸排、組織建設、引領服務)等工作。以實施「強園」工程、「活圈」計劃、「上樓」行動為抓手,把引領服務企業、服務黨員、服務員工作為園區、商圈、樓宇黨建重要內容,打造「鹽田政企通」,搭建企業黨組織反映訴求的快速響應平臺。
建陣地:不斷加強「1+19+N」黨群服務陣地建設
深化「1+19+N」黨群服務陣地建設管理。進一步強化政治功能,切實發揮「三中心一平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便民中心、「智慧黨建」共享平臺)作用,投入900餘萬元構建信息化、扁平化指揮體系,打造「1公裡黨群服務中心圈」,每個中心至少配備5名社工,明確「民生微實事」資金至少有25%用於開展轄區居民群眾喜聞樂見、參與面廣的活動。區委組織部按季度印發《全區黨群服務中心活動指引》,持續完善《鹽田區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運行管理工作指引》,街道、社區制定年度規劃、季度安排、月度計劃、每周預告,規範提供政務、場所、便民、文娛、專業等5大類服務,建立300餘項精品活動備選庫,每周提供近200場高質量活動。在區黨群服務中心設立24小時政務便民自助服務區,開展中醫藥服務、消費扶貧進黨群服務中心系列活動,不斷豐富完善黨群服務功能;實行錯時、彈性服務,開展「一社區一品牌」創建活動,對黨群服務中心運行情況動態評級,落實激勵舉措,確保高質量開展黨群服務活動。
打造小區黨群驛站。把小區黨群驛站納入黨群服務中心管理體系,通過依託現有「平安易站」工作陣地、在新建小區規劃建設環節預先配置等方式,推進小區黨群驛站標準化建設,推動「民生微實事」、社工服務向小區進駐,把小區黨群驛站打造成小區黨群協商議事、治安防控治理、矛盾糾紛調解、惠民便民服務、居民文體活動的重要平臺,拓展基層黨建的神經末梢,辦起「家門口的活動陣地」。比如,在中英街壹號建立的小區黨群驛站,解決了小區開辦幼兒園的爭議等問題,深受小區居民的歡迎。
建立「1+4+19」三級社區教育培訓網絡。依託各級黨群服務中心,建立社區教育培訓網絡,區委黨校、區委黨校老幹部分校和區社區教育學院作為社區教育培訓區級主陣地,街道黨校、街道長青老齡大學和區社區教育學院街道分院作為街道級分陣地,社區長青老齡大學和社區教學點作為社區級子陣地,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相結合、線上線下並行、體制內外互通等方式,開展全面覆蓋社區工作人員、轄區居民、企業員工的教育培訓,提升社區工作人員和轄區居民整體素質,推進「人人皆學,處處可學,時時能學」的學習型城區建設。
立制度:建立「平戰結合」全周期社區治理平臺機制
完善社區事務準入機制。社區黨委統籌協調落實社區治理,區各部門應獨立完成的工作不得轉移給街道和社區。由街道對社區統一指揮、分派任務,區各部門不得直接給社區安排工作事務。區委組織部定期對社區事務準入情況進行抽查,對未嚴格落實的進行通報。
建立社區黨建聯席會議機制。強化社區議事協調權,搭建社區黨組織聯席會議平臺,製作社區轄區黨組織全景圖,吸納社區內影響較大的各領域黨組織負責人進入聯席會議,每個季度至少召開一次聯席會議,共同研究協調解決社區治理中的重大問題,通報社區發展中的重大事項等。全面實行社區黨委兼職委員制度,吸收駐社區單位黨組織負責人、社區民警中的黨員擔任社區黨委兼職副書記或委員。如沿港社區黨委與轄區的鹽港中學、鹽田國際、平江商會、北山物業公司、十四中隊、港龍混凝土公司等13個駐區單位,通過聯席會議平臺,妥善解決了進港三路道路不平等轄區重點突出問題。
加強黨群議事會解決社區難點問題力度。對通過「鹽田民意通」、社區民意表達工作室等渠道反映的社區重點難點問題,由社區黨委「吹哨」,組織召開線上或線下黨群議事會,相關區職能部門、「兩代表一委員」、黨員群眾代表參加,議定事項錄入「鹽田民意通」系統督辦。如海山街道海濤社區先後召開 8次黨群議事會,解決了老舊小區電梯更新難問題。建立政府類工程建設情況通報機制。在社區開展政府工程類項目,相關單位在施工前應主動到社區做好告知登記,告知項目內容、建設周期等項目基本情況。涉及與社區緊密相關重大民生項目,相關單位需徵詢社區黨委和居民群眾意見建議。
建立社區應急值班室。建立社區黨委統一指揮、協調聯動、信息共享、快速響應、處置高效、平戰結合的社區應急管理快速處置機制,社區黨委統籌整合社區應急資源,形成一張覆蓋全區的安全應急管理網,提高社區預防和應對突發事件能力。依託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基層治理「一碼通」綜合指揮平臺,打造社區應急值班室,建立視頻連接系統,實現與區、街道應急指揮中心的互聯互通。
完善社區應急處置機制。建立社區黨委統籌、轄區相關單位參與的日常巡查、協調處置等應急處置機制,做到底數清、情況明。建立戰時狀態和重大工作中的社區組織動員、快速響應、激勵保障等機制,針對三防搶險、疫情防控、維穩處突等突發重大事件,制定社區應急響應處置預案,定期開展應急演練。
加強社區急難險重工作攻堅力度。推行在工作一線設立臨時黨支部,在社區推進疫情防控等急難險重工作中,及時成立臨時黨支部,組成黨員突擊隊,區委組織部和街道為參與社區重大專項工作的黨員幹部建立紀實檔案,作為考察識別黨員幹部的重要手段和黨員幹部評優評先的重要參考。
借科技:通過「一網通」智慧系統提高社區治理水平
建立社區基礎大數據信息庫。通過「一網通」智慧系統,匯集形成社區基礎大數據信息庫。以網格系統為基礎,打通基層治理相關信息系統數據壁壘,將社區黨組織、網格、樓棟、房屋、人口、法人、事件等社區治理要素與空間地理位置關聯形成「數據底板」,將黨建、公安、交警、交通、應急、城管、綜治、政務服務等信息系統產生的數據自動關聯到數據底板,匯集到「一網通」系統形成社區基礎大數據信息庫。
打造基層治理「一碼通」綜合指揮平臺。建立各職能部門和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對社區進行精準管理的「一碼通」綜合指揮平臺,依託社區基礎大數據信息庫,給轄區每個機構形成唯一實名二維碼。管理人員通過「一碼通」平臺,及時更新掌握人員和機構動態信息,全流程數位化管理,提高對社區的人員、機構等日常管理和應急事件處置效率。同時,安裝「高空鷹眼」視頻設備,對轄區的治安、交通、三防、城管、應急等情況實時監測,實現社區情況一屏在手而知全局,讓基層治理更聰明、更智慧。
打造社區服務居民群眾一體化平臺。以「鹽田民意通」系統為基礎,連通信訪系統和「12345」等聯繫服務群眾系統,建立面向居民群眾、連結職能部門的社區服務居民群眾一體化平臺,居民群眾意見建議一鍵直達職能部門,自動分撥處置;錄入組團包點社區、網格發現的基層治理問題和群眾訴求,由系統進行督辦解決。2019年4月,按照「群眾出卷、政府答卷、群眾評卷」的思路,對「鹽田民意通」升級,實名註冊用戶迅速增至3.3萬人;2019年收集辦理群眾建議訴求6047件,同比增長370%;2020年以來收集辦理6638件,同比增長27%。
強隊伍:堅持推動專業化職業化社區工作隊伍建設
實施社區黨委書記「頭雁工程」。建立社區黨委書記後備庫,並建立成長檔案,探索吸納具有「雙區」建設相關專業背景的人員進入「兩委」班子。每年制定培養計劃清單,建立社區後備幹部到機關、街道跟班學習制度,到急難險重的任務一線摔打錘鍊,切實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建立社區黨委「第一書記」制度,街道黨員領導幹部兼任社區黨委「第一書記」,定期定時定點進駐社區服務和辦公。
加強社區工作隊伍力量。著力打造一支頭腦清醒、立場堅定、善抓重點、做事特別有辦法、具有強大戰鬥力的社區工作隊伍。落實按高標準配備社區黨建組織員,建立能上能下的社區選人用人機制,打通社區工作隊伍交流渠道,實現獎優罰劣,提高工作人員積極性。保障社區工作人員穩定性,非緊急特殊情況,街道原則上不借調社區工作人員。
提升社區工作隊伍專業化職業化水平。完成社區專職工作者改革,建立分類分檔崗位管理體系,將社區專職工作者崗位分為負責人、主辦、輔助三類,共設置35個檔次。將社區工作隊伍建設納入幹部隊伍、人才發展總體規劃。依託「1+4+19」三級社區教育培訓網絡,每年根據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年度重點工作,制定年度教育培訓計劃,分層分類開展政策法規、業務知識和專業技能培訓,每兩年實現社區專職工作者培訓全覆蓋。鼓勵社區工作人員考取社工師等與基層治理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或技術職稱,提高社區工作隊伍專業化職業化水平。
建立社區應急管理處置隊伍。社區全面整合轄區範圍內的應急分隊、小型消防站、物業小區等機構的應急資源,分片區組建應急處置隊伍,統一接受社區應急值班室調度指揮,配置防護裝具、救援工具等各類應急物資,定期組織培訓演練,提升實戰能力,實現平時服務、急時應急、戰時應戰。
聚合力:調動各方面群防群治、聯防聯控的社區治理積極性
更好發揮居委會力量,提升居民自治能力。完善以社區自治章程為核心,以居民議事會、居民評議會、居民協商會和居民公約為重點,各類決策議事規則和標準為配套的基層民主協商制度體系,實現基層自治制度化、程序化、規範化。辦好「社區鄰裡節」等社區活動,開展「民生微實事」,推動社區居民、黨員志願者、業主委員會成員等積極參與項目徵集、評議、監督等環節,向居委會和社區居民賦能、放權,提升社區居民主動、積極、廣泛參與社區自治活動的意識和能力。
創新設立「社區管家」,凝聚群眾參與社區治理合力。設立「社區管家」,即讓社區黨員群眾、志願者、樓棟長、居民小組長、物業保安、轄區單位職工等社區多元主體在居住或工作地就近認領網格、小區、街道等單元,參與單元內的治理和環境建設,履行「每日巡、經常訪、及時記、隨手做、實時報」職責,平時協助網格員等社區工作人員做好信息採集、隱患排查、鄰裡糾紛調解,隨手解決勸導不文明行為問題,戰時協助社區黨委開展聯防聯控工作。在每個街道建立「社區管家」協會,以購買服務形式向協會提供項目支持,為「社區管家」提供一定激勵。
加強社會組織參與社區建設力度。依託區社會組織黨群服務中心,為社會組織提供一對多的精準化、專業化、個性化服務,培育一批糾紛調解、和諧勞動、公益慈善、鄰裡互助等領域的社會組織。探索社會組織及黨組織「雙發展雙提升」工作模式,打造鹽田區社會組織黨群服務中心,同步開展社會組織及黨組織活動120餘場,被評為「全國社會組織教育培訓基地教學實踐點」和「深圳市社會組織黨校教學基地」。疫情期間,社會組織黨組織動員社會力量捐款捐物3158萬元;組織黨員群眾參與社區消殺、排查、測量體溫等工作近1.1萬人次;區和諧勞動促進會黨支部線上調解勞動爭議400餘人次。制定《關於支持社會組織承接街道服務職能、創新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模式的若干措施》,提供心靈關愛、扶老愛幼、濟困助殘等20餘項服務,服務轄區群眾9000餘人次。
建立社區聯防聯控志願服務體系。立足「小程序解決大問題」,將「鹽田民意通」系統與市委組織部「戰疫先鋒」系統對接,建立平時服務社區、戰時聯防聯控的工作機制。組建社區聯防聯控志願服務隊,動員社區內黨員、團員、新時代青年突擊隊隊員、社區居民等群體加入。依託「鹽田民意通」積分激勵機制,通過安排部分扶持資金項目、「善行銀行」交換服務等方式,建立志願服務積分發布、兌換、流轉機制,充分調動志願者的主觀能動性。各級志願組織在「戰疫先鋒」等志願服務信息平臺發布社區聯防聯控志願服務活動4103項,參加志願服務人次達80718次,累計志願服務時長為33.57萬小時。
發揮「銀髮力量」參與社區治理。引導離退休黨員幹部融入社區,集聚社區治理「銀髮力量」。健全國有企業退休人員社區化「銜接」機制和機關退休幹部黨員融入社區建設「引導」機制。支持引導老黨員擔任小區黨支部書記、社團負責人、業委會主任、樓棟長等職務。選派處科級退休老黨員擔任「兩新」黨組織的第一書記,到行業協會、園區、商圈、樓宇、企業,為開展黨建提供指導服務工作。
發揮工會婦聯服務群眾力量。完善婦女家庭基層治理服務體系。推動建設兒童友好型社區,建立健全婦女議事會、兒童議事會制度,激發婦女積極參與社區發展和社區治理熱情,培養兒童關注、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能力。近年來,鹽田區婦聯接待來信來訪283宗458人次,維權案件100%有落實、有回覆。組建「多方+專業」網上婚調團隊,婚調案件調解成功率大於90%,有力維護了社區家庭的和諧穩定。鹽田區按照「黨建帶工建、工建促黨建」的工作思路,積極推進百人以上企業建會工作,引導工會骨幹主動向黨組織靠攏,積極發揮工會組織在構建和諧勞動關係、減少勞資糾紛、維護社會穩定方面的重要作用。鹽田區成為部省共建、省市共建和諧勞動關係綜合試驗區,鹽田港區被授予「全國模範勞動關係和諧工業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