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紀以後,人類進入大航海時代,感受到海洋的無垠與寬廣,滿懷著探索未知世界的憧憬與夢想。然而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人,想了解自己生活的星球和地理環境,卻遠沒有那麼簡單。儘管如此,在科技水平尚不發達的11世紀,宋人已初步探索出一套較為完整的繪圖方法。通過遺留至今的地圖,我們或許可以窺視出宋人的「天下觀」以及對世界的認知。
《東震旦地理圖》
地圖作為古代社會王權的象徵,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具有極為突出的地位。舉凡版圖之拓展,疆域之徵戰,邊防之鞏固,土地之經界,日常之行政,皆需地圖。故地圖之繪製,乃歷代王朝之國家事業,向為發達。
宋代以前存世的地圖十分罕見,宋代則不然。僅有宋一代留存至今的地圖,就有《華夷圖》《禹跡圖》《地理圖》《輿地圖》《靜江府城池圖》《十五國風地理之圖》及《禹貢》中的中國西部水系圖、程大昌的《禹貢山川地理圖》、稅安禮的《地理指掌圖》等。此外,各類史書、志書中留存的地圖也是數不勝數。
即便如此,宋人繪製的地圖猶如宋版書一樣彌足珍貴,極為鮮見,其中不少存世地圖都是明代的復刻本。從這些存世的地圖中,我們能窺見宋人對中國乃至世界的認知,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東震旦地理圖》。
「震旦」一詞語出佛經,震旦者,八卦東方曰震,東方日出曰旦,皆符合萬物生長義。據說釋迦佛降生之中印度為娑婆世界,則從中印度經東印度及諸小國,而至東震旦土,即東亞的中國。這張《東震旦地理圖》由南宋僧人所作,它較為清晰地描繪出整個長城以內宋廷所管轄的行政區劃,並清楚地標明了路、府、州以及所轄城市及重要水道等。
倘若仔細觀察這張地圖,可以發現諸多有趣之處。譬如,我國北方的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是平整的,毫無半島形制。江南一帶的杭州灣略為闊達,則或許與南宋定都臨安(今浙江杭州)有關。浙閩交界的仙霞嶺一帶,已勾勒成一個直角狀,而兩廣地區則是平整地向西延伸,海南島及雷州半島在地圖上蹤跡全無。
倘若綜觀地圖,不難發現,凡是島嶼、海灣、半島等凸出部分,皆以方正為形,但凡能省略的細節或部分都被刻意削平。之所以如此,在於宋人認為天下就是四方平正的,以此烘託出帝王坐擁海內寰宇的自尊感。當然,這也是古代聖賢所宣揚和稱頌的經典理論,至於地理位置的精準反而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顯而易見,這種地圖倘若只是用於知識普及尚且可以,但是用於排兵布陣、指揮打仗就遠不能滿足軍事鬥爭所需。隨著兩宋時期對外貿易的興盛,宋人與北方遊牧民族以及東西互市的海洋貿易愈發密切,這種製圖方式已然無法滿足日常所需。
《九域守令圖》
事實上,自北宋仁宗年間起,宋人開始探索更為精確的製圖方法,尤其要為抵禦遼兵南侵而製作更有軍事參考價值的地圖。目前,遺存至今較為精準的地圖是北宋徽宗宣和年間所繪製的《九域守令圖》。
這張地圖於20世紀60年代在四川省榮縣的考古發掘中出土,是一張碑刻地圖。碑的背面刻有「蓮宇」二字,下方刻有「紹興己未眉山史煒建並書」等字樣。碑石頂部各距兩邊約30釐米,有榫空2個,可見原碑有「額」而且是鑲嵌上去的,只不過現在已缺失。
學者通過查閱《嘉定府志》和《四川通志》推斷,這塊碑就是史書中所記載的《九域守令圖》。它繪製於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十一月,由四川榮縣刺史宋昌宗重立於蓮宇山麓文廟內。
《九域守令圖》長128釐米,寬102釐米,從方向上看,地圖方位呈上北下南狀,基本反映了北宋年間全國行政區劃要素。最令人稱奇之處在於,這張地圖兼具中國古代傳統的地形地物形象化與地圖符號相結合的繪畫方法,極為細緻地刻繪出由中央直接派駐地方的各級行政單位,共計1400餘個。
同時,還繪製有全國疆域內的山嶽、湖河、植被、島嶼、海岸線等內容。其中,黃河、長江、淮河等主要河流都被清晰地標註出來,就連地處蠻荒的雷州半島、海南島等都被一一標註出來,而且已十分接近現在的地圖。
四大宋碑圖
除了《九域守令圖》這一碑刻地圖外,最著名的宋代碑刻地圖,莫過於蘇州碑刻博物館中收藏的四大宋碑圖,它們分別是《天文圖》《地理圖》《帝王紹運圖》和《平江圖》,簡稱「天、地、人、城」。
《天文圖》
其中,《天文圖》《帝王紹運圖》和《地理圖》的繪製者就是南宋著名地理學家黃裳。他精通天文、地理和製圖,輔佐過孝宗、光宗、寧宗三位帝王,素有「帝師」之稱,並先後擔任國子博士、中書舍人、侍講、禮部尚書等職。他集歷代地理圖之大成,親自尋訪全國名山大川,繪製出了《地理圖》,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地理圖》是典型的行政區劃圖,地圖上既有南宋府州等行政規劃,又形象地繪製有山脈河流。以北京為例,除大名府外,還清晰地標有儒州(今延慶)、順州(今順義)、檀州(今密雲)以及居庸山等。在長城以北地區,則標明有「平地松林,廣數千裡」;京郊西北一帶,則註明有「契丹遺族奔避於此」。可見,此圖已相當周詳了。
《地理圖》
製作地圖模型
宋代還善於製作地圖模型,使用的材料和品種也是多種多樣。沈括對地圖模型的製作頗有一番研究,他曾使用過多種材料,製造過多種形式的地圖模型。沈括還將製作的木雕地圖模型送給宋神宗觀看,受到了宋神宗的讚賞,並在邊境地區予以推廣。
沈括在其所著《夢溪筆談》一書中詳細記錄了地圖模型的製作方法:「其初遍履山川,旋以麵糊木屑寫其形勢於木案上。未幾寒凍,木屑不可為,又熔蠟為之。皆欲其輕,易齎故也。至官所,則以木刻上之,上召輔臣同觀,乃詔邊州皆為木圖,藏於內府。」熙寧七年(1074年),沈括擔任河北西路察訪使,「講修邊備,改革舊政三十一事」。根據記載,沈括製作的地圖模型很可能是河北西路北部與遼國接壤的邊區,也就是今天的滿城、阜平一線附近。
相較而言,宋代的測繪已十分發達,測繪儀器也有改進,測圖精度較高。沈括測繪的《守令圖》受到英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的盛讚,認為它所創作的「帶有科學性質的浮雕地圖」已有較高精度,且遠領先於同時期的西方。
山水畫裡見江山
地圖只是人們認識世界的方法之一。在宋人看來,除了地圖之外,寄情於山水的城市風情畫和山水畫,也是宋人寄情地理、觀察世界的重要手段。
從北宋中後期開始,由於宋徽宗痴迷於書畫技藝,因此專門闢有宣和花園,即翰林圖畫院,以招徠書畫藝人從事繪畫領域的創作。最著名的莫過於張擇端所作的《清明上河圖》。張擇端本人就是宣和畫院的畫師,他繪製了一幅汴京商貿繁盛的全景圖,以展現大宋的繁華盛景。直至今天,《清明上河圖》也是歷史學家研究北宋城市生活的重要抓手,並且在開封地標清明上河園裡,將《清明上河圖》中的許多地標建築予以復原,為人們了解汴京盛況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參考。
除此之外,《千裡江山圖》也是北宋年間重要的傳世佳作,它記錄了北宋時期鄉村田園生活的真實場景,據說反映的是江西廬山一帶的情況。可以說,宋代山水畫作已成為彩繪地圖的一種,對我們了解宋代社會經濟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