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閩南泉州幹撈麵線,面線各種吃法泉州人的最愛.

2021-02-16 海鼎鮮

今口福酸菜面,好味道,大回報,月賺幾萬,創業起步最可靠!加盟熱線:4006-330-668

【新朋友】擊標題下面藍色字「泉州富迪」關注

泉州人對面線情有獨鍾,面線糊就是泉州人最喜歡的小吃之一。在閩南地區還有一種關於面線的做法深受市民的喜愛,那就是幹撈麵線。

製作燙煮30秒瀝乾才有嚼勁

幹撈麵線製作方法並不複雜,首先開始煎蛋。蛋煎好後,取出鍋中呈片狀的雞蛋切成長絲狀,放在一邊備用。

接下來開始最關鍵的一步——撈麵線。將水倒入一口大鍋煮沸,然後放入粗面線,面線在沸水中燙煮30秒後立即取出瀝乾。要注意面線在沸水中煮的時間,不能過久,燙久會糊了。做幹撈麵線一定要選擇比較粗的面線,煮出來的口感才會有嚼勁。

面線做好後,開始準備配料,將乾貝、蟹肉、香菇放入油鍋中,加入少量加飯酒、雞精、胡椒粉、味精等調味料,翻炒後倒入瀝乾的面線,加入蔥頭油以及切丁的芹菜和香菜,再翻炒幾下後出鍋。將煮好的面線放入小碗,然後倒扣盤中。最後一步,取少許高湯入鍋,加入少量生粉勾芡及適量的蔥頭油,將濃湯澆在面線旁,取雞蛋絲及蘿蔔絲鋪於面線上,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幹撈麵線就做好了。

之所以在面線旁澆上高湯,主要是防止面線放久了煳在一起。吃的時候,將濃湯和面線進行攪拌,會更好吃。

品嘗口感柔韌爽口

泛著熱氣的幹撈麵線,讓人不禁味蕾大開。拿起筷子,夾上面線放入口中,發現面線口感柔韌爽口,再舀上一口濃湯細細品嘗,湯汁香甜。將面線和濃湯輕輕攪拌後,帶點嚼勁的面線和鮮美的湯汁混合著入口,吃起來別有一番滋味。

寓意福壽綿長討吉利

在閩南地區,長長的面線寓意福壽綿長,面線帶有祝福和討吉利的寓意,一些產婦產後都喜歡吃幹撈麵線,既能補身體,又討個好彩頭。產婦在坐月子期間食用幹撈麵線,在最後攪拌的過程中,還可以放入少量的紅酒,因為紅酒具有補氣養血的功效。


相關焦點

  • 泉州傳統小吃幹撈麵線做法 味美汁甜
    泉州人對面線情有獨鍾,面線糊就是泉州人最喜歡的小吃之一。在閩南地區還有一種關於面線的做法深受市民的喜愛,那就是幹撈麵線。近日,記者來到鯉城大酒店,廚師林炳丁向記者展示了這道傳統小吃的製作過程。
  • 泉州面線糊,最傳統的早餐,泉州人離不開的古早味
    你問一個泉州人,早上吃什麼?絕大部分都會告訴你,面線糊。面線糊起源於福建泉州,是福建閩南地區和臺灣地區的風味小吃,成糊狀,是由細面線、地瓜粉製作成。一般為早餐食用,也可以當做點心和夜宵。其味道鮮美,清甜爽滑,具有閩南地方風味。
  • 泉州面線糊,味道鮮美,清甜爽滑,是具有濃厚的閩南地方風味小吃
    在福建泉州,大街小巷裡隨處可以看到「面線糊」,成為泉州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你隨意漫步到哪一條街道,只要感到肚子餓了,就可以停下來,吃一碗「面線糊」,補充能量,繼續上路。面線糊是福建省泉州市的著名特色小吃,呈糊狀,是由細面線、番薯粉和水製作而成的,味道鮮美,清甜爽滑,具有濃厚的閩南地方風味。面線是一種又細又長的麵條,如龍鬚麵般,直徑不過一毫米,加鹽拉制曬乾而成的,加鹽是為了使面更勁道。這種面在泉州被稱為「面幹」。泉州小吃有很多,隨便挑個街都能吃撐了出來。不過在這裡面,最讓泉州人念念不忘的,還是面線糊。深秋的泉州,深藍的天空映襯著碧藍的大海。
  • 泉州,閩南人的美食孤島
    刺桐,古泉州揚名海外的名字。那時它是馬可·波羅心中的光明之城、西方人眼中的東方第一大港。 宋元繁華後,泉州古城僥倖地免於戰火,也免於現代化浪潮。現在,停下擴張腳步的紅磚古厝與充滿生活氣息的閩南小吃,共同構成了泉州最鮮活可感的歷史脈絡。
  • 泉州,閩南小吃的精髓原來都藏在這裡
    走到哪裡,都少不了那口米和面燒肉粽肉粽是我的最愛!泉州的肉粽材料相當豐富,豬肉或雞肉、蝦米、慄子、香菇丁等等,糯米還要澆點兒滷湯和蔥頭油炒香,這樣包好的粽子是在高湯中煮熟的,所以一定要趁熱吃,才能體會出肉粽鮮香醇厚、油而不膩的感覺。
  • 在福建,什麼最好吃只有泉州人知道
    圖/羊蔥兔豆魚福建人愛出去打拼。那些早年下南洋的華人,回歸故土,飲食口味和生活習慣一路相隨。在福建、廣東地區,一種叫「沙嗲醬」的東西在這裡落葉生根,並且擁有了新的名字——「沙茶」。清晨,伴著開元寺的梵音繚繞與香火氣息,一牆之隔的西街上,泉州人可以用一碗麵線糊來開始新的一天。
  • 風味圖書館丨泉州,閩南人的美食孤島
    刺桐港圖。把甜辣醬倒在焦黃的蚵仔煎上,把花生醬和糖塗在烤串和麻辣燙上,那麼恭喜你,解鎖了當地人最愛的終極吃法。 比如用地瓜做的蚵仔煎、面線,花生做的花生湯等 還有東南沿海閩南漁民釀出的魚露。在泉州,魚露退居幕後,在古法蒸魚等菜餚裡穩穩地佔一席地。 而百年前,魚露隨閩南人傳至潮汕,成為潮菜之魂;隨商人販至歐洲,成了番茄醬的先祖,在異國發揚光大——世界影響了泉州,泉州也改變了世界。
  • 一碗麵線 滿滿的泉州民俗文化
    說起面線,應該是泉州人一日三餐飲食中,最常見的食材之一了。「早上吃麵線糊,中午吃豬腳面線,晚上吃雞蛋煎麵線,夜宵吃雞蛋面線……」聰明的泉州人,巧妙地將面線搭配上本地的特色食材,製作風味不同的各種美味小吃和菜餚,吸引了不少食客慕名而來。而這一條條細細長長的面線,不僅做法百搭多樣、嘗起來風味獨特,更「牽」出了許多泉州當地的故事傳說和民俗文化。
  • 閩南美食:泉州的早晨 從一碗麵線糊開始
    「若沒有吃麵線糊,等於沒來過泉州。」這是很多來泉州的遊客對泉州面線糊的評價。對許多泉州人來說,早晨出門走進一家面線糊店,點一份面線糊,一天的工作生活從此開始。因其簡單、快捷又不貴,面線糊已成為泉州的特色「標誌」之一。儘管閩南不少城市也有面線糊,但口味並沒有泉州這麼有名,流行程度也遠不及泉州。其實,如今的面線糊不單只作為早餐,可以是點心或夜宵。
  • 最鮮不過閩南海鮮 泉州故事中,美食佔一半!
    這是福建閩南一帶的一道名吃,正宗崇武魚卷的主原料以馬鮫、鰻、鯊等為最佳。崇武魚卷的吃法多樣,不管是爆炒、煎炸、清蒸甚至清水煮湯,逼出的鮮香都叫人垂涎欲滴。馬加羹壺仔飯是深滬最負盛名的小吃品種之一。以糯米為主料,配上肉、蛋、香菇、海蠣幹、蝦米等,在陶罐中蒸製。吃時可直接端著壺仔吃,也可倒入碗裡,灑上香蔥、花生一起食用,油而不膩,別具滋味。
  • 泉州面線糊,配菜品種多,味道由您定
    在福建泉州市,許多人的早餐是從一碗麵線糊開始的。那麼,這是一種怎樣的小吃?本文為您介紹。 泉州面線糊是閩南地區一道著名的特色小吃,據說,在福建省的99種必嘗美食榜上排名第三。可見,泉州面線糊在福建省內是多麼受歡迎。
  • 吃福建人,不去泉州可不行
    圖/羊蔥兔豆魚福建人愛出去打拼。那些早年下南洋的華人,回歸故土,飲食口味和生活習慣一路相隨。在福建、廣東地區,一種叫「沙嗲醬」的東西在這裡落葉生根,並且擁有了新的名字——「沙茶」。清晨,伴著開元寺的梵音繚繞與香火氣息,一牆之隔的西街上,泉州人可以用一碗麵線糊來開始新的一天。
  • 【海絲泉州】真正的閩南古早味,在泉州!
    要說起小吃聞名的城市,泉州絕對名列其中,因為,這裡有最地道正宗的閩南美味。從早安後的碗糕到晚安前的面線糊飽腹賜予一天的能量和心安在泉州,有大半的一天都是從面線糊開始的。主食熱愛各式鹹飯,滷麵湯要加蔥灌腸更好味,別忘了那胖乎乎的蒸碗糕,還有陪伴當地人數十年的小街小巷裡的潤餅。它們是飽腹的心安,也是最美好的美食記憶。
  • 泉州人的美食!
    福建人喜歡吃甜辣醬,所以蠔仔煎最常見的是和甜辣醬一起吃,也可以只放胡椒和鹽或者加上醬油和其他調味醬。一口咬下去,牡蠣肉質細嫩,紅薯粉爽滑,用豬油煎又讓它特別的香,真是百吃不厭的小食。紅薯粉調--面線糊面線糊是由細麵條和番薯粉製成的,水煮開後放入番薯粉,面線和高湯。可以什麼都不加,也可以加上十幾種甚至幾十種料。
  • 真正的閩南古早味,在泉州!
    要說起小吃聞名的城市,泉州絕對名列其中,因為,這裡有最地道正宗的閩南美味。
  • 這一碗泉州面線糊,配料簡單,但風味十足
    「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行走在城市中間,千古遺風依然會在不經意間多次閃現,既古樸清雅又精緻婉約,既內斂深沉又舒展奔放。泉州民居建築是泉州古建築中最有地方特色的,千百年來,民風民俗的傳承衍化,使泉州民居建築自成一派天然風韻。
  • 【吃喝玩樂】泉州人的美食!
    福建人喜歡吃甜辣醬,所以蠔仔煎最常見的是和甜辣醬一起吃,也可以只放胡椒和鹽或者加上醬油和其他調味醬。一口咬下去,牡蠣肉質細嫩,紅薯粉爽滑,用豬油煎又讓它特別的香,真是百吃不厭的小食。紅薯粉調--面線糊面線糊是由細麵條和番薯粉製成的,水煮開後放入番薯粉,面線和高湯。可以什麼都不加,也可以加上十幾種甚至幾十種料。
  • 閩南,藏著比臺灣更親切的古早味
    面線糊」,泉州人加油條,拿它當早飯。 大腸面線店的深夜是這樣的:夜行者騎著機車劃破寂靜,趕來狼吞虎咽地吃一碗麵線,再「突突突」地匆匆上路。 而在一海之隔的泉州,吃麵線則是件熱鬧的事情。伴著街邊越來越喧鬧的背景音樂吃一碗麵線糊,是泉州人早上的經典場景。
  • 福壽綿長閩南面線
    面線是福建省閩南、普寧、豐順湯南鎮等地區一種特有的漢族麵食小吃。是閩南地區特別是泉州一種特有的麵食。泉州本地叫法 「面幹」,面線是普通話說法。
  • 作為上海人的我,講真的,很嫉妒泉州人
    作為上海人的我,講真的,很嫉妒泉州人!泉州,又稱刺桐城,曾經的「七閩之都會」,鄭和下西洋的出發地。泉州的老城區,像是一座袖珍的、充滿生命力的閩南風情博物館。但泉州的面線糊,面線精細,湯頭純正,料多豐盛,從陣勢上來看便足以豔壓群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