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寧波出發1小時,有個堪比「茶馬古道」的地方,空氣好到爆!

2020-12-13 享去旅行

在穿山半島的山嶺中,

有一條通往柴橋的古道,

這是郭巨、白峰等周邊村民奔向柴橋、

也是柴橋人走向山外,走向外面的世界

進行商貿活動的一條重要通道,

這條商貿古鎮堪稱穿山半島上的「茶馬古道」。

西有大寧波,東有柴橋「小寧波」。

柴橋商貿發達,周圍人來此進行商貿活動,

茶馬古道因此形成。

今天,小編帶著大家

走一走茶馬古道,重溫歷史……

01

古道在明朝初期就已經形成,長約30公裡。時至今日,古道的大部分已變成水泥鋪就的大路,鵝卵石古道只剩2公裡左右。

從葉家大橋下、白峰小門村風水嶺出進入古道,途徑石佛堂書庫,青山綠水之旅開始啦!

一路風景如畫,我們一路向村民打聽,一路走一路唱,想像著過去的人們挑著擔子走在這條路上的心情。從前時光很慢,車馬也很慢,人們的生活,是否也像此刻的我一樣輕鬆愉悅呢?

對那時的人來說,去寧波是出遠門,來迴路上就要花二天時間。因此,去柴橋成了當時半島東邊很多人旅途的終極。由此,那條商貿古道,興盛了幾百年。

郭巨、峙頭、白峰、上陽的農民多沿這條商貿古道,將本地產出的山貨、海貨等土特產,手拎肩挑至柴橋交易,出售後再換回針線、火柴、醬油、煙糖、棉布、毛線等日用百貨。

古道雖然不算太長,一天可以來回,但要依靠雙腳翻山越嶺,又手拎肩挑不少東西,因此大多數時間都消耗在路上。

走著走著,古道現存道路終於出現在眼前。道路不過寬半米,這山間小路支撐了人們行走數百年,直至今日依舊靜靜躺臥。

一回頭被眼前景色驚豔到:半山腰的視角下,山下的中嶺高速連同遠方的山脊線蔓延開來,路上飛馳的車輛呼嘯而過,消失在視線盡頭的山腳下……

我們不由得感嘆:太美啦!同行的攝影師老師更是急忙架起了「大炮」,要拍下這難得的美景!

路上,我們還遇到了正在山間竹林挖筍的村民,他們有說有笑摘取著春日獨有的新鮮,這初吐嫩芽的竹筍不正是山間的勃勃生機嗎?

再往前走,就到了鍾嶺庵。據說這是舊時周邊村子的一些青年男女為了逃避封建包辦婚姻所建,每年的農曆六月十五晚上,他們就在庵裡聚會,就像現在的情人節。從現在回過頭去看,這是跨越時空隧道的時髦,也為古道添了一道歷史深處的風景線。

如今的中嶺涼亭經修繕尚保存完好,它聳立在嶺巔之上,披著歲月的風塵,執著地守候著行人的到來。從前,涼亭上還置桌椅、茶具,專供來往行人免費飲用。疲憊的路人能在涼亭上吹吹風,歇歇力,喝口茶,這是一件多麼愜意的事呀!

沿著「茶馬古道」,我們遇到了兩位悠閒的村民,他們從柴橋走過來。採取這樣的交通方式,也不失為一種不錯的方式,鍛鍊身體,又呼吸了山中的新鮮空氣,一舉兩得。

古道石頭鋪就的道路上,落葉與嫩草蓋住了原有的石頭,歲月如風般拂過古道,幾百年來,有多少腳步曾從此經過,過客匆匆,道路依舊。

山間泉水潺潺流淌,日夜唱著歡快的歌,永不停息的在山間流淌。山泉好風日,城市厭囂塵。在此山間靜靜前行,也仿佛忘卻了許多煩惱。

這條商貿古道不僅是穿山半島上的「茶馬古道」,而且見證過當地人們的苦難,也經歷過槍林彈雨的戰火洗禮,成了十八、十九世紀江南沿海鄉村的民俗風情圖。

在交通十分發達的今天,雖然經歷了幾個世紀的茶馬古道已繁華落盡,但它在歷史上所發揮的作用,為年長者所津津樂道。

提示:走329國道轉至白峰小門村風水嶺處,即可進入古道,途徑石佛堂書庫;大約兩個小時,即可往返。

相關焦點

  • 從雲南出發,尋找茶馬古道(一)
    如果說,進藏有100種理由,那茶馬古道,一定是最酷的一種,從雲南到拉薩,30000馱馬幫,1500家大小商號,成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貿易之路,我在想,如果重走這條路,還能不能聽到馬幫人,當年留下的鈴鐺聲。10月某一天的清晨,收拾完行李,我從昆明,出發啦!
  • [茶馬文化]普洱茶:茶馬古道,古道茶香
    西雙版納境內的茶馬古道約100公裡,大部分位於原始密林中,古道寬1-1.5米,由當時官府和當地茶莊共同投資修建,採用山中的青石砌成路面,危險路段用條石築基,還建有防止土石坍塌的石壁。一千多年來,通過這條由馬幫和腳夫踩出的古道,雲南、四川等地的茶葉被輸送到青藏高原,青藏高原的馬匹、獸皮等特產被運送到內地——這就是神秘的茶馬古道。【茶馬古道,古道茶香】—— 南澗與茶馬古道擁有悠久的茶馬古道發展史的南澗,是茶馬古道上的一個重要的通道樞紐。
  • 茶馬古道興衰史:一條從鳳慶出發,走向四方的路
    萬擔好茶於此始這段路,原本是沒有名字的。說是茶馬古道,其實只是一個很籠統的稱呼,它的稱呼應該叫「鳳下線」,因為這是一段從臨滄鳳慶到大理下關的路線。如果還原到歷史中,應該稱作「順下線」。臨滄市雲南茶葉的主要產區,自古以茶聞名天下。
  • 永不沉寂的茶馬古道
    永不沉寂的茶馬古道作者/婁炳成棧道與索橋握手,高山和白雲擁吻,馬群的隊伍裡響鼻陣陣;潮溼的空氣中,溢滿了沁人心脾的茶香。從大唐的首都長安出發,一路浩浩蕩蕩,行走在遼遠的茶馬古道上,爬山涉水,餐風露宿,把漢地的春茶送往白雲飄浮的天邊,送到格桑花盛開的地方,送進散落在一望無垠的草原上的一個個藏包,藏民的套馬杆陶醉得遍地搖晃。
  • 光明茶馬古道
    通過瀘縣到內江成都,進入茶馬古道—川藏道古道主道,即今川藏公路的北線,再由昌都通往西藏地區。有記載的瀘縣古道起於唐代。瀘縣的茶馬古道總長達150千米,現存達15千米。古道遺蹟眾多,光明茶馬古道是代表之一。
  • 重走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 - 古人智慧的修築維護茶馬古道的修築維護非常能夠體現古人的智慧,反映歷史上西南地區人民善於利用自然的能力和智慧。道路所經之處,坡度較陡的段落就鋪設臺階,便於馬匹行走;平坦之處則不設臺階,僅鋪石板,講究的還在道路中設走馬石,如雲南大理、保山境內的茶馬古道;有的地方因為土質不易起泥滑跌,甚至連石板都不鋪設,如雲南
  • 這個金秋為什麼要走茶馬古道?
    相信,熱衷旅行的你,早已踏遍中國的山山水水,天南地北,對於每個地方的人文風情,回味起來信手拈來,如數家珍。不過,說起茶馬古道,可能你真的沒有走過。什麼是茶馬古道?茶馬古道源於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主要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一條世界上自然風光甚為壯觀,文化極為神秘的旅遊精品線路,蘊藏著開發不盡的文化遺產。13個世紀以來,茶馬古道的經典唱誦如同古希臘史詩《荷馬史詩》的真實演繹一般,創造了一個富足而神奇的故事王國。
  • 體驗雲南茶馬古道——滇藏茶馬古道主幹線
    茶馬古道是千百年來由一條條的古山道、古驛道互相連接、延伸、發展形成的,主要路段還用青石塊、青石板鋪設。西雙版納是雲南茶馬古道的起點區域,普洱茶由西雙版納經茶馬古道運銷海內外。雲南茶馬古道主幹線有兩條:1.滇藏茶馬古道主幹線:西雙版納→
  • 探尋茶馬古道 體驗採茶制茶!平武茶馬古道暨綠茶文化旅遊節邀你來耍~
    3月31日,平武茶馬古道暨綠茶文化旅遊節在豆叩禪茶小鎮隆重開幕!開幕式上,發布了茶馬古道平武段線路。平武的茶馬古道是四川真正的茶馬古道所在地,早在宋代時,中央政府就在龍州建立了「茶馬場」進行茶馬交易。中線:從豆叩出發——翻藥叢山——到龍州城(今平武縣城)——再經佛爺山、舊堡、大橋、翻竹絲梁後到土城——水晶,再溯涪江大峽谷而上——經木瓜墩、黃龍寺,翻大雪山——古松州城(今松潘縣)。南線:從豆叩出發——水田、古城——再經青川(可從馬轉關到青溪,亦可走新道口)或白馬羊洞河——甘肅文縣——進入藏區。
  • 茶馬古道與雅安藏茶
    一般所謂的茶馬古道實際上有兩條,一條線路從雲南普洱茶的原產地,即今天的西雙版納、思茅等地出發,西行經大理、麗江等地進入西藏,再延伸到印度、尼泊爾等地。另一條就是從雅安出發,經瀘定、康定等地進入西藏。在由兩條古道構成的川、滇、藏大三角地區的崇山峻岭之中,馬幫、犛牛、背夫,一千多年以來編織了西南地區與外界溝通的神秘古道。
  • 你知道古代中國對外貿易通道「北有絲綢之路,南有茶馬古道」嗎?
    中國歷史上有兩條著名的陸路古道:一條是從北方的長安出發,途徑西域、中東最終到達歐洲絲綢之路;第二條就是西南的方茶馬古道,也被稱作南絲綢之路,連結川滇藏,並且延伸入不丹、尼泊爾、印度境內,最遠可到西亞、非洲紅海海岸等。
  • 寧波有條古道,驢友稱之為浙東茶馬古道,景色迷人卻鮮為人知
    山中有一半時間是雲霧繚繞的景色,徒步在古道中,衣服溼漉漉是。古道一年四季氣候宜人,兩邊山坡滿山茶樹,環境幽靜。看「樹草青青,蝶舞蜂飛,萬枝丹彩,獨佔美色」,一路風光獨好,心曠神怡。寧波茶馬古道位於慈谿市方家河頭古村至江北區慈城鎮金沙村,名稱叫桃花嶺古道,是連接鎮海、慈谿、江北三界的一條古道,「樹草青青、蝶舞蜂飛」,在交通運輸不便的古代,桃花嶺古道可是擔任著重要的作用,崎嶇的山路,連接了慈谿與鎮海,當地村民外出山貨外運及海貨內運和求學的必經之路。
  • 紹興有條江南茶馬古道,古道上行走2小時,返回起點不到5分鐘
    一提到古道,就會聯想到: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上青古道是一條有「江南茶馬古道」美譽的網紅古道,起始點自柯橋區青壇一直到平水上灶古船埠,其中又分兩段,分別是日鑄嶺古道和陶宴嶺古道。日鑄嶺古道屬紹興上青古道一段路線,位於紹興市區平水鎮梅園村,是以前嵊州、新昌等地馬幫運送山貨和海貨內運的必經之路,這條古道從梅園村出發至下祝村全程約4公裡,日鑄嶺海拔約500餘米,徒步需歷時約1.5小時,返回可以在下祝村坐公交車經隧道約5分鐘回到梅園村。
  • 茶馬古道——白嘟祺
    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說思茅是茶馬古道的起點,斑鳩坡茶馬古道已有1800多年歷史,至今依然保存完好,這條曾經的「茶鹽官道」在植被茂盛、綠樹成蔭、鳥語啾啾的森林中向北延伸,自然天成的大氧吧令人神往。感覺在雲南有很多叫「坡腳」的地方,或許是與雲南多山的地形特徵有關,上坡、下坡,這是雲南山民生活中常有的軌跡,我們今天的路程就是這樣的風格
  • 騎行茂縣,茶馬古道知識點,疊溪海子有淵源!
    吃完出門已將近9點了,這時才看到入住的地方是「羌寨飯店」,和老闆致謝道別,他囑託我們前面路程海拔漸高,注意高反,備好雨衣,並歡迎我們下次再來。記住了這個地方,溝口鎮的「羌寨飯店」。
  • 鎮沅茶馬古道隨談
    千家寨古茶山依舊威武雄立、古茶林依舊挺立在靜好歲月裡,茶馬古道恆埂在茶文化的長河裡。北至西藏、南至越南、西至緬甸、南至景洪、勐臘、寮國與泰國、東至昆明至北京。南國茶馬古道與古絲綢之路兩個文化奇葩,是古中國對外經貿與文化交流的永遠的歷史豐碑。
  • 國慶特輯II10.3驢行慈谿茶馬古道,探千年方家河頭村
    走入村口不遠,有一口方方的池塘。池塘的中間鋪上了幾塊石板,這是周圍居民淘米洗菜的地方。村子裡的主路上有一些老奶奶經營著小買賣,偶爾也會有遊客光顧。 桃花嶺古道 - 寧波的「茶馬古道」 童第周是鄞州區赤堇童村人 ,1922年畢業於寧波效實中學
  • 茶馬古道騎馬,拉市海划船,不知道有沒陷進「坑」裡
    對雲南麗江的旅遊亂象,早有耳聞,一踏入麗江,我們就打醒十二分精神,以防被坑。來到麗江的第二天一早,打了個滴滴,準備到十幾公裡之外的玉龍雪山去。在車上,司機大姐跟我們一路在聊,她說我們去的不是時候,玉龍雪山現在根本沒雪,而且到雪山上很容易缺氧產生高原反應,她建議我們到拉市海去。
  • 茶馬古道最初是怎麼形成的?
    茶馬古道的形成,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原生茶馬古道,二是轉型茶馬古道。,陳保亞在《論茶馬古道的歷史地位》一文(《思想戰線》1992年1月)裡指出,鹽有兩大作用:一是維持人類的生存,一是保存食物。如貴州就不產鹽);即使有鹽源,也不是每處人群聚居地的主人,都有能力自己去開採,於是只好到較遠的地方獲取。
  • 走古道 過茶馬——2020茶馬古道(滎經-漢源)穿越之旅
    讓我們共赴一場千年之約,尋找時間留下的痕跡,感受茶馬古道千年來留下的感動和歷史!大相嶺 從滎經到漢源這一段,又稱為大相嶺茶馬古道。大相嶺是茶馬古道川藏線翻越的第一座山。茶馬古道翻越大相嶺的埡口叫草鞋坪。之所以叫草鞋坪是因為滎經那邊溼潤,而漢源這邊乾燥,往來的背夫們到此都會停下來換雙草鞋,因此而得名。這裡的海拔2815米,是最高點。滎經至漢源要經過三個驛站,即新添站、箐口站和凰儀堡。這條官道是從滎經縣城出發經嚴道古城,沿滎河南岸至花灘,折而向西經石佛寺,過大通橋進入安靖,繼續前進進入凰儀,開始翻越大相嶺,進入漢源清溪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