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年俗文化 | 龍舞&獅舞

2021-03-04 樂遊上海

昨天我們回憶了弄堂裡嗡嗡的扯響鈴、歡樂的打蓮湘。隨著年的腳步越來越近,今天,我們來聊兩種喜慶熱鬧的年俗——龍舞獅舞

在上海傳統年慶活動中,龍舞最具代表性,且極富上海特色,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龍舞以浦東繞龍燈為代表,浦東繞龍燈又稱三林舞龍,是一種集舞蹈、民族鼓樂為一體的傳統民俗項目。講究藝術性炫耀性觀賞性

浦東三林繞龍燈

浦東繞龍燈將舞蹈藝術的肢體語言、戲曲的步法亮相、武術的精氣神韻等融入到舞龍的技巧中,表現祥和、喜慶、歡樂、昂揚之美。無論是參與者還是觀賞者,在壯觀的場景下,都可以得到情感抒發和滿足。傳統舞龍形式多種多樣,主要包括布龍、紗龍、草龍、香火龍、小白龍、遊花龍等。

獅舞馬橋手獅舞為代表,是上海春節的又一項年慶活動。流行於閔行馬橋地區,有三百多年歷史。手獅舞源於獅子燈,當地元宵燈會時人們提燈行街,而鎮上街道狹窄,觀者擁擠,提燈人便用竹竿撐起獅子燈。「手帶獅舞」逐漸演變為當地的民間舞蹈。

手獅舞表演與其他獅舞有著很大區別,是由舞獅者分別手舉篾扎紙糊的獅子表演。獅子道具大小不一,大獅由二人舞動,中獅、小獅由一人舞動。表演時,一般是一頭大獅、四頭中獅、兩頭小獅。既汲取龍舞的翻滾、纏繞、跌扑等基本技巧,也借鑑其他獅舞粗獷勇猛、剛柔相濟的表演風格。

馬橋手獅舞

舊時為了適應街道狹窄、屋簷低矮的表演環境,手獅舞在行街表演時為避免發生碰撞,又形成了以「矮蹲步」為基礎的橫移、直進、貼身繞獅等風格獨具的舞蹈動作。由於手獅舞場面熱烈,充滿自娛娛人的生活氣息和喜慶祥和的藝術感染力,因此深受人們喜愛。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兩種年俗在日常生活中逐漸淡出。幸而在各方的重視和支持下,它們作為優秀傳統文化,被挖掘、繼承、弘揚,又走上了新的歷史舞臺。

資料:上海文旅智宣

上海首批16個全域旅遊特色示範區官宣

由於條件所限,可能出現未署名的原創圖片或文字,在轉載之前無法與權利人聯繫授權及稿酬事宜。熱忱歡迎權利人與編輯部聯繫署名授權、稿酬等事項。聯繫郵箱:654870764@qq.com,微信號:shanghailvyouju

相關焦點

  • 上海年俗文化 | 龍舞&獅舞
    隨著年的腳步越來越近,今天,我們來聊兩種喜慶熱鬧的年俗——龍舞、獅舞。在上海傳統年慶活動中,龍舞最具代表性,且極富上海特色,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獅舞以馬橋手獅舞為代表,是上海春節的又一項年慶活動。流行於閔行馬橋地區,有三百多年歷史。手獅舞源於獅子燈,當地元宵燈會時人們提燈行街,而鎮上街道狹窄,觀者擁擠,提燈人便用竹竿撐起獅子燈。
  • 銅梁龍舞:舞出龍文化產業生態圈
    博大精深 銅梁龍舞收穫多塊金字招牌  「銅梁龍始於明,盛於清,繁榮於當代。」在銅梁文化館裡,對於銅梁龍有著這樣的描述。  銅梁龍舞系流傳於銅梁境內的一種以龍為主要道具,它集民間舞蹈、音樂、美術、手工藝品為一體的舞蹈藝術形式,包括龍燈舞和彩燈舞兩大系列,共20多個品種。銅梁龍舞雍容華貴、套路精美,動作連貫自然,飄逸靈動。
  • 銅梁龍舞:「民間雜耍」舞出大名堂
    原標題:銅梁龍舞:「民間雜耍」舞出大名堂 「不到10分鐘的表演,足以讓我終生難忘。」每當談起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典上參加銅梁龍舞演出的情景,曾令國總是抑制不住滿滿的興奮和自豪。這是曾令國時隔10年再次在國慶慶典上參加銅梁龍舞演出。
  • 淺談:臺灣的獅舞文化
    獅舞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的一項民俗活動。在臺灣,獅舞俗稱弄獅,由舞獅活動組成的團體,被稱作獅陣或獅團。臺灣的獅舞文化是由中國閩粵等省傳入並自成系統。現今的臺灣舞獅已成為臺灣地區唯一在各鄉鎮縣市都有的獅陣。如今,不論在臺灣本地的各類慶典、機關團體舉辦的文化活動、以及學校社團的展演,都可看到臺灣獅舞文化的勃勃生機。
  • 銅梁龍舞、石柱玩牛……跟著這些傳統舞蹈,體味重慶的悠久文化
    巴渝地區多山多水,自然環境較為險惡,人們對神靈圖騰的依賴逐漸延伸出了龍文化,銅梁人民用龍燈龍頭舞出中國,舞向世界,成為重慶的一張耀眼的名片;巴人驍勇善戰,將武術與舞蹈結合的獅舞,寄託著人民消災除害、吉祥如意的願望;農耕文明時代,耕牛是人們最好的夥伴,石柱人民將自己對耕牛的感情轉化為舞蹈形式,表現熱火朝天的農事和喜氣洋洋的節慶。在巴山渝水的大地上,重慶人民載歌載舞,用舞蹈為重慶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內涵。
  • 文化公園獅舞龍騰迎復演
    由廣州文化公園主辦、廣州工人醒獅協會承辦的首場演出——「獅舞龍騰迎復演 群眾文化再登臺」南國醒獅表演今天上午十點文化公園中心臺熱烈上演,這也標誌著廣州文化公園群眾文化廣場的有序恢復。;高潮時,劉備獅將一氣呵成,快速攀上高度4米的高杆頂端,並吐出賀聯,祝賀群眾文化廣場復演。
  • 銅梁龍舞、石柱玩牛……跟著這些傳統舞蹈,體味重慶的悠久文化
    巴渝地區多山多水,自然環境較為險惡,人們對神靈圖騰的依賴逐漸延伸出了龍文化,銅梁人民用龍燈龍頭舞出中國,舞向世界,成為重慶的一張耀眼的名片;巴人驍勇善戰,將武術與舞蹈結合的獅舞,寄託著人民消災除害、吉祥如意的願望;農耕文明時代,耕牛是人們最好的夥伴,石柱人民將自己對耕牛的感情轉化為舞蹈形式,表現熱火朝天的農事和喜氣洋洋的節慶。在巴山渝水的大地上,重慶人民載歌載舞,用舞蹈為重慶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內涵。
  • 潼南川劇、雙江蓮簫、花巖女子獅舞...潼南還藏著這麼多非遺項目
    潼南川劇、雙江蓮簫、花巖女子獅舞、花巖彩龍舞、太安扯扯燈、寶龍五節龍。在當時,婦女不宜拋頭露面,她就悄悄約幾個姐妹,暗中模仿男子獅舞的套路和動作,幾經改動,終於編出適合女性表演的獅舞表演。圖源:網絡2005年,花巖女子獅舞被潼南縣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銅梁龍舞:奧運會開幕的壓軸戲,過去幾乎一度失傳如今卻飲譽全球
    所以「龍舞」也被稱為舞龍便有了其出現並存在的合理性。龍舞在分很多派系,其中在重慶銅梁縣有一種銅梁龍舞尤為奇特。它興起於明,鼎盛於清。在當代大方光彩,享譽世界。它流傳於重慶市銅梁縣境內,是一種以龍為主要道具的傳統民俗舞蹈藝術形式,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是重慶十大文化符號之一。銅梁龍舞在明代興起,於清代進入鼎盛時期,當今享譽世界。
  • 非遺龍舞-銅梁龍舞
    龍舞,也稱「舞龍」。古時候人們相信「九」是極致。所以人們懷著對自然的敬畏之心結合九種動物,集九種動物的特長於一身,這就是龍。古時候人們缺乏對大自然的認識把龍當做一種精神上的寄託,同時龍也是皇權的象徵。人們對龍的期待很大,龍可以呼風喚雨,能顯能隱,能大能小,神通廣大。
  • 重慶龍門陣之銅梁龍舞:非遺在身邊,「中華第一龍」銅梁龍舞
    清代的《銅梁縣誌》曾經對龍燈會做過記載:「上元張燈火,自初八九至十五日,輝煌達旦,扮演龍燈獅燈及其他雜劇,喧闐街市,有月逐人、塵隨馬之觀。」清光緒年間的《銅梁縣誌·風俗篇》這樣記載了銅梁龍舞的盛況,並且這個風俗保留至今。據悉,銅梁舞龍的風俗由來已久,在唐宋時期就有龍舞活動了。按現在公認的說法,銅梁龍舞「起於明,盛於清,繁榮於當代」,距今也有六七百年的歷史了。
  • 重慶銅梁龍舞傳承人 把中國龍舞向世界
    2019年12月27日的富民興渝貢獻獎頒獎典禮上,78歲的黃廷炎站上了領獎臺。作為被文化和旅遊部命名的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銅梁龍舞代表性傳承人,黃廷炎將傳統舞龍技藝和川劇吹打樂、戲曲功架、武功把子進行巧妙融合,創編的表演套路被確定為國家競技龍舞比賽的標準套路,讓銅梁龍舞一躍成為中華第一龍。
  • 神舞、龍舞和軍舞——記熱貢六月會
    其中三類舞蹈最為盛行,「拉什則」——神舞,「勒什則」——龍舞,「莫合則」——軍舞。這三種舞各村都可跳,但從實際情況看,各村只選擇其中的一兩個自身擅長的來跳。比方說,四合吉村神舞最好,郭麻日村軍舞最好,而浪加村血祭遺風濃厚,故其龍舞最好。這三種舞蹈都有很深厚的文化內涵,也從民俗上反映了當地的民族歷史,是民族文化學極為豐富的考察地。
  • 銅梁龍舞傳承人黃廷炎:痴心無悔 演繹龍舞傳奇
    從兒時追著龍燈滿街跑,到帶領或指導銅梁龍舞團隊先後參加新中國成立50周年、60周年、70周年慶典和2008年北京奧運會等國內重大活動,到遠赴海外開展文化交流,黃廷炎與龍舞結下不解之緣。在他的推動下,昔日的「街頭雜耍」不但登上了大雅之堂,成為重慶十大文化符號之一,也讓銅梁龍文化產業蓬勃興旺。
  • 銅梁龍舞傳承人黃廷炎——痴心無悔 演繹龍舞傳奇
    從兒時追著龍燈滿街跑,到帶領或指導銅梁龍舞團隊先後參加新中國成立50周年、60周年、70周年慶典和2008年北京奧運會等國內重大活動,到遠赴海外開展文化交流,黃廷炎與龍舞結下不解之緣。在他的推動下,昔日的「街頭雜耍」不但登上了大雅之堂,成為重慶十大文化符號之一,也讓銅梁龍文化產業蓬勃興旺。
  • 銅梁龍舞 「舞」出鄉村振興「一條龍」
    夜空中漫天燦爛,如流星,又似煙火,兩條蛟龍遨遊其間,飛舞翻騰……近年來,銅梁大力發展銅梁龍舞這種當地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了從龍燈製作、演藝表演、技藝傳承到文化旅遊的文化產業「一條龍」,不僅讓這項流行於當地農村的民間藝術保持了蓬勃生命力,還帶動了鄉村振興。
  • 人民日報:重慶銅梁大力發展龍舞 舞出脫貧「一條龍」
    高樓村村民李詩敏是一名舞龍帶頭人,年近七十,他收拾行裝,準備再次外出。銅梁是全國龍燈藝術之鄉,龍燈產品的扎制已有近千年歷史。2006年,銅梁龍舞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銅梁大力發展龍舞,形成了演藝表演、龍燈製作和文化旅遊等「一條龍」產業,將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揚光大,還帶動了脫貧攻堅。
  • 銅梁龍舞「舞」出鄉村振興「一條龍」
    新華社重慶11月21日電 題:銅梁龍舞「舞」出鄉村振興「一條龍」  新華社記者谷訓  夜空中漫天燦爛,如流星,又似煙火,兩條蛟龍遨遊其間,飛舞翻騰……近年來,重慶銅梁大力發展銅梁龍舞這種當地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了從龍燈製作、演藝表演、技藝傳承到文化旅遊的文化產業
  • 富民興渝·城市英雄|與龍共舞三十載 他將中華龍舞從民間雜耍舞上...
    這些年,他帶領銅梁龍舞隊先後在新中國成立50周年、60周年、70周年國慶慶典活動以及各種重大慶典活動中演出,並遠赴3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文化交流。日前,這位為龍舞傳承與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7旬老人,獲得2017-2018年度富民興渝貢獻獎。在頒獎典禮上,黃廷炎戴著一頂龍字圖案帽子,他說:「龍舞已經深深融入他的血液裡。今後,自己要竭盡所能,繼續傳播銅梁龍舞技藝。」
  • 獅舞(從化貓頭獅)
    貓頭獅又叫客家獅、獬、豸,是從化特有的獅舞品種,流傳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是與珠三角一帶盛行的本地獅並存的傳統舞蹈。貓頭獅最早記載見於清宣統元年《從化縣誌》「歲時民俗」:「立春前一日,有司迎土牛於東郊,裡市飾百戲及獅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