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的五年·超級家族]港珠澳大橋跨海造「通途」

2021-01-11 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6月30日消息(記者杜希萌)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明天(7月1日)就是香港回歸二十周年。一路走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得到全面貫徹落實。而在特區與祖國「同心創前路,掌握新機遇」的未來日子裡,還會有一座橋,連接內地與香港,拉近時空和人心,它就是港珠澳大橋。

  上個月,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已經實現全線「接龍」貫通,意味著大橋建設工程進入收尾階段,通車時間日益臨近。不過,到時候大家開車走在橋上,會發現大橋突然在海上「消失」了。這是怎麼回事呢?為什麼要以這種效果建設這座大橋?

  大橋:Hello,大家好,我是港珠澳大橋,我的建設者們都稱呼我是「大橋」。全長50公裡的我可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僅主梁鋼板用量就達到42萬噸,相當於建60座艾菲爾鐵塔的重量。我這一頭跨過了珠海,連上澳門半島,那頭就是香港大嶼山啦。

  杜希萌:你這樣的跨海大橋我也是真沒見過,竟然在海中間玩起了「消失」,橋身連上了海中的小島,然後就找不到了。

  大橋:這可不能怪我。我所在的位置——伶仃洋,大家都不陌生,詩裡面學過嘛。但估計沒多少人知道,這兒的伶仃洋航道是大型船隻穿越這片海域的唯一通道。如果我要建在海面上,太矮了輪船過不去,可是如果我太高了往來香港的飛機又會受影響。沒辦法,我只能鑽到海底,你看的人工島就是我的橋梁與隧道之間的「關節」,我也是世界首例大橋、人工島、隧道集合在一起的工程。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總工程師林鳴說,這當時對他們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用世界眼光看,是當前世界上最有挑戰的一條沉管隧道。用國際行業的眼光來看,特別惡劣的海洋環境和地質環境。我們有個專業術語叫軟土地基,在軟土地基上建沉管隧道建完以後它會沉降。港珠澳沉管隧道的軟土地基有多厚呢?最厚的地方有30米到50米。外國人擔心什麼呢,就是經驗來看(沉降)都超過30到40公分這樣一個水平。我們現在做到6公裡的沉管隧道,(沉降控制在)差不多只有5公分。」

  大橋:要知道,我海底下這部分身體是由33個180米長、四層樓那麼高、還能讓雙向六車並排行駛的的巨型沉管組成的,單節就有8萬噸重,和一艘滿載的航母差不多。就我這部分隧道在我們橋梁界已經拿到了「最長、最大跨度、最大埋深、最大體量」4個世界紀錄呢。

  杜希萌:這麼多「最」啊,我得一個個記下來。這33段隧道管段是要在海底實現對接嗎,這感覺好像拼「積木」,不過和航母一樣重的積木想要無縫對接應該不容易吧?

  大橋:是啊,那幾年施工,我是眼見著我的建設者們來來回回的試驗。海上風浪難測,一點點偏差都可能造成大問題。我還記得E15節沉管安裝的時候,就出現了意料之外的泥沙回淤,雖然很多人都認為問題不大,但林鳴總工說,「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還是決定中止安裝。後來這節沉管直到第三次預裝時才成功對接,「沉管隧道每裝一節都有一個故事,每裝一節都是一次挑戰。30多節沉管,預置的數量有200多次,每一次的預置要連續工作30多個小時。比如第10次沉管安裝出現了一個偏差,偏差本來預計是四公分一下變成8公分,我們把它拆掉重來一次。」

  杜希萌:我聽林鳴總工說過,你身上一共有64項創新,形成的技術專利超過400項,你自己對哪些創新印象深刻呢?

  大橋:就說我的人工島吧,為了保護這片海域的生態,我的設計師們沒有採用傳統「大量拋石填沙」的方式,而是把「超大圓筒插入海中」進行填沙造島,工程少影響小。這樣,我的小夥伴——白海豚就還可以在這裡自由遨遊。大家以後來找我,說不定也能像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安全環保部工程師溫華一樣,幸運地見到小海豚們,「當初建橋的時候大家都很擔心這麼大的工程影響範圍這麼廣會不會對白海豚造成很嚴重的影響,所以我們在防止懸浮物擴散、防止水下噪聲等方面都做了很多工作。這麼多年來沒有發生任何一起海洋環境汙染事故,當然我們希望保持下去,希望將環保工作做得更加出色。」

  杜希萌:這40、50米的深海是什麼樣我還真沒去過。但我知道,海底「壓力山大」,你頂得住嗎?

  大橋:回答你這個問題,我給你講個我們橋梁界的 「百年慣例」。一般來說,橋梁工程設計壽命是100年。不過我的設計壽命比他們都長,可以達到120年。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說,為了達成這個目標,他們研究出了專屬我的設計標準,「海洋環境下混凝土的腐蝕是個什麼概念?海洋當中的氯離子把混凝土裡面的鋼筋腐蝕了,體積膨脹就把混凝土脹裂了。120年的使用壽命要考慮鋼筋混凝土怎麼達到120年、鋼管樁怎麼達到120年、接縫處怎麼達到120年。經過科研,我們自己設計出了一套設計標準。在我們一路監控下,120年氯離子腐蝕不到鋼筋。」

  杜希萌:這麼厲害!可這畢竟是常規問題,萬一碰上什麼大場面,你也能這麼有信心嗎?

  大橋:我知道你想問什麼?海底地震、暴風海嘯,你也別用這些來嚇唬我。蘇權科總工程師已經偷偷告訴我了,這些也都扛得住,「抗震主要是沉管隧道的抗震和和橋梁的抗震。國際上像歐洲,對抗震的設計、抗震的構造沒有類似的方法。所以我們自己從理論、模型試驗到接頭做了一系列實驗。做了一套沉管隧道的抗震設計方法。根據評估,如果在這個地方發生8級地震,(防震)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大橋:今年年底,我就要正式和大家見面了。以後有了我在這伶仃洋裡也無需「嘆伶仃」,30分鐘路程就能從珠海到香港了。港珠澳大橋管理局黨委副書記韋東慶還給我寫了一句詩,來描繪未來的景象呢,「『海中無橋,我自橫渡。』開車在橋上行駛的時候,到海的深處,你看不到橋,你鑽到了海底,它有6.7米的海底隧道,未來的港珠澳大橋就值得你開車上去『穿越』,是非常美的體驗。通過大橋這個窗口,你可以看到我們國家整個裝備製造業的提升。」

相關焦點

  • 港珠澳大橋的數字奇蹟:世界超級工程是如何誕生的
    港珠澳跨海工程還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是橋島隧一體化的集群工程:有橋梁,有人工島,也有隧道;長度最長,軟基最厚,沉管埋深最深,沉管體量最大。無論在哪一方面,都大大超越了世界最高水平。韓國巨濟島-釜山連島大橋橋梁長度 8.2 公裡,高樁承臺,港珠澳大橋橋梁長度 22.9 公裡,埋置式承臺;美國切薩皮克跨海工程每個人工島面積 3.2 萬平方米,港珠澳大橋人工島面積達 10 萬平方米;丹麥-瑞典厄勒跨海工程海底管沉隧道 4050 米,港珠澳跨海工程隧道 6700 米。港珠澳跨海集群工程橫空出世,將諸多桂冠集於一身。
  • 賀港珠澳跨海大橋開通,鬱犁主評,優秀7副,入選162副
    賀港珠澳跨海大橋開通       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23日上午在廣東珠海舉行。習近平出席儀式並宣布大橋正式開通。港珠澳大橋跨越伶仃洋,東接香港,西接廣東珠海和澳門,總長約55公裡,是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 漫畫|「超級工程」背後的故事,港珠澳大橋有話說
    被外媒冠以「中國奇蹟」之稱的「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港珠澳大橋,是新中國建設史上裡程最長、投資最多、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橋梁。這座凝聚了無數人多年心血的大橋,不僅顏值超高,還工藝精湛、模式創新,實力槓槓的!面對萬眾矚目的盛況,大橋有話要說!這位大橋「先生」引以為傲的技術,很多是世界首創,為它贏得了海內外的讚譽。
  • 港珠澳大橋鋼筋_2020年港珠澳大橋鋼筋資料下載_築龍學社
    港珠澳大橋,原稱伶仃洋大橋,是連接香港、珠海、澳門的超大型跨海通道,全長55km,其中主體工程「海中橋隧」長 港珠澳大橋抗震隔震設計的秘密 10月23日上午,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在廣東珠海舉行。
  • 【新中國崢嶸歲月】一橋連三地 天塹變通途——港珠澳大橋通車
    【新中國崢嶸歲月】一橋連三地 天塹變通途——港珠澳大橋通車 2019-12-22 20: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京港青年參觀「砥礪奮進的五年」成就展 「意外」發現自己照片
    26日,「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向公眾開放。40多名北京和香港的學生參觀展覽。圖為學生們在展覽中發現了自己的照片,他們在合影照前留念。王駿 攝中新網北京9月26日電 (記者 曾鼐)「看,右邊的人就是我」、「我是舉手的那個」……26日,「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向公眾開放。40多名北京和香港的學生,在展廳中「意外」發現了自己的照片。「砥礪奮進的五年」成就展,設計了十個主題展區和一個特色體驗展區,展示了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在第三展廳前,一個巨幅的合影照片,吸引了這些學生的目光。
  • 港珠澳大橋最全考點清單
    習近平出席儀式並宣布大橋正式開通。港珠澳大橋跨越伶仃洋,東接香港,西接廣東珠海和澳門,總長約55公裡,是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伶仃洋天塹變通途,使港珠澳之間的交通往來更加快捷。
  •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群英薈萃、人才輩出,齊心協力建大橋
    在伶仃洋之上有個舉世矚目的超級工程,它是當今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是中國從橋梁大國走向橋梁強國的裡程碑之作,被譽為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被英國《衛報》稱為「新的世界七大奇蹟」之一,它的名字叫——港珠澳大橋。
  • 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孟凡超 為港珠澳大橋「痴狂」15年
    孟凡超 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從2004年介入港珠澳大橋可行性研究至今,長達15年的耕耘與澆築,是參與到港珠澳大橋時間最長的設計者之一。
  • 【人物】景強:在港珠澳大橋寫下豪邁的青春之歌
    屢克難關 「尖刀連」的年輕指揮長港珠澳大橋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設的「超級工程」,是我國從橋梁大國邁向橋梁強國的標誌性工程。2008年年底,在完成廣州珠江黃埔大橋建設後,28歲的景強加入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開啟了超級工程建設歷程,主要負責22.9公里海中主體橋梁從施工規劃編制到建設落成的全過程。從施工現場主管到教授級高工,景強把青春奉獻給了大橋,也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夢想,在港珠澳大橋寫下豪邁的青春之歌。
  • 港珠澳大橋通車!大國工程背後的交大力量!
    今天上午9時,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一橋飛架粵港澳,天塹變通途。
  • 港珠澳大橋原班人馬!中國南方又一跨海工程,8000名工人全面復工
    黃綺珊悲慘人生:三婚三離多次輕生,今52歲只有兒子杜海濤作伴 回首過往,中國創建了無數的超級工程,創造了無數的工程奇蹟,創下了無數的世界第一,2018年通車的港珠澳大橋更是向世界再一次展示了中國基建的實力,但這並非是我國基建的終點。
  • 港珠澳大橋人工島怎麼防止被水淹?
    作為鐵路工程師,我對港珠澳大橋一直比較關注,還寫過相關科普文章,港珠澳大橋有三個核心關鍵的工程,其一就是跨海大橋,其二就是跨海隧道,其三就是銜接隧道和大橋的人工島,這三個超級工程合在一起,鑄造了港珠澳跨海大橋這個舉世無雙的超級大工程,也證明了我國工程建造技術已經在世界上遙遙領先
  • 一千億造的橋即將通車:港珠澳大橋,中國又一個世界第一
    2008年奧運會前通車的杭州灣跨海大橋,全長36公裡,已成為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候選,成為繼美國的龐恰特雷恩湖橋和青島膠州灣大橋世界第三長的跨海橋梁。混凝土用量相當於再造八個國家大劇院,用鋼量相當於再造七個「鳥巢」,長度相當於21座武漢長江大橋,這些描述都足以說明杭州灣跨海大橋是一項多麼偉大的工程壯舉。
  • 珠海又一跨海通道即將動工,與港珠澳大橋對接
    珠江口又一跨海大橋即將動工,備受關注黃茅海跨海通道再次傳來最新消息。前日(5月10日),珠海特區報公示了《黃茅海跨海通道項目海域使用前公示》,計劃6月動工。項目跨海大橋申請用海期限為50年,施工用海(透水構築物、港池用海)申請用海期限為48個月,施工用海(其他開放式用海)申請用海期限為24個月,項目完工後施工用海構築物予以拆除。
  • 港珠澳大橋後,深圳珠海擬建「超級跨海通道」!
    示意圖據深圳媒體消息,繼港珠澳大橋後偶,「深珠通道」浮出水面,深圳珠海之間擬研究規劃建設一條跨海的,城軌+高速公路的快速通道。港珠澳大橋的局限並沒有採用的雙Y方案連接香港、澳門和珠海的「港珠澳大橋」已經基本建成,即將正式通車。但由於沒有採取「雙Y」格局,東岸只連接了香港,並沒有直接連結深圳。
  • [分享]港珠澳大橋建了幾年資料下載
    港珠澳大橋 世界最長跨海大橋  港珠澳大橋跨越伶仃洋,東接香港,西接廣東珠海和澳門,總長約55公裡,是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是中國從橋梁大國走向橋梁強國的裡程碑之作。大橋被英國《衛報》評為「新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由此港珠澳形成了「一小時生活圈」。
  • 港珠澳大橋:海天之間託起人類奇蹟
    而今700多年過去了,戰火硝煙散盡,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港珠澳大橋的通車,是祖國強大的象徵,真正將離開祖國百年之久的香港、澳門連在一起,也使伶仃洋不再「伶仃」。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裡,是我國第一例集橋、雙人工島、隧道為一體的跨海通道,擁有世界上最長的海底沉管隧道,這也是全球最長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全球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被媒體稱為「新世界七大奇蹟」之一,是中國橋梁歷史上的「珠穆朗瑪峰」。這座被稱為奇蹟的橋梁使用的鋼材總量相當於60座艾菲爾鐵塔,能抵抗8級地震、16級颱風,還有長達120年的壽命。
  • [分享]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資料下載
    習近平出席儀式並宣布大橋正式開通。港珠澳大橋跨越伶仃洋,東接香港,西接廣東珠海和澳門,總長約55公裡,是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港珠澳大橋,珠海、香港、澳門三地口岸實行24小時通車、通關。 港珠澳大橋是我國繼三峽工程、青藏鐵路之後又一項重大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被英國《衛報》譽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在港珠澳大橋建設過程中,凝聚了廣大國企建設者的智慧與心血。
  • 港珠澳大橋:超級工程飛架三地
    2018年10月23日開通的港珠澳大橋作為「國之重器」,是構建粵港澳大灣區的關鍵一環,也是世界跨海大橋建設史上的超級工程,被英國《衛報》評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大橋的建設創下多項世界之最,體現了我國綜合國力和自主創新能力,體現了勇創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