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3月13日電(記者 白建平 實習生 陳立庚)「內蒙古大興安嶺生態保護建設的實踐當中,林區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特別是道路建設嚴重不足的現實已經成為制約林區生態、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亟需研究解決。」 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森林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張學勤談及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基礎設施建設時說,林區現有公路總裡程16818.23公裡,路網密度1.72米/公頃,其中二級以下道路佔總裡程的87.5%,且多為砂石路面養護不足塌陷嚴重,存在交通安全隱患。
內蒙古大興安嶺國有林區是我國東北內蒙古四大重點國有林區之一,總面積10.67萬平方公裡,其中森林面積8.27萬平方公裡,森林覆蓋率77.44%,生態地位十分重要。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戰略布局,林業生態建設得到了國家和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內蒙古大興安嶺國有林區承擔的生態保護建設任務逐年增加,內容不斷豐富。
逐年遞增的生態保護任務就要求林區道路基礎設施建設刻不容緩。張學勤舉例說,2013年夏季,林區遭遇罕見暴雨襲擊,引發部分林業局洪澇災害,給當地道路橋梁造成嚴重損害,影響到林區森林管護、木材生產、防撲火等生態經濟職能的發揮,也給百姓出行帶來不便。災害發生後,內蒙古大興安嶺林管局積極爭取上級支持,同時自籌資金對部分重要幹道和交通節點進行了必要的維修養護,保證了生態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需求,但林區道路整體等級低、質量差、養護不足的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扭轉,而且隨著時間推移交通瓶頸問題將會更加突出。2014年北部原始林區發生過境森林火災,火場距林業局所在地二百多公裡,由於區間沒有道路連接,通行條件差,只能依靠航空機降運送撲火人員和物質裝備,增加了撲火成本和指揮協調的難度。
張學勤說,近些年,國家對於國有林區道路基礎設施建設高度重視,其中2010年《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2010—2020)》中提出:以提高林區的路網密度、改善林區對內對外通達性為目標,重點建設通場公路、防火和專用通道,提高林區路網的養護等級;2014年《國務院關於近期支持東北振興若干重大政策舉措的意見》(國發〔2014〕28號)中第十九條再次指出:加快綜合交通網絡建設,消除瓶頸路段,加大國邊防公路和林區森林防火應急道路建設。2013年,內蒙古大興安嶺林管局根據生態保護建設的實際需要,編制上報了《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防火應急道路規劃》和《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防火應急道路建設實施方案》;國家林業局《國有林區防火應急道路建設試點方案》目前已通過國家發改委專家評審,規劃實施期為2014—2016年,但目前上述方案尚未得到實施。
張學勤表示,內蒙古大興安嶺國有林區作為祖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在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重要意義,又因地處高緯、高寒地區,生態環境十分脆弱,一旦破壞不可複製,保護和建設好這片綠色林海,持續鞏固和提高其生態功能,需要增加森林管護的密度和頻次,推動各項生態保護建設措施向森林腹地延伸,這些都需要有良好的道路基礎設施作保障。
張學勤代表建議:國家繼續加大對內蒙古大興安嶺國有林區路網建設投入力度,儘快推動落實《國有林區防火應急道路建設試點方案》,以解決林區道路交通瓶頸問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向更高水平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