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畝「糧王」破產:土地流轉風險有多大?

2021-01-15 半月談網

在部分傳統農區的土地規模流轉過程中,一些新問題和風險逐漸顯現出來,亟待破解。在土地流轉加快、農資價格節節攀升、種糧成本居高不下等情況下,種糧大戶普遍感到資金吃緊。不少大戶不得不四處借債,甚至靠借高利貸種地。同時,與土地流轉相配套的農機服務、病蟲害防治、市場信息、產品營銷等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嚴重滯後。

萬畝「糧王」破產記

從2009年起,重慶永川區農民梁自然租種了1萬多畝糧田搞規模經營。為提高種糧效益,梁自然設計了完整的集約化生產方案:組建勞務合作社,解決無人種地問題;建立農機服務隊,提高種糧效率;統一供種、施肥、植保,保證糧食品質……但這個看似完善的集約化設計卻在現實面前碰壁,生產成本超過種糧利潤,「糧王」累計虧損200多萬元,最終破產。

規模種地集約經營,「糧王」開闢種田新模式

梁自然是朱沱鎮石對窩村村民,早年外出務工,回鄉後搞起了稻米加工廠,年銷售收入達2000多萬元。他告訴半月談記者:「搞大米加工,最煩心的就是要從一家一戶收購稻米,糧源沒有保障,稻米品種不一,優劣混雜,農藥殘留多,很難賣上好價錢。因此萌生了自己租地種糧的想法。」

2009年初,梁自然租用永川區朱沱鎮8個村47個村民小組、2632戶農民的10663畝稻田,種植水稻,變身重慶最大的「糧王」。

為種好1萬多畝地,按照集約化設計,梁自然以村社為單位,組建了15個勞務合作社,梁自然負責統一提供農藥、化肥、良種等生產資料,合作社完成勞務承包,負責育秧、抽水灌溉、施藥、收割、晾曬等生產環節的勞務需求,由梁自然付給勞務費。

為提高種地效率,梁自然還組織了30多人的農機服務隊,負責統一種植良種、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施肥、統一機耕機收等。與勞務合作社提供的季節工、時段工不同,農機服務隊是長年的專業隊伍,每人每月工資有1500多元。

梁自然自己不會種地,他專門聘請了8名農業專家做技術指導,月工資1700元。租地後,梁自然還專門註冊了「道森」優質大米品牌。按照梁自然集約化生產設計,萬畝糧田每年能提供5500噸左右的穩定糧源,而且通過統一良種、統一生產標準,建立品牌,還可大幅提高稻米附加值。梁自然說:「普通大米市價約1.2元/斤,而我生產的優質水稻,價格能達到1.7元/斤。如果通過集約化生產能達到無公害、綠色大米標準,價格還能翻番。」

梁自然測算:土地流轉後,平均1畝地投入成本約為960元。通過集約化經營,能在糧食生產環節實現收支平衡,在大米加工環節則能盈利。種植1萬多畝水田,一年純收入可達到200萬元左右。

集約化、規模化處處碰壁,年年種地年年虧

在規模種田的過程中,梁自然看似完善的萬畝糧田集約化生產方案,一方面沒能降低種糧成本,反而由於僱傭勞力成本猛漲,不斷擠壓種糧利潤;另一方面沒能解決田塊細碎,單位面積投入高的問題,反而是租地面積越大,虧損越多。

2009年租地之初,梁自然和勞務合作社籤訂的勞務承包價格為810元/畝,但由於農村勞動力嚴重短缺、供不應求,梁自然實際付給合作社的勞務報酬已經超過900元/畝。

「租地種糧遇到最棘手的問題就是農村勞動力很短缺。勞務合作社僱傭的大多是散工,如果價錢低了,他們寧願外出打工,實際勞務價往往超過合同約定價,我們也沒辦法約束。」梁自然無奈地說。受勞務價格明顯上漲影響,梁自然種地第一年就虧了50多萬元。

在西部丘陵農區,糧田高度細碎、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落後,梁自然組織的農機服務隊功能大打折扣,沒能發揮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作用。

「我流轉的1萬多畝地細碎分成了8500多塊稻田,雖然有農機服務隊,還有200多萬元的農機設備,但也只能解決40%左右連片水田的機械化耕作問題。」梁自然說,剩下的田塊農機服務隊派不上用場,需要大量人力排工、排活,平均每畝成本增加2倍以上。各環節成本攤下來,比散戶種糧還高。

同時,梁自然流轉土地配套的水利設施大多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修建的,現已完全廢棄。單是為了平整田塊、整修水渠和田間道路,梁自然又投了200多萬元,但這也只能解決不到30%田塊的灌溉、機耕的需要。

表面上的集約化經營並沒能解決生產現實難題。2009年至2010年,梁自然平均每畝地成本投入近1400元,種糧持續虧損。2011年梁自然不得不把流轉面積縮減到2900畝,但當年又先後遭遇凍災、旱情,糧食減產超過30%,搞得農民土地租金沒法兌付,還拖欠了20多萬元工人工資和農藥物資款。最後,梁自然種地累計虧損已有200多萬元,不得不退出全部流轉地,種糧以破產告終。

農業盲目投入需警惕,政策支撐體系待健全

半月談記者跟隨梁自然再次回到他曾經轉包的農田,看到有的田塊已經種上了樹木,有的則被改造挖成了魚塘,還有不少土地荒蕪,只是偶爾能見到一兩個老農民在犁土翻田。看到這樣的場景,梁自然連連嘆息。

為啥有了完整的集約化設計,種糧還是不賺錢,甚至虧本?梁自然經過反思認為,這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是種地過分求大,盲目投資,沒有真正做到適度規模經營。梁自然坦陳,當初是憑著一腔熱情種地,沒有充分考慮農業生產實際,也沒搞風險評估。轉包1萬畝地平均每年投入都在1000萬元以上,這已經超出了梁自然的經濟承受能力。只要有一年經營虧損,就容易使資金鍊斷裂,梁自然本人和農民的利益都會受損。

二是政府農業補貼、農業金融、保險等政策性支撐體系建設滯後,使大戶種地抗風險能力脆弱。

規模種地,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規模種地以來,梁自然幾乎天天為錢發愁。「政府農業補貼標準低,還經常拖欠。直到破產時,政府還欠我30多萬元補貼款。」梁自然說,他三天兩頭跑銀行貸款,但是很困難。農業項目投入形不成固定資產,不能抵押融資。自己只能到處籌錢,甚至借高利貸。

「種糧以來,我幾乎每年都會遇到不同程度的自然災害,但災情損失只能自己扛。」梁自然也經常跑永川各家保險公司諮詢辦理農業保險,但得到的答覆都是「農業風險太大,公司不辦相關險種」。

梁自然認為,投資風險評估、社會化服務配套、政策性補貼、農業金融、保險等環環相扣,如果這些環節都能發揮作用,自己集約化經營可能不至於一敗塗地。面對失敗,梁自然仍不甘心,他還盤算著出去考察,準備再次包地種糧。(半月談記者 李松)

農業項目「壘大戶」風險重重

在部分傳統農區,半月談記者走村入戶,深入田間地頭,傾聽種地大戶的酸甜苦辣。不少農戶反映,在土地規模流轉的過程中,一些新問題和風險逐漸顯現出來,亟待進行破解。

土地流轉求大、求快,農業項目「壘」起了大戶

為了發展農業生產,中央鼓勵通過土地流轉實現適度規模經營,但是在實踐中,「多大規模是適度」標準較為模糊。半月談記者在各地調研發現,近年來一些地方提出大力推進土地流轉,出現了一股求大、求快的動向,一些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虛胖」現象嚴重。

在中部某糧食主產縣,截至2013年,該縣流轉土地1000畝以上的農業大戶有80多戶、4000畝以上的有11戶、1萬畝以上的有3戶,最大戶土地流轉面積近4萬畝。

採訪中,基層幹部坦言,大規模土地流轉被領導看成衡量農業發展政績的指標。雖然農業部門並不贊成土地大規模流轉,但上級官員很推崇,因為「大項目」才是看得見的政績。

無獨有偶,中部某農業大市也出現了類似土地流轉規模過大的問題。據農業部門對土地流轉項目分析來看,這個市一次性連片流轉千畝以上的就有400多宗,面積近80萬畝,佔已流轉面積近一半。不少土地流轉項目在發展過程中也確實出現了「圈田佔地有後患、規模過大有風險」等問題。

當地農業局幹部告訴記者,土地流轉面積過大投入就大,面臨的市場風險也大,不符合適度規模經營的要求。一旦遭遇市場風險,容易引發生產波動,影響社會穩定。

除了通過行政命令、下指標的方式「壘」起大戶之外,有的社會資本進入農業時,對經營項目不熟悉,盲目認為流轉規模越大、經營效益越高,資金、技術、人力跟不上,也很容易產生風險。重慶永川區種糧大戶梁自然種糧破產後,不少流轉的土地也被迫撂荒,形成巨大浪費。

在重慶市農學會會長張洪松看來,土地規模經營風險較大,應該堅持的原則是,第一,土地是否流轉、價格如何確定、形式如何選擇,應由承包農戶自主決定,不能用簡單化的行政幹預手段來推進流轉;第二,嚴格設立社會資本入農門檻,對其經營能力、項目前景、預期風險進行有效評估,降低土地流轉的風險。

「如果有專業服務,何必下血本買這麼多農機」

半月談記者採訪發現,隨著農地加速流轉,各地種地大戶不斷湧現,但與土地流轉相配套的農技推廣、農機服務、病蟲害防治、市場信息、產品營銷等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滯後。社會化服務供給不足,使不少農業大戶不得不「自操自辦」,甚至患上「大包大攬症」。

「種地一年利潤也就五六十萬元,如果專業組織能提供低成本服務,何必下血本買這麼多農機設備?」談到自己花70多萬元買了30多臺農機種地的事,重慶彭水縣聯合鄉種糧大戶何世素話語中透著無奈。

何世素農機作業「自操自辦」,原因在於彭水縣農機服務組織發展趕不上大戶增長的速度。彭水縣農委主任羅遠江介紹,彭水縣耕地面積超過70萬畝,2012年種糧大戶增長到118戶,而目前縣裡只有1家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具只有15臺。「10家大戶才能平分一臺農機,能搞出啥服務?」

在河南農區,農業大戶也面臨類似難題。河南省信陽市息縣彭店鄉農民柳學友,流轉了3000多畝地種高粱,他說:「高粱種植對播種技術、農藥施用有很高要求,但縣裡植保合作社人才短缺,僱工大多是55歲以上的閒散勞力,很多人不會使用農機具,藥物配比、機械噴灑,掌握得也不精準,農藥殘留經常超標。」為解決高粱植保難題,柳學友不得不自己組織起20多人的植保勞務隊,育苗、播種、田間管理、收割、歸倉,環環不落,都得親力親為。

同時,隨著農業市場化不斷發展,種糧大戶對專業服務需求也從單純的生產環節服務向資金、信息、加工、運輸等綜合性服務擴展。相比於農機、植保等產中社會化服務,產前、產後服務體系建設更顯薄弱。

河南省武陟縣喬廟鄉農民王福軍流轉了1700畝地,年產糧超過150萬公斤。王福軍說:「大戶種糧最關心的是糧食收儲、供求、糧價走勢預測等專業市場信息。但現在這塊服務基本上還是空白。」

「種糧患上『貧血症』,不靠高利貸不行」

在土地流轉加快、農資價格節節攀升、種糧成本居高不下等情況下,種糧大戶資金需求量增加,普遍感到資金吃緊。為了種糧,不少大戶不得不四處借債,甚至靠借高利貸種地。

「以前包三四十畝地,資金投入不多,還可以自己解決。但現在我土地轉包面積已超過1200畝,每年投入接近150萬元,種糧已經患上了『貧血症』,不靠高利貸不行!」安徽省界首市蘆村鎮蘆村農民王明傑說,「到信用社貸款很難,農民沒有抵押物,沒人給你貸款。」去年王明傑為了種糧,找遍10多家親戚,東拼西湊才湊齊40多萬元,最大的一戶借了10萬元,其餘兩三萬元不等,每家每戶都要挨個打欠條、籤字蓋章。顯然,一旦遭遇天災人禍資金鍊斷裂,很可能導致破產。

半月談記者在各地採訪發現,農業大戶所患的資金「貧血症」較嚴重。僅以重慶為例,據重慶市農委專題調研課題組調查,全市1.7萬個農業合作社融資需求近65億元,目前獲得貸款只有1.4億元,需求滿足率僅為2.15%。涉農貸款除了要支付銀行貸款利息之外,一般還要額外支付擔保費、抵押資產評估費、手續費等,涉農貸款實際成本高於城鎮非農貸款。

同時,由於農業生產自身的高風險性,決定了農業信貸項目風險高,不可預見性大,這與商業銀行資產運行的安全性、流動性、盈利性需求產生矛盾。陝西省涇陽縣中張鎮西王村種糧大戶張高民苦笑著說:「我去銀行貸款,銀行的人說,種個地貸什麼款!」

針對高利貸種地的難題,不少種糧大戶建議,應對農民生產貸款實施基準利率,差額部分由財政貼息,從而刺激農民從正規金融機構貸款。同時,從惠農、保障糧食安全的角度出發,農民種糧應當享受基準利率甚至更低利率,國家可給予銀行貼息政策。(半月談記者 李松)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半月談網"的所有作品,均為半月談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任何報刊、網站等媒體或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連結、轉帖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如需授權,點擊 獲取授權

相關焦點

  • 萬畝流轉!杭州富陽新桐鄉打響土地流轉「發令槍」
    為深入貫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效提高土地資源的配置,打造美麗田園,發展美麗經濟,推動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建設。4月13日下午,杭州富陽新桐鄉召開土地流轉動員會議,打響土地流轉「發令槍」,計劃用1個月時間完成萬畝土地流轉,跑出美麗經濟「加速度」。
  • 陝西漢中西鄉縣:農村土地出租流轉 萬畝生態觀光茶園
    ,萬畝生態觀光茶園。  「從去年開始,縣上、鎮上在我們這裡開始實施萬畝茶園建設,我們把土地出租給了企業,實現了土地流轉,從此我們這些祖祖輩輩靠種莊稼生存的農民終於從土地中解放了出來,不種地了,地裡的收益卻毫不減少,村民大多去城裡打工,又是一筆不少的收入,三五年茶園就開園後,到那時,我們的生活會更富裕……」採訪中,楊河村一位姓李的村民興奮地說。
  • 曲周大河道鄉流轉土地1.06萬畝盤活經濟
    曲周大河道鄉流轉土地1.06萬畝盤活經濟2014-06-30 17:35:38來源:邯鄲晚報     目前,曲周縣大河道鄉加快土地流轉步伐,充分釋放土地能量,激活農業經濟。該鄉共流轉土地1.06萬畝,佔全鄉耕地面積的30%,年增收5000多萬元。    近年來,大河道鄉成立了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同時把土地流轉納入農村「兩委」的職責和工作範圍。此外,藉助縣校合作和北農大教授常年駐老營村的優勢,組織市、縣農業專家組成技術服務團隊,通過舉行討論、深入田間地頭現場指導等形式,為規模化種植和機械化操作提供技術保障。
  • 土地流轉補貼多少錢一畝?有哪些主要方式?2020土地流轉政策解讀
    近年來,有關土地流轉的問題一直都備受關注,隨著我國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很多農村都有大量的土地處於拋荒的狀態。因此,我國也出臺了很多的土地政策,其中很多農民朋友都會選擇土地流轉的方式。在此次2020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沈昌健就表示,要規範農村土地流轉,更好地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增加農民收入。那麼2020年土地流轉多少錢一畝?土地流轉都有哪些好處?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2020土地流轉補貼多少錢一畝?不同的地區其政策要求不一樣,因此在土地流轉的補貼上也存在一定的差異。
  • 安居這3.7萬餘畝土地「活」了
    安居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除土地分散且細碎化,難以整合復耕外,水利基礎條件差,導致經濟效益低下也是導致很多農戶寧願外出務工而不願耕作的重要原因。△三家鎮蘆城村撂荒地復耕正所謂手中有糧心裡不慌糧從哪裡來?
  • 成都彭州土地流轉| 3畝宅基地、50平農房、14畝農家樂
    成都彭州 3畝 宅基地 轉讓(周邊有建設指標)  土地類型 :建設用地/住宅用地/宅基地  用途 :文旅休閒; 流轉方式 :轉讓  區域 :四川,成都,彭州  詳細地址 :彭州市銀定社區  流轉年限 :40年; 流轉金額 :320 萬元
  • 衡水武強縣大王莊村土地流轉促農民增收致富
    長城網衡水5月24日電(記者 劉炆 支兆琦 通訊員 郭志明)近日,記者來到衡水武強縣孫莊鄉大王莊村,這裡的村民告訴記者說:「我們已經嘗到了土地經營權流轉帶來的甜頭」。 正在給辣椒澆水的大王莊村村民孫建東告訴記者,土地流轉前,自家位於北大窪的8畝多地每年的純收入只有5千多元。土地轉租給北京世農種苗公司後,自己不僅每年每畝能拿到700多元的租金,他和妻子還都成了世農公司種苗繁育基地的工人,兩人每月有2000多元的工資,一年下來純收入就有3萬多元,是自己經營土地收入的五、六倍。
  • 十八大農村土地政策:鼓勵土地流轉培養小型農場主
    十八大農村土地政策:鼓勵土地流轉培養小型農場主   胡錦濤總書記在十八大報告中強調,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鼓勵土地流轉培養小型農場主   胡錦濤總書記在十八大報告中強調,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 合肥土地流轉,20畝倉儲用地、100畝農家樂、300畝水澆地
    安徽合肥瑤海區 20畝 倉儲用地 出租 流轉方式 :出租;流轉年限 :10年 合肥瑤海區 100畝農家樂 可租可轉可合作 流轉方式 :出租;流轉年限 :20年
  • 廣西貴港市覃塘區創新土地流轉模式 為連片土地打造「身份證」
    近年來,樟木鎮將分散在農戶手中的土地化零為整,力求為連片的土地打造「身份證」,從而吸引農業龍頭企業,帶動鄉村振興。  廣西守農投資有限公司貴港分公司便以流轉形式租下了廣西貴港市覃塘區樟木鎮3個村約1.1萬畝地。「這裡將打造成覃塘區富硒百香果生態種養(核心)示範區。」該公司總經理陳超告訴記者。
  • 動遷33個村街 流轉4萬畝土地 河北廊坊全力推進北京臨空經濟區建設
    流轉土地4萬多畝騰出臨空經濟區發展空間  除了村街的房屋徵遷外,這33個村街的4萬多畝土地也需要流轉,相對於房屋的產權清晰,爭議較少,村民之間的土地承包權的情況則較為複雜,面對矛盾和糾紛,這些土地如何進行流轉?
  • 山東土地流轉:濟南土地、魚塘、倉儲用地出租流轉
    山東濟南中區 300畝 耕地 合作共同開發  流轉方式 :合作;流轉年限 :20年  該地塊共計300畝,山下還有幾百畝可擴張。地塊內有一處長度200米的防空洞。內部分布許多小分支路。地塊內,水電齊全。現有管理用房兩間。尋求共同開發合作
  • ——安定區「糧改飼」工作側記
    第二年,這家企業流轉了10畝土地種上了飼草玉米,並在周邊的李家堡、寧遠鎮等鄉鎮開始實施青貯玉米秸稈飼養牛羊實驗,還組織群眾到養牛大戶家裡觀摩。  然而,許多群眾對這種情況充滿疑慮:長得正旺的玉米棒子連稈子割了交給草廠,到底能不能賺錢?青貯草包在塑料包裹裡會不會腐爛?牛羊吃了加工的青貯草好不好?種燕麥苜蓿草是否划算?
  • 靈山縣陸屋鎮土地流轉促進農業產業化紀實
    目前,陸屋鎮規模土地流轉12.6萬多畝,其中山林地11.2萬畝,佔土地流轉面積的88.8%;家庭承包低中水田流轉面積1.4135萬畝,佔土地流轉總面積的11.2%。土地流轉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今年上半年,該鎮農業總產值3.6億元,同比增長9.09%;農民人均純收入2907元,同比增長8.6%。
  • 溫泉鄉野麻地村1600多畝土地流轉出「新價單」
    原來,11月初,1612.87畝土地以30年的期限,流轉給了雲南大型綜合農業公司——雲南英茂集團有限公司。溫泉鄉土地資源富集,野麻地等高海拔村的氣候土壤條件是種植繁育馬鈴薯的最佳天然場所,但受制於傳統的耕種方式,土地產出效益很低,且大量青壯勞動力被束縛在土地上。
  • 「穀物折價」遭遇挑戰 土地流轉能否多方共贏?
    在四川綿陽市梓潼縣,仙峰鄉迎春村的村民在近3年的時間裡,先後回絕了近20家農業公司的土地流轉計劃。村民王定秋說,所有來訪企業「胃口」都很大:要一口氣包下全村2000多畝土地,並且只以租金的方式流轉土地。村裡摸底調查,只有一小部分舉家外出務工的村民接受。「大家顧慮很多,一直談不攏。」王定秋說。
  • 湖南長沙縣陽雀新村創新機制 流轉土地有高招
    「又要水好,又要連片,還要能保證土地長時間穩定流轉,哪怕我是村裡人,這樣的地方也不好找。」陳鋼說,「好不容易看中了一個好地方,還要一家一戶去談流轉,難以協調一致。」 想到朋友說起過,江背鎮陽雀新村有一個村裡的土地流轉「交易所」,陳鋼決定去找村黨支部書記譚建軍聊聊看。
  • 200畝,500畝,1000畝,甚至上萬畝,農場多大地才適合?
    土地流轉政策實施之後,不少農業大戶獲得了大塊土地的經營權,開始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番。 其實能拿地只是萬裡長徵第一步,後面有數不清的問題正等待你去解決。有些跨行做農業的為什麼被坑的很慘?他們流轉了很大面積的土地。可是自己的農場根本沒法容納規劃的項目,資金也無法運營一個農場的項目!
  • 合浦縣積極盤活3000畝耕地 撂荒土地又逢春
    合浦縣公館鎮通過引導群眾流轉土地,採取「合作社 基地 農戶」模式,有效破解這個難題,今年以來已盤活3000畝沉睡近20年的耕地。4月3日,北海市在該鎮舉行推進早稻生產暨撂荒土地整治現場會。公館鎮是合浦縣農業大鎮,地勢平坦,土地肥沃,適合各種農作物種植。
  • 流轉土地興產業 草甸花開採藍莓
    流轉土地興產業 草甸花開採藍莓 2019-08-28 22: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