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原住民走過百年滄桑

2020-12-23 華夏經緯網

    編者按:

  從生活悽慘到出人頭地,從被「分而治之」到深陷各方政治勢力的「拉扯」,從19世紀末臺灣被清政府割讓給日本至今,臺灣原住民已走過了百年滄桑路。

  今年10月27日是紀念臺灣原住民抗日英雄莫那魯道的日子,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參加了莫那魯道的紀念儀式。馬英九是第一位向這位原住民抗日英雄致祭的國民黨主席,也是臺灣朝野政黨中惟一參加莫那魯道紀念活動的政黨領袖。

  今年,無黨籍原住民「立法委員」高金素梅向日本大阪高等法院提出控訴,要求日本歸還二戰時「高砂義勇軍靈位」。高金素梅在接受媒體訪問時,以悲愴的語調說出了原住民心中的吶喊,這一吶喊也反映出原住民深陷被各方勢力「拉扯」的困境。

  臺灣現有原住民近46萬人,約佔臺灣總人口的2%,分為平埔族和高山族,在大陸被統稱為高山族。

  1 抗日英雄莫那魯道和「霧社事件」

  臺灣於1895年由清政府割讓給日本後,被日本殖民政府稱為「高砂族」的臺灣原住民,抗日之舉此起彼伏,有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其中,規模最大的原住民抗日行動,就是1930年發生的「霧社事件」。

  霧社位於南投縣仁愛鄉,是臺灣原住民泰雅族聚居之地,共有十二社(社:原住民部落),莫那魯道是其中瑪多裡社的世襲頭目,他的父親魯道巴伊曾多次發起抗日行動,但都沒有成功。莫那魯道從小就在父親的抗日活動的薰陶下,早已懷有抗日的心志。

  1920年、1925年,莫那魯道兩次策劃反日,因行動失敗而被日本統治者列入「不良蕃」的黑名單。

  1930年,日本殖民政府為了獎勵入山開墾,削弱原住民的勢力,許諾對願意入山的日本人,一律給予警察的頭銜,這吸引了大批日本浪人(地痞、流氓)進入山地。這些日本浪人比正式編制內的日本警察還要惡劣、蠻橫,強制原住民服勞役,誘姦原住民婦女,然後將她們遺棄。

  1930年10月27日,莫那魯道率領300位原住民,借著霧社學校舉辦運動會的機會砍殺日本教師、官員和警察,突襲霧社警察分駐所、郵局和日本官員住所,殺死136名日本人,重傷250名日本人,隨後切斷了這些地方和外界的聯繫,據守以與日本殖民政府抗爭。這就是著名的「霧社事件」。

  「霧社事件」發生後,日本第13任總督石冢英藏立即從臺北、新竹、臺中、臺南等地調派2500多名日本軍警、1500多名官役,動用飛機、大炮等現代化武器,對莫那魯道領導的原住民展開圍攻。

  儘管只有番刀、弓箭以及從霧社警察分駐所獲取的槍彈,莫那魯道等人仍然憑藉深山、森林等天險,與日本軍警周旋了一個多月。日本軍警眼見戰況不利,於是用飛機噴灑毒氣,再用重炮轟擊,原住民死傷慘重。莫那魯道見大勢已去,不願受辱而存活,全家大小24人自縊而亡,他本人則用手槍自殺,抗日行動宣告失敗。

  此後,日本殖民政府為了徹底剷除霧社的原住民,採取「以蕃制蕃」策略,煽動其他族群的原住民殺害抗日部落的遺族,共殺死240人。日本軍警對殺戮者開出的獎賞條件是:取起義頭目之首級者賞日幣200元、壯丁首級100元、婦女首級30元、幼兒首級20元。

  2 原住民被日本「分而治之」

  「霧社事件」後,原住民的抗日行動並未平息,較著名的還有:1931年的「悲似丹事件」、1932年的「大關山事件」和1933年的「逢阪分駐所事件」等。原住民在孤立無援的情形下,不得不採取以卵擊石的方式反抗日本殖民政府的壓榨。原住民有規模的抗日行動,直到1933年4月2日達瑪烏社宣布歸順後才告結束。

  原住民結束有規模的抗日行動後,日本殖民政府對原住民的控制更為嚴密,將原有的170萬餘公頃的蕃地縮小為24萬公頃,並展開全面的「皇民化」措施,強迫原住民說日語、穿和服、信神社,同時對原住民各族群採取分化手段,把原住民切割成以社為單位的小部落,禁止各社聯繫、結盟。

  二戰末期,日軍節節敗退,急需補充兵源,日本本土無法提供大量兵力,便從韓國、臺灣等殖民地徵調士兵。日本殖民政府將臺灣原住民組成「高砂義勇軍」,送往南洋各島充當日軍的馬前卒。這些戰死異鄉的原住民的亡靈,被戰後的日本政府逕自移入東京靖國神社。

  3 蔣時代,他們被稱為「山胞」

  蔣介石在臺灣主政時期,認為首要的工作是去除日本「皇民化」的殘餘,使臺灣民眾都接受中國文化,取中國姓名,使用中國文字。

  國民黨政權用「山地同胞」(簡稱「山胞」)來稱呼原住民。隨後,為了區別居住在都會和山地的原住民,在「山胞」之前分別加上「平地」、「山地」等。

  原住民人數較少,部落內的層級結構仍然存在,只要控制了原住民部落的頭目,就可以有效統治原住民。因此,國民黨政權對原住民頭目相當尊重。

  蔣介石遊覽日月潭時,常與當地邵族的頭目會面,這位頭目的漢姓為「毛」,蔣介石就稱他為「毛王爺」。1966年,蔣介石、宋美齡夫婦率家人遊覽日月潭時,與「毛王爺」舉行了家族聚會,並由攝影師拍下多張照片,包括蔣介石夫婦與「毛王爺」夫婦等的合影,象徵著蔣家對原住民頭目的懷柔、禮遇。這些照片如今仍保存在「毛王爺」家中。

  蔣經國從父親蔣介石手中接過政權後,經常走訪臺灣各地,到了原住民聚居的地方,原住民送上的釀小米酒、烤山豬肉,他拿起來就吃、就喝,非常關注原住民的生活。

  蔣經國除了通過選舉拔擢原住民精英任「立法委員」、「省議員」、「縣市議員」、「鄉長」、「鄉民代表」和「村長」等民選公職外,也安排原住民出任「省府委員」等行政官員,以鞏固國民黨在原住民地區的統治基礎。

  當時,原住民在政壇之外也開始嶄露頭角,比如,阿美族的楊傳廣贏得羅馬奧運會十項全能銀牌,受到臺灣民眾的肯定。

  4 各方政治勢力「拉扯」原住民

  隨著經濟的逐漸好轉,臺灣社會的貧富差距擴大,已呈相對弱勢的原住民難以突破困境。一些原住民雖然進入了都會地區,但生活狀況悽慘,男人靠體力成為苦工,女人則淪落花街柳巷。到了國民黨執政的晚期,原住民運動崛起,當時在野的民進黨趁機在原住民中開拓影響力。

  1984年,原住民開始要求「正名」,主張以「原住民」取代「山胞」,並要求將原住民的地位法律化。1994年臺灣「修憲」時,終於在「憲法」中加入了原住民條款,確保原住民的地位及參政權。1995年,臺灣「立法院」修訂了「姓名條例」,原住民可以繼續用漢人的姓名,也可以使用傳統的姓名。

  原住民運動在政治層面發展的同時,原住民也在娛樂、體育等方面有傑出表現,比如,歌后張惠妹就是卑南族原住民。這些都顯示了原住民在臺灣社會中的地位逐漸攀升。

  2000年,臺灣「總統」大選,國民黨失去了政權,民進黨取而代之。民進黨執政後,想在原住民地區「去藍存綠」,於是對原住民精英採取拉攏、分化的策略。

  民進黨對原住民的另一個策略,就是提升原住民的地位。2000年「總統」大選時,陳水扁說,要與原住民建立新的「夥伴關係」,2004年「總統」大選時他又說,2008年制定「新憲」時,將闢出「原住民專章」。

  陳水扁對原住民的種種承諾,終於被證明只是一句句空話。今年,無黨籍原住民「立法委員」高金素梅向日本大阪高等法院控告日本政府、首相小泉和靖國神社,要求歸還二戰時「高砂義勇軍靈位」。民進黨政權對這一行動不聞不問。高金素梅在日本遭到阻擾,陳水扁既沒向日方抗議,也沒有派人協助高金素梅。

  今年10月27日是紀念臺灣原住民抗日英雄莫那魯道的日子,國民黨主席馬英九特意在10月26日前往南投縣仁愛鄉,參加莫那魯道的追思紀念儀式,向莫那魯道的後裔致敬,緊握他們的手,一起哼唱原住民歌曲。同時,在臺北市的國民黨中央黨部大樓的圍牆上也掛上了莫那魯道的巨幅畫像,表達追思紀念之意。

  馬英九是第一位向這位原住民抗日英雄致祭的國民黨主席,也是臺灣朝野政黨中惟一參加莫那魯道紀念活動的政黨領袖。

  「世世代代的臺灣原住民,將一撥撥兒地赴日追討祖先靈位。」高金素梅在接受媒體訪問時,以悲愴的語調說出了原住民心中的吶喊。這一吶喊也反映出,原住民在臺灣當前的政治翻騰中急欲找到自我定位,卻深陷被各方勢力「拉扯」的困境。

來源:青年參考

相關焦點

  • 行走臺灣:百年滄桑說恆春
    恆春如今只是臺灣屏東縣的一個小鎮,但是在臺灣歷史上,它曾經舉足輕重。  事情還得從當年震驚中外的「牡丹社事件」說起。恆春古名「琅嶠」,在高山族同胞語言中,琅嶠是臺灣尾端的意思。這裡,有著許多原住民部落,統稱「琅嶠十八社」。1871年10月,琉球宮古島船民在海上遭遇風暴漂流至臺灣琅嶠地區,誤入高山族部落牡丹社。
  • 百年滄桑說恆春(行走臺灣)(圖)
    恆春如今只是臺灣屏東縣的一個小鎮,但是在臺灣歷史上,它曾經舉足輕重。  事情還得從當年震驚中外的「牡丹社事件」說起。恆春古名「琅嶠」,在高山族同胞語言中,琅嶠是臺灣尾端的意思。這裡,有著許多原住民部落,統稱「琅嶠十八社」。
  • 行走臺灣恆春小鎮 體味百年歷史滄桑
    恆春如今只是臺灣屏東縣的一個小鎮,但是在臺灣歷史上,它曾經舉足輕重。恆春古名「琅嶠」,在高山族同胞語言中,琅嶠是臺灣尾端的意思。這裡,有著許多原住民部落,統稱「琅嶠十八社」。1871年10月,琉球宮古島船民在海上遭遇風暴漂流至臺灣琅嶠地區,誤入高山族部落牡丹社。由於言語不通,高山族同胞誤以為他們是入侵海盜,殺害了其中一些人。1874年,覬覦臺灣已久的日本,以上述事件為藉口,悍然跨海出兵臺灣,佔領牡丹社等地。清政府急命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前往臺灣巡防。
  • 臺灣的原住民
    民族界定  臺灣原住民,在學術分類上屬於「南島民族」(Austronesian),是指漢民族移居臺灣以前,最早抵達臺灣定居的族群。依據語言學、考古學及文化人類學的推斷,臺灣原住民在臺灣的活動已有數百至數千年之久。以往臺灣的漢人,將屬於臺灣南島民族的人稱之為「番」。
  • 65 臺灣原住民的海上擴張歷史,毛利人的祖先與臺灣原住民
    東亞歷史第65篇:遠古中國之臺灣原住民海上擴張。 大坌坑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許多捕魚器具及用來挖鑿獨木舟的石制器具,顯示六千多年前臺灣原住民已經具備從事海上捕魚和航行的技術。學者指出,早期臺灣原住民已經知道如何在獨木舟的船舷兩側加裝浮木,以減低船身傾覆的可能;又知道加裝風帆,使船行駛更快。
  • 特別策劃:歌從山上來——臺灣原住民音樂初探
    大多數內地樂迷最先關注到「臺灣原住民」一詞,應該是從臺灣卑南族歌壇天后張惠妹開始,而後諸如民雄、動力火車、王宏恩等一系列原住民出身歌手紛紛成為臺灣歌壇驍將,形成華語歌壇一道鮮亮的風景。但是,張惠妹他們所演唱的歌曲,顯然又都不是真正的臺灣原住民音樂,而真正的臺灣原住民音樂又是什麼樣子?本期特別策劃,讓我們一起走進神秘而特別的臺灣原住民音樂世界。
  • 獨家︱洞見臺灣原住民音樂
    可以注意到的是,許多名聲斐然的原住民流行歌手的作品並不屬於原住民傳統音樂。但他們的音樂中都有大量的原住民音樂元素的存留。傳統原住民音樂的現代化起步非常早,由胡德夫、李雙澤和楊弦三人共同締造的整個華語流行音樂啟蒙的「民歌運動」,是臺灣原住民音樂與現代流行音樂深度融合的根源之一。
  • 臺灣原住民的漢姓竟由射箭和猜拳決定
    祖國的寶島臺灣美麗富饒,當地的原住少數民族也以淳樸善良、熱情大方的性格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現在經臺灣當局認定的少數民族約有十五、六個族群,頗有名氣的要數阿美、泰雅、賽夏、布農等。作為臺灣最早的居民之一,他們見證了這片土地的滄桑巨變。
  • 臺灣:3500原住民「會師」凱達格蘭
    人民網香港7月25日電 臺灣消息:約3500名臺灣12族原住民在部落頭人和部分原住民民意代表帶領下,昨天下午三時在「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上舉行「724臺灣原住民反歧視、爭生存」團結行動大會師活動。
  • 臺灣原住民何以出草?
    呂秀蓮個性強悍,自認口無惡意,堅不妥協,面對自稱是臺灣人祖先的原住民,脫口又說出「矮黑人」才是臺灣最早的原住民。  呂秀蓮講話的時機和態度,的確非常不適當。原住民佔臺灣人口2%,40多萬人口分散全臺各地,早已是弱勢中的弱勢團體。行政院下屬的原住民委員會沒有行政執行力,只能透過預算撥給地方政府運用。
  • 甲午戰爭之後,臺灣島的原住民女子
    【排灣族】排灣族主要生活在臺灣南部山區,屬於較大的原住民族。排灣族有貴族制度,族內分為四個等級。頭目和貴族的房屋裝飾非常華麗,平民需要向他們繳納賦稅。排灣族以墾田、捕魚、狩獵為傳統生產方式,亦擅長雕刻、刺繡。【平埔族】平埔是平地之意,泛指臺灣居住在平野地區的原住民。漢人來臺拓墾定居前,平原地帶(西海岸)就有不同的土著族群。
  • 老照片|1896-1900年的臺灣原住民
    高山族是臺灣的主要少數民族,在17世紀漢族移居臺灣之前就在此定居。
  • 日據時代臺灣原住民悲歌:反抗日警幾遭滅族
    日據時期臺灣原住民賽德克·巴萊與霧社事件日據時代臺灣原住民悲歌這部長達四個半小時、號稱「史詩」的電影,以大量殘酷的戰爭場面和血腥鏡頭,再現了1930年臺灣原住民的抗日鬥爭—— 「霧社事件」。該事件是日治時代臺灣最後一次激烈反抗行動,殺死日本人134名,造成日本駐臺灣總督撤職。兩個多月來,《賽德克·巴萊》是臺灣最熱門的大片,在臺灣街頭,記者看到鋪天蓋地的宣傳海報,臺北著名的誠品書店裡,有一個書櫃專門陳列這部電影的相關書籍。
  • 65 臺灣原住民的海上擴張歷史,毛利人的祖先與臺灣原住民
    東亞歷史第65篇:遠古中國之臺灣原住民海上擴張。 大坌坑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許多捕魚器具及用來挖鑿獨木舟的石制器具,顯示六千多年前臺灣原住民已經具備從事海上捕魚和航行的技術。學者指出,早期臺灣原住民已經知道如何在獨木舟的船舷兩側加裝浮木,以減低船身傾覆的可能;又知道加裝風帆,使船行駛更快。
  • 臺灣原住民藝術家參與加拿大世界級展覽
    臺北駐加拿大經濟文化代表處代表處劉志攻博士(左四)和參展的臺灣原住民藝術家們在一起臺灣東華大學偕同3位原住民藝術家近日蒞臨首都渥太華,參加加拿大國家美術館該展覽是國家美術館館有史以來規模最大,也最具創意的當代原住民藝術展。參展藝術家來自全世界各文化區域,包括:臺灣地區、美洲、亞洲、大洋洲、北極地區、歐洲、非洲等,重量級原住民藝術家達75人,共計150件作品。該館並邀請各國專家學者共8人,組成國際專家委員會。
  • 臺灣人文:埔裡原住民文化探尋
    「平埔族」一詞,常用來指稱居住在臺灣平野地區的「原住民」。   近二百年來,南投縣埔裡盆地是一個族群人口來源複雜多元的移墾社會,臺灣中部平埔族群各社陸續移墾,在盆地周邊建立三十餘社,至於盆地東北區的眉溪兩岸,早期建立的牛眠山、守城份、大□、蜈蚣侖四個主要聚落,大多的族裔自稱噶哈巫,其祖先多來自臺中縣新社、石岡、東勢一帶。百餘年來,已陸續拓展出其他農村社區。
  • 觸摸臺灣原住民文化:天生的藝術家(圖)
    在臺灣,現有的48萬原住民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他們是臺灣最古老的主人,在不同文化的不斷衝擊下,原住民獨特的服飾、工藝、建築、音樂等文化在頑強地傳承著——  在臺灣屏東霧臺鄉,居住著許多魯凱人。在原住民中,這支部落只有萬餘人。
  • 臺灣原住民參訪側記
    一路上,臺灣方面陪同的簡先生開始向我們介紹臺灣原住民的基本情況。    回程路上,我的心情豁然鮮亮了許多,車窗外飛馳而過的山川仿佛也附著些神性,寶島原住民的形象在心裡一下子變得親切起來,讓我對後面的參訪行程充滿了陽光四溢之情緒。聽說要進阿里山走訪鄒族部落,我們的心頭都充滿了期待。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臺灣民歌「阿里山的姑娘」就響徹了我們的校園,至今仍記憶猶新。
  • 臺灣原住民的抗日曆程
    很少有人了解原住民抗戰那段歷史,我原來也不清楚自己民族的歷史  記者:當今的臺灣,有多少人了解原住民抗日的歷史?  高金素梅:在臺灣很少有人了解那段歷史。我有一半的原住民血統,但我從小受的是漢族教育,甚至不會講泰雅族母語。小時候我身邊的夥伴和我一樣,都不清楚自己民族的歷史。  記者:你是從何時開始了解原住民歷史的?
  • 特別策劃:歌從山上來——臺灣原住民音樂初探
    大多數內地樂迷最先關注到「臺灣原住民」一詞,應該是從臺灣卑南族歌壇天后張惠妹開始,而後諸如民雄、動力火車、王宏恩等一系列原住民出身歌手紛紛成為臺灣歌壇驍將,形成華語歌壇一道鮮亮的風景。但是,張惠妹他們所演唱的歌曲,顯然又都不是真正的臺灣原住民音樂,而真正的臺灣原住民音樂又是什麼樣子?本期特別策劃,讓我們一起走進神秘而特別的臺灣原住民音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