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從生活悽慘到出人頭地,從被「分而治之」到深陷各方政治勢力的「拉扯」,從19世紀末臺灣被清政府割讓給日本至今,臺灣原住民已走過了百年滄桑路。
今年10月27日是紀念臺灣原住民抗日英雄莫那魯道的日子,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參加了莫那魯道的紀念儀式。馬英九是第一位向這位原住民抗日英雄致祭的國民黨主席,也是臺灣朝野政黨中惟一參加莫那魯道紀念活動的政黨領袖。
今年,無黨籍原住民「立法委員」高金素梅向日本大阪高等法院提出控訴,要求日本歸還二戰時「高砂義勇軍靈位」。高金素梅在接受媒體訪問時,以悲愴的語調說出了原住民心中的吶喊,這一吶喊也反映出原住民深陷被各方勢力「拉扯」的困境。
臺灣現有原住民近46萬人,約佔臺灣總人口的2%,分為平埔族和高山族,在大陸被統稱為高山族。
1 抗日英雄莫那魯道和「霧社事件」
臺灣於1895年由清政府割讓給日本後,被日本殖民政府稱為「高砂族」的臺灣原住民,抗日之舉此起彼伏,有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其中,規模最大的原住民抗日行動,就是1930年發生的「霧社事件」。
霧社位於南投縣仁愛鄉,是臺灣原住民泰雅族聚居之地,共有十二社(社:原住民部落),莫那魯道是其中瑪多裡社的世襲頭目,他的父親魯道巴伊曾多次發起抗日行動,但都沒有成功。莫那魯道從小就在父親的抗日活動的薰陶下,早已懷有抗日的心志。
1920年、1925年,莫那魯道兩次策劃反日,因行動失敗而被日本統治者列入「不良蕃」的黑名單。
1930年,日本殖民政府為了獎勵入山開墾,削弱原住民的勢力,許諾對願意入山的日本人,一律給予警察的頭銜,這吸引了大批日本浪人(地痞、流氓)進入山地。這些日本浪人比正式編制內的日本警察還要惡劣、蠻橫,強制原住民服勞役,誘姦原住民婦女,然後將她們遺棄。
1930年10月27日,莫那魯道率領300位原住民,借著霧社學校舉辦運動會的機會砍殺日本教師、官員和警察,突襲霧社警察分駐所、郵局和日本官員住所,殺死136名日本人,重傷250名日本人,隨後切斷了這些地方和外界的聯繫,據守以與日本殖民政府抗爭。這就是著名的「霧社事件」。
「霧社事件」發生後,日本第13任總督石冢英藏立即從臺北、新竹、臺中、臺南等地調派2500多名日本軍警、1500多名官役,動用飛機、大炮等現代化武器,對莫那魯道領導的原住民展開圍攻。
儘管只有番刀、弓箭以及從霧社警察分駐所獲取的槍彈,莫那魯道等人仍然憑藉深山、森林等天險,與日本軍警周旋了一個多月。日本軍警眼見戰況不利,於是用飛機噴灑毒氣,再用重炮轟擊,原住民死傷慘重。莫那魯道見大勢已去,不願受辱而存活,全家大小24人自縊而亡,他本人則用手槍自殺,抗日行動宣告失敗。
此後,日本殖民政府為了徹底剷除霧社的原住民,採取「以蕃制蕃」策略,煽動其他族群的原住民殺害抗日部落的遺族,共殺死240人。日本軍警對殺戮者開出的獎賞條件是:取起義頭目之首級者賞日幣200元、壯丁首級100元、婦女首級30元、幼兒首級20元。
2 原住民被日本「分而治之」
「霧社事件」後,原住民的抗日行動並未平息,較著名的還有:1931年的「悲似丹事件」、1932年的「大關山事件」和1933年的「逢阪分駐所事件」等。原住民在孤立無援的情形下,不得不採取以卵擊石的方式反抗日本殖民政府的壓榨。原住民有規模的抗日行動,直到1933年4月2日達瑪烏社宣布歸順後才告結束。
原住民結束有規模的抗日行動後,日本殖民政府對原住民的控制更為嚴密,將原有的170萬餘公頃的蕃地縮小為24萬公頃,並展開全面的「皇民化」措施,強迫原住民說日語、穿和服、信神社,同時對原住民各族群採取分化手段,把原住民切割成以社為單位的小部落,禁止各社聯繫、結盟。
二戰末期,日軍節節敗退,急需補充兵源,日本本土無法提供大量兵力,便從韓國、臺灣等殖民地徵調士兵。日本殖民政府將臺灣原住民組成「高砂義勇軍」,送往南洋各島充當日軍的馬前卒。這些戰死異鄉的原住民的亡靈,被戰後的日本政府逕自移入東京靖國神社。
3 蔣時代,他們被稱為「山胞」
蔣介石在臺灣主政時期,認為首要的工作是去除日本「皇民化」的殘餘,使臺灣民眾都接受中國文化,取中國姓名,使用中國文字。
國民黨政權用「山地同胞」(簡稱「山胞」)來稱呼原住民。隨後,為了區別居住在都會和山地的原住民,在「山胞」之前分別加上「平地」、「山地」等。
原住民人數較少,部落內的層級結構仍然存在,只要控制了原住民部落的頭目,就可以有效統治原住民。因此,國民黨政權對原住民頭目相當尊重。
蔣介石遊覽日月潭時,常與當地邵族的頭目會面,這位頭目的漢姓為「毛」,蔣介石就稱他為「毛王爺」。1966年,蔣介石、宋美齡夫婦率家人遊覽日月潭時,與「毛王爺」舉行了家族聚會,並由攝影師拍下多張照片,包括蔣介石夫婦與「毛王爺」夫婦等的合影,象徵著蔣家對原住民頭目的懷柔、禮遇。這些照片如今仍保存在「毛王爺」家中。
蔣經國從父親蔣介石手中接過政權後,經常走訪臺灣各地,到了原住民聚居的地方,原住民送上的釀小米酒、烤山豬肉,他拿起來就吃、就喝,非常關注原住民的生活。
蔣經國除了通過選舉拔擢原住民精英任「立法委員」、「省議員」、「縣市議員」、「鄉長」、「鄉民代表」和「村長」等民選公職外,也安排原住民出任「省府委員」等行政官員,以鞏固國民黨在原住民地區的統治基礎。
當時,原住民在政壇之外也開始嶄露頭角,比如,阿美族的楊傳廣贏得羅馬奧運會十項全能銀牌,受到臺灣民眾的肯定。
4 各方政治勢力「拉扯」原住民
隨著經濟的逐漸好轉,臺灣社會的貧富差距擴大,已呈相對弱勢的原住民難以突破困境。一些原住民雖然進入了都會地區,但生活狀況悽慘,男人靠體力成為苦工,女人則淪落花街柳巷。到了國民黨執政的晚期,原住民運動崛起,當時在野的民進黨趁機在原住民中開拓影響力。
1984年,原住民開始要求「正名」,主張以「原住民」取代「山胞」,並要求將原住民的地位法律化。1994年臺灣「修憲」時,終於在「憲法」中加入了原住民條款,確保原住民的地位及參政權。1995年,臺灣「立法院」修訂了「姓名條例」,原住民可以繼續用漢人的姓名,也可以使用傳統的姓名。
原住民運動在政治層面發展的同時,原住民也在娛樂、體育等方面有傑出表現,比如,歌后張惠妹就是卑南族原住民。這些都顯示了原住民在臺灣社會中的地位逐漸攀升。
2000年,臺灣「總統」大選,國民黨失去了政權,民進黨取而代之。民進黨執政後,想在原住民地區「去藍存綠」,於是對原住民精英採取拉攏、分化的策略。
民進黨對原住民的另一個策略,就是提升原住民的地位。2000年「總統」大選時,陳水扁說,要與原住民建立新的「夥伴關係」,2004年「總統」大選時他又說,2008年制定「新憲」時,將闢出「原住民專章」。
陳水扁對原住民的種種承諾,終於被證明只是一句句空話。今年,無黨籍原住民「立法委員」高金素梅向日本大阪高等法院控告日本政府、首相小泉和靖國神社,要求歸還二戰時「高砂義勇軍靈位」。民進黨政權對這一行動不聞不問。高金素梅在日本遭到阻擾,陳水扁既沒向日方抗議,也沒有派人協助高金素梅。
今年10月27日是紀念臺灣原住民抗日英雄莫那魯道的日子,國民黨主席馬英九特意在10月26日前往南投縣仁愛鄉,參加莫那魯道的追思紀念儀式,向莫那魯道的後裔致敬,緊握他們的手,一起哼唱原住民歌曲。同時,在臺北市的國民黨中央黨部大樓的圍牆上也掛上了莫那魯道的巨幅畫像,表達追思紀念之意。
馬英九是第一位向這位原住民抗日英雄致祭的國民黨主席,也是臺灣朝野政黨中惟一參加莫那魯道紀念活動的政黨領袖。
「世世代代的臺灣原住民,將一撥撥兒地赴日追討祖先靈位。」高金素梅在接受媒體訪問時,以悲愴的語調說出了原住民心中的吶喊。這一吶喊也反映出,原住民在臺灣當前的政治翻騰中急欲找到自我定位,卻深陷被各方勢力「拉扯」的困境。
來源:青年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