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網從今年開始將取消決勝盤長盤制度,是什麼讓擁有上百年歷史的這一傳統賽事做出重大改革?而細數這些年網球規則的種種變化,我們又能品出哪些玄機?
溫布爾登網球錦標賽一向以尊重傳統著稱,去年10月,這項賽事做出了一次足以被載入網球運動史冊的規則變更,從2019年起,過往屢屢塑造名局的長盤決勝制將被新規則替代。屆時,當兩位球員在決勝盤鏖戰至12平後,直接進行搶七決勝。此決定一出,引起輿論的諸多熱議。新賽制暗合了當今網壇規則演進的潮流。
長盤規則推陳出新
此次溫網長盤改革的初衷,首先是為了保護球員免受長時間鏖戰的身體損耗。此外,為了適應電視轉播的需求,溫網主動控制比賽時間,減少對裁判和觀眾的影響,更好地適應時代。7月初,在全英草地網球俱樂部,將迎來實行新規後的第一屆溫網。
隨著新規的實施,人們曾津津樂道的溫網長盤名局將成為不可複製的經典。無論是2008年溫網納達爾險勝費德勒的驚世決賽,還是去年溫網半決賽德約科維奇和納達爾的慘烈廝殺,都將不會重現。然而,從2010年溫網伊斯內爾決勝盤70比68戰勝馬胡的多日苦戰,以及去年溫網半決賽安德森和伊斯內爾長達6小時36分鐘的「巨人之戰」 當中,人們認識到長盤決勝對球員和觀眾的不合理,最終促成了新規的誕生。
無獨有偶,針對爭議性頗高的長盤規則,如今的網球四大滿貫都做出了各自的應對。澳網一向以引領潮流著稱,今年採取決勝盤6比6之後搶十的賽制,大大提升了比賽的激烈程度。法網和美網分別保持了自己的決勝盤規則,法網保留決勝盤長盤決勝,為漫長的紅土拉鋸繼續增添一份張力,美網則延續從1971年開始的決勝盤6比6之後搶七的賽制,有效地減少冗餘的比賽時長,適應市場需求。至此,擁有上百年歷史的四大滿貫採用四種不同的決勝盤規則,頗為有趣。
在今年的墨爾本公園,女單首輪比賽,球迷有幸見證了澳網長盤新規實行後的一場搶十大戰。英國新星博爾特在決勝盤和馬卡洛娃戰至6比6後,在第十三局誤認為是搶七決勝,因而在小分7比4領先後就開始忘情慶祝勝利,甚至來到網前想和對手握手致意。在裁判的提醒下,她才迅速意識到自己的失誤,重新回到底線準備下一次接發。最終,這場頗具裡程碑意義的澳網搶十大戰以博爾特的勝利畫上了句號。
除了萬眾矚目的大滿貫賽場,規則改變還延伸到巡迴賽雙打。為了提升比賽的懸念,加快節奏,讓單雙打兼項的球員更有生存空間,2006年開始,ATP實施了雙打每一局平分金球制,決勝盤直接進行搶十。很快,WTA也跟進推行相同的策略。如今,網球規則之變行軌跡的基本數據。再通過電腦計算,將這些數據生成三維圖像。最後,利用即時成像技術,通過大屏幕清晰呈現出網球的運動路線及落點。
這項技術早在2001年初問世時,便獲得了英國皇家電視協會頒發的科技革新獎,2003年因廣泛使用於網球轉播而獲全美電視最高獎艾美獎的「傑出科技貢獻獎」。2006年的美網,鷹眼系統被首次用於大滿貫賽事的輔助判罰。之後的幾年時間裡,其餘大滿貫賽事以及WTA、ATP賽事也相繼開始使用鷹眼系統。時至今日,鷹眼已經成為網球比賽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球員們都可以通過鷹眼挑戰的寶貴機會,對存在爭議的判罰及時挑戰,從而避免被誤判影響比賽走勢。2017和2018年連續兩屆澳網決賽,費德勒在賽點上的精彩壓線好球,都通過鷹眼技術得到了確認。
現行的鷹眼規則下,每位球員在每盤擁有三次挑戰機會。一旦挑戰成功,球員可以依然進行三次挑戰,挑戰失敗,則會相應失去一次挑戰機會。如果打到搶七,每位球員增加一次挑戰機會。
有了這項技術後,鷹眼挑戰的成功率成為球迷關注的焦點。在今年2月一項有關男子球員鷹眼挑戰成功率的統計中,自2006年鷹眼系統正式進入網壇以來,比利時名將戈芬憑藉44%的成功率,成為挑戰成功率最高的男子球員。四巨頭中的德約科維奇和費德勒分列這項統計的第6和第9位。值得一提的是納達爾的成功率只有32%,僅列第22名。不過,考慮到他在紅土場的統治級地位, 這份沒有紅土賽事的挑戰成功率榜單或許難以具有充分的說服力。
如今,以法網為代表的諸多紅土賽事依然拒絕引入鷹眼技術。法網組委會給出的解釋是紅土場可以留下清晰的球印,即使球員對落點存在異議,裁判也可以通過檢查場地的印記來判斷球出界與否。然而,在實際操作中,這一做法依然引起了諸多爭議。在今年羅馬大師賽的一場比賽中,福索維茨和主裁判對賽點一分的球印存在不同解讀。輸球後,感到委屈的福索維茨用手機記錄了這一球印,並在社交網站上曬圖為自己鳴冤。在2015年法網的一場焦點戰中,小威和阿扎倫卡狹路相逢。小威在盤點的一記壓線好球被當值主裁判定為出界,令兩位球後在網前擦起了不小的火花。此外,還常常出現主裁判找不到球印或者找錯球印的搞笑場面,導致判罰失誤。
過於依賴裁判的肉眼判罰,自然無法和技術完備的鷹眼相提並論。一貫以保守著稱的法網能否真正鼎力革新,引進鷹眼技術,成為未來網壇的重要看點。人們有理由相信,鷹眼技術的諸多優勢和便利最終會覆蓋所有的網球賽事,令球員在更加公平的環境下全情投入到每一場比賽中。
發球限時熱度不減
在去年的北美硬地賽季,發球計時器正式投入使用。根據規定,球員必須在贏下一分後的25秒內完成發球,否則被視為違規, 但這項規定所帶來的討論至今熱度不絕。
2014年美網冠軍西裡奇無疑是這項規定的擁躉,他發球簡潔有力,認為這項新規可以節省比賽時間,避免拖延。發球準備時間較長的球員中,德約科維奇和納達爾自然是最為響亮的兩個名字,但這一次,兩位巨頭無論在言語還是行動中,都對這項規則持歡迎態度。
2018年美網是首項採用25秒發球計時的大滿貫賽事,如果球員發球超時,第一次違規受到警告,第二次違規罰1分,更嚴重的處罰是直接丟掉一局。實際上,發球時間本來就是有限制的,但是這個時間只有主裁才能看見,而且執行得並不嚴格。從2018年美網開始,球員在場上會看到一隻時鐘,時間規定非常嚴格,倒計時的氛圍給球員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當然,主裁判在嚴格按照規則判罰時,也會就一些場上的特殊情況做出合理的判斷,如遇到多拍回合會適時延長球員的調整時間。
2019賽季,發球25秒計時新規在網球賽事中全面鋪開,比賽的流暢性隨之提升。
教練指導爭議不斷
有關網球比賽過程中是否允許教練進場指導,至今仍然是充滿爭議的話題之一。去年美網女單決賽,莫拉託魯在場外對小威做出疑似指導的手勢,招致小威被罰分,新科冠軍大坂直美捧杯的熱度,遠不及這起爭議掀起的陣陣餘波。
2008年以來,WTA開始允許教練在非大滿貫的比賽中進場指導球員。但在大滿貫賽場以及男子比賽中,至今仍不允許教練進場指導。對於這項規定,網球界人士的觀點分成了明顯的兩派。
新科馬德裡皇冠賽冠軍貝爾滕斯的教練斯魯伊特曾在去年新加坡總決賽期間公開表示,教練進場指導對場上作戰的球員毫無作用。連續指導大坂直美捧起美網和澳網冠軍獎盃的巴金也贊同斯魯伊特的觀點,認為這項規定可能造成年輕球員對教練的依賴,影響她們正常成長。
支持這項規定的聲音也不絕於耳。去年WTA總決賽冠軍斯維託麗娜的教練坦言,這可以讓其更多參與到比賽中,更好地應對場上瞬息萬變的狀況。科維託娃的教練同樣持有這樣的觀點,認為目前的規則對教練指導的限制依然很嚴格。
中國球迷熟知的李娜曾多次和丈夫兼教練姜山在場上共同籌謀。除了戰術方面的指導,姜山還幫助李娜在局間休息中疏解壓力,成為李娜背後的最大功臣。
更多規則仍在路上
網球運動在發展歷程中,需要持續不斷吐故納新,才能真正實現與時俱進。ATP也把每年在米蘭舉行的新生力量總決賽作為新規則的試驗田。在過去兩屆的比賽中,組委會大膽啟用了多項新的規則,帶來了廣泛的關注度和熱議。
首先是引入毛巾架,不再由球童們為球員遞上溼漉漉的毛巾。這項規定讓球童可以專注於本職工作,但對球員在比賽過程中不慎撞架的擔心,也成了爭議點之一。
其次是推出電子鷹眼系統的2.0版本—— 錄像回放技術。除了傳統的出界裁定,觸網、二跳和過網擊球也被納入這項新技術的裁決範圍。爭議球的影像也可以在場外的大屏幕上實時播放。
此外,米蘭新生力量總決賽還試行了諸多新規。如電子鷹眼系統替代司線,場上只保留主裁;發球擦網無需重發;每盤先得4局者勝出,3比3後直接進入搶七,五盤三勝的比賽中取消佔先。比起賽場上新生代的捉對廝殺,這些新規的試行和反響更引人關注, 或許未來網壇新一輪的規則變革,就來自這些試驗性質的新型賽事中。
網球運動需要在保證公平競爭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觀賞性,吸引更多的球迷關注這項充滿魅力的運動。消除比賽中可能出現的錯判與誤判,縮減冗餘的比賽時長,球迷和球員都能享受到規則帶來的利好,共同推動網球運動的健康發展,這都是催生新規的初衷。
作者:何松
來源:《新體育》2019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