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路專家論證西安地鐵一號線沿路站名 本報記者 李傑 攝
>>>>>>>>看更多陝西本地新聞/ 更多新聞圖片
從「問計於民」出發,西安市地鐵辦去年11月通過網站和本報等媒體,向市民徵集地鐵一號線21個站點的站名,共收到書面意見133份。
昨日,地鐵辦邀請民政、規劃、社科、文史等專家召開地鐵一號線站名論證會。用地鐵站名勾勒西安歷史文化輪廓,成為專家共識。
命名啥原則好站名要讓周邊市民驕傲
根據市民意見,地鐵辦昨日邀請多名專家對站名進行論證。經兩個小時熱烈討論,形成專家組意見。
■6座站名不變
勞動路站、玉祥門站、北大街站、朝陽門站、康復路站、萬壽路站6座車站,得到市民100%的支持率,建議維持現有名稱不變。
專家組意見:一致認同。
■小變化以便朗朗上口
三橋鎮站變為「三橋站」,棗園北路站變「棗園站」,滻河東站變「滻河站」,後圍寨站變「後衛寨站」。
專家組意見:方便報站。
■大變凸顯歷史文化
位於西二環與大慶路十字的灃惠路站,擬變為「開遠門站」;位於東二環與長樂路十字的金花路站,變「通化門站」;位於西戶鐵路與棗園路交叉口的阿房路站,因毗鄰皂河(註:文史記載,皂河不加三點水為正確寫法),擬改為「皂河站」。
專家組意見:兩城門屬唐皇城東西兩側的歷史遺存,皂河、滻河屬「長安八水」水系,具有歷史文化特色;原後圍寨車輛段改為「西鹹車輛段」,體現西鹹一體化的規劃特色,並能適應此後一號線向西延伸的需要;紡織城停車場改為「灞河停車場」,將顯現歷史上「灞水」的名氣。
西安市政府諮詢員、地鐵建設指揮部副總指揮喬徵說,西安地鐵要獨特,站名可展現特色,「用站名可以勾勒古城的歷史輪廓。」好站名要讓周邊市民驕傲。
專家也為難爭論最多的是紡織城站去留
在論證會上,最難確定的站名是紡織城站。紡織城站位於紡北路與紡渭路十字,已偏離紡織城中心區,與未來的城東客運站在一起。
市民建議取名「滻灞站」或「城東客運站」。省社科院研究員張寶通認為,將紡織城站命名「城東站」可以方便來西安的遊客的出行,達到便利和明確指向;長安大學軌道交通專家陳寬民教授認為,紡織城作為西安工業化的一個標誌,是西安產業工人的聚集區,不僅地域性強,也為市民熟知,保留紡織城命名,對發展這個正在振興中的區域是一種現實促動。
專家組經過討論,最終決定保留紡織城站。
何時定下來
政府拍板後還將公示
地鐵站名一經確定將使用百年,所以命名慎之又慎。截至昨日,一號線已經完成市民意見徵集和專家論證環節,並將專家確定的論證方案呈報西安市政府。待政府批准方案後,還將向社會民眾公示。之後,根據公示結果才能確定。本報記者 孫洪偉
大秦網網友點評精選:
大秦網網友A: 西安老地名年長年輕的人都知道!新地名回讓本地的人搞不清楚,外的的朋友更不用說了!一般情況下人在外地,詢問地點都會找年長者問,年紀大的人對新地名很難記住,或說很難轉過彎。就會製造出很多麻煩,改新地名娛人娛己都不利!如果改的連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住的地名,豈不是笑話!西安立交橋的名字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有幾人知道自己家門前立交橋的新名字。外地朋友站在「金光門立交橋」下打電話,讓我接他,我找了好多人問都不知「金光門立交橋」在哪裡。天黑之前終於找到了!原來是南二環的昆明路立交,原來就在我家南面不遠處!!!哎~~。。。。)
大秦網網友B:確實是有點讓人反應不過來,但是我還是支持該站名,這樣會讓西安的古城氣息更加濃鬱!只要在站名後面加小子註解不久迎刃而解了嗎?
大秦網網友C:地鐵1號線站名命名我個人認為應當「人性化」,要以方便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為基礎,綜合考慮人們的生活習慣,至少站名應體現到不會讓大家弄不清地理位置(包括外地遊客)。突出站名的廣大適用性,易被大家都接受,理解的名字為宜。西安本就是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古味濃的城市,我想沒必要在地鐵命名上再突出這一點了。如果啟用新命名的話,需要大家有很長一段適應過程,且一定會鬧不少笑話。這就不能體現「人性化」服務了。真不知道西安請來的「專家」,他們能坐幾次地鐵,磚家,佩服啊!
大秦網網友D:地鐵站命名,應通盤考慮,既要考慮西安的歷史文化,又要考慮公共運輸系統站名的統一,同時,還應考慮市民站名與地理方位及習慣性稱謂。不致於出現同一站點多個名稱。例如金花路站改為通遠門站,一是老百姓不清楚具體在什麼地方,二是與公交車站點名稱不符,三是讓人搞不清楚方位。
地鐵1號線建設進行時:
一號線提前兩年開建 金花路站打下第一樁
一號線19個車站徵名 不超5字不帶村字
一號線正式獲批開建 計劃2013年底建成
一號線起步價擬定2元 不走高架橋
專題:西安地鐵建設進行時
西安地鐵建設大事:
西安地鐵工地挖出明代古墓 墓主疑為明代太監
地鐵二號線難度最大工程開工 盾構機將穿越護城河
地鐵北大街站基坑進水千噸 緊急啟動交通封鎖
地鐵二號線成功穿越南門城牆 明年2月可達鐘樓
地鐵二號線工地發著火事故 井下64人全安全撤離
西安地鐵隧道3天內發生2起火災 濃煙罩鐘樓(圖)
[責任編輯:liyu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