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禾
2020-11-04 08:45 來源:澎湃新聞
宋 梁楷 《潑墨仙人》(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書畫文物,依藝術性之高下,區分為「國寶」、「重要古物」和「一般古物」三種等級。為了展示其推動古物分級的成果,從2020年起,臺北故宮博物院將選定正館107陳列室規劃為「國寶聚焦」專室,每次選展二組件國寶級書畫,展期以三個月為原則,定期更換展件。若屬「七十件限展書畫精華」,展期則以42天為上限。
臺北故宮博物院表示,凡展出國寶,均為美術史中聲名赫赫的一時之選。展覽目標則為透過名品的聚焦,提升觀眾對國寶書畫的認識,並強化對古物維護課題的重視。
梁楷 《潑墨仙人》冊此次展出的《潑墨仙人》冊作者梁楷,山東東平人,南宋畫家。個性嗜酒自樂,不拘禮法,自號梁風子。南宋嘉泰年間(公元1201—1204年)任畫院待詔。宋室南渡後,曾一度浪跡於杭州一帶。他師法賈師古,善畫山水、人物、佛道、鬼神等題材,其作品的社會公認度,遠在賈師古之上。他為人放蕩不羈,在南宋寧宗擔任畫院待詔時,曾被皇帝賜予金帶。他卻把金帶掛在院內,飄然而去,完全不想受制於他人。他喜好飲酒,酒後行為不拘禮法,因而得名「梁風(瘋)子」。作品有:《李白行吟》、《羲之觀鵝》、《淵明像》、《參禪圖》、《莊生夢蝶》、《蘇武牧羊》、《孔子夢見周公》等
宋 梁楷 《潑墨仙人》冊 48.7x27.7公分
《潑墨仙人圖》畫中人的頭部及五官,具用細筆鉤勒,衣裙則以水墨淋漓的豪放筆法揮灑,筆簡形具。乾隆題詩形容是仙人宴會後的醉酒情態,或為本幅訂名的由來。但另有一說認為應是在畫禪宗散聖的形象。此類富有禪意、逸格的表現手法,深受日本僧俗喜愛,亦對日本禪畫影響深遠。
在五官的描寫上,作者運用了緊湊誇張的對比手法,五官畫得十分緊湊,額頭卻很寬大,佔去面部三分之二的面積。在用筆上,只有五官用線簡單地勾勒,頭髮和鬍鬚則運用大筆側鋒描寫,用墨乾濕濃淡變化準確自然。在身體動作形態的描繪上,更加豪放自如,更多地運用沾有飽滿墨汁的大筆以側鋒寫出。人物肩部,用大筆側鋒濃墨急速書寫,但這濃墨,並非一團黑墨,而是變化極為自然豐富的濃墨的表現。
遠處的肩部只是用幾筆淡墨簡單概括,這樣一遠一近,一濃一淡,使畫面變化更加豐富多彩。在衣袖與褲子的描寫上,都運用了大筆側鋒書寫,但在用墨上衣袖的墨色較淡,褲子則用了較重的墨表達,這樣產生墨色對比,無須用線勾勒輪廓,同樣生動地表達了人物的體態。
梁楷另一名作《李白行吟圖》收藏於日本,畫中捨棄一切背景,僅寥寥數筆,就勾勒出李白遊吟飄然瀟灑的神情,以少勝多,而寓意深遠,令人尋味,後人亦稱其作為「減筆畫」。
梁楷名作《李白行吟圖》 東京國立博物館館藏 非此次展品
對於梁楷減筆的背景,藝術評論人顧村言在多年前的《逸筆草草且淋漓》一文中寫道:
梁楷早期並非簡筆,他的畫院待詔功底從《出山釋迦圖》用筆的精妙是可以見出的,《出山釋迦圖》為絹本,描繪的是經過長久修行仍未悟道的釋迦出山的情景,人物構圖精細嚴謹而近於寫實,衣紋線條「釘頭鼠尾」特徵明顯,畫作左側樹下的山石上有「御前圖畫梁楷」款。另一《雪景山水圖》,山石線條如《出山釋迦圖》的衣紋,硬而尖銳,皴如釘頭,置之宋代李唐與馬夏間亦毫不遜色。分析梁楷之所以轉為減筆的原因,除了人生際遇的改變,似乎還應當明白老莊思想的淵源及當時的文人畫產生的背景。所謂逸筆,其實正傳承了真正中國文化美的核心——「樸素高逸之美」。對於梁楷這樣的心性自在之人,減筆或逸筆是一種必然,而此前的繁筆與工筆正是為了以後的減筆,所謂「絢麗之極,歸於平淡」。逸者必簡,「減」與「簡」,正與樸素相對應,「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更是道盡了其中的三昧,「正是在這樣的思想下,中國藝術形成了極具特色的崇尚樸素的風格,與印象派之前的西方藝術偏重於外在形體是不同的,中國藝術最高境界其實是表現作者的主體精神,能真正表現具有大美的創作者人格,方為真正的藝術,宋代歐陽修提出「古畫畫意不畫形」後,東坡首次提出「士人畫」這一概念,都是背景所在。蘇軾在《跋宋漢傑畫山》中云:「觀士人畫如閱天下馬,取其意氣所到,乃若畫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櫪芻秣,無一點俊發,看數尺許便倦。」梁楷作品 三幅一組,中為《出山釋迦圖》 非此次展品
蔡襄 《書尺牘》展出的另一作品是蔡襄《書尺牘》。
宋 蔡襄 書尺牘 冊 24.7x27.1公分
本幅的內容在談尋求紙中名品──澄心堂紙。書體在行、楷之間,用筆、結字大致融合虞世南(558-638)、顏真卿(709-785)二家書風。澄心堂紙相傳為五代南唐烈祖李昪(888-943)命宣城工匠製作而來,表面猶如卵膜,質地堅潔如玉,細薄光潤。蔡襄嘗持百幅,珍愛異常,譽為「紙,李王澄心堂為第一。」
蔡襄像
蔡襄(1012-1067),字君謨,福建仙遊人。其先本光州人,居仙遊(今屬福建省),遷甫田。官至端明殿學士,知杭州,諡忠惠。工正、行、草、隸書,又能飛白書,嘗以散筆作草書,稱為「散草」或「飛草」。世人評蔡襄行書第一,小楷第二,草書第三。與蘇軾、黃庭堅、米芾,共稱「宋四家」。
《安道帖》尺牘 1055年 紙本 縱26.8釐米 橫35.5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非此次展品
蔡襄為人忠厚正直,字識淵博,其書法「端勁高古,容德兼備」。蘇東坡說:「君謨天資既高,積學至深,心手相應,變化無窮。」《顏真卿自書告身跋》得魯公筆法而修於魯公書,可為楷則。沈括說他善於「以散筆作草書,謂之散草,或曰飛草,其法皆生於飛白,自成一家。」這說明蔡襄這位稍欠改革精神的書法家還不是泥古不化的,他也在追求古趣,力創新意。
據悉,目前「國寶聚焦」已推出四期,本期換展前的展品(2020年7月29——2020年10月29日)為宋朱熹 《易繫辭》冊和明唐寅 《採蓮圖》卷。
(本文綜合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同時參考引用顧村言、陳曉華等關於梁楷的研究文章)(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寶聚焦,蔡襄,梁楷,潑墨仙人,書尺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