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富經」小村「能人」翟阿力坦蘇和
固日班花蘇木胡拉斯臺嘎查翟阿力坦蘇和,憑著不服輸的「牛勁」,發展牛產業,成為了十裡八村遠近聞名的養牛致富「能人」。記者見到翟阿力坦蘇和時,他正帶著江蘇的客商參觀自家的牛舍。雙方就合作達成意向。但翟阿力坦蘇和的心裡還是沒有放棄一個念頭,那就是養牛,「我唯一會的手藝就是養殖,更何況從哪裡跌倒,我就要從哪裡爬起來。」 2013年,翟阿力坦蘇和又重操「舊業」,養起了牛,憑藉他的養殖經驗,從最初的一隻、兩隻,漸漸地到後來的十幾隻、上百隻,2016年翟阿力坦蘇和的養殖業也形成了一定的規模。
-
遵義大窩村村民楊大發:養牛又釀酒 致富奔小康
遵義大窩村村民楊大發:養牛又釀酒 致富奔小康 發布時間:2020-07-03 16:04:57 來源:遵義日報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
-
關注|養牛拓出致富路
莫明佑想養牛是條致富路。1997年春,莫明佑買了6條水牛來養,到冬天賣牛獲利6000多元,養牛讓他嘗到了甜頭。2008年,莫明佑投入10餘萬元,購回10多頭黃牛進行養殖,開始了創業之路,通過科學管理取得了成功。2015年,莫明佑從山東引進10餘頭西門塔爾、利木贊等優質肉牛進行養殖,目前已達47頭,產值達36萬餘元。
-
宿州靈璧張言美:致富不忘鄉鄰的「養牛倌」
張言美,男,漢族,中共黨員,1978年5月出生,靈璧縣尹集鎮菠林村人,菠林村養牛大戶。 菠林村位於尹集鎮東部,距鎮政府約5公裡,交通相對便利,經濟來源主要依靠種植業和外出務工為主,生活條件不算富裕。
-
融水:男子回鄉創業深山養牛 找到致富「金鑰匙」
廣西新聞網通訊員 韋仕尤 覃恩斌供圖 廣西新聞網融水5月20日訊(通訊員 韋仕尤 覃恩斌)有的牛在悠閒吃青草、有的牛在嬉戲……5月19日,筆者走進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大浪鎮桐裡村香牛基地養殖場,「哞哞哞」的牛叫聲仿佛在彈奏致富的樂曲。
-
臨高抱堂村村民王學途養牛成行家 帶動村民一起致富
因為王學途愛牛成痴,像精心照顧大熊貓一樣養牛,是村裡首屈一指的養牛行家。從2017年9月至今,政府提供產業幫扶資金扶持給他家的2頭黃牛,不斷產仔,變成存欄6頭黃牛,明年有望存欄10頭。這樣的養牛成績,在紅專居無人能比。 7月4日,紅專居黨支部副書記王修武對海南日報記者說,當初政府幫扶班子讓貧困戶結合自己的特長和能力,自己提出想幹什麼,政府再決定產業幫扶方向。
-
慶陽市西峰區村民左濤 養牛致富勁頭足
左濤 養牛致富勁頭足左濤流轉土地種植玉米,既保證了飼料供應,又節約了養殖成本。文/圖 隴東報記者 盤小美冬日清晨,天色微亮,西峰區肖金鎮左咀村村民左濤和妻子便忙活起來,準備飼料、給牛添食、打掃牛棚……自從5年前發展起了養殖業,左濤和妻子每天早起晚睡,靠著扶貧好政策和勤勞的雙手,蹚出了一條脫貧致富路。
-
致富女能手楊興玉:貼心陽光面成致富「黃金條」
近年來,麻江縣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熱潮中,湧現出一批批致富女能手,她們憑藉勤勞的雙手和過硬的技術,走在全縣婦女創業致富的前列,成為巾幗創業的致富帶頭人。剛開始做麵條的時候只有1臺機器,做好的麵條都是趕集天拿到谷硐鎮街上和鄰近的幾個村去銷售,因為楊興玉做麵條的手藝是親戚獨特傳授的,加上後期自己的研究、琢磨,製作麵條的食材都進行精心準備和講究,為避免因烘乾而導致麵條色味不純正的問題,楊興玉採取天然陽光照曬的傳統做法,做出來的麵條色澤純正、口味香醇,富有嚼勁,許多客戶都暮名前來採購。
-
寧武縣懷道鄉謝家坪村李玉柱:養牛老產業致富新門路
鄉黨委政府和村委會廣泛宣傳扶貧政策,積極發掘和培養村裡的致富帶頭人,努力激發貧困群眾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在鄉黨委政府和村委會的幫扶下,李玉柱主動摸索養牛的路子。苦心人天不負。通過近年來的不懈努力,家庭狀況一天天的改善、日子一天天的變好,2019年終於衝出貧困圈,成為當地朝著夢想努力奔跑的脫貧追夢人。
-
唐河縣馬振撫鎮:脫貧戶「蝶變」致富能手
央廣網南陽12月7日消息(記者 彭華 通訊員 黨俊昊)「依靠種植稻穀和養牛,年產值達到6萬元,年純收入超4萬元。」馬振撫鎮下衝村脫貧戶郭金旺開心地介紹起他的脫貧致富經。郭金旺表示,以前一直靠自己和大兒子外出打工賺錢維持家庭的開銷,加上愛人殘疾和另外兩個孩子需要上學,賺的錢完全不夠支撐家庭的開銷,生活的重擔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在脫貧攻堅行動中,幫扶幹部多次走訪郭金旺家中了解情況,為他出謀劃策尋找致富出路,通過幫他爭取小額貸款分紅、邀請他參加種養殖技術培訓,以及到產業基地參觀學習等方式,幫助他發展種養殖產業實現脫貧致富。
-
廣西養出雪花牛 下崗女工成致富能手
廣西新聞網記者 羅莎 攝 一個生長在上思縣思陽鎮、沒有受過任何高等教育的農村女人,在下崗後通過養牛走出了一條發家致富的光明之路。她,就是文章的主人公——王飛朝。 在經歷了下崗的陣痛後,王飛朝經過長時間的市場考察和養殖技術的學習,決定要開辦屬於自己的養牛場。可是啟動資金從哪裡來?
-
彭鬧如:貧困戶變養牛大戶 幸福生活「牛」起來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從貧困戶到當地聞名的養牛大戶,從一個年收入不到10000元的低收入家庭,變成了如今年收入10萬餘元的致富能手家庭,鎖石鎮景星村村民彭鬧如通過依靠黨的惠民政策和勤勞的雙手家裡生活條件有所改善後,彭鬧如琢磨著要如何增加收入,於是和畜牧水產事務中心駐村工作隊隊長李愛田商量起來。李愛田向局裡相關專家諮詢了養殖產業的現狀和發展前景。經過詳細分析講解,彭鬧如選擇了養牛。在學習了進貨、銷售、養殖技術、防疫等知識後,在2018年5月通過借的三萬餘元與賒帳購入5頭肉牛。
-
他用金融思維顛覆養牛產業,4年就成為養牛能手,如今年入3500萬
張石本來是上海一家證券公司的投資經理,年薪百萬,卻偏偏回家養牛。他養牛有高招,賣牛有門道。僅用4年時間成為當地養牛行業翹楚,他的肉牛的年銷售額就達到三千五百多萬元,還帶動了當地三百多戶農戶一起增收。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
特寫|楊壽德娶妻記:養牛、脫貧、致富、脫單
「沒想到的是,從2015年開始,在金融機構和政府的幫助下,我通過養牛脫貧,走向富裕,現在還能娶妻,美好的生活才剛剛開始。」他笑呵呵的說。楊壽德只是大通縣脫貧攻堅戰成果的一個縮影。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2002年,大通縣被確定為國家貧困縣,全縣被確定貧困村116個,貧困人口7999戶,28373人。
-
新疆和碩縣:致富能手的新春願望
原標題:致富能手的新春願望 2月14日,布仁(左二)在新居裡和「訪惠聚」工作隊隊員、村幹部一起製作面點。鄒懿 攝 布仁經常和姐妹們商量如何搞多種經營、加快致富步伐。布仁說:「我還想開個面點製作坊,讓姐妹們再多個收入來源。」 「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從我們家的角度考慮,我要供我兒子上大學,讓他成為一個葡萄種植專家,用科學技術讓我們的小日子更紅火。我還要用自己的技術帶領更多的姐妹致富,這是我新一年的目標。」布仁說。
-
...搬遷養牛勤致富丨安順市平壩區天龍鎮高田村村民陳興福
天龍鎮高田村搬遷戶陳興福搬遷後,不僅解決了我們住房難的問題,兩個女兒也就近在天龍中學和小學就讀,打消了我怕她們上學路上發生意外的顧慮。真心感謝黨的好政策!我就尋思,既然現在的政策這麼好,國家又大力幫扶我們,我們不能樣樣都要國家包,還是要自己勤奮努力,才能過上好日子,才對得起黨和國家的關懷。我從小就患有小兒麻痺症,導致腿腳殘疾。雖然腿腳不方便,但我有養牛技術,我決定搞養牛增收。在得到銀行的5萬元「特惠貸」後,我開始發展養殖業。
-
繆連英:村民心中的「知心大姐」 遠近知名的致富能手(圖)
她在東堆村當了10多年的村幹部,用腳丈量了這裡的每一寸土地,清楚每家每戶的情況,知曉群眾的每一件煩心事……她太熱愛這片養育她的熱土,風雨十載,她奉獻了青春,傾注了心血,一心一意帶領村民致富。如今,得了胃癌晚期,住進了病房。但她仍然牽掛這裡的群眾,並且要求死後捐出器官,回報社會。
-
「我的脫貧故事」「貸」來養牛錢 鼓了咱腰包丨安龍縣龍山鎮竹林村...
在得到技術指導和幫助下,我家養殖業發展很順利,2018年底,小黃牛出售4頭,除去成本,純賺1.8萬元,烤菸也賣了好價錢,當年就把向親戚借的2萬元款還了。我們夫妻倆初次嘗到國家幫扶政策的甜頭。到村參加養殖培訓,平時到村農家書屋學習養殖圖書,牛馬和豬常見的病我已基本熟悉,對我發展養殖提供了保障。 為了規模養牛準備飼料,我把家裡全部坡地種上草。農閒時,妻子負責在家添飼料,我就騎著三輪車走村串寨,遇到合適的豬仔和瘦牛又買回來飼養,價格高的時候又賣出去。
-
艾尼與「養牛村」的不解情緣
庫車市阿克吾斯塘鄉託帕艾日克村,距離城區30多公裡,戶均養牛達15頭,一舉成為全市有名的「養牛村」。「這都是艾尼的功勞,是他讓我們村靠養牛走上致富路。」養殖大戶尼亞孜·艾則孜說。2016年,阿布都艾尼·艾則孜來到村裡,看到村裡土地不多,荒灘不少,就萌生了養牛的想法。經過調研,他發現村裡不缺場地、不缺飼草,而是缺技術,就請來畜牧專家給村民講解養殖技術,但兩個月後還是沒有人願意養。「一頭牛隻有五六千元,養一年才賺一千多元,沒啥養的。」村民塞提瓦迪·沙塔說。
-
東營市東營區龍居鎮:巧念養牛致富經 村民過上「牛」日子
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23日訊 走進東營市東營區龍居鎮朱家村旭日牧業生態養殖小區大門,一路向南,就能看到寬闊的水泥路、整齊劃一的養殖棚,每個棚前都設有一個大型青儲飼料池,棚裡健壯的牛兒正悠閒地吃著加工好的飼草,偶爾幾聲哞哞的叫聲,與粉碎飼草的機械聲交織在一起,奏響了農民致富奔小康的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