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線訊 被豐子愷稱為「文藝的園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的李叔同,由於種種原因而走上了世俗眼光中的消極人生之路,1918年,披剃於杭州虎跑定慧寺,遁入空門,做了一個名「演音」、號「弘一」的僧人。一名曾經純正而且優秀的藝術家,穿上百衲衣後,從觀念到行動皆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斷絕塵緣,超然物外,幾乎廢棄了所有的藝術專長,耳聞晨鐘暮鼓,心修律宗禪理,藝術家的李叔同變成了宗教家的弘一法師。
諸藝俱疏,唯有書法一事未能讓弘一割捨,伴他直至圓寂於泉州不二寺。在弘一60餘年的生命歷程中。至少有50年的翰墨活動。由此可見,書法在他心目中佔有的地位了。弘一習書始於少年,初學篆書,從津門名士唐敬嚴學習書法篆刻,打下了紮實的功底。再寫隸書,後入楷、行、草諸體,尤對六朝碑版精心揣摩,認真臨寫,形成他勁健厚重的書風。有人將弘一書法風格演變分為三個階段:初由碑學脫胎而來,體勢較矮,肉較多;後肉漸減,氣漸收,融入楷意;再後來字變修長,呈瘦硬清挺之態。其實,從大的審美風格來審視弘一的書法,分為出家前和出家後兩個階段,即勁健與平淡兩種格調,似乎更為恰當。為僧以前,弘一書法有絢爛之致,遁入空門做了和尚,書風突變,棄之崢嶸圭角,行之以藏鋒稚拙,轉入禪境的雅逸恬淡,枯寂孤清。這種巨變,來源於觀念上的變化,亦即是人的變化,在俗是李叔同,離俗則是弘一法師,書寫的目的發生了質的改變。隔斷塵緣的弘一,不再自視為藝術家,作為「寫心」的書法藝術,在其觀念中自然亦異於以往;握管寫字,首先是一種「廣結善緣,普傳佛法」的宗教活動和需要,而作為藝術的書法已退居其次,書法不再是藝術的自覺產物,而是宗教中的藝術品,其藝術價值是作者的不自覺表現而又經後人的審美接受才得以實現的。縱觀弘一遺墨,清靜似水,恬淡自如,實是禪修的結果。「刊落鋒穎,一味恬靜」,清逸的線條泯滅了個性,是禪心的跡化,是期於一種宗教式的「大我」的永恆之境,是造「平淡美」的極致。
作為高僧書法,弘一與歷史上的一些僧人藝術家存有差異,如智永和懷素,儘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們的一生並未以堅定的宗教信仰和懇切實際的宗教修行為目的,他們不過是寄身於禪院的藝術家,「狂來輕世界,醉裡得真知」,這完全是藝術家的氣質與浪漫。八大山人筆下的白眼八哥形象,諷刺的意味是顯而易見的,他的畫作實在是一種發洩,是入世的,並未超然。比之他們,弘一逃禪來得徹底,他皈依自心,超然塵外,要為律宗的即修為佛而獻身,是一名純粹的宗教家。
書法是心靈的跡化。弘一書法由在俗時的絢爛到脫俗後的平淡,是修心的結果,是大師心靈境界的升華。弘一在致許晦廬的一封信中曾說:「朽人剃染已來二十餘年,於文藝不復措意。世典亦云:『士先器識而後文藝』,況乎出家離俗之侶;朽人昔嘗誡人云,『應使文藝以人傳,不可人以文藝傳』,即此義也。」修身重於修藝,修藝賴於修身,弘一在其一生中,將人生、藝術、禪修,有機自然地統一起來,他的書法在心靈升華的同時亦得到了升華,葉聖陶在談弘一晚年書法時說:「弘一法師近幾年的書法,有人說近於晉人。但是,摹仿的哪一家實在說不出。我不懂書法,然而極喜歡他的字。若問他的字為什麼使我喜歡,我只能直覺地回答,因為它蘊藉有味。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溫良謙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顏悅色,在那裡從容論道。……毫不矜才使氣,功夫在筆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這段話道出了弘一書法所臻至的審美境界。這樣的欣賞,已經超越了書法的一點一線,而是深入書法的本質——文化觀念的價值。(信息來源:《吉林日報》馬 洪)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