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撰文 信息時報記者 奚慧穎
本月底,廣州大劇院將再度響起樂聲。說起廣州的戲劇和音樂,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大劇院。其實,在天河區的沙河頂也藏著一處「戲劇文化聚集區」。這裡是未來的廣州文化熱點,也成為今年廣州兩會上關注的焦點。
推動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除了「硬體」配套跟上,文化繁榮也必不可少。打造鬧市中的文化藝術街區,讓市民轉個彎就能邂逅一段傳奇;把廣州塔、白雲機場變成城市客廳,讓廣州文物在此「開口講古」……今年廣州兩會,民主黨派與政協委員致力於發掘廣州的「文藝氣質」,以文化喚醒老城市,用藝術創造新活力。
民進廣州市委:
整合戲劇資源,推動沙河「文藝復興」
說起沙河,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人來人往的服裝批發市場。實際上,沙河頂片區是國內少見的演藝資源高度集聚的片區。2018年約39萬人次觀看片區內文藝院團的演出。目前,天河區正全面開展沙河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及城市設計編制工作,準備打造「新軸西岸,文化沙河」。這裡將來有望成為廣州的「百老匯街區」。
民進廣州市委員會集體提案《打造沙河頂演藝文化街區,實現老城市新活力》中提出,但受制於片區的文化氛圍不足、停車不便、宣傳推介不夠等因素,演出的影響力不足。此前曾經三次要進行提升改造,最終都不了了之。
民進廣州市委會經濟與科技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廣東廣信君達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孫俊傑一直關注並追蹤沙河片區的「文藝復興」。據他介紹,提案建議借鑑成都文旅等經驗,成立國有的文旅發展集團,或者引入大型文旅地產公司、文旅集團,負責片區提升改造和文旅資源開發運營,通過綜合整治整體提升片區人居環境、營造片區藝術氛圍。
鑑於片區內土地利用效率低的現狀,可以考慮騰挪用地,新建大型集中的演藝場館,用於大規模演出。對各單位小劇場進行改造以及功能置換,以「微改造」為主,形成主次分明,各具特色的劇場演藝空間。「築巢」的同時,邀請各院團創作、排演一批各具特色的演出項目,並邀請國內外知名演藝團體共同創作演出。
演藝文化為支撐,還可充分利用現有建築空間進行改造升級,引進演藝、文創、特色餐飲、民宿、書店、演藝培訓等業態入駐。通過豐富片區功能業態,由原先低端、單一的業態類型發展成為多業態、多功能綜合型都市服務片區。最終統一街區推介平臺,塑造街區演出品牌,打造廣州城市文化新名片。
市政協文藝界:
把廣州塔變成廣州歷史文化「第一展廳」
廣州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3處,國有博物館50家,其中國家一級博物館3家。這些文化遺產是廣州不可多得的寶貴文化財富,也是廣州老城市新活力文化出新出彩的重要基礎。近年來,圍繞「文物活起來、文化亮起來」,廣州做了大量工作。
提案執筆人、市政協委員、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陳家祠)館長黃海妍介紹,廣州博物館聯合故宮博物院、北京頤和園管理處和陳家祠舉辦特展《匠心神巧——廣作特展》,展出清代至當代廣州工匠製作的廣琺瑯、廣繡、廣鍾、廣彩等工藝精品,其中不乏首次離京回到廣州「娘家」的珍貴文物。展覽一經推出即備受關注,各種媒體報導達40多則,其中5則報導登錄了「學習強國」廣東平臺。
疫情發生後,不少博物館、展覽館試水「雲看展」,廣州也不例外。但廣州市政協文化藝術界的提案《關於用好廣州文物加強文化傳承的建議》提到,廣州運用現代數位化手段推介包裝本土文物還做得不夠,社會大眾對廣州文物家底的了解不太全面。
為讓廣大市民了解廣州的文物家底,了解嶺南文化的特色和價值,提案建議將花城廣場、白雲機場、廣州塔等「城市客廳」,變成廣州歷史文化的第一展廳。可在這些區域設置大型LED顯示屏——廣州寶藏三維魔屏,動態展示各大博物館的文物珍品以及博物館、文物保護單位的相關信息,改變文物單向傳播模式,打破傳統文物展陳時空束縛,使文物展覽向體驗性、交互性轉變,真正做到「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
在文創正熱的當下,也建議通過探索採用「授權開發,委託經營」的模式,多方引入社會資源,建立合理合規的激勵機制,推動博物館文創開發並向產業化發展。做到「讓文物活起來,把文物帶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