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眼裡,葛摩是個毫無存在感的非洲國家,雖說西方世界稱其為「香料和月亮之國」,但直到發生疫情後才因為100歐元的捐款在中國網絡走紅。很多國人紛紛疑問:葛摩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國家,為什麼捐款只捐區區100歐元?
法國文學家莫泊桑曾經在《項鍊》中寫到葛摩:「這是個風景如畫,卻窮到一無所有的海島。」 確實,很多人沒想到葛摩是個地處東非海岸的印度洋島國,也確實是真的一無所有:人均GDP排在全球第173位,人類發展指數倒數第三。
葛摩是個很特殊的國家,1841年法國殖民後將其歸為馬達加斯加屬地,直到1946年才成為法屬海外領地。雖說控制了一百多年,但知道遲早要準許獨立的殖民者在放手前埋了一顆棋子,也就是慣用的「全民公投」,最終四島只有三島獨立。
在名義上,葛摩由大葛摩島、昂儒昂島、莫埃利島和馬約特島組成,總面積約2236平方公裡。但實際上,374平方公裡面積的馬約特島只承認法國管轄,公投結果為壓倒性的99.4%,法國趁機單方面將其列為海外大區--馬約特海外省。
由於諸多歷史遺留問題以及法國介入等原因,葛摩至今仍未實現完全統一,三個海島各選各的「島主」來輪流擔任葛摩總統,2018年後這項規定才被廢除。長期不穩定造成葛摩經濟舉步維艱,交通、醫療、教育等基礎設施極度匱乏。
三島總人口80萬,農業人口佔比60%,主要以香料作物為主,種植糧食作物的土地不足0.4%,漁業佔總GDP的40%。換個說法,葛摩是個徹徹底底的農漁業國家,但大量進口糧食和生活用品,導致物價比法國還高10%,尤其是水果和蔬菜。
對遊客而言,葛摩屬於未被開發的「印度洋明珠」,原始的海灘和少有汙染的海水極受歐美遊客青睞。然而,去一趟葛摩的代價卻不低,歐美遊客要先乘機到非洲肯亞、衣索比亞或馬達加斯加再轉機抵達葛摩,性價比很低。
葛摩工業基礎薄弱,目前三個島嶼公路總長不足100公裡,其中近半是法國殖民時期修建的柏油路面。2003年三島達成削弱聯邦政府財權的協議後,全國基礎設施建設從此停擺,這也是葛摩只能捐款100歐元的主要原因,是真的沒錢!
葛摩人一般不愛買車,汽車保有量被認為「可忽略不計」,主要原因是水電油價格一路飆升,遠遠超出歐盟設定的最低標準,目前每升汽油價格超過2歐元(法國也才1.5歐元)。因此,在葛摩租車的想法不太現實,只能選擇摩託車。
在網絡通信方面,葛摩在歐盟援助下剛剛更換3G網絡,但手機信號覆蓋範圍不足國土面積的一半,多數村鎮仍以公用和有線電話為主,只有在市區才能實現網際網路接入。正因為如此,很多遊客到達葛摩的第一時間就為換錢、換卡發愁。
葛摩的官方語言是法語和阿拉伯語,但現實中多數葛摩人說的是葛摩語(斯瓦希裡語之一),官方貨幣是葛摩法郎,可日常生活中歐元的使用頻率遠高於本國貨幣,匯率比約1:500。需要提醒的是,葛摩銀行很難兌換到歐元。
由於主體民族是阿拉伯和非洲後裔,葛摩人的飲食習慣既有阿拉伯人的忌諱,又有非洲人的口味,當地最有名的菜餚叫馬達巴(Madaba),把木薯葉搗碎後熬煮成糊狀,由於製作時間需要幾個小時,當地人只有招待貴賓時才做這道菜。
或許是長期被殖民和壓榨的緣故,葛摩人普遍樂觀好客,只要不違反習俗、不穿泳衣招搖過市,人們都會對外來遊客笑臉相迎。本地人經常會邀請遊客到家中做客,哪怕孩子們也被鼓勵這麼做,但遊客購買並贈送禮物往往被認為不敬。
生活習俗方面,葛摩多數人以及所有公共場合都實行「禁酒令」,雖然不反對遊客飲酒,但也沒什麼好臉色。因此,只有一些隱蔽的小店鋪會賣南非城堡啤酒和法國廉價盒裝葡萄酒,商家還會提供黑色不透明的塑膠袋,以免路上被誤會。
去過的人都知道葛摩很窮,但葛摩人卻很珍惜現在的環境,其中一點連歐美人都敬佩不已:45%人口處於極端貧困中,普通工人日薪低於10元人民幣,卻嚴格執行各種環保措施,甚至捕獲的海鮮都要挨個量尺寸,達標才會進入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