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號稱中國面積第二大縣的地域,人口卻有十餘萬人;一個自稱「玉都」的崑崙山腳下的小城,玉石的產量和質量卻不亞於和田……這個小縣城,就是新疆巴州的且末縣,位於巴州最南部,崑崙山和阿爾金山的北麓,塔裡木盆地東南緣,是一處歷史厚重的人文自然古地。
且末縣,可以說是地廣人稀,是崑崙山和阿爾金山腳下的世外桃源,它的西面距離和田地區民豐縣315公裡,東距若羌縣280公裡。如果說它是一處獨立於塵世之間的小天地,那麼它就是真正的人間淨地,充滿著未知的神秘色彩。
在若羌縣境內的兵團三十六團,我呆了近半年的光陰,當時我們大隊部位於三十六團團部,且末縣有我們的一個中隊,要去一趟且末縣的話,起碼有350多公裡的路程。那時部隊傳達通知,一般是通過無線電臺,要是因為召開一個小會,來回跑700多公裡,實在是耽誤時間,再說當年的路況也不是很好。
如今,輪臺、尉犁至且末的沙漠公路已貫通,通往巴州南部地域就方便多了。要是從沙漠公路到達且末縣,這是穿越沙漠腹地的公路,沿途會見識「大漠一線天」和沙丘如海的壯觀景象。置身於沙漠腹地的茫茫沙海,令人不得不讚嘆沙漠的無比浩瀚,同時又會覺得沙漠寂靜得可怕。
十八年前,我就聽說且末縣賓館院內醒目位置,擺放著一塊巨大的玉石,關於這塊幾十噸重的石頭,有著一個令人讚嘆的故事。當時,發現這塊玉石是在崑崙山深處,為了從山裡運出這塊巨大的石頭,有關部門出動了幾臺吊車,還有幾輛板車和鏟車等大型機械,途中車軲轆曾多次陷進泥沙,經過艱難的又拖又拉,忙活了好幾個日夜,才最終將這塊巨大的玉石運到了且末縣城。
當時把這塊玉石就放在了且末縣賓館,一度成為且末縣的「鎮縣之寶」。如今不知道這塊巨大的玉石還在不在且末縣賓館了,我也不得而知。不過,通過這個真實的故事,可以看出且末縣的確是盛產玉石的地域,不愧當地人稱之為「玉都」。
且末縣,以古國名命名。西漢時期,且末縣境內曾是西域三十六城郭諸國中的且末國、小宛國屬地。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曾將且末國的情況帶回內地,從此加強了且末與內地的聯繫。北魏太平真君三年(公元442年),因躲避戰亂,鄯善王率4000餘戶西奔且末遷居於此。
隋朝年間,在且末設郡,將犯罪之人流放此地大肆開荒屯田。唐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玄奘從印度取經回國途經且末,並將且末記載到《大唐西域記》裡。之後的且末,經過烽火狼煙與歷史變遷,清朝時期,在這裡設置縣治,直到191年正式設縣,一直延續至今。
關於現在的且末古城,位於縣城西南約六公裡的老車爾臣河岸的臺地上,遺址範圍為東西長約一公裡,南北寬兩百米。有的專家對「且末古城」的定性存在質疑,但這裡到底是不是漢代的且末國都城,還需進一步考證。
在且末縣莫勒恰河東岸的崑崙山上,有一塊2500平方米的石壁,上面密集地雕刻著1000多處人物、動物的形象,是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的巖畫。如果要追溯其年代,還需要專家對這些巖畫進行深層次地研究和判斷。
且末縣境內有車爾臣河、喀拉米然河、莫勒切河、米特河、江格薩依河、塔什薩依河、江格薩依河等8條河流,其中車爾臣河是一條重要的河流。這些河流滋生出了且末綠洲,是新疆人類的繁衍之地。位於且末縣託格拉克勒克鄉扎滾魯克村西兩公裡處綠洲邊緣地帶臺地上的扎滾魯克古墓群,就是且末歷史的見證,這些古墓群的年代,大約在公元前500年左右,一直延續到東漢至魏晉時期。
建國以來,且末縣大力開展防風治沙,積極進行植樹造林,有力地阻擋了沙漠的侵襲。該縣在植樹造林的同時,還開展了人工種植大芸致富,大芸有沙漠「人參」之美稱。如今且末縣立足縣域實際,人工種植的大芸有千畝以上,帶動了當地居民的收入,成為實現脫貧致富的一項措施。
且末縣的紅棗,是林果業發展規劃中的重要脫貧項目。十多年來,該縣大力實施脫貧計劃,每年開展「玉都紅棗節」,有力地帶動了林果業經濟,也極大地促進了旅遊經濟的收入,成為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
且末縣境內的羌塘無人區,方圓幾百裡荒無人煙,呈現出一種原始的人文山原風貌,是人們探索大自然的神奇之地。另外阿爾金山國際狩獵場,更是吸引了國內外旅遊探險者。總之,且末縣是一處人文自然和歷史文化的古地,見證了新疆的歷史發展和變遷,是人們嚮往的天堂夢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