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乾隆很忙,故宮很火。
據不完全統計,自1983年《少女慈禧》播出以來,中國至少播出了60部清宮劇。2011年,3部以雍正「家務事」為主線的清宮劇上線。今年,大熱的《延禧攻略》和《如懿傳》又讓乾隆「忙得不可開交」。《延禧攻略》和《如懿傳》的正面對壘攪熱了暑期螢屏,雖然兩部清宮劇都有不少繞不開的槽點,但還是讓很多觀眾沉醉其中。因為女主角都住在延禧宮,電視劇《延禧攻略》和《如懿傳》的熱播,著實讓故宮的宮殿又跟著火了一把。
遊人如織,有人專門到延禧宮「打卡」
沒想到延禧宮竟是北京最古老的「爛尾」樓
《延禧攻略》大火,就連女主角魏瓔珞入住的寢宮--延禧宮也成了暑期熱門景點。因為這部劇,不少遊客專門去延禧宮「打卡」。
8月21日,記者趕到故宮時發現,這座之前在平日裡較少有人問津的宮殿門口已聚集了大量遊客,甚至一度出現了排隊進入的火熱場景。
記者了解到,在延禧宮門口排隊的遊客中不少都是「慕名前來」。從山東來的林女士說,她是看了《延禧攻略》後,專門到故宮看延禧宮的。
據故宮博物院官網介紹,延禧宮為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東二長街東側,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長壽宮,直到清代才改名為延禧宮。然而現實中的延禧宮,放眼望去完全不是電視劇中那富麗堂皇的樣子,令人吃驚的是這座宮殿竟然是北京最古老的「爛尾」樓……這與它多舛的命運不無關係。
從大明朝到大清朝,延禧宮經歷了大小火災6次,最近一次在同治年間,正殿、後殿及東西配殿等,25間建築都被燒光,就剩下宮門。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一次講座中表示,延禧宮與其他宮殿不同,是因為宣統元年(1909年)重修的時候,決定在其原址上修建一座西洋建築,名叫靈沼軒,也就是「水晶宮」。
後來因為清末國庫虛空,再加上形勢突變清政府無心也無力修完,這一次的重建就停工了。
靈沼軒,鋼筋為梁,玻璃為牆,按照最初設想,玻璃之間應該是有空隙的,放金魚供觀賞,只可惜這美好的願景沒能實現,無奈「爛尾」。
單霽翔在講座中還說,今後這裡準備建外國文物館。
一座宮殿就是一段歷史的見證,其所經歷的滄桑是電視劇所不能完全展示的。
電視劇的熱播,帶動更多人去了解其中人物、建築以及某段歷史這是一方面的好處,但其作為一種藝術創作,為了劇情的戲劇效果,往往會有許多與歷史不符的情景,要有所區別、清醒看待。
熱播劇中服飾和道具參考故宮原件
劇中高貴妃不離手的團扇原型陳列在延禧宮
不少網友表示,觀看《延禧攻略》的一個最大感受,就是感覺劇中的一幀幀畫面都猶如工筆人物圖活動了起來。其實,《延禧攻略》裡的很多服飾化妝道具都參考了各種史料古畫,劇組對服化道的要求也是儘可能接近歷史並經得住推敲考證。
為了做到「神還原」,劇中富察皇后的洛神造型,參考了臺北故宮收藏的元代《洛神圖》,吉服參考的是「緙絲石青地八團龍棉褂」;高貴妃的珍珠雲肩參考的是慈禧的照片,選秀之日穿的則是「石青紗綴繡八團夔鳳紋女單褂」;純妃日常穿的黃色便服,與乾隆時期的「黃色折枝花蝶紋妝花緞衣料」如出一轍。
被「五毛錢道具」辣了眼睛的觀眾也被《延禧攻略》的服裝精緻程度「洗了眼睛」,因為劇中演員的服裝是眾多手工藝老師傅親手製作,甚至還找到了故宮博物院專門進行文物修復的匠人,在服裝道具中融入了手推繡、盤金繡、打籽繡、緙絲等民間工藝。
手推繡表面明顯凸起,紋絡清晰立體;盤金繡主要用於龍袍、官服,作品金碧輝煌、雍容華貴;打籽繡主要運用於蘇繡,是中國刺繡傳統針法之一,用線條繞成粒裝小圈,繡一針,形成一粒「籽」,堅固耐用,裝飾性強……種種可謂匠心獨運。
行事浮誇的高貴妃除了「慈禧同款」的珍珠衫外,不離手的一把團扇也讓網友大呼精緻。
這柄扇子的全名是「紅色緙絲海屋添籌圖烏木雕花柄團扇」,海屋添籌的圖案比喻神仙增壽,祝福長壽。素有「一寸緙絲一寸金」之稱的緙絲手藝則是請來蘇州緙絲織造技藝傳承人顧建東先生作為指導,他複製的這把團扇是參考了故宮延禧宮中陳列的團扇原件。
而劇中繡坊裡的織布機、緙絲機、刺繡的架子都是如假包換的真傢伙,讓人立刻就有了穿越感。
此外,后妃們頭上的點翠首飾也值得一提。點翠工藝在清宮劇中並不鮮見,《甄嬛傳》中華妃娘娘,《延禧攻略》裡高貴妃、嫻妃、純妃、嘉嬪,《如懿傳》中諸多后妃,一襲點翠飾物將極盡奢華展露無遺。
點翠使用的是翠鳥頸部的羽毛,因其羽色亮麗,常被鑲嵌在金子或鎦金製作的金屬底座上。在《珠翠光華:中國首飾圖史》中詳細地描述了點翠工藝:用小剪子剪下活翠鳥脖子周圍的羽毛,輕輕地用鑷子把羽毛排列在塗上粘料的底託上。
熱播劇中出現頻率較高的養心殿
將開工修繕在2020年6月前竣工
在故宮裡,除了「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外,最著名、最受歡迎、電視劇中出鏡率較高的,非養心殿莫屬了。
養心殿坐落於紫禁城後部乾清宮西側,是清代最高權力中心所在地。清代10位皇帝曾先後在養心殿居住執政。為了保護養心殿,使它更好地呈現在觀眾面前,2016年,養心殿研究性保護工程啟動。已「閉關」修養2年8個月的養心殿,將下周正式動工修繕。
在8月27日上午召開的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工匠基礎培訓考核總結會上,單霽翔介紹,養心殿研究性保護工程啟動至今,共有與養心殿相關的33項研究課題在全院展開。「如今,全院17個部門在修繕工程啟動後,進入養心殿,根據各部門職能進行相關課題的研究。要把古建修繕過程作為了解中華傳統文化,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下一步工作全方位做鋪墊的過程。一切都研究明白了,『心明眼亮』地開工。」
2002年,故宮開啟了故宮古建築整體維修保護工程,計劃在2020年全面竣工,這是一百餘年來規模最大、範圍最廣、時間最長的一次故宮古建築修繕。
但隨著新時代的發展,故宮人不再承擔大型修繕工程,工匠隊伍縮減,隨之而來的就是工藝傳承的問題。為了防止沒有接觸過官式建築的宮外匠人直接修繕古建,故宮博物院隨之「叫停」了工程。
為了重新組建官式古建築修繕隊伍,故宮博物院在2016年啟動了養心殿官式營造技藝傳承、培訓與考核工作。培訓課程按照「瓦、木、石、油飾、彩畫、裱糊」分別進行,工匠們經過選拔、培訓、考核後,未來將有約30位優秀人才被故宮留用,開展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的展示與傳承工作。
養心殿工程即將正式開工。單霽翔表示:「施工的過程依然是研究性的,一磚一瓦、一塊木材,都必須有清晰的記錄。不需要換的,堅決不換;需要換的,換什麼材料、跟歷史上有什麼關係,要研究得明明白白。故宮1200座古建,今後每一項修繕工程都會是研究性的。」
單霽翔透露,到了2020年6月30日,故宮目前在進行中的為時18年的古建築整體維修保護工程和為時8年的「平安故宮」工程都將告一段落。屆時,除了養心殿將再度開放,開放面積從曾經的30%擴大至90%外,故宮整體的開放面積也將擴大到80%。
綜合《北京青年報》《北京晚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