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嫌孫子太鋪張孫子說爺爺「老土」

2020-12-15 手機鳳凰網

【社區】

常春藤小區

家住西安常春藤小區的韓大爺今年七十有五,韓大爺是從苦日子裡走出來的,小的時候吃不溫飽,穿不暖,現在過上好日子了,但他老人家還保持著簡樸的生活習慣,一雙鞋能穿五六年,可是他的孫子卻恰恰和他相反,這讓韓大爺十分苦惱。

韓大爺孫子小韓今年16歲,對爺爺十分孝順,韓大爺也很心疼懂事的孫子,可就是有一點,讓韓大爺不滿意,那就是鋪張,不懂勤儉。

韓大爺舉例說,孫子的鞋,一雙名牌運動鞋都要好幾千元,可是沒穿半年就要買新款,往往舊的還沒穿破就淘汰了,往垃圾裡一扔再買新的。孫子這一行為讓他看著十分生氣。孫子扔了鞋,他重新找回來,為此爺孫倆經常「吵架」。孫子還嫌「沒面子」,孫子小韓說了,同學們都穿新款運動鞋,沒見過誰一雙鞋穿超過一年。韓大爺可真是拿孫子沒辦法,就用自己的經歷來教育他,可孫子根本不聽,韓大爺真是鬱悶極了。他說,想當年,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全國人民都是這麼過來的,所以,從那時過來的人都知道今天的好日子來之不易,不會浪費物品,都保持著勤儉節約的傳統。他一條褲子才50元錢,這都穿了六七年,現在還在身上穿著,也沒覺得過時。如今這服裝質量都很好,兒子給他買的一雙鞋他整整穿了五個冬天,到現在還是好好的。

有一次韓大爺著急了,就召集了全家開會,批評孫子這種浪費的惡習。在家庭會議上,他和孫子專門進行了辯論,他又舉例子又擺事實,可最後,還是沒有說服孫子,還換來了一句你「OUT」(英文單詞,作網絡用語時,意為「落伍」)了。他準備將這項「工作」當成他今後一段時間的重點工作,給孫子洗洗腦。

韓大爺說,現在的孩子都嬌生慣養,學校老師就該天天給孩子們灌輸勤儉節約為榮,鋪張浪費為恥。這樣孩子們都不攀比,也不會造成那麼多的浪費。

本報記者朱娜實習生劉晨晨

相關焦點

  • 爺爺奶奶的貓狗,是當孫子養的
    爺爺奶奶的貓狗,是當孫子養的 2020-11-28 08: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有種冷叫「爺爺覺得你冷」,怕孫子受凍,爺爺將娃裹成「小企鵝」
    這類話題一般都是說自家老媽或是奶奶,因為管孩子吃穿的,大多都是家中女性,可這個冬天,爺爺也不甘示弱地參賽了。有種冷叫「爺爺覺得你冷」,將娃裹成「小企鵝」前段時間,一位爺爺因為怕凍著自己的孫子,將孫子裹成一團的一組照片,悄然在網上走紅,而這位爺爺,也被網友們封為「保暖爺爺」。
  • 爺爺送了件「禮物」給孫子,看似疼愛其實是傷害,家長要注意了!
    爺爺送了件"禮物"給孫子,看似疼愛其實是傷害,家長要注意了!小平因為爸媽工作的原因,一直都住在爺爺奶奶家裡,老人家帶孩子都是非常溺愛的,基本上對於孩子的要求都是百依百順,爺爺也非常疼愛小平,每天都負責接送小平上下學,小平今年上5年紀了,他的書包有8斤重,爺爺心疼孫子所以每一次都幫孫子背書包,有時候還要幫孫子拿吉他,因為報了一個才藝班。
  • 「太爺爺帶重孫子」火了,雙胞胎玩得不亦樂乎,溜娃工具引熱議
    這不,有網友分享了「太爺爺帶重孫子」的照片,在網上火了,太爺爺和雙胞胎都滿臉笑意,看上去非常開心。圖片中,太爺爺拉著一根樹杈子溜娃,雙胞胎寶寶坐在「樹杈車」上也不鬧,反而玩得不亦樂乎。發現重孫子玩嗨了,太爺爺也很高興,心裡樂呵呵的。看到此情此景,網友們也被吸引了注意力,不過太爺爺的溜娃工具卻引發了熱議。
  • 爺爺給孫子買機器人,孫子說是「傻蛋」,二蛋:一加一等於一!
    爺爺買了「二蛋」 機器人,孫子說是「傻蛋」二蛋:一加一等於一隨著我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小孩子的學習輔導工具是越來越多了,各類的人工智慧機器人層出不窮,但是你絕對沒有遇到過一加一等於一的機器人,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你,我們來一起看下。
  • 清明節,遠道回家掃墓的孫子被年過七旬身患癌症的爺爺揮棒追打
    趙家爺爺七十有四,身患腸癌已經四年有餘了,雖有退休工資,但老人勤儉一生,在農村和趙家奶奶種地,餵魚,養雞鴨,用積蓄支持長孫在鵬城創業,自己治病都捨不得花錢,一手帶大的長孫是他的命根,爺爺奶奶疼長孫,這話一點都沒錯!
  • 孫子可以直接繼承爺爺的遺產嗎,什麼情況下可以繼承?
    中國社會普遍存在「隔代親」的現象,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會溺愛自己的孫子或者外孫,在老人的心目中,孫子或者外孫就是自己最親的人。可是,在現實生活中,作為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的心肝寶貝,可以直接繼承他們的遺產嗎?
  • 給遠隔重洋的孫子講故事 韓國爺爺社交網絡畫圖成「網紅」
    與孫子遠隔重洋,爺爺怎麼才能給孫兒們講故事?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韓國一位爺爺為了給遠在韓國的孫兒們講故事,在圖片社交網絡上以繪畫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所思所想。目前,這個名為「為孫兒畫畫」的帳戶已經吸引了4萬多名粉絲,爺爺也趕上潮流成了「網紅」。他的故事更激勵了許多網友與年老的父母對話。
  • 新的一年被啥是佩奇刷屏,爺爺送孫子的這個禮物,實在太讓人驚訝
    他們真的不知道,不知道他長什麼樣子,也不知道他到底說的是個什麼東西,這也是這部短片裡的爺爺納悶的一件事情,孫子想要的新年禮物是佩奇,可是這到底是什麼東西呢?不理解的他只好問全村的人是什麼。一個養牛的大叔指著手機裡的女主播告訴她,這就是佩奇。而村裡的小賣店的老闆娘拿出了一大桶佩琪洗潔精,給爺爺說,這就是佩奇。
  • 爺爺泡了整整10年的藥酒,被孫子泡了「奧特曼」,爸爸:還能不能喝?
    這不,就有一位爺爺的泡了十年的藥酒被孫子糟蹋了。 爺爺泡了10年的藥酒,被孫子泡了「奧特曼」 有些家長總結了一條經驗,孩子靜悄悄,必定在作妖。
  • 百歲太爺爺第一次抱「玄孫」,網友感慨:一個輪迴的對視
    近日,一個視頻在網上熱傳起來,百歲太爺爺第一次抱玄孫,玄孫呆呆的看著老人。據了解,拍視頻的是王女士,她的爺爺今年100歲高齡,剛好王女士的孫子出生沒多久。如今孫子身體好點了,她領著兒子兒媳婦抱著孫子來到農村老家,讓爺爺見上一面。
  • 「中國好爺爺」火了,獲4000萬老外點讚,網友:您還缺孫子嗎
    孫子的爸爸媽媽這不又省了一筆錢嘛!「小豬佩奇」是在孩子當中可是妥妥的人氣王,哪個小孩沒有佩奇的一兩周邊產品?農村的爺爺雖然不懂那是啥,但孫子喜歡也會幫他做。前有硬核爺爺做的鋼鐵佩奇,後有阿木爺爺為孫子做的木頭佩奇。
  • 上海垃圾分類,爺爺開孫子卡丁車,街頭瘋狂趕路做垃圾處理!
    上海垃圾分類,爺爺開孫子卡丁車,街頭瘋狂趕路做垃圾處理!來和大家說這樣的一幕,您可以想像一下:超低底盤、倒車靠腳,這樣的車你敢開上路嗎?最關鍵的是開著這玩具卡丁車的居然是爺爺,他開的是自個兒孫子的車,說出來哭笑不得,這位爺爺是趕著去處理垃圾清運事宜,你看給人逼他情急之下,他就開了6歲小孫子的玩具卡丁車,上了馬路了。
  • 爺爺每天接孫女放學隔空比心,網友:現實中的櫻桃小丸子和爺爺
    看了這一幕有愛的畫面,網友紛紛表示太暖了,全程都是帶著笑意看爺孫兩互動。也有網友表示其實看見這一幕,基本上就能想像孩子的性格一定很好,畢竟家庭氛圍這麼甜。這位爺爺和孫女的互動,真是像極了日本知名動畫片裡櫻桃小丸子和她的爺爺。
  • 被父母賣給惡魔的老好人作為爺爺的孫子在地獄學院裡成為魔王
    被賣給惡魔的入間(太過分了若只是這樣的話,之後的劇情想必就不怎麼適合歡樂向的標籤了。事實上,惡魔並不是什麼壞蛋——他只是個想要孫子的單身爺爺惡魔而已。所以在惡魔爺爺的全力拜託下,入間成為了惡魔爺爺的孫子,並且進入了地獄學院入學。
  • 我親愛的爺爺奶奶日常生活紀實
    爺爺楊延良,83歲,奶奶張偉蘭,80歲。都說人老了像小孩子一樣,春天,我們一家人來到小樹林踏春。一個兒時的蹺蹺板,他們玩的很開心。奶奶張偉蘭是典型的處女座,做什麼事情都要做到極致,所以年輕的時候家務活、針線活樣樣都做得又快又好,看到家裡哪裡東西壞了、衣服破了,無論多累她都得去修好、補好。
  • 家有男寶的注意了,爺爺身上的這些特徵,很容易隔代遺傳給孫子
    但其實孩子的身高也會遺傳到孩子的爺爺的身高,有的父母身高不高,但是孩子的長得很高,如果孩子爺爺長得高,那孩子就是遺傳了爺爺的身高。我們小區就有一家人,這一家就只有爺爺和孩子長得高,孩子的爸爸媽媽長得都比較低,剛開始的時候,孩子的父母總是覺得孩子長得高是因為生活水平好了,孩子的營養足夠才長得高。後來聽人說孩子是遺傳爺爺的身高,才反應過來。
  • 木匠爺爺為孫子定製會跑的木馬,還可雙人乘騎
    對於很多小孩子來說,爺爺都是無所不能的,他們懂得很多道理,也會做很多的事情。所以對於很多小孩子來說,爺爺是他們的大山,也是會保護他們的、為他們遮風擋雨的大樹。而最近有一件事情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木匠爺爺為孫子定製會跑的木馬,還可雙人乘騎。
  • 「魯班」級別的木工爺爺為小孫子做螳螂車 隔壁小孩都羨慕哭了
    近日,福建龍巖,一位近70歲的爺爺給孫子做了一個螳螂車。小孩子坐在裡面很是可愛。孩子媽媽說:孩子爺爺是做木工的,給孫子做過很多玩具,比如走路的小雞、走路的鋼鐵俠、竹筒等。她表示,孩子爺爺不但經常給孩子製作各種各樣的小玩具,老人也會在網上分享他製作過的東西。 不論是搖動著兩條「大長腿」的螳螂車還是搖晃走路的小木雞,還有雄壯威武的「鋼鐵俠」……老人製作的每一種玩具都是那樣的精緻可愛,特別的吸人眼球。不要說小孩子看到它們手痒痒,就是大人看到也很難保持淡定。
  • 父輩不在了,孫子能不能給爺爺上墳?有哪些傳統風俗?
    有人問一個很奇怪的問題,父輩不在了,孫子就不能給爺爺上墳了嗎?這個問題,我不知道是不是代表一部分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迷失,才產生如此的困惑。那我就告訴你,按中國古老的傳統風俗,父輩不在了,孫子能給爺爺上墳,也能給爺爺以上的祖先上墳。